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 A. 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 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 C. 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 D. 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 【答案】B 【解析】 商朝时期政治制度最大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说明了商朝政治制度特点,B正确;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A错误;材料没有突出甲骨文的字体特点,C错误;D中唯一史料说法绝对,排除。 2.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说明 A.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 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 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B项排除;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周代血缘政治强化了贵族的特权地位,故C项排除。 3.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 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B. 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 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D. 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权至上,皇帝对官员有任免权力,以致出现“职无常守”,这表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故A正确;“职无常守”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策略,不能说明官僚体制受到冲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标准,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干政,而是强调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A。 4.秦代竹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 地方官员失职的现象十分严重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答案】D 【解析】 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 6.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秦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 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宋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元 中书一省制 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从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传承和发展,故B正确;当时的中央官制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错误;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中央官制的变化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反映的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变化的特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官制的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B.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D. 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六部过去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导致办事效率相对低下,现在“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有助于提高中枢行政机构效率,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六部权力的扩大,B排除;“保障了”太绝对了,A错误;当时已经没有丞相了,排除D。 8.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逐渐被削弱。由此可知 A. 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 B.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 C. 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 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 【答案】A 【解析】 材料“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说明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六部的关系,排除B;C中的“避免了”太绝对,排除;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9.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 A. 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B. 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 C.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 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等可知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题干的做法并不能确保结构公平公正,故排除B;材料并没有涉及法律体系,涉及的审判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 10.《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没有什么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表明 A. 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 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C. 罗马法的规定存在着形式主义 D. 罗马法对宗教权力未构成制约 【答案】A 【解析】材料“没有什么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这体现了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讲述的是奴隶和隶农要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并未体现民主,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讲述了罗马法具体规定,并未体现其实施过程,不能反映是否存在形式主义,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强调了皇帝陛下的神圣和服从皇帝敕令,并未体现宗教权力,D项不符合题意。 11.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 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B. 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C. 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D. 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答案】D 【解析】材料“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强调的是直接民主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D选项符合题意。演说术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物,A选项排除。材料与雅典公民的道德素质无关,B选项排除。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C选项排除。 12.“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这里的“它”是指 A.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 光荣革命的胜利 C.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议会制度的改革 【答案】B 【解析】光荣革命实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结束君主专制,但是保留了国王,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A项错误,内战爆发没有遏止专制主义;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初,此时应该早就遏止了专制主义;D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是使代议制完善而不是遏止君主专制。 13.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这反映出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B. 长期的腐败问题得以解决 C. 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 D. 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 【答案】D 【解析】根据1832年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展开,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逐步兴起,为保护自身利益,工业资产阶级也要求参与政权,从而推动议会改革,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排除A。材料涉及议会改革,没有体现腐败问题得以解决,排除B。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排除C。 14.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 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 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 内阁权力膨胀摧毁了宪政制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负责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材料表明内阁通过“诉诸选民公断”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显然说明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制约的减弱,故C正确;责任内阁制确立是18世纪初期,故A错误;当议会对于内阁不信任时候,仍然实行投票形式,故B错误;英国宪政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故D错误。 15.2017年8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无可奈何地签署了一项针对俄罗斯等三国的制裁法案,因为此前美国参众两院几乎全票通过了这一法案。这体现了美国政府权力构建中 A. 总统具有立法否决权 B. 总统行使最高行政权 C. 国会立法权至高无上 D. 国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服从美国参众两院的决策,体现了国会立法权至高无上,故C正确;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制裁法案,不能说明总统具有立法否决权,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总统行使最高行政权,故B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国会对总统权力进行制约,故D错误。故选C。 16.1907年,时任美国纽约州州长的查尔顿·埃文斯·修斯在一次演讲中感叹道,“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宪法是什么,由法官说了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三权分立之间的矛盾协调困难 B. 最高法院居于宪政体制核心地位 C. 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冲突 D. 司法解释权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却是法官们说了算”等字眼意在强调美国司法解释权在于法官,这是存在弊端和局限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核心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冲突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却是“法官”们说了算意在强调司法解释权的局限。 17.1908年,美国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评论说:“两党犹如两个瓶子。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作者旨在强调美国两党制 A. 失去民心,徒有其表 B.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C. 脱离国情,违背潮流 D. 分歧缩小,利益趋同 【答案】D 【解析】 “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说明美国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分歧缩小,利益趋同,D正确;目前美国两党仍然没有失去人心,A、B、C错误。 18.1789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这说明此修正案 A. 明确了宗教对政治的作用 B. 完善了对国会权力的制衡 C. 意在削弱国会立法权 D. 强化了对人权的保障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可知,国会的立法权被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教对政治的作用,排除A项;B项中“完善”一词表述有误,不能体现是对国会权力制衡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国会立法权的限制,而不是保障人权,故D项错误。 19.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C符合题意;AB均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不正确。 20.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在1879年发生了变化,格列维总统明确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议会则由全体男性公民普选产生。这一规定说明 A. 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B. 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 C. 议会开始成为法国权力的中心 D. 法国实现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875年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向议会转移,政府对议会负责,故答案是C项,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法国《1875年宪法》就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成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故AB项错误;法国推行的不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21.1879年6月,法国参、众两院做出了几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决定: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这些举措最深远的影响是 A. 维护了1789年革命成果 B. 巩固了1875年宪法地位 C. 从根本上防止君主制复辟 D. 大力弘扬了共和文化传统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几项规定维护了共和体制,弘扬了共和传统,故D项正确,A项排除;B项包含在D项之中;C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 22.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其《现代世界史》中认为,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下列属于德意志“民主成分”的是 A. 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 B. 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C. 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D. 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反映出皇帝对官吏任免权,不能体现出官吏与皇权之间的制衡,不是民主的表现,故A项错误;议会具有立法权,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表明行政大权与立法权归于皇帝一人,不是民主的表现,故B项错误;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反映出议会立法权是民意的体现,符合民主的含义,故C项正确;联邦议会代表由君主任命,无法体现出议会对皇权监督制约的作用,故D项错误。 23.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 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 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中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带来的巨额收入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AD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2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 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 【答案】(1)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 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的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 成效: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代议制发展。 (3)启示:注重制度创新;改革应适时、适度;妥协的智慧;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变革。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工业革命、人民的斗争以及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归纳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注重制度创新;改革应适时、适度;妥协的智慧;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变革等角度思考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示例二: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观点可知,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必然的,新制度建立有制度渊源,旧制度被废除之前就已经存在问题。根据此思路,结合中国古代制度演变进行论述。如提出观点: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论证过程从丞相制度的确立、演变过程中权力被削弱,最终被废除展开。具体而言: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论证也可从制度间的相互关联展开。提出观点: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论述:论述过程侧重分封制和井田制两者的关联,即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27.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1950 1995 2000 2008 法定经假日天数 节假日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提高及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