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1)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1 对抗与牵制的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战后表现 ‎(1)美国:独占日本,控制西欧。‎ ‎(2)苏联:控制东欧、蒙古等。‎ ‎(3)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德国、奥地利等。‎ ‎(4)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没有明确划分,成为“中间地带”。‎ ‎3.评价 ‎(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力量削弱,美苏强大,争夺世界主导权。‎ ‎(3)美苏国家利益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冲突),苏联力图把共产主义推广到世界,美国则竭力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 ‎(4)二战教训,美苏两国都拥有强大军事力量,不敢轻易诉诸战争,而采用“冷战”对抗。‎ ‎2.“冷战”:指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美苏“冷战”表现为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军备竞赛、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等方式。美苏之间不直接武装冲突,而是通过扶植代理人控制他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此外,‎ 美苏还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争夺,通过扶植代理人展开“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3.形成过程 ‎(1)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 ‎(2)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递交咨文,提出遏制苏联、称霸全球战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全球。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对抗“马歇尔计划”。‎ ‎(4)1948年,德国西部占领区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柏林与西德之间的通道,造成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先后成立,德国正式分裂。‎ ‎(5)1949年,美、英、法等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约。1955年,苏联和波兰、保加利亚等国成立华约,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4.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影响 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及其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史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史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战略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史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 ‎(1)史料一论述了传统的美国学派对“冷战”起源的观点,其认为“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是导致“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而美国是遏制苏联野心的正义者。‎ ‎(2)据史料二中信息“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以看出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与缓和交替的过程,其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存在很大关系。‎ ‎(3)史料三中“‘两个世界’对抗”指的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长期对峙,由“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 可以看出该史料认识到美苏争霸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进步作用。‎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试解:                           ‎ ‎【提示】 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大大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 试解:                           ‎ ‎【提示】 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及新力量的发展。‎ ‎[素养3—历史解释]‎ 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3.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地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二、雅尔塔体系、“冷战”、美苏争霸三者之间的关系 ‎1.雅尔塔体系:起止时间是1945—1991年,雅尔塔协定内容包括制裁战败国、划分美苏势力范围和一些国家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2.“冷战”: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之间的“冷战”,起止时间是1947—1991年,是美国率先发动、苏联针锋相对的,使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对抗。‎ ‎3.美苏争霸:起止时间是1955—1985年,以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放弃争霸而结束。‎ ‎4.三者关系:雅尔塔体系包含“冷战”、美苏争霸;“冷战”是雅尔塔体系的调整和演变;美苏争霸是“冷战”的集中体现;“冷战”和美苏争霸导致雅尔塔体系崩溃。‎ 三、两极格局的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与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主要斗争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1.(2018·云南大理南涧民族中学期中考试)1946年2月22日21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电报。在这份“长电报”中,凯南依凭自己多年在欧洲、俄国外交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这份电报(  )‎ A.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 B.推动了“冷战”政策的出台 C.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的趋势 D.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根据“1946年2月22日21时”“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等信息可知,乔治·凯南认为美苏同盟关系终将破裂,他的这份电报推动了“冷战”政策的出台,B项正确。]‎ ‎2.(2019·河南安阳模拟)“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这说明“冷战”时期美苏(  )‎ A.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   B.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 C.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 C [根据材料“‘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可知,美苏“冷战”期间,双方一直在保持克制和避免直接交战,故C项正确。]‎ ‎3.(2019·河南南阳模拟)美国前副总统亨利·华莱士曾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的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为东西两极的催化剂。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冷战”政策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 C.马歇尔计划侧重于遏制苏联 D.美国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 A [材料呈现的是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推行,就美国而言符合美国的利益,同时以此为工具推动欧洲分裂进而使世界分化成两大阵营,故A项正确。]‎ ‎4.(2018·广西柳州高中、南宁二中第二次联考)朝鲜战争中,‎ 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 A.彼此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夺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C [题干列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三次事件,这三次事件都因当事方的妥协与克制,避免了矛盾全面激化,C项正确;一方的妥协与克制,目的是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A项错误;美苏关系以对抗为主,缓和是相对的,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 考点2 充满变数的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成为世界多极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1.西欧走向联合——“欧洲人的欧洲”‎ ‎(1)原因: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强烈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作用:‎ ‎①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②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2.迅速兴起的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崛起——东方巨龙腾飞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别了,雅尔塔”‎ ‎(1)原因:‎ ‎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使社会矛盾丛生。‎ ‎②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新思维”思想影响下,改革走进死胡同。‎ ‎③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2)经过:‎ ‎①1991年8月,引发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②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两极格局崩溃,推动多极化快速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美国:‎ ‎①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和建立“单极世界”。‎ ‎③先后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2)欧盟:‎ ‎①政治:1991年12月签订《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②经济: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③军事: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3)日本:‎ ‎①在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 ‎②1992年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 ‎③迅速发展军事力量。‎ ‎(4)俄罗斯——走出低谷重振大国地位:‎ ‎①叶利钦的全方位外交: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但反对北约东扩,积极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等。‎ ‎②普京的务实政策: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俄罗斯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5)第三世界——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1992年9月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力量扩大。‎ ‎②中国已成为政治大国,又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目前现状:几个主要力量中心的存在,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4.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化干戈为玉帛,走向联合的欧洲 史料一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经济观察网《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 史料二 有关欧美关系的两幅漫画。‎ ‎(1)史料一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从三个共同体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到欧盟成立,欧元问世。‎ ‎(2)史料二是有关欧美关系的两幅漫画,关键信息是时间1951年和1963年,再分析漫画所隐含的信息。‎ ‎(1)结合史料一,指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有何显著特点。‎ 试解:                           ‎ ‎【提示】 史料一说明欧洲联合与合作的程度在逐步加深。从成员国数量增加和从经济合作到政治合作,说明了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扩大;“欧盟成立”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欧元的应用说明了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2)根据史料二两幅漫画指出美欧关系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试解:                           ‎ ‎【提示】 变化:欧美关系由受美国控制到欧洲坚持独立自主,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原因:欧洲通过联合,实力得到增长。‎ ‎►探究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史料一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展开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家 乡群马县的演讲(1983年7月28日)‎ 史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 ‎(1)史料一信息“跟着美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与开展“多边自主外交”反映了日本寻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揭示出日本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成为世界多极化的推动因素。‎ ‎(2)史料二中省略号前后,基辛格分两个层次阐述了新旧格局的不同,旧格局由超级大国主宰,新格局兴起了多个力量中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美日关系发展的特征。‎ 试解:                           ‎ ‎【提示】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2)史料二中基辛格这段谈话说明了当时世界局势有何变化?‎ 试解:                           ‎ ‎【提示】 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等多个力量中心,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世界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尚未完全形成。‎ ‎[素养3—历史解释]‎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1.两极格局结束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和以往格局变动相比,不可能通过战后谈判确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过大国间力量的消长与分化组合自然形成,因此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两极格局压制下的地区性军事强国的侵略欲望会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会暴露和激化,因此世界还充满着动荡和冲突。‎ ‎3.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二、多角度认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含义: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表现: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4.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意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符合时代进步,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以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1.(2019·山东德州模拟)1946年9月,丘吉尔首先提出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构想,但起初英国并未融入欧洲一体化,直到1973年才成为欧共体的一员。该现象表明(  )‎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成员国 B.“冷战”左右着英国的对外政策 C.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日渐增强 D.英国迟滞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 [从时间上说,英国是1973年参加的,而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创始会员国是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故A项错误;“冷战”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英国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欧共体的力量,顺应了一体化的趋势,故C项正确;英国不参加欧共体,不代表其他国家也不参加,英国迟滞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夸大了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冷战”结束后,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在国际舞台上遇到挫折,使其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与其他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这说明(  )‎ A.美国已失去了大国地位   B.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深远 C.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加强 D.单边主义政策已遭废止 C [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转向与其他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说明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美国仍然是一个实力强劲的大国;不结盟运动与材料现象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2019·湖北武汉摸底)1993年,美俄在《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中规定:双方部署的核弹头数量减少约1/3,运载工具可减少近一半,‎ 削减目标须在生效后7年内完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世界多极格局正在形成 B.国家间对抗逐渐弱化 C.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D.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 D [多极格局并未形成,只能说是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错误;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在弱化,但是综合国力竞争却更加激烈,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武器削减,并未涉及争夺世界霸权的问题,故C项错误;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正反映了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故D项正确。]‎ ‎4.(2018·四川联考)下面漫画《山姆大叔忙坏了》反映的是(  )‎ A.两极格局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B.美国力图维持“单边主义”‎ C.第三世界兴起和美国的衰落 D.美国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格局 B [根据漫画信息显示,美国到处干涉别国内政,“忙坏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力图维持“单边主义”,故选B项。]‎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本讲内容在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中命题率较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时期;考查的方式侧重于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和方法能力的迁移考查,在历史情境中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推断,符合素养立意命题发展趋势。从近几年考查的内容来看,以主干知识的外延拓展为主,如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试题不但侧重考查阶段特征、时代背景、重大历史问题的影响与评价,更突出知识的体系化,这大大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客观上增加了题目难度。‎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命题点:第三世界的兴起 ‎1.(2018·全国卷Ⅰ)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A [材料中变化最大的是非洲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数量,说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平台,体现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B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参加联合国国家数量增多不等于世界贸易扩大,排除C项;材料能够说明参加联合国的国家交往或联系增强,但不能说明经济区域化的发展状况,因为参加联合国的国家同样可以实行贸易保护或关税壁垒政策,排除D项。]‎ 命题点:考查两极格局下的苏联经济建设成就 ‎2.(2017·全国卷Ⅰ)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D [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这幅漫画出自苏联时期而不是苏俄时期,故A项错误;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不能反映出《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所在,故B项错误;漫画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命题点: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3.(2016·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A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 命题点:美苏争霸 ‎4.(2016·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 ‎[考向扫描·权威预测]‎ 考向一 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1.马歇尔计划在两极对峙的环境中,推动了西欧的联合,欧洲一体化逐渐提上日程,为西欧经济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该计划(  )‎ A.缓和了欧洲国家间矛盾 B.避免了欧洲走向分裂 C.削弱了苏联的敌对情绪 D.有利于西欧走向复兴 D [马歇尔计划是在美国遏制社会主义阵营扩张的需要下推行的,导致欧洲形成两大阵营对立分裂的局面,故A、B两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援助和扶植,是为了与苏联对抗,不会削弱苏联的敌对情绪,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物资援助,推动了西欧的联合,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兴,故D项正确。]‎ 考向二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 时间 事件 ‎1947年 ‎5月22日 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并由杜鲁门总统签署成为法令 ‎1947年 ‎6月5日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1949年 ‎4月4日 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等12国外交部部长云集华盛顿举行北约签字仪式 推动上表中所列美国对外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美苏结束了战时同盟关系 B.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 C.美国力图全方位包围苏联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B [表中所列的美国对外政策基本上是围绕欧洲展开的。美国的欧洲政策主要是服务于美国的利益,美苏结束战时同盟关系不是影响美国的欧洲政策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美国的对外政策围绕欧洲,是因为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故B项正确;表中反映的是美国把欧洲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不能体现“全方位”,故C项错误;二战后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达到可以与美国匹敌的程度,美国并没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故D项错误。]‎ 考向三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积极影响 ‎3.有人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  )‎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B [本材料中没有提及核武器的作用,故A项错误;据材料“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可以得出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故B项正确;“冷战”是由美国发起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政策引起的,故C项错误;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争夺世界霸权,故D项错误。]‎ 考向四 两极对峙格局下英国的外交战略 ‎4.(2019·山东青岛调研)“三环外交”是英国在二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通过英国在与英联邦、英语国家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此外交战略(  )‎ A.削弱了二战后美国、苏联的实力 B.有利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推动了战后英国加入欧洲的联合 D.目的是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 D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英国“三环外交”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的两极对峙格局,故B项错误;英国这种自身利益至上的战略,不利于英国加入欧洲的联合,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可知D项 正确。]‎ 考向五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5.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一项宣言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它们的安全 C.欲建立它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D [20世纪70年代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因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西方国家的反帝反殖的斗争目标不再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为反霸权主义,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了斗争目标,故D项正确。]‎ 考向六 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6.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提出“两场半战争”的战略,即能够同时应付与苏联、中国外加另一个国家的重大战争,到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时期调整为“一场半战争”。美国作出这一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霸权地位不复存在 B.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崛起 C.美国军事实力严重衰退 D.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 D [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为美苏两极对峙,美国依然属于世界霸主,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崛起,但这是美国作出战略调整的外因,并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军事实力并未严重衰退,只是相对苏联有所衰弱,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经济“滞胀”,西欧、日本的经济崛起,美苏的军备竞赛,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这种情况下美国进行战略收缩,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因而出现材料中“两场半战争”的战略调整为“一场半战争”,故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