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理)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u—64 O—16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氯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将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B. 将鲜花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鲜花褪色,说明Cl2具有漂白性 C. 金属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亚铁 D.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色烟雾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盐酸可使石蕊变红,次氯酸可使石蕊褪色,因此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故A正确; B.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氯气没有漂白性,故B错误; C.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不能生成氯化亚铁,故C错误; D.在点燃条件下,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的HCl遇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没有烟生成,故D错误; 答案选A。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漂白粉 B. 水玻璃 C. 液氯 D. 陶瓷 【答案】C 【解析】 【详解】A.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 B.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液氯是液态氯气,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故C符合题意; D.陶瓷是无机硅酸盐制品,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3.下列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硅酸盐中的阴离子都是SiO32- B. 单质硅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C. 二氧化硅既可以与烧碱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氟酸反应,故属于两性氧化物 D. Na2SiO3是最简单的硅酸盐,其水溶液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只有最简单的硅酸盐中的阴离子才是SiO32-,复杂的硅酸盐不一定,如镁橄榄石中的阴离子是SiO44-,故A错误; B.二氧化硅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单质硅用做太阳能电池、硅芯片材料,故B错误; C.二氧化硅只能和HF反应,和其它酸不反应,和酸的反应没有普遍性,所以不能说明其具有两性,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故C错误; D.硅酸钠不燃烧,受热也不分解,其水溶液能作木材防火剂,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硅酸盐指的是硅、氧与金属元素 (主要是铝、铁、钙、镁、钾、钠等)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基本结构是硅――氧四面体,这些正四面体以链状、双链状、片状、三维架状等方式连结起来,一般结构较为复杂。 4.实验室可以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干燥、贮存气体M,多余的气体可用水吸收,则M是 A. 氯气 B. 氨气 C. 氢气 D. 二氧化氮 【答案】B 【解析】 【分析】 集气瓶口向上,气流短进长出,所以该装置收集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且和氧气不反应,尾气处理装置中用水吸收气体,说明该气体极易溶于水,以此分析解答。 【详解】Cl2、NO2的密度都大于空气,应用向上排空法收集,不适用于题中装置收集;NH3密度小于空气,可用向下排空法收集,且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水吸收,符合装置特征;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可用向下排空法收集,但氢气难溶于水,不能用水吸收,故选B。 5.能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的事实是 A. 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硅酸 B. 在高温下,二氧化硅与碳酸钠能发生反应:SiO2+Na2CO3Na2SiO3+CO2↑ C. 二氧化硅的熔点比二氧化碳的熔点高 D. 二氧化碳通入硅酸钠溶液中,生成白色胶状沉淀 【答案】D 【解析】 【详解】A.溶解性与酸性强弱无关,不能通过溶解性判断酸性强弱,故A不符合题意; B.特殊条件下,SiO2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O2不能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故B不符合题意; C.氧化物熔点高低与对应酸的酸性强弱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和可溶性硅酸盐反应析出硅酸沉淀,说明碳酸能制取硅酸,能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6.某同学设计的微型实验装置验证SO2的性质,通过分析实验,下列结论表达正确的是 A. a棉球褪色,验证SO2具有氧化性 B. b棉球褪色,验证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C. c棉球蓝色褪去,验证SO2漂白性 D. 可以使用浓硫酸吸收尾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碘单质具有氧化性,能够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a棉球中品红褪色,可以验证SO2具有漂白性,故A错误; B.b棉球褪色,SO2与碱液反应,碱性减弱,溶液褪色,验证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故B正确; C.碘与SO2和水反应生成氢碘酸和硫酸,碘单质反应完全,c棉球蓝色褪去,可以验证SO2的还原性,故C错误; D.SO2尽管有还原性,但不能被浓硫酸氧化,因此不能用浓硫酸吸收尾气,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可以用碱液吸收尾气,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区分二氧化硫能够使一些物质褪色的本质,如品红褪色——漂白性;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褪色——还原性;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等。 7.将充满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放置后的现象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将充满NO2的试管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NO2与水反应可生成NO气体,3NO2+H2O=2HNO3+NO,一氧化氮不溶于水,所以试管中仍存在气体,根据方程式,液体大约会充满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二,约三分之一的部分被一氧化氮占有,故选B。 8.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少量二氧化硫通入NaOH溶液中:SO2+2OH-= SO32-+H2O B. 用稀硝酸溶解硫化亚铁固体:FeS+2H+= Fe2++H2S↑ C. Cu与稀硝酸反应:Cu+4H++2NO3-= Cu2+ + 2NO2↑+2H2O D. 向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Fe + Fe3+ = 2Fe2+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OH-═SO32-+H2O,故A正确; B.硫化亚铁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S+4H++NO3-=Fe3++NO↑+S↓+2H2O,故B错误; C.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气体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故C错误; D.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掌握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如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检查是否符合守恒关系等。本题的易错点为B,要注意硝酸的强氧化性。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少量的Fe粉中加入足量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稀HNO3将Fe氧化为Fe3+ B 左边棉球变为橙色,右边棉球变为蓝色 氧化性:Cl2>Br2>I2 C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 试纸先变蓝后变白 浓氨水呈碱性且有漂白性 D 浓HNO3加热 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HNO3有强氧化性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少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生成硝酸铁,则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操作、现象和解释均合理,故A正确; B.氯气与NaBr、KI均反应,右边棉球变为蓝色,可能是多余的氯气的作用,不能说明Br2、I2 的氧化性强弱,故B错误; C.浓氨水电离显碱性,可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试纸不会变白,氨水没有漂白性,故C错误; D.浓硝酸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不能说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故D错误; 答案选A。 10.向50 mL 14.0 mol•L﹣1浓硝酸中加入足量铜,充分反应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4.48 L NO和NO2混合气体(不考虑NO2与N2O4的相互转化),则参加反应铜的质量为 A. 6.4g B. 12.8g C. 16.0g D. 19.2g 【答案】C 【解析】 【分析】 Cu足量,硝酸完全反应,生成Cu(NO3)2、NO和NO2、H2O,则n(Cu)=n[Cu(NO3)2],硝酸完全反应,结合氮原子守恒分析解答。 【详解】n(HNO3)=0.05L×14.0mol/L=0.7mol,n(气体)==0.2 mol,Cu足量,硝酸完全反应,由N原子守恒可知,0.7mol=n[Cu(NO3)2]×2+0.2 mol,解得n[Cu(NO3)2]=0.25 mol,由Cu原子守恒可知n(Cu)=n[Cu(NO3)2],则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0.25 mol ×64g/mol=16g,故选C。 11.下列微粒半径最小的是 A. O2- B. F- C. Na+ D. Mg2+ 【答案】D 【解析】 4种离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是相同的,核外都有10个电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所以选D。 点睛:电子层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简单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 12.16O和18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6O和18O互为同位素 B. 相同质量的16O2和18O2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C. 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和18O间的相互转化 D. 1.12L16O2和1.12L18O2均含有0.1NA个氧原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A.16O和18O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 B.16O2和18O2含有相同的质子数,但相对分子质量不等,因此相同质量的16O2和18O2含有不同的质子数,故B错误; C.化学变化时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因此化学变化不能实现同位素间的相互转化,故C错误; D.1.12L16O2和 1.12L18O2所处的状态不一定相同,故其物质的量不一定相同,则含有的氧原子个数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答案选A 13. 下图表示碱金属的某些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关系,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还原性 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熔点 D、原子半径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的性质呈递增趋势,而碱金属单质的熔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降低。 14.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正确的是 A. 氢氧化铍[Be(OH)2]的碱性比氢氧化镁强 B. 砹(At)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 C. 单质钾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D. 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铍与镁是同主族元素,铍的金属性小于与镁,氢氧化铍[Be(OH)2]的碱性比氢氧化镁弱,故A错误; B.砹(At)属于卤素单质,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HAt不稳定;单质由气体过渡为固体,颜色逐渐加深,所以At为有色固体,故B正确; C.钠、钾是同主族元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和水反应越来越剧烈,则同样大小的金属钠、钾与水反应时,后者反应更剧烈,故C错误; D.硒和硫为同主族元素,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硒化氢(H2Se)比硫化氢稳定性差,故D错误; 答案选B。 15.下列各组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 酸性:HI>HBr>HCl B. 碱性:NaOH>KOH>Ca(OH)2 C. 热稳定性:H2O>HF>NH3 D. 还原性:Cl—>Br—>I— 【答案】A 【解析】 【详解】A.卤素原子的原子序数越大,HX的酸性越强,则酸性强弱为:HI>HBr>HCl,故A正确; B.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则金属性:Na<K,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碱性:NaOH<KOH,故B错误; C.非金属性N<O<F,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稳定性越强,则氢化物稳定性:NH3<H2O<HF,故C错误; D.非金属性Cl>Br>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还原性:Cl-<Br-<I-,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和难点为A,要注意氢化物的酸性强弱不能用非金属性强弱解释。 16.根据下表部分短周期元素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氢化物的沸点为H2T<H2R B. 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L<Q C. 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 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答案】C 【解析】 短周期元素,由元素的化合价可知,T只有-2价,则T为O元素,可知R为S元素,L、M、Q只有正价,原子半径L>Q,则L为Mg元素,Q为Be元素,原子半径M的介于L、Q之间,则M为Al元素。A、H2R为H2S,H2T为H2O,水中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熔沸点高H2O>H2S,即H2R<H2T,故A错误;B、金属性Mg比Be强,则Mg与酸反应越剧烈,则相同条件下单质与稀盐酸反应速率为L>Q,故B错误;C、M与T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故C正确;;D、L2+的核外电子数为12-2=10,Q2-的核外电子数为16-(-2)=18,不相等,故D错误;故选C。 17.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比W强 C. 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Z的弱 D. 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的熔、沸点最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则Y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所以Y为氧元素;根据X、Y、Z、W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可知,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X为氮元素,Y为氧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 A.一般而言,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原子半径Z>W>X>Y,故A错误; B.非金属性W>Z,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Z,故B错误; C.非金属性Y>Z,故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Z的强,故C错误; D.四元素单质中,硫常温下为固体,其它三种为气体,故硫的熔、沸点最高,故D正确; 答案选D。 18.若能发现第117号元素X,它的原子结构与卤族元素相似,电子排布有7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7个电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此X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X,在常温下很稳定 B. 其单质带有金属光泽,具有强氧化性,可与KI发生置换反应生成I2 C. 其单质的分子式为X2,易溶于有机溶剂 D. AgX是一种有色的易溶于水的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17号元素X,它的原子结构与卤族元素相似,电子排布有7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7个电子,该元素处于处于ⅦA族。A、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117号元素非金属性比At弱,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氢化物稳定性比HAt差,故该氢化物HX不稳定,故A错误;B、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其单质带有金属光泽,氧化性比碘的弱,不能与KI发生置换反应生成I2,故B错误;C、处于ⅦA族,与氯气、溴、碘的结构与性质相似,其单质的分子式为X2,易溶于有机溶剂,故C正确;D、处于ⅦA族,AgCl、AgBr、AgI溶解性依次减小,颜色加深,AgX是一种有色的难溶于水的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应用,注意理解同主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相似性与递变性,注意掌握卤素单质化合物性质,117号元素X,它的原子结构与卤族元素相似,电子排布有7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7个电子,该元素处于处于ⅦA族。 19.X、Y、W、Z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B. W、X、Y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 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溶于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 D. 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于Y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短周期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Y处于第二周期,Z、W处于第三周期,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则W为Al,可推知X为C、Y为N、Z为S,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W为Al、X为C、Y为N、Z为S。 A.C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多数为有机物,有机物的种类繁多,C元素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故A正确; B.同周期元素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W、X、Y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B错误; C.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碳酸,氢氧化铝与碳酸不反应,故C错误; D.非金属性N>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故D错误; 答案选A。 20.W、X、Y、Z是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如图。已知W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X和Ne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1;Y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应简单离子的半径:X<W B. 对应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Z C. 元素X、Z分别与W能形成多种化合物 D. 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具有强酸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已知W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故W为O元素;X和Ne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1,X为Na或F,X原子半径大于O原子,故X为Na元素;Y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原子序数大于Na元素,故Y为Si元素;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故Z为Cl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W为O元素,X为Na元素,Y为Si元素,Z为Cl元素。 A.W为O元素,X为Na元素,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O2->Na+,故A正确; B.Y为Si元素,Z为Cl元素,非金属性Cl>Si,故氢化物稳定性Y(Si)<Z(Cl),故B错误; C.X为Na元素,Z为Cl元素,W为O元素,能够形成的化合物分别有氧化钠、过氧化钠,二氧化氯,七氧化二氯等,故C正确; D.氯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高氯酸,是强酸,故D正确; 答案选B。 第Ⅱ卷 二、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1.元素①~⑨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回答有关问题: (1)表中能形成两性氢氧化物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______,最不活泼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2)③号元素和⑧号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热稳定性较强的是(填化学式)________。 (3)④号元素和⑥号元素的离子半径较大的是(填离子符号)_______。 (4)上述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非金属最强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 (5)②的氢化物发生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写出⑤号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和⑧号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答案】 (1). Al (2). (3). H2O (4). F- (5). NaF (6). 4NH3+5O2 4NO +6H2O (7). H+ + OH- = H2O 【解析】 【分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H、②为N、③为O、④为F、⑤为Na、⑥为Al、⑦为Si、⑧为S、⑨为Ar。结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H、②为N、③为O、④为F、⑤为Na、⑥为Al、⑦为Si、⑧为S、⑨为Ar。 (1)氢氧化铝属于两性氢氧化物,对应的元素为Al;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为稳定结构,性质最不活泼,因此Ar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Al;; (2)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O>S,故③号元素和⑧号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热稳定性较强的是H2O,故答案为:H2O; (3)电子层数相同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④号元素和⑥号元素的离子都是2个电子层,因此离子半径较大的是F-,故答案为:F-; (4)上述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钠,非金属最强的元素为氟,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故答案为:NaF; (5)元素②的氢化物为氨气,氨气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故答案为:4NH3+5O24NO+6H2O; (6)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钠,NaOH属于强碱,⑧号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硫酸,硫酸属于强酸,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 + OH- = H2O,故答案为:H+ + OH- = H2O。 【点睛】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正确判断元素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3)中离子半径的比较,要注意离子半径比较的一般方法。 22.A、B、C、D、E都为短周期元素,A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B的+1价阳离子和C的-1价阴离子都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D在C的下一周期,可与B形成BD型离子化合物;E和C为同一周期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一种强酸。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C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 (2)画出B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 (3)与E的氢化物分子所含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是_____(举一例,填化学式,下同)、离子是_________ (4)D的单质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5)写出A元素与B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 (6)下列可以判断C和D非金属性强弱的是_______ a.单质的熔点C比D低 b.单质与氢气反应C比D剧烈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C比D稳定 d.单质的密度C比D小 【答案】 (1). 第二周期VIIA族 (2). (3). CH4(H2O HF Ne) (4). OH-(NH4+ H3O+ NH2-) (5). Cl2 + 2 OH- = Cl- + ClO- + H2O (6). NaH (7). bc 【解析】 【分析】 A、B、C、D、E都为短周期元素,A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则A为H元素;B的+1价阳离子和C的-1价阴离子都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B为Na元素,C为F元素;D在C的下一周期,可与B形成BD型离子化合物,则D为Cl元素;E和C为同一周期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则E为N元素,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A为H元素,B为Na元素,C为F元素,D为Cl元素,E为N元素。 (1)C为F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VIIA族,故答案为:第二周期VIIA族; (2)B为Na元素,B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3)E为N元素,E的氢化物为氨气,与氨气分子所含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有CH4、H2O、HF、Ne等,离子有OH-、NH4+、H3O+、NH2-、Mg2+、Al3+、Na+等,故答案为:CH4(H2O、HF、Ne);OH-(NH4+、H3O+、NH2-、Mg2+、Al3+、Na+); (4)D的单质为氯气,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OH,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O-+Cl-+H2O,故答案为:Cl2+2OH-=ClO-+Cl-+H2O; (5)A元素与B元素形成化合物为氢化钠,化学式为NaH,故答案为:NaH; (6)a.单质的熔点与非金属性强弱无关,故a错误;b.非金属性越强,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因此单质与氢气反应剧烈,说明非金属性:C>D,故b正确;c.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气态氢化物稳定性C>D,说明非金属性:C>D,故c正确;d.单质的密度与非金属性强弱无关,故d错误;故答案为:b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6),要注意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主要有:①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③单质氧化性的强弱等。 23.高纯二氧化硅可用来制造光纤。某稻壳灰的成分为 通过如下流程可由稻壳灰制备较纯净的二氧化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氧化物的性质进行分类,稻壳灰中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 (2)步骤①中涉及SiO2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滤渣A的成分有________和_________(填化学式)。 (4)滤渣B的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5)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有________。 【答案】 (1). Al2O3 (2). SiO2 + 2 OH- = SiO32-+ H2O (3). C (4). Fe2O3 (5). H2SiO3 (6). 漏斗 【解析】 【分析】 稻壳灰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浸泡,稻壳灰中的C和Fe2O3不能被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因此过滤得滤液A主要为硅酸钠溶液,含有少量的氢氧化钾和偏铝酸钠,滤渣A含有C以及氧化铁;滤液A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硅酸沉淀,过滤、洗涤得滤渣B为硅酸,煅烧硅酸可得二氧化硅,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二氧化硅为酸性氧化物,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铁为碱性氧化物,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故答案为:Al2O3; (2)二氧化硅为酸性氧化物,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SiO2+2OH-═SiO32-+H2O,故答案为:SiO2+2OH-═SiO32-+H2O; (3)氧化钠、氧化钾均能与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碱,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能够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偏铝酸盐,二氧化硅 为酸性氧化物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可溶性硅酸钠,三氧化二铁、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所以过滤剩余的滤渣A的成分为C和Fe2O3,故答案为:C和Fe2O3。 (4)滤液A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硅酸沉淀,过滤、洗涤得滤渣B为硅酸,故答案为:H2SiO3; (5)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需要漏斗,故答案为:漏斗。 三、实验题:本题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4.某课外小组在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备氯气,并进行氯气性质的研究。 (1)该小组同学欲用下图所示仪器及试剂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氯气。 ①用不到的仪器是________(填大写字母)。 ②将各仪器按先后顺序连接起来,应该是:___________(用导管口处的字母表示)。 ③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④ C的作用___________,D的作用_______,E中倒置漏斗的作用是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设计如下所示装置探究氯气的氧化性。 ① 通少量Cl2时,G中的现象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 H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 烧杯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F (2). adefgbch (3). MnO2 + 4H+ + 2Cl- Mn2+ + Cl2↑+ 2H2O (4). 除去Cl2中的HCl (5). 干燥氯气 (6). 防止倒吸 (7). 溶液变蓝色 (8). Cl2 + 2KI = 2KCl + I2 (9). 出现白色沉淀 (10). 吸收Cl2,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结合实验目的可知,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备氯气应该选用装置A;反应制得的氯气中会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等杂质,在收集前需要除杂,可以选择C除去氯化氢,选择D除去水蒸气;装置B可以收集氯气;装置E可以吸收尾气中氯气,防止污染,结合氯气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1)①根据上述分析,装置A为制备氯气的装置,装置C除去氯化氢,装置D除去水蒸气;装置B收集氯气;装置E吸收尾气中氯气,防止污染,用不到的仪器是装置F,故答案为:F; ②根据上述分析,各仪器连接的先后顺序为adefgbch,故答案为:adefgbch; ③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 + 4H+ + 2Cl- Mn2+ + Cl2↑+ 2H2O,故答案为:MnO2 + 4H+ + 2Cl- Mn2+ + Cl2↑+ 2H2O; ④ 根据上述分析,C的作用为除去Cl2中的HCl,D的作用为干燥氯气,E中倒置漏斗可以防止倒吸,故答案为:除去Cl2中的HCl;干燥氯气;防止倒吸; (2)① 通少量Cl2时,氯气与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Cl2 + 2KI = 2KCl + I2,碘遇到淀粉变蓝色,故答案为:溶液变蓝色;Cl2 + 2KI = 2KCl + I2; ②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SO2氧化生成硫酸,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故答案为:出现白色沉淀; ③氯气有毒,烧杯中NaOH溶液可以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故答案为:吸收Cl2,防止污染空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