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科试卷 命题人:李敏 审题人:廖映丹 说明:本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 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西周初年,天命先王的“威仪”是国家与社会的行为准则,而春秋后期,贵族社会从人伦之外寻找社会的合理法则,“礼”被特别强调,并作为维护社会制度的有效手段。这一变化( ) A.成因是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 B.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C.说明文化革新早于社会变迁 D.与宗法体系面临冲击有关 2.《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 ) A.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 B.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 C.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 D.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 3.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 A.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4.有人评价19世纪某画家的画作,认为它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有人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它完整!”也有人说这位画家“在意的不是局部细节的真实和完善,而是变动不拘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下列美术作品的风格与评价相吻合的是( ) 5.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被冲破,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 ) 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 B.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 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 D.“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6.中国近代有学者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竟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观念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 A.推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兴起 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7.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120卷中,《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全书120卷中,《礼政》仅占12卷。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 ) A.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主流地位 B.西方加快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民主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焦点 D.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8.“希腊文化昉(起始)于周初,有瞽(盲人)者贺梅尔擅绝世之才,歌咏诸邦战迹……,至周末时,性理之学大兴,分门别类,列为百家,交相论说,渐入虚无。惟索格底、布拉多、额里斯多三人有圣贤之目。”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这一论述( ) A.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同出一源 B.本质上表达了其西方文化优越论的立场 C.突出了智者运动在西方文化史上的精神价值 D.试图化解东西方的认知心理障碍,传播西学 9.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 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10.1960年苏联科学院成立非洲学研究所,又成立人民友谊大学,帮助亚非拉国家培养建设干部。1960年,日本外务省将加强对非交往作为当年外交的一大课题,并准备在未来两年内集中力量扩大对非贸易。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正式提出“新非洲”政策,开始大幅增加对非援助。这说明( ) A.非洲历史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B.非洲在美苏全球争夺中居首要地位 C.冷战大背景下的大国援非活动升级 D.非洲独立国家增加改变了世界格局 11.下表为1978—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比例变动图,据此可知,中国( ) A.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B.技术更新速度制约了农业发展 C.城市企业普遍活力不足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 1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 ) A.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C.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D.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 二、材料阅读题(有3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朝至迟在北宋仁宗之后,民间善讼之风即初露端倪。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使得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与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讼学”与“讼师”。在宋代统治者中,虽不乏明法之君,但其目的在于用法律的威慑力量来钳制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并非是让百姓知法用法。于是,讼师始终处于地下活动,始终是官府打压的对象。他们游离于官方的体制之外,同时也不见容于士大夫阶层。种种迹象表明,宋代也许给当时的讼师提供了一个转变为受官府和民间都认可的“身份转型”即由讼师变为具有正当性、合法性的律师的机会。但是,这一转型终究未能完成。 材料二 在13世纪以前的英国,开始有了法律专家,他们有偿为诉讼当事人在王室法院和其他地方提供服务。亨利二世时期(1154—1189)英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及其延续以及亨利的后继者们的更为深入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英国专业律师的出现及其人数增加的环境。到13世纪末,一个专业的教会律师群体产生了。在一味打压或者放任自流之间,英王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将律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其人数予以限制,对其不当行为加以规范,等等。正是这种“中间路线”的选择,使得英国早期的律师得以存活下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义贵《讼师与律师——基于12至13世纪的中英两国之间的一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讼师未能完成向律师转型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至13世纪英国律师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13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化运动源于中国秀异分子(引者注:包括开明士大夫阶层、新型知识分子集团、广大民众)的雪耻图强的意识,源于追求国家的“权力”与“财富”。而要雪耻图强,乃在使“中国之为中国”有可能,亦即维持中国之“认同”,主要是指“传统”在中国现代化中之“正面”或“负面”功能;而要追求“权力”与“财富”,则要使“中国之为中国者”有所“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秀异分子自觉不自觉地环绕“认同”与“变革”这两个观念。每人所赋予“认同”与“变革”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这就多少影响、规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型态。 ——摘编自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选取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12分) 论述要求:简析背景,概述内容,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进行评价。 1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中西悬差的现实,郭嵩焘认为,要正视中国与西洋关系的新格局,承认并接受这种新的中西关系,在此基础上探求外交上的自处之道。曾纪泽对西洋文明有着和郭嵩焘一样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新的中西关系下,提出了“酌情据理”的外交对策。但是,郭嵩焘与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郭嵩焘认为列强来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商求利,与列强开战毫无必要,且只会“贻患日深”,主张“通商—自强—独立、近代化外交”。而曾纪泽认为《南京条约》以来一切中外和约,“有伤自主之体统”,必须“设法改订”。提出加强国内军事备战,阻遏列强侵华野心,从而为外交求得和平解决提供便利,形成“自强、外交独立—近代化外交”的模式。 ——摘编自张浩《郭高燕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和曾纪泽外交思想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曾纪泽的外交近代化模式。(7分) 月考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建立时,实行分封宗法制度,天子以其大宗权威统治诸侯,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动摇,传统宗法制受到冲击,贵族社会以“礼”作为社会法则恢复社会传统秩序,故选D项;分封宗法制度的实行购成了形成了西周家国同构的特征,而材料反映的是周代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周朝统治危机加深,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文化革新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D项与材料中“改内阁,分其职设”“复分其职设”相符,故选D项;明朝开始设立内阁制,排除A项;明太祖废弃了宰相制,设六部直属皇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而翰林院来自于“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排除B项;取代内阁与材料中“至本章归内阁”不符,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材料中从“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到“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故选B项;关注妇女与材料中“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不符,排除A项;“嫁妆婚姻制”不能说明男女平等,排除C项;《民法大全》的规定反映了社会发展,并非原始,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意的不是局部细节的真实和完善,而是变动不拘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结合所学可知,印象派强调色彩,注重描写不同时期阳光下的物象,故选B项;依所学,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饱满,与材料中“对美与真实的否定”不相符,排除A项;依所学,徐悲鸿的《马》是中西方相互借鉴的产物,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C项;依所学,现代派美术强调夸张变形,与材料中“变动不拘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由材料“‘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被冲破”可知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故选C项;明清之际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思想的改变而非爱国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而非强国御侮,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日本明治维新的出现是因为外敌入侵和幕府的统治,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所述“旧种渐湮,新种迭盛”,说明这些中国近代学者会对中国旧有的观念发生较大冲击,故B项正确;题干所述没有论及君主立宪制政体,故C项错误;题干所述的是外部入侵所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没有达到民主革命的高度,故D项错误。 7.【答案】D【解析】清末儒家思想依旧处于主流思想的地位,故A项错误;传统《礼政》记述减少,并不意味着是西方文化侵略所致,故B项错误;光绪十四年处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尚在学习西方器物的阶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道光初年……《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礼政》仅占12卷”,《礼政》记述减少,说明受到近代内忧外患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8.【答案】D【解析】按照雅斯贝斯的观点,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古希腊和古中国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文化起源是各有来源,不是同出一源,故A项错误;材料侧重说明希腊文化开化较早,相继而兴,侧重性理之学,注重哲学思辨,并未表达西方文化优越论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贺梅尔即荷马,索格底即苏格拉底,布拉多即柏拉图,额里斯多即亚里斯多德,他们都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故C项错误;19世纪后期,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处于开始引进阶段,传教士所作的西方古典学引介传播工作是为了化解东西方的认知障碍,进而传播西学,故D项正确。 9.【答案】C【解析】题干表述的是当时的士人诗书精通,但不懂庶务,故不会很好处理政务,从中可以得出是当时中国只重书本不重实用的教育体制导致的,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中“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故A项错误;B.D项题中没有体现,故B.D项错误。 10.【答案】C【解析】材料内容分两层,一是苏联帮助亚非拉国家培养建设干部;二是日本与美国政府扩大对非贸易与增加对非援助,联系材料中时间可知此时为冷战期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与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援非活动意在争夺非洲“中间地带”,故选C项;冷战大背景下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与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援非活动意在争夺非洲“中间地带”,并非关注非洲历史文化,排除A项;欧洲是美苏全球争夺的焦点,排除B项;冷战大背景下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与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援非活动意在争夺非洲“中间地带”,并非因为非洲独立国家造成的世界影响,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相对平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故选A项;图表并未体现农业产量降低,经济发展落后,排除B项;城市企业普遍活力不足,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活力增强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正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成果,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说明“反帝反军阀成为拥有民权的前提”,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民族危机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答案】(1)原因:在专制集权制度下,古代中国法律主要为皇权而非为国民服务;讼师受官府打压,发展空间受限;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重视道德修养,缺乏法律意识;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12分) (2)特点: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出现;随着法律制度的改革逐渐专业化、职业化;得到官方认可并受到政府规范。(6分)意义:推动了英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有利于英国民主法治社会的建立;有利于调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7分) 【解析】(1)由材料一“在宋代统治者中,虽不乏明法之君,但其目的在于用法律的威慑力量来钳制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并非是让百姓知法用法”可知在专制集权制度下,古代中国法律主要为皇权而非为国民服务;由材料一“讼师始终处于地下活动,始终是官府打压的对象”可知讼师受官府打压,发展空间受限;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古代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讼师们”重视道德修养,缺乏法律意识是其自身的缺陷;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宋代讼师不能转型的原因。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在13世纪以前的英国,开始有了法律专家,他们有偿为诉讼当事人在王室法院和其他地方提供服务”说明英国律师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出现;由材料二“亨利二世时期(1154—1189)英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及其延续以及亨利的后继者们的更为深入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英国专业律师的出现及其人数增加的环境。到13世纪末,一个专业的教会律师群体产生了”可知英国律师随着法律制度的改革逐渐专业化、职业化;由材料二“在一味打压或者放任自流之间,英王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将律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其人数予以限制,对其不当行为加以规范,等等” 说明英国律师得到官方认可并受到政府规范。第二小问意义,英国律师以法律专家的身份出现;随着法律制度的改革逐渐专业化、职业化,推动了英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同时律师为诉讼当事人服务,有利于英国民主法治社会的建立及调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14.【答案】 评分标准:一等:(1)选取历史事件或现象典型;(2)论述步骤完整,现代化理论运用合理:(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9—12分)二等:(1)选取历史事件或现象合理;(2)论述步骤基本完整,现代化理论运用基本合理;(3)论证较完整,表述较清楚。(4—8分)三等:(1)选取历史事件或现象不够妥当;(2)论述步骤欠完整,现代化理论运用欠合理;(3)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3分或以下) 示例:以洋务运动为例。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中央与地方的一些开明官员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洋务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兴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等。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认同”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力求“变革”军事与技术以巩固传统制度。洋务派追求国家富强,其改革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大门,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他们固守旧制度(“认同”大于“变革”),使早期现代化止于“器物”层面,这给后人留下深刻教训。 【解析】注意本题的论述要求“选取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简析背景,概述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判断所选取的事件或现象是“认同”大于“变革”,还是“变革”大于“认同”,并概述其影响及给后人留下的启示。 15.【答案】(1)同:平等交往的观念;近代化外交;维持中西现状,避免外交冲突;反对传统“华夷观”。(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异:郭嵩焘主张通商求和;曾纪泽提出“备战求和”。(4分) (2)维护国家主权;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冲击传统的外交观念;推动外交近代化的发展。(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在当时背景下,其外交近代化模式无法实现。(3分) 【解析】(1)据材料“面对中西悬差的现实,郭嵩焘认为,要正视中国与西洋关系的新格局,承认并接受这种新的中西关系”可得出平等交往的观念,据材料“通商—自强—独立、近代化外交”可得出近代化外交,据材料“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新的中西关系下,提出了‘酌情据理’的外交对策”可得出维持中西现状,避免外交冲突,反对传统“华夷观”等。不同点,据材料“郭嵩焘与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郭嵩焘认为列强来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商求利,与列强开战毫无必要,且只会‘贻患日深’,主张‘通商—自强—独立、近代化外交’。而曾纪泽认为《南京条约》以来一切中外和约,‘有伤自主之体统’,必须‘设法改订’。提出加强国内军事备战,阻遏列强侵华野心”可得出郭嵩焘主张通商求和;曾纪泽提出“备战求和”。 (2)据材料“提出加强国内军事备战,阻遏列强侵华野心,从而为外交求得和平解决提供便利,形成‘自强、外交独立—近代化外交’的模式”可得出维护国家主权,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冲击传统的外交观念,推动外交近代化的发展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