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9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 ‎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 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 ‎2.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和中央集权制度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 吕思勉所说的“封建时代”是指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制度有分封制和宗法制。故答案为A项。三公九卿制、皇帝和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3.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记载,齐灵公有一位十分宠爱的妾名戎子,戎子与齐灵公的另一位妾仲子很要好,仲子生一子名牙,戎子请齐灵公立牙为太子,于是齐灵公废公子光而立牙,仲子却认为“废常不祥”。这里的“常”是指( )‎ A. 等级制度 B. 世袭制 C. 血缘关系 D. 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仲子和戎子都是妾,都不是齐灵公的正妻,她们所生的孩子都是庶出,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常制,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仲子所说的“常”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故本题选D项。A选项没有涉及到王位继承,B选项所谓的世袭指的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仲子的孩子继承王位也是世袭。C选项也错在仲子的孩子与齐灵公也有血缘关系。‎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名师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嫡长子继承制特点 B. 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传承 C.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D.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大意是:天子诸侯的传承,是通过法统立长子和立嫡子来确定的。(虽然)立贤良的人的好处超过立嫡子,(这个方法使)人的使用才能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即立贤不立嫡长,用人只看才能不看资格)来替代(嫡长子继承制),是因为这样一来容易发生争执,这个坏处不可胜数。这段话从侧面说明了立嫡长子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有很多的好处,说明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A、B、C项不是材料的主要观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5.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 反对郡县制 B. 反对分封制 C. 改革中央官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A正确,B错误;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是关于地方如何管理的问题,排除CD。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6.谭嗣同一针见血地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也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谭嗣同、毛泽东的观点 A. 都揭露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本质 B. 都肯定了秦朝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 C. 都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推崇备至 D. 都认为专制主义是古代政治本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百代皆行秦政制”可知谭、毛二人都认为秦代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谭嗣同和毛泽东是肯定了秦代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而非揭露专制主义的本质,排除A项;肯定秦代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不代表就对其推崇备至,排除C项;专制主义不是古代政治的唯一内容,不能认为专制主义是古代政治的本质,且谭、毛的观点也非论述专制主义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排除D项。‎ ‎7.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8.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 A. 皇位世袭 B. 家天下 C. 皇帝独尊 D. 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关键句是“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地位独尊,并未体现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家天下。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百官公卿 ‎9.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主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高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以看出,这名官员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处理国家监察事务,故B项正确;A项是掌握的是行政权,排除;C项掌握的是军权,排除;D项是地方官员,不是高官,故排除。‎ ‎【点睛】“高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是关键信息。‎ ‎10.“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理解。由“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主要反映了地方权力过大,危急到中央权力。所以选B。‎ ‎11.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这反映出( )‎ A. 制度治国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治国方式 B. 皇帝有制约宰相的权力 C. 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腐败 D. 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通过介绍唐代皇帝专权受到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的制约和相形之下明朝皇帝在宰相废除、内阁形成之下的放任,旨在说明制度的建立与废除与国家政治的密切关系,所以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加强 ‎12.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A. 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科举制选官制度。据此判断选项:A项是世官制,排除;B是西汉时期采取的察举制,排除;C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揭示的就是科举制,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变迁 ‎13.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一批人才补充官僚机构,这涉及众 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答案】C ‎【解析】‎ 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门下省主要负责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官员的升迁和任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礼部主管教育、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14.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不断改革中央机构。下列能正确反映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的是 A.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 都察院——提点刑狱司——御史台——刺史制度 C.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改土归流 D. 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皇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不断改革中央机构”“汉、唐、明、清”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察举制出现在汉朝,九品中正制出现在东晋时期,时间上与题意不合,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都察院是清朝建立,提点刑狱司是宋朝出现,御史台是唐朝时期,刺史是东汉时期,在时间上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分封制是周时期,郡县制是秦朝,行省制出现在元朝,改土归流出现在清朝不属于中枢政策,故C项排除;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内朝或中朝,唐朝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明成祖时候设内阁,清雍正年间设置了军机处,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 ‎15.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 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 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 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元朝以前由于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容易使地方自然形成种经济文化共同体,会导致国家分裂,而元朝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利用了山川形势来制约地方势力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从材料可以看出元的地方形式划分,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以前的山川形便不同,不是采取传统的分权制,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行省的管辖区域的大小,B错误。元朝以前是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朝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依据山川形势来划分行省区划的特征,C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16.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出身决定了官员品级的高低,说明当时的选官用官制度看重的只是出身。结合所学知识,这种选官用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对应的是察举制;C、D选项对应的是科举制。‎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判断出本题涉及到的选官用官制度是什么。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所以出身是选拔标准,由此可以确定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再结合具体知识便可以判断出时代。‎ ‎17.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 郡县制 B. 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 行省制度 D. 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 ‎【答案】B ‎【解析】‎ 本题时间是西汉,郡县制确立时间是秦朝,排除A;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说明某些地方有自主权,一些地方仍是中央集权,这符合郡国并行制度,故选B;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排除C;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西汉”“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 ‎18.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集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 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演说 C. 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D.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试题设计巧妙,通过设置一个情景:小华找资料写论文,引出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相关知识的考查。这样看来,试题要求从三本书里找出它们共有的历史元素(历史现象)。思考作答时,注意抓住相应的时代及关键词来理解,如“康雍乾”“ 军机处”“文字狱”等,综合分析,再结合各个选项,即可推断出准确答案。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清朝时期强化统治,大兴文字狱;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例外情况,下列不属于例外情况的 A.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替代三省 C.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 D.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建立中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例外,符合题意,故选D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封国制最后威胁的中央集权,属于例外,排除A项;以中书省代替三省不利于分割相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属于例外,排除B项;唐代节度使掌握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属于例外,排除C项。‎ ‎20.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C.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D.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根据题意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材料讲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规律是“统治性政权”,即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A、B、D项均不正确。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为了便于统治,秦统治者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此后历朝大多如此。‎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贫民出身的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史》‎ 材料三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播出后,掀起了一股研究张居正的热潮:张居正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百度百科》‎ 材料四 和珅曾兼任多职,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等,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为巩固统治分别建立或完善了什么制度?‎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种说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 ‎【答案】(1)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不妥当。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个别大臣权力较大源于当时皇帝的宠信,并非法定职责。‎ ‎(4)特征: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解析】‎ ‎【详解】(1)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分别建立和完善了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和三省六部制度。‎ ‎(2)根据“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丞相危及君主统治。‎ ‎(3)该说法并不妥当。因为明清时期的内阁和军机处本身不是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力,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的权力都是来源于皇帝,完全听命于皇帝,所以并不能等同于宰相。‎ ‎(4‎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君权不断强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而今设立的九品中正制,官员等级的任命和荣辱都掌握在门阀士族手中,控制皇帝的赏罚,霸占了朝廷的权威。或者通过贿赂私通,或者耍手段徇私更改个人考评。爱憎和虚实全在于己,对公不负考核之责,对私不怕告发。用尽心计,钻营各方。廉洁谦让的风气消失了,得过且过的习俗形成了。天下纷乱,只争品级和官位,没听说谦让,我为圣朝感到羞耻。所以导致高级官员中没有平民出身,下级官员中没有氏族门阀出身,因此怠慢君主,贻误政事,这个制度是朝政混乱的根源。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45·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答案】(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科举制取代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看法:选官制度影响人才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 ‎【解析】‎ ‎【详解】(1)根据“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可知汉代任官的依据主要是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根据“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可知察举制的特点主要是自下而上推举人才。‎ ‎(2)根据“官员等级的任命和荣辱都掌握在门阀士族手中,控制皇帝的赏罚,霸占了朝廷的权威。或者通过贿赂私通,或者耍手段徇私更改个人考评。爱憎和虚实全在于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房玄龄认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可能存在徇私舞弊,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所以认为应该废除九品中正制。‎ ‎(3)根据“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知孙中山认为科举制考试标准客观,有利于选拔人才,是选官制度的进步。‎ ‎(4)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在人才选拔上应该注重标准的公正客观,人才选拔的好坏往往会影响国家的治乱兴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