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命题人:茆邵梅 审核人:茆邵梅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职业的特殊性要求 的他们节假日更要坚守岗位,只有春节前后一两天调休,才有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 ②由于局势动荡,这些离开家园者的食品、饮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供给不足,联合国难民署将向 者提供帮助。 ③这位伟人的一生充满坎坷,始终在 中寻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经历和在职场打拼非常相似 A.流离失所 颠沛流离 背井离乡 B.背井离乡 流离失所 颠沛流离 C.颠沛流离 流离失所 背井离乡 D.背井离乡 颠沛流离 流离失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天宁寺遗址博物馆项目的建设是滨海市发展文物旅游的重头戏,各相关部门能否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影响着该项目各项工作的进展。 B.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在旅游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的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旅程中暴露出的诸多不文明现象,甚至违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C.身着橙色工作服的辛勤扫雪的环卫工人与挺拔的雪松拍照合影的市民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棉衣厚实,但长时间户外作业,多厚的衣服都会被冻透。 D.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创下今年以来新低。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秦汉时期,匈奴是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集团,秦始皇之所以修筑万里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匈奴。一说到秦始皇,可能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汉武帝。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始皇比较热衷于修长城和寻求长生不老药,而汉武帝则致力于经营西域和积极引进域外物质文明,从而迎来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峰。 ①这两位帝王都堪称天之骄子 ②似乎汉武帝要略胜一筹 ③正所谓“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④但如果单单就拓展中西文化关系而言 ⑤世人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 ⑥就开拓疆土、雄才大略而论可谓各有千秋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⑥⑤④②③ C.⑤④②⑥③① D.⑤③①⑥④② 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王无罪岁 非战之罪 B.以秦王属吏 骑能属者 C.引诸侯兵 引兵渡河 D.项王壁垓下 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5、下列诗句,依”春夏秋冬”四季来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②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③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状 ④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范景仁墓志铭 [宋]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 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恬于进取 恬:淡泊 B.章累上,不报 报:上报 C.落翰林学士 落:免除 D.或劝公称疾杜门 杜:关闭 7.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尚有大于此者 无颜复立于朝 B.公尝论其无学术 执中当任其咎 C.闺门之私 始于汉之盛 D.以系天下心 以便农末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2)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3)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1)首句“碧山锦树明秋霁”在词中起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上片划线句写出了诗人内心怎样的微妙变化,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3分) (3)请赏析结句“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的妙处。(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季氏将伐颛臾》) (2)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3) ,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氓》) (4) ,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5)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6) ,决胜于千里之外,(《高祖本纪》) (7)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本纪》)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不识 张晓风 ①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②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③“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啊!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小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好运卤汁下起面来,好运个香呀——” ④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意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⑤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好运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⑥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悄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⑦《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披红斗篷的定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老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⑨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有删改) 12、文中叙写了父亲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3、第③段中画线句写故乡的香椿芽,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作用(6分) 14、文章第⑦段加入《红楼梦》中的一段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4分) 15、文中写了大量对父亲的回忆,为何以“不识”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作者在第④段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有什么作用?(6分) 18.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之境?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七、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对外部世界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冯友兰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这三个成语各有侧重:背井离乡,侧重离别家乡;流离失所,侧重无处安身;颠沛 流离,侧重四处流浪。) 2、A(B项“令人堪忧”重复,删去“令人”;C项成分残缺, “与挺拔的雪松拍照合影的市民形成鲜明对比”缺少介词;D “根据”和“数据显示”杂糅,可以去掉“根据”) 3、D(语段主要通过对比秦始皇、汉武帝对外交往的不同做法介绍中原与西域的关系,秦始皇主要是修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主要是引进域外的物质文明。由横线前的内容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该先说秦始皇,再说汉武帝。从给出的四个选项来看,A、B两项都把①排在首位,C、D两项都是把⑤排在首位。如果①作为横线处的首句,照应了上文的“秦始皇” “汉武帝”,但其中的“堪称天之骄子”是一个总结性语句,不能引领③中的“正所谓”;如果⑤作为横线处的首句,既照应了上文的“秦始皇” “汉武帝”,也能够引出要求排列的其他句子。从横线后的句子内容可推知,汉武帝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比秦始皇大,因此④和②要连排。从句意上来看,②和横线后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 4、C 5、B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答案B 解析 B项,报:答复。 7.答案D 8.答案C 解析 C项,范镇并未“获罪”,只是“待罪”,即在家等待获罪。 9. (1)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慢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济、所以、贵,各1分) (2)范公向皇上上表谢恩,其中写道:“虽然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谢、乞身、反问句。) (3)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1)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秋雨初晴,秋空如洗,青山红树显得分外明丽,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引出下文对羁旅途中情形的叙写;与后文抒写旅愁形成鲜明对比。(一点1分。) (2)先是因路转陡,怀疑无路可走;忽然看到临水人家,内心惊喜;接着写村舍、酒店,内心有了温暖和慰藉。(一点1分) (3)运用虚写(或想象、情景交融),(1分)从望乡的怅惘转入想象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1分)极写内心的旅愁乡思之情;(1分)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1分) 四、略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2.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忠于信仰,耿直执拗,心怀慈悲。(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13.用白描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拟声词),写香椿腌制时的情形,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富有韵味。(4分)表达了父亲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也使人物形象更亲切有趣。(2分) 14.以宝玉离开时贾政的感叹,点出家人之间也不能互相解读的共通这处(1分);与上文几处“我”未真正了解父亲的感叹相照应,与下文对自己于父亲事实上“无知无识”的抒怀相呼应。(3分) 15.“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2分)对父亲的回忆由“不识”贯穿,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2分)即使是至亲,我们知道的是事件而不是感觉,无法感同身受,因此是无知无识。这是生命传承中也无法突破的隔膜。(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6.首先,提出“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的看法;(2分)接着,阐释了“宁静”的作用(意义);(2分)最后,举中国画的例子证明“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2分) 17.题画诗表现出了静寂冷寒天地中的生机;(2分)证明了“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这一观点;(2分)运用例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学色彩,增强了说服力。(2分) 18.因为静寒之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因为静反应了一种独特的心境,中国画家喜欢用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因为以静观动,动静相宜,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因为中国艺术要尽量保持自然地纯粹,保持山水面貌的原样。(一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 七、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对外部世界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冯友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分析】本材料是句哲理性的句子,但理解起来很简单,核心就是“尽力而为”,只有尽力了,才无悔.所以,立意可以是:尽力了才无悔. 【解答】尽力而为,不留遗憾 尽力而为,是一种固执的坚持;尽力而为,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尽力而为,是对梦想的坚定承诺.我愿我的人生,尽力而为,不留遗憾. 很多人说,我是一个很偏执的人.记得初一,只因老师说我的字写得不够整齐,我没有任何犹豫得开始练字.也还记得是高一时,因为物理老师一句“学不会就放弃吧!”我又尽全力去研究讨厌的物理题. 一个人独自攀登是很艰难的事情,很多次,心里都会响起放弃的声音.看到旁人不理解与不相信的眼光,我也曾想过放弃了,想过将不足放过,但幸运的是,我用毅力坚持下来了. 是的,我就是这么固执的人.只要是我认定、我喜欢的事,我都会以生命的全部热情去完成.我不需要顾忌别人的讽刺或鼓励,因为这件事,是我认定的,是我的目标或理想.我愿意为我所爱所信的事情倾注全部心血,也坚信,只要想做,海阔天空的世界不存在不可能! 难道我们一定要到年老发白之际才感叹遗憾么?花到堪折直须折,在我们一生之中最有勇气最无顾虑时,何不为自己的梦想而放手一搏?成或败也许未知,但我们已经为此而尽力奋斗过.在这过程中,我们的生命已经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与成败相比,尽力而为后不留遗憾的未来更值得我们为之拼搏! 我有一个热爱英语和日语的同学,她将来的梦想是考上北外.每天早上听着她优美的朗诵声,我丝毫不怀疑她将来的成功.我钦佩她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更佩服她的坚持与毅力.我相信,她的未来不会有遗憾.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作家,就尽情地写作;如果你想成为歌手,就尽情高歌.生命中没有什么不可能也没有什么做不到.请不要考虑到别人对你能力的看法,因为你就是你自己,要相信,我的未来我做主! 面对他人怀疑的目光,我们微笑着说:“我能行”!面对自己的自卑和胆怯,我们要目光坚定地说:“我可以”!在我们为梦想尽力而为时,成败早已如云烟般消散.无论胜败,都比因自己退缩而碌碌无为悔恨终生好得多. 尽力而为,不留遗憾! 【参考译文】 公姓范氏, 名叫镇,字景仁。他四岁失去父亲,跟随两个哥哥学习。薛奎做益州知州,范公那时只有十八岁,薛奎和他交谈,感到很惊奇,薛奎任满还朝时,就带着范公一起回到京城。范公参加进士考试,考中礼部试的第一名,刚开始做官担任新安县的主簿。宰相庞籍说他有特殊才能,生性恬淡不急于进取,破格给他加官为直秘阁,又提拔为起居舍人。 仁宗性情宽容,奏事的官员专靠揭发别人来使自己扬名,有的甚至以暴露别人的隐私来抬高自己。唯独范公只看人大节,从不计较小事。当时陈执中担任宰相,范公曾经批评他学问不高,不具备做宰相的才能。后来陈执中的宠妾打死了一个婢女,御史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范公说:“如今天地阴阳不和,国家财政匮乏,人民贫困,盗贼嚣张,陈执中应当承担这些责任。但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不是用来责备宰相的理由。”有见识的人都赞同他的说法。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没有继承人。嘉祐初年,仁宗得了病,朝廷内外都为继承人的事感到危急和恐惧,不知怎么办才好。唯独范公激昂地说:“天下还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立即上书说:“太祖舍弃自己儿子而立太宗为皇帝,这是天下最大的公心。希望陛下选择宗族中贤德的人,给他们异于常人的礼仪待遇,让他们学习政事,以此来稳定人心。”奏章多次呈上,没有回音,于是范公就闭门请罪。执政大臣对范公说:“自从皇上身体不好,大臣们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如今有人先进行挑拨,再做这件事就很难了。”范公又写信给执政大臣说:“做事应当看它对与不对,不应当看它好做还是难做。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慢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你们说今天此事难于以前,怎么知道以后再做不比今天更难呢?”范公前后上了十九次奏章,在家等待获罪一百多天,胡须头发都因此变白了。 王安石执政后,改过去的常平法为青苗法。范公上疏说:“常平法,始于汉朝最强盛的时候,根据谷物价格的贵贱来收购和出售,用来方便百姓,常平法不能改变。而青苗法实行于唐代衰败动乱的年代,不足以作为效法的榜样。”三次上书,都没有得到答复。(范公)立即上书对皇上说:“我所提出的建议都不能实行,我也没有脸面继续在朝廷任职,请求陛下让我退休。”五次上书,最后指出王安石凭自己的喜怒而进行赏罚的行为,说:“陛下有接纳劝谏的胸怀,大臣却进献拒绝纳谏的计策;陛下有热爱人民的本性,大臣却制定残害人民的政策。”王安石大怒,亲自书写同意范公退休的诏书,并对范公极力诋毁。免去了范公翰林学士的职位,以原来的官阶退休。范公向皇上上表谢恩,其中写道:“虽然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 范公退休居家后,专以读书赋诗自娱自乐。有客人来到,就安排酒席尽欢而散。有人劝范公假称有病关门谢客,范公说:“人的死生祸福,都是天命。我能把上天怎么样?” 我正被问罪,降职为御史台狱,朝廷查找范公和我往来的信件文字非常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范公仍旧不断地上书救助我。 (范公于)元祐三年十二月去世,终年八十一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