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新华社北京2017年10月17日电:国际天文学家近期发现,太阳系中存在一对像彗星一样活跃的双小行星。这对小天体一边相互绕转,一边向宇宙中喷射气体和尘埃。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如此活跃的双小行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双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可能介于 A. 地球和金星之间 B. 火星和木星之间 C. 木星和土星之间 D. 地球和火星之间 ‎2. 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含双小行星的天体系统是 A. 地月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答案】1. B 2. C ‎【解析】‎ 本题组以在太阳系中发现双小行星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小行星带位置、天体系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的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小行星带,而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因此双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可能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选项B符合题意。地球和金星之间、木星和土星之间、地球和火星之间很少有成群结对的小行星出现,因此排除A、C、D选项。‎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我们发现的天体系统从高到低依次有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统、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统。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排除A、D。材料信息表明,双小行星位于太阳系,则双小行星位于银河系,因此排除B。由此推断,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含双小行星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选项C符合题意。‎ ‎2017年4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架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距离地面约380㎞),此次天舟一号的核心任务是为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俗称“太空加油”。完成问题 ‎3. 天舟一号进入预定轨道后,所处的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4. 对天舟一号“太空加油”最有可能造成威胁的是 A. 雷暴天气 B. 地球磁场 ‎ C. 太阳辐射 D. 太阳活动 ‎【答案】3. A 4.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生要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熟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题详解】‎ 天舟一号预定轨道(距离地面约380㎞),距离地球比较近,天舟一号的核心任务是为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天宫二号是围绕地球旋转的,所以天舟一号进入预定轨道后,所处的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选择A。 ‎ ‎【4题详解】‎ 太空中没有水汽不会产生雷暴天气,距离地球较远受地球磁场影响小,太阳辐射有影响,但相对太阳活动来说影响相对小,太阳活动带电粒子等影响较大,选择D。‎ ‎2017年10月4日20时9分44秒,我国云南多地观察到“火流星”划破夜空的天文现象,亮度堪比中秋明月,中国地震台网实时记录到了这次流星体坠地撞击事件,根据初步分析,撞击事件发生在我国云南省香格里拉县西北部40 km处,空爆高度为37 km,相当于一次2.1级地震。据此并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 C. 地热能 D. 风能 ‎6. 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 C. 高层大气 D. 大气层以外 ‎7. 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A. 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 B. 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 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 D. 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8. “流星体”属于 A. 绕地球公转的天体 B. 绕太阳公转的天体 C. 绕行星公转的天体 D. 绕火星公转的天体 ‎9.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月球上的流星现象比地球上的更壮观 B. 陨星降落在陆地的概率大于海洋 C. 流星现象减小了天体对地表的撞击力度 D. 流星体和陨星都属于天体 ‎10. 有关太阳辐射能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B. 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维持着地表温度 C.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太常用的能源 D.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答案】5. A 6. B 7. D 8. B 9. C 10. D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天体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使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因此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故A正确。‎ ‎【6题详解】‎ 从近地面到高空,在垂直方向上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读图可知,平流层的高度范围为12-50千米,对流层的高度约为12km,高层大气的高度超过50km,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而小行星爆炸发生在37千米处,应位于平流层,故B正确。‎ ‎【7题详解】‎ 结合材料及地球大气层的特点进行分析。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是臭氧层的作用,在材料中不能体现。A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成分,B错误;大气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的作用,材料不能体现,C错误;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減轻宇亩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多数会燃烧烬,故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天体的相关知识,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流星体进入地球(或其他行星)的大气层之后,在路径上发光并被看见的阶段则被称为流星。据此判断B正确,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天体的相关知识。月球质量较小,没有形成大气层,不会出现流星现象,A错误;地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故陨星降落在陆地的概率小于海洋,B错误;流星在降落的过程中燃烧,体积和质量都在减少,对地表的撞击力度减小。C正确;流星体和陨星降落到地面,不属于天体。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不是来源于太阳活动,A错误;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能量只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B错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常用的太阳辐射能,C错误,D正确。故选D。‎ 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太阳连续发生两次剧烈的耀斑爆发,其中第二次耀斑爆发是近十多年来最强烈的一次。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公布的消息,此次剧烈耀斑爆发造成了高频无线电中断。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 此次太阳活动出现于太阳表面的 A. 光球层 B. 对流层 C. 日冕层 D. 色球层 ‎12. 关于此太阳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其强弱变化大致以11年为一个周期 ‎ B. 其活动剧烈时地球上各地的降水会增加 C. 可能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 ‎ D. 出现磁暴现象,信鸽可能会迷路 ‎【答案】11. D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此次太阳活动是耀斑暴发,出现于太阳表面的色球层,D对。光球层太阳活动类型是黑子,A错。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B错。日冕层主要太阳活动是太阳风,C错。‎ ‎【12题详解】‎ 太阳活动的强弱变化大致以11年为一个周期,A正确。其活动剧烈时地球上的降水有的地方会增加,有的地方会减少,B不正确,选B。可能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C正确。出现磁暴现象,信鸽可能会迷路,D正确。‎ 点睛: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光球层太阳活动类型是黑子,日冕层主要太阳活动是太阳风。太阳活动大致以11年为一个周期,黑子活动地球上的降水有影响,有的地方会增加,有的地方会减少。出现磁暴现象,信鸽可能会迷路。‎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云量最多的地区是 A. 赤道地区 B. 20°N地区 C. 40°N地区 D. 60°N地区 ‎14. 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大气云量 B. 大气厚度 C. 太阳高度 D. 通过的大气路径 ‎【答案】13. A 14. C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云量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图可知,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与有效总辐射量的差值最大,说明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多,可判断出云量最多。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根据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知,图中可能辐射总量由赤道向北不断递减。受纬度的影响最大,纬度越低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活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获得太阳辐射量小,据此判断,C正确;大气云量影响的是有效总辐射量,与可能总辐射量无关,A错误;大气厚度是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因素之一, 但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通过大气的路径对可能总辐射量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 C 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 ‎15. 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 东南丘陵 B. 山东半岛 C. 黄土高原 D. 柴达木盆地 ‎16. 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 提高作物产量 B. 提升地表温度 C. 误伤途径飞鸟 D. 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能光热电站适宜建设在地势平坦、光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的地方。黄土高原、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都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多,地形条件较为复杂。而柴达木盆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降水量较少,日照时间长,最适宜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D符合题意。‎ ‎【16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反光板反射、聚焦太阳能,从而加热高塔顶端的锅炉,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会降低地表温度,且这一过程也与飞机电子导航和作物产量无关。反光板聚焦太阳能导致光热电站温度极高,飞鸟飞过容易被烫伤,故C正确,A、B、D错误。‎ ‎2017年7月22日至8月1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向其火星轨道探测器和火星车发出任何指令。NASA有关人员解释:“预计到通讯会明显变差,谨慎起见,这段时间我们不会和我们的火星设备交流。我们不想冒险让航天器执行错误指令”。完成下列问题。‎ ‎17. 太阳活动常对地球上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其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①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   ‎ ‎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影响无线电长波通信     ‎ ‎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18. 这次通信变差与火星、地球、太阳三者相对位置关系相关,该时段火星最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A. 甲段 B. 乙段 C. 丙段 D. 丁段 ‎【答案】17. A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后,a 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③强调的是长波,故错误;b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故①、②正确。“白夜”现象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故所致,与太阳活动无关,④错误。故A正确。‎ ‎【18题详解】‎ 读图分析,在丙位置时,火星、太阳与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从地球的方位来看,火星将会位于太阳的正后方。在这一位置,太阳将会对地球与火星之间的通信造成干扰。因此,为了防止通信受损,NASA已经决定,暂停NASA和多个火星轨道飞行器以及地面火星车之间的通讯。故C正确。‎ 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位于俄罗斯北部的科拉半岛,1966年设计,1970年开钻,1992年7月停工。现在井深12262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钻井的最深处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地心 ‎20. 关于该钻井最深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此处地震波的横波波速介于8~9 km/s之间 B. 此处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C. 此处为岩浆的发源地 D. 此处位于岩石圈 ‎21.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 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 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 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22. 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 地幔和地壳 B. 岩石圈和地壳 ‎ C. 地幔和地核 D. 地壳和地幔 ‎23. 从地壳到地心 A. 压力越来越大 B. 温度越来越低 ‎ C. 密度越来越小 D. 波速越来越快 ‎【答案】19. A 20. D 21. B 22. D 23. A ‎【解析】‎ 地球内部构造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厚度变化。根据材料“现在井深12262米”, 该钻井的最深处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因为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故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根据上题,该层位于地壳之中。此处地震波的横波波速介于3-6km/s之间,A错误;此处位于莫霍面以上,B错误;岩浆的发源地在上地幔顶部,不在地壳,故C错误;上地幔软流层顶部到底表的部分为岩石圈的范围,该处位于地壳中,而地壳为岩石圈一个构成部分,因此D正确。故选D。‎ ‎【21题详解】‎ 根据图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判断图中③表示横波,④表示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所以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A错误;③的传播只能通过固体,图中显示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增大,C错误;①为莫霍界面,②为古登堡面,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莫霍界面,只有纵波可以通过古登堡面,且传播的速度突然下降,B正确,D错误。故选B。‎ ‎【22题详解】‎ 据图可知,①为莫霍界面,所以上侧为地壳,下侧为地幔;②为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界面以下为地核,据此判断,D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地心承受巨大的地表重量,因此压力巨大;因为地心承受巨大的压力,且压力多数无处释放。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压力能转化为热能和其它能量,因此温度很高;由于地心压力很大,使地心物质压缩凝聚,密度很大,从地壳到地心密度越来越大。从地壳到地心地震波速度越来越慢。据此判断,BCD错误,故选A。‎ 雾霾天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目前中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下图甲是我国某地雾霾天气前后对比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增强 D. 昼夜温差变大 ‎25. 雾霾天气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雾霾天气会使图乙中的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增强 ‎26.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24. B 25. B 26. C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24题详解】‎ 大气的受热过程为本题主要考查点。雾霾笼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升温较慢,大气垂直对流运动将减弱,A错误,B选项正确;地面辐射归根结底来自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故雾霾笼罩时,地面辐射也随之减少,但大气辐射会增多,C项错误;夜晚,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量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保温作用效果较好,昼夜温差变小,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B选项。‎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由图可知,图中①是太阳辐射,近地面的雾霾不影响太阳辐射的多少。A错误。雾霾天气时,云层变厚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②是云层的反射掉的太阳辐射,增强。B正确;雾霾天气时,云层变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图中③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③会减弱,C 错误;地面辐射归根结底来自于太阳辐射,雾霾天气时,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金减少,进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弱。故图中④地面辐射减少。故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很少,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却很强烈。所以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由图可知,图中④是地面辐射。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7.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冷热差异 C. 同一等压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 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存在差异 ‎28. 图中①②③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7. B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热力环流是由不同地区间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由于冷热不均,垂直方向上产生大气运动,导致不同地区同一高度上的气压差异,从而又产生水平方向上大气运动,因此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冷热差异,故B项正确。‎ ‎【28题详解】‎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②地空气下沉,而①地空气上升,所以②地比①地气压高,故B项正确。‎ 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9. 如果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夜晚M地的风向为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30. 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 A. 人类活动差异 B. 降水差异 C. 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D. 高低差异 ‎【答案】29. C 30. C ‎【解析】‎ 受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绿洲气温较高,气压较低,M地的空气吹向绿洲。‎ ‎【29题详解】‎ 受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绿洲气温较高,气压较低,M地的空气吹向绿洲,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为东南风,C对。A、B、D错。‎ ‎【30题详解】‎ 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沙漠白天升温快,气压比绿洲低,夜晚降温快,气压比绿洲高,C对。人类活动差异不影响昼夜风向,A错。降水差异、高低差异,没有昼夜变化,B、D错。‎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共40分。‎ ‎31.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 ‎(2)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原因。‎ ‎(3)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答案】(1)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2)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解析】青藏高原获得太阳辐射多,从纬度、地势、天气、日照时数等方面分析原因。四川盆地获得太阳辐射少,主要从地形、水汽含量、天气等方面分析。‎ ‎(1)读图,甲地位于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晴天多,日照时数长。所以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 ‎(2)乙地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所以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出现低值。‎ ‎(3)根据等值线分布判断,我国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1)用箭头标注风塔内外大气运动方向 ‎(2)分析“风塔”起到通风降温作用的原因。‎ ‎(3)指出室内大厅水池的主要作用并说明原因 ‎【答案】(1)如下图:‎ ‎(2)风塔下中央的水池,气温比周围低,气压相对高,气流下沉运动;外部的热空气通过镂空的通风井,源源不断地流进室内,下沉至水池,变得凉爽;冷空气从水池流向各个房间,热空气排出,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 ‎(3)冷却大气温度(降温作用),水的热容量比较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增加小)。‎ ‎【解析】(1)本题考查“风塔”的工作原理。解答本题要用到热力环流的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收缩和下沉,导致在同一水平面存在气压差异,致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称之为热力环流),“风塔”底部水池温度比周围温度低,致使空气收缩下沉,在底部空气有水池流向四周,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环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2)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解释,根据上题风塔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室外炎热的空气从镂空处进入风塔后,气温降低,室内水池气温比周围较低,形成冷源,引导空气下沉,经过降温后的空气继续流向各个房间,将热空气排除,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3‎ ‎)本题考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应用,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即吸收同样的热量的温度相对较低,则室内水池主要作用是冷却大气的温度,起到降温的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