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基础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基础卷)

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 高二历史基础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同学的课堂笔记,与所记内容相关的人物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主张“有教无类”,故A正确;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但不符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BC;墨子是墨家,排除D。‎ ‎2.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张 A. 民贵君轻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 D. 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法治,故D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BC。‎ ‎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德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刑治”、墨家主张“贤治”。其共同内涵 A. 思想自由 B. 重建秩序 C. 崇尚礼制 D. 回归周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无论是儒家的“德治”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抑或是法家的“刑治”和墨家的“贤治”,他们都是主张建立一种统治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这些思想流派都主张遵循自己的主张建立的新的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并非主张思想自由,排除A项;崇尚礼制和回归周制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排除CD项。‎ ‎4.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孔子热心救世,但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造成孔子碰壁主要在于他的救世思想 A.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B. 忽视法治而只重视德治 C. 旨在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D. 未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儒家提倡仁爱思想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D正确;儒家救世思想不是因为没有形成理论体系,A错误;忽视法治而只重视德治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孔子思想维护没落奴隶主阶级,不是人民利益,C错误。‎ ‎5.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 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B. 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C. 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 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白虎观会议统一今文经义,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思想控制,故D项错误。‎ ‎【点睛】“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是解题的关键。‎ ‎6.南宋文天祥就义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当时弘扬这种气节的思想学说是 A. 道家学说 B. 佛家思想 C 程朱理学 D. 阳明心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发奋立志等,这些思想都和文天祥的做法相符。故答案为C项。A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佛家主张消极避世。此二者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陆王心学的影响主要是在明代,与“南宋”不符,排除。‎ ‎7.明清之际,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黄宗羲 D. 李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贽是明朝后期著名思想家,其性格离经叛道,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D项正确;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学家,A错误;朱熹是南宋时期儒学家,B错误;黄宗羲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并不是“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C错误。‎ ‎8.以下主张,属于黄宗羲提出的是 A. 天下为主,君为客 B. 君主受命于天 C. 人人都有良知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观点,故选A;“君主受命于天”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排除B;“人人都有良知”是明代王守仁的观点,排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对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的观点的归纳,排除D。‎ ‎9.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顾炎武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选项D正确;选项A是朱熹的观点,排除;选项B是黄宗羲的观点,排除;选项C是李贽的观点,排除。‎ ‎10.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蔡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这是对造纸术的描述。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故B项正确;印刷术主要是促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A错误;指南针主要是促进地理大发现,C错误;火药主要是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D错误。‎ ‎【点睛】本题以美国学者德克•卜德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造纸术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纸的出现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11.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重要标志。因为四大发明 A. 是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B. 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 C. 发明的过程比较艰难 D. 领先西方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欧洲的社会转型和中国的社会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表明中国四大发明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故答案为B项。A项只是四大发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表现,排除;四大发明的成就不是体现在发明过程的艰难上,排除C项;给予四大发明很高评价,不是基于同西方的比较,而是自身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贡献,排除D项。‎ ‎12.明代吴承恩以前人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了一部结构优美完整的神魔小说。这部小说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吴承恩写的是《西游记》,选项C正确;选项A 作者是罗贯中,排除;选项B是施耐庵,排除;选项D作者是曹雪芹,排除。‎ ‎【点睛】常识类问题,准确记忆即可。‎ ‎13.唐代诸帝大都爱好书法。唐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为右拾遗兼翰林侍书学士。下列书法作品由柳公权创作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柳公权擅长的是楷书,《玄秘塔碑》是他的作品,D项正确。①是小篆,A项错误;②是元代赵孟頫的作品,他创楷书赵体,B项错误;③是行书,王羲之的作品,C项错误。‎ ‎14.“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就反映了这种特点。材料反映的是 A. 宫廷画 B. 文人画 C. 风俗画 D. 工笔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材料“强调个性表现”“艺术为一体”符合文人画的特征,故B 符合题意;宫廷画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反映了皇家的审美意识,A不符合题意;风俗画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故C不符合题意;工笔画是就表现技法而言,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故D不符合题意。‎ ‎15.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 A. 林则徐 B. 魏源 C. 曾国藩 D. 李鸿章 ‎【答案】A ‎【解析】‎ ‎【详解】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故A正确;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排除B;曾国藩、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不是最早主张学习外国的,不符合“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排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联系所学林则徐的思想和活动分析解答。‎ ‎16.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洋务派主张 A. “耕者有其田”‎ B. “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国家的根本体制是指封建制度;“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是洋务派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AD项,“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的主张,排除;B项,“君民共主,设立议院”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主张,排除。‎ ‎17.‎ 陈独秀说:“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唤醒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C. 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D.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其代表人物之一陈独秀认为:“西洋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西洋的法子”指的是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思想,“中国的法子”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他认为两者水火不容,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动摇封建思想的效果也没有涉及到促进民族觉醒的信息,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新文化运动推动全面的文化转型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18.白话文原本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在白话文推广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严复 D. 胡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答案为D项。AC项,曾国藩、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 ‎19.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其中“政治革命”是指 A. 实现民族主义 B. 实现民生主义 C. 实现民权主义 D. 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民权主义”,故C符合题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即“民族主义”,故AD不符合题意;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故B不符合题意。‎ ‎20.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 “三大政策”的推动 B. 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 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D. 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体现其开放性。材料“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正是三大政策的推动的体现,故选A;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尚处于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故B错误;中国政党政治尚处于发展阶段,故C错误;题目中末体现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故D错误。‎ ‎21.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 救亡图存 B. 维新变法 C. 实业救国 D. 追求民主 ‎【答案】A ‎【解析】‎ 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主旋律,所以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救亡图存而非维新变法、实业救国、 追求民主等选项,所以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2.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如下图),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许多重大问题。形成了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形成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共针对193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所提出的,故B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理论,故CD项错误。‎ ‎23.毛泽东思想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前夕,1945年4—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思想统一和政治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故答案为C项。A项,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B项,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1月的长征途中召开的,只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排除;D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底,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排除。‎ ‎24.下图是小李同学的学习提纲。据此推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A. 马克思主义 B. 三民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中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南方讲话”是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共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科学概括;“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都是与邓小平理论有关,故答案为D;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5.“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声明最早应该发表于 A. 1949年 B. 1964年 C. 1967年 D. 1970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因此这一声明最早应该发表于1964年。故答案为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中国还没有条件研制核武器,排除A项;1967年和1970年时中国已经拥有核武器,但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要求,排除C、D项。‎ ‎26.“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是:“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的贡献是 A. “东方魔稻”‎ B. 两弹一星 C. 巨型计算机 D. 载人航天工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袁隆平的评语”,结合所学可知,袁隆平研制出“东方魔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问题的法宝,故A正确;两弹一星、巨型计算机、载人航天工程都与袁隆平无关,排除BCD。‎ ‎27.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科技成就是 A.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B. 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C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D.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答案】D ‎【解析】‎ ‎2003 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 号”载人宇宙飞船,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故选D;1970 年,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表明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故排除A;1980 ‎ 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表明我国火箭发射技术达到新水平,故排除B; 1984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说明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故排除C。‎ 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记忆的史实一定要记准、记熟。‎ ‎28.“邓小平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邓小平的战略决策是 A. 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 1983年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C.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D. 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1977年12月,邓小平主导恢复高考制度,满足广大青年上大学深造的愿望,“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故C符合题意;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A不符合题意;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它是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B不符合题意;1988年邓小平提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当代生产力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故D不符合题意。‎ ‎29.1956年4月后,我国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时代变化和新人、新思想的文艺作品。这主要得益于 A. “三个面向”方针的出台 B.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科教兴国”战略实行 D. 《义务教育法》的颁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个面向”方针提出于1983年,时间不符合,排除A;“双百方针”的提出于1956年,它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故选B;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符合,排除C;20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排除D。‎ ‎30.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 “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 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 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 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B.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 C. 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D. 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观点之一就是小说能够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并进而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再结合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政治变革,可知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故C正确;A、B两项是小说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而非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改良派政治立场的变化,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发展的特点。‎ ‎【答案】(1)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运动。‎ ‎(2)提倡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3)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变化,学习的特点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可知是中体西用的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由此引发的运动是洋务运动。‎ ‎(2)依据材料二“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可知维新派主张是提倡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3)依据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和所学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以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回答。‎ ‎(4)依据材料中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容可知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变化,学习的特点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 ‎ 孙中山主张“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民是民国的天子……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共同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的思想有哪些进步之处?‎ ‎【答案】(1)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 ‎(2)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或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拥有基本的权利(或人民的权力比前者更大)。‎ ‎【解析】‎ ‎【详解】(1)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2)由材料“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可见自觉建树理想人格;由材料“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可见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由材料“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可见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由材料“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可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材料“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可见人民拥有基本的权利。‎ ‎33.“如何走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是近代以来的伟大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 材料三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为哪一革命组织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后来将这一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么思想?他何时实现了“创立民国”的梦想?为了保护这一革命成果,他努力促成了哪一宪法性质的文件的制订?‎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孙先生革命事业”的性质是什么?“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标志是哪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毛泽东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答案】(1)指导思想:中国同盟会;‎ 思想:三民主义;‎ 时间:1912年;‎ 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事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1)指导思想:根据所学,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思想: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阐发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为三民主义。时间:根据所学,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宪法:为了保护革命成果,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性质: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事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 ‎(3)毛泽东:根据“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得出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根据“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