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题2新人教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 -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题 2 新人教版 第二节 鉴赏语言 1.(2009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 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主旨,“悠悠”的作用就很清楚了:一写水面辽阔,二寓相思 之深。 (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情感变化”四个字。 “客心孤回”表达的是游子的孤独、思乡之情,“红袖凭江楼”则是眼前所见之景,游子由 眼前所见之景自然会想到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从而使自己的思家之情加重。 【答案】 (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 归的孤寂之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 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 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2.(200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 杜 甫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2 -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解答本题,一要紧密结合注释中的“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二要 了解“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把握住这两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 语境即可作答。 (2)这是一道语言鉴赏题。解答该类题的步骤是:释词义+描景物+点效果。考生只要结 合诗句内容,联系本诗叹漂泊、思乡盼归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之远,蕴涵着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表示动 作的频繁,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打开房门望月思归。“夜 久”,表示时间的延续之长,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任选两个即可) 一、了解常见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 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 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平实质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3 -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 篇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 开人悟性的“空白”。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 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靓丽,语言比 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头”(《小池》),给人一种清新美。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 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说到绚丽飘逸,最典型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 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例如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其他用来鉴赏古诗语言风格的常用语言还有: 用字精练、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 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含蓄有韵味、委婉含蓄、细腻传神、华美、朴实无华、言有尽而 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性等。 二、掌握鉴赏角度 1.从语法角度鉴赏 要重视对古代诗歌中几类词语、词法和句法现象的鉴赏。看这些词语、词法和句法的运 用,怎样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信息,怎样使表达更准确、生动或含蓄蕴藉。 ①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 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 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 的特有风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4 - ②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 “多重含义”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 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③形容词: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 的感情。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 可达人心。 ④副词: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 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 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 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⑤数量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 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 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⑥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 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 安石《元日》)。 ⑦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 表述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 兴八首》),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2.从修辞角度鉴赏 ①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普遍。如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 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都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 伟气势。 ②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攽《新晴》:“青苔 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 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 的亲切喜爱之情。 ③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分得更 加鲜明。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盛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 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④比喻:运用比喻,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如贺铸的 《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一连用了三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5 - 事物比喻“闲愁”,仔细分析,共同之处在于迷离、悠远,用具体描述抽象,同时层层递进, 使读者感受烟草、飞絮、梅雨时极自然地感受到闲愁,是比喻运用成功的典范。 三、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 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1.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 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 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 2.评析“诗(词)眼” 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 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 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 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 调。 四、把握解题思路 1.找好切入点 对于那些运用了很明显的表现手法的字或句子,可从表达技巧上找切入点;对于写景的 描写性字词,可从景象特点上找切入点;对于那些暗示或表明作者写作情感基调的字词,可 从表情达意上找切入点。 2.组织答题落脚点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深刻或特殊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指出该字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析其效果(必要时补充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 1.(2010 年龙岩质检)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 陶 弼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6 -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 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 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 “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 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 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 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 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 (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 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 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 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 “远”字。 2.(2010 年广东佛山质检)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 何 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7 -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 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一句写“客子”,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 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难以言传的深情。一、二句是两 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自己的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 显然在第三层,抒发对离别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 【答案】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 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写出“强笑、苦笑”并有简要分析即可) (2)①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 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 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②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 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 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3.(2010 年南京调研)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8 -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 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 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 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 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 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 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 两 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 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 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考查方向:①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②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 情味、效果等);③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 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④对 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1)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 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 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9 -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 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①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②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 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 10 - 【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 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 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 真娇憨。②“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 念丈夫的美梦。③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