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南阳一中2020年春期高三第11次考试 语文试题 (2020年3月7日)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开始显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无论是何种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 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它富有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纯文学里当然不乏书写人类理想之作,但是如今它更要向科幻等新产品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科幻文学在科学的背景下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在未来的演化趋向,它是前卫的文学,也是宏大深远的文学。面对AI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或者用尽地球人的智慧寻找外星文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作品以一种奇幻推理的形式作出富有哲理的思考。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而是凸显了中国社会在开拓进取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以人为本,人才能成为科技的主人,世界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未来的美好成果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 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中国经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优秀的科幻作品使之成功地实现现代转换。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对于未来的思考;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挥就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孟庆枢《逐梦的中国科幻》, 2018年12月18日《人民政协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科幻立足作家生活的时代,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现实,这一特点源于对凡尔纳等世界科幻大师们文学创作的借鉴。 B.中国科幻不是以人类和AI、外星文明等对立面之间的矛盾为创作题材,而是着力表现中国社会在发展中积累的有益经验。 C.中国文化不乏生命意识、求新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中国科幻将这些与自然科学结合,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 D.无论是思考未来还是回溯远古文明,刘慈欣和王晋康等人创作的当代优秀科幻作品都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介绍中国科幻的发展,侧重论述与世界科幻文学相比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 B.文章开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变化为背景,指出科幻勃兴的必然性。 C.第二段以凡尔纳的创作为例,旨在凸显优秀的科幻作品能为科学发明提供启示。 D.文章从现实性和思维更新两个方面介绍科幻文学,并就二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意味着如今纯文学只有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才能表现人类变化。 B.科幻作家的神思能飞向遥远的未来,但并未脱离特定时代的科学背景,具有现实性。 C.科幻文学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的演化趋向,具有宏大深远的主题。 D.科幻文学融合了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形式,是前卫的文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如同过山车一般,太阳能和风能的价格出现跌幅,中国圆满完成全年太阳能设备安装目标。自2009年以来,太阳能价格跌幅大约为62%,而离岸风能的成本在近几年中也减少了一半,其在2017年内达到每兆瓦57英镑。 由此将造成的结果是,各国政府将会在能源拍卖市场继续寻找成本达到历史谷底的太阳能和风能,而目前无需补贴的太阳能和风能农场正处于开发过程中。荷兰国际集团油气方向技术总监兹瓦指出,整个2017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发展,但增幅却并不明显,其中很大原因正是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以及能源价格下跌。事实上,能源领域产能过剩的趋势将一直延续到2018年。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2 920亿英镑。中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协定》峰会上还承诺将为国内煤炭使用量设置上限,事实上燃烧煤炭已经在多个中国城市造成严重空气污染,而中国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备受各方期盼已久的中国国家排放交易机制已于2017年12月正式实施,该机制使得中国发电站在碳排放方面都会受到国家定价的制约。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国内的发电站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 (摘编自《凤凰国际》,2018年1月) 材料二 【注】 由于新能源负荷的需求很难用计划进行硬性规定,需求会不断变化,再加上新能源不方便储存,不用掉就会浪费,所以就要将富余的经调度送到有需求的负荷点,这个过程就是消纳。 材料三 进入新时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日益呈现系统化和复杂化,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更加重视对市场、技术、消费者等各种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区布局和系统结构,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出多主体复杂动态博弈的特征,可再生能源的边际社会效益逐渐降低,激励政策实施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政策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日益突出,政策的杠杆作用也在逐步削弱。亟需有关部门从不同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深入探讨其决策动机、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更加有效稳健的政策。一些地方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差异,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道路选择上同样也呈现多样化。当前,亟需研究政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确定好长期战略性引导政策,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省情、区情,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环境状况等方面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灵活有效的政策,构建符合“美丽中国”总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1月)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宏观调控,在全国各省实施配额制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存量消纳。 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8年国家在配额指标的比例北方绝大部分省份要高于南方。 C.各省份配额目标在逐年上升,2020年的预期指标都明显高于2018年的配额指标。 D.内蒙古、云南两个省份应该算是可再生资源消纳大省,目前消纳比已明显高于配额目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过程中,犹如过山车一般,价格都出现了跌幅。 B.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及能源价格下跌,导致2017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增幅并不明显。 C.虽然中国目前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但国内煤炭使用量的上限设置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中国只有严格推行减煤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才有可能实现绿色转型,建设成为真正的“美丽中国”。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木心是谁? 王张应 最早接触木心这名字,是因为一首《从前慢》的诗:“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喜欢这首诗,也因此欣赏写诗的那个人,一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木心。木心是谁? 真正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他的书,所有答案都在书中。于是我读了木心的好几本书,有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鱼丽之宴》,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云雀叫了一整天》,有小说集《温莎基园日记》,还有由木心讲述、他的得意门生陈丹青先生记录整理的《文学回忆录》,当然也包括陈丹青的诸多介绍文字。之后,对木心的了解越来越多。木心是谁?已然不是问题。这个问号终于被拉得笔直,成为一个语气肯定的感叹号。 木心就是生于乌镇,成年以后离开乌镇,到过杭州,到过上海,到过大洋彼岸的纽约,最后,又回到了乌镇,终老乌镇的那个一生漂泊又叶落归根的单身男人。他的祖上很富裕,留给他不少田产。木心决意离开乌镇时,将他名下所有的田亩,半卖半送,寸土不留。木心对身外之物看得透彻。木心说:“人穷一点方始像一个人。再者,处于悲伤中的人才符合人的本性,不因得意而忘形才更像一个人……”这话听起来耳熟,让人想起孟德斯鸠,他说过,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木心早已对大师的思想熟烂于心,轻轻松松化作自己的语言了。木心两手空空走出国门,差不多绕着地球转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大概正是因为他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像一个人吧,他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他孑然一身,没有子嗣,死的时候,身边却有一大批青年男女给他送终。青年们跟木心无亲无故,他们都只是木心的读者。这种情景,在鲁迅之后,应该很少见了。 木心就是曾经在上海的某次会议上,因看不惯某位“要员”嘲弄诗人海涅,便挺身而出,当面指斥权贵,结果自己惨遭批斗的那个不识时务的文人。木心就是曾经被囚禁了18个月,在阴暗潮湿的囚室里,使用理应书写交代“罪行”的纸张写作了大量的诗文,在自己画出的黑白键盘上无声地弹奏莫扎特和肖邦的那个没心没肺的中年男人。他对自己过往的遭遇从不控诉,别人谈起时,只是举重若轻地说一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至多再发一声轻描淡写的感慨:“诚觉世事皆可原谅。”是的,木心人如其名,他的心态平静安定,总是笑看云卷云舒。 木心就是那个56岁离开本土,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寄人篱下,靠卖画勉强度日,以在私人住所里给一二十个华人讲述文学史为乐事,多篇文学作品被收进了美国大学教材的中国人。那些听课的华人,虽远离了故土,在他们血管里流淌的依然是华夏文明血液。弟子们自比颜回、子路,木心理所当然地被弟子们尊奉为孔子。木心生前不愿意将其讲课稿出版行世,他认为那不能算作他的个人作品。弟子们可不这样认为,当年的孔子不就是典型的述而不作吗?谁能说《论语》不是孔子的作品呢?一部《论语》通篇皆是“子曰”。正是由于弟子们的努力坚持,一部洋洋洒洒的百万字《文学回忆录》,在木心身后,才回到故土,并在故土之上开花结果,让更多的后来人,闻到了花之香,尝到了果之甜。更多的人,也因此知道了木心。 他爱文学,坚持文学写作六十余年。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之中,他的二十本凝注着大量心血的文学作品手稿,被人夺去付之一炬。这让他心疼不已,却不能动摇他对文学的追求。后来,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正是这个坚定的信仰使他得以度过劫难。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生活并不时刻关爱他,有时还不免捉弄他,给他制造些麻烦甚至苦难。他对生活深爱不移,无怨无艾。他说:“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你到乡村,风在吹,水在流,那就是快乐。”木心的快乐,是一种随处可遇、简简单单的快乐。这种快乐,来得容易,也容易被忽略。木心牢牢把握住了这种低成本的快乐。 至此,木心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许多人陆续读到了木心的书,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一个名叫木心的人,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木心是谁?”为标题,不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整篇文章正是以探索“木心是谁”为主要内容展开的。 B.开头引用的《从前慢》片段,交代了作者探究“木心是谁”的缘起,引出下文,并与第三段“木心是谁?已然不是问题”形成对比。 C.作者在叙事中抒情,通过选取木心人生经历中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追求、品质等,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D.文章结尾段说“木心是谁,已经不再重要”,表明作者对自己曾经好奇的木心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其中隐含着对木心的钦佩之情。 8.请根据作品,分析“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这句话的含意。(6分) 9. 文中写到孟德斯鸠、鲁迅和孔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O~14题。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①如畏。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悼,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注]①粥粥:敬慎谦恭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B.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C.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D.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的及第者称为进士。 B.遭逢父母的丧事叫丁忧,其中遭逢母亲的丧事叫丁母忧,遭逢父亲的丧事叫丁父忧。 C.同治是年号,年号是一种用来纪年的名号,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一直延用到清朝。 D.古人对“死”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如崩、薨、卒、不禄等。“薨"一般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l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国藩直言敢谏。他上奏章指出皇帝身上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 B.曾国藩针贬时弊。他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天下的两大患,并用一系列数字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C.曾国藩荣宠加身。他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傅、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 D.曾国藩思想先进。他极力促成朝廷向西方购买先进机器、置办先进船舶枪械等事情,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岁人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5分) (2)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陈与义①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歌声②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③。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④。 [注]①建炎三年腊月,陈与义与友人席益(字大光)在衡山相遇。当时,陈与义因躲避金兵而抵达湖南,席益则卸掉官职流寓衡…一带。次年元旦后数日,陈与义离开衡山赴邵阳,在席益为他举办的饯别宴上作此词。②歌声:席间歌女劝酒的演唱。③雪:指“雪儿”。雪儿为隋末李密歌伎,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雪儿”后来泛指歌伎。①衡州:今湖南衡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既描写了客观情景,点明作者即将启程远行的事实,又侧面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心境。 B.“更醉君家酒”一句将作者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含蓄而深切。 C.“吟诗”两句写作者与友人相聚时一起赋诗,天天盼望春天,可桃花刚开却要分别,无限惋惜溢于言表。 D.本词层次分明,上片叙事,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感。 15.请简要赏析词的末尾两句“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得出了 “ , ”的结论。 (2)《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宋荣子对待誉和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琵琶行》, “ ,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 ,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 ,产生对 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目不识丁 择善而从 高山仰止 名不副实 B. 不学无术 择善而从 高山景行 盛名难副 C.不学无术 见贤思齐 高山仰止 盛名难副 D.目不识丁 见贤思齐 高山景行 名不副实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20.下面是某人给即将结婚的朋友发的一则微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喜闻愚兄大婚,婚礼场面想必是高朋忝列、喜庆祥和,舍弟本已拨冗前往面贺,无奈航班延误,恐难莅临了。谨借微信红包遥祝二位新人幸福美满。 21.“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请从下列词语中最少选取四个并适当增添字词写成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清明的独特感受。要求上下联每联不少于7个字。(6分) 清明 鸟语花香 旖旎 英雄 缅怀 家国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深圳某知名中学公布了2019年拟聘教师名单。35名新聘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份“豪华版”的新聘教师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发出“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原来是去深圳教书了”“本科毕业的我,看完瑟瑟发抖”之类的调侃。 某中学高三年级将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请你为正方或者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南阳一中2020年春期高三第11次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D A项,原文是“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借鉴”一说于文无据。B项,原文是“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意为在这一方面有创新,而非完全不以此为题材。C项,原文“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选项张冠李戴。 2. B A项,原文并非侧重论述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C项,举“凡尔纳”一例为了突出科幻的现实性。D项,文章没有论证“现实性和思维更新”这二者间的关系。 3. A A项,原文是“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4. C “都明显高于”错,辽宁、四川基本持平。 5. D A项,“过山车”应该有高有低,原文也只是讲“太阳能和风能”出现了跌幅。B项,原文只是讲“很大原因”,并非唯一原因。C项,“逐年减少”于文无据,原文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 6. (1)①第一则: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及原因;②第二则:全国各省配额制政策规定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情况;③第三则: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 (2)做法:①把握发展规律,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与消费,研究各种驱动因素和机理;②从战略层面上进行合理规划,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③制定稳健灵活、富有针对性的政策。 7.(3分)B(“开头引用的《从前慢》片段”与第三段中这句话并未形成对比。) 8.(6分)①“不食人间烟火”指的是木心不同流俗,有非凡的志趣、气节、性格追求等。[或答:“不食人间烟火”指的是木心对身外之物看得透彻,离开乌镇时,将名下所有的田亩,半卖半送,寸土不留;木心“不识时务”(不惧权贵,坚持正义),因看不惯某位“要员”嘲弄诗人海涅,便挺身而出,当面指斥权贵,结果惨遭批斗;木心看淡苦难,遭遇从不控诉,觉世事皆可原谅;木心心态平静安定,总是笑看云卷云舒;木心淡泊名利,生前不愿意将其讲课稿出版行世等。分号前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似乎”指的是木心又并非远离生活、枯燥乏味,而是能把握生活中低成本的快乐。(或答:“似乎”指的是木心热爱文学,坚持文学写作六十余年;木心热爱生活,他对生活深爱不移,无怨无艾;木心牢牢把握住了生活中随处可遇、简简单单的快乐。分号前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③ 这句话是作者对木心形象和品格的概述,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的钦敬之情。(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可不列举“不食人间烟火”“似乎”两个关键词语。) 9.(6分)①拿他们与木心形成类比(或“正衬木心”“映衬木心”),借他们对木心作出评价(1分);②表明木心像孟德斯鸠一样睿智(或“博学多识”)(1分),像鲁迅一样受人爱戴(或“影响力之大”)(1分),像孔子一样被学生尊敬(1分),他的文学讲稿像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一样价值非凡(1分);③丰富了文章内容(1分)。 10.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解题思路】若在“竦然”前断开,“竦然”的主语就成了曾国藩,不合逻辑,排除A、D两项;“所成就荐拔者”构成“所……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12.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错,原文说的是曾国藩作为文臣被封侯是清朝开国以来未曾有过的。 13.(1)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 (2)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评分标准】(1)关键词“岁”(按照年份)、“诚”(实在)、“术”(手段)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许”(答应)、“夺”(剥夺)、“计”(资财)各1分,句子大意1分。 【难点突破】翻译文言语句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把要翻译的语句切分为词;第二步,把语句中的每个词语都准确翻译出来,这里要关注两点,即一词多义的词语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其意思,只能意译的词语翻译时要尽可能简洁、准确;第三步,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对一一对应翻译的具体内容进行语序调整或增删部分。 【参考译文】 曾国藩,最初名叫子城,字涤生,是湖南湘乡人。他的祖父曾玉屏,开始向往乡学。他的父亲曾麟书,是县学生,凭借孝顺闻名。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年,皇帝下诏让群臣上书谈论治国的得失利弊。(曾国藩)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首先是选用人才,人才选用有转移的方法,有培养的方法,有考核视察的方法。(他)又上书说:“国家财政费用不足,军队士兵不精良,这两个是天下大患。 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 至于每年总支出的数额,士兵的粮饷是最大的,绿营官兵总额六十四万,却经常虚领六七万人的粮饷来供给军队费用。从乾隆中期增加兵员说起,一年耗费官库银两二百多万。当时大学士阿桂就担忧这项开支难以维持,嘉庆、道光期间两次商议裁减士兵,(但裁减的人数)不到(超额的)十分之四,仍然应该淘汰五万,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额度。自古以来,王朝开国初年,士兵少而国家强,以后士兵越来越多而国力越来越弱,兵饷越来越多而国家越来越贫穷。”(他)又深切痛恨朝廷内外的臣子谄媚奉承欺骗掩饰,没有陈述好的意见、指摘过失的风气。于是(他)呈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这一奏疏,恳切指出皇帝本身的问题,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咸丰二年,(曾国藩)在江西主持考试之事,中途因为母亲去世返回家乡。平定江宁后,天子论功行赏,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 清朝开国以来,文臣封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朝廷和民间都称颂祝贺,而曾国藩建立了大功却并不以功自居,敬慎谦恭得好像害怕一样。曾国藩处理政务把握大局,规划整体。同从西方人进入中国以来,外交事务日益繁重。等到朝廷商议购买机器,置办船舶枪械时,(曾国藩)就极力促成此事,还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每当朝廷与外国签订约定的章程时,皇上就下诏询问他是否可以答应,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有漂亮的胡须,眼睛呈三角形,锐利而有威势。 每当他会见客人时,注视对方一段时间而不说话,见他的人就感到害怕,等人走后他便记住了此人的优缺点,没有一次失误。他尤其能够识别人才,善于任用他们,所造就和推荐、提拔的人数不过来。他见人一面就能品评此人的才能,而且都很恰如其分。(曾国藩)居住在江南的时间很久,在江南留下的功业和德行也最多。同治十三年,(曾国藩)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百姓们在街巷哭,画了他的画像来祭祀他。曾国藩的死讯上报后,皇上震惊悲痛,停止上朝三天。赠官太傅,谥号文正,在京城的昭忠、贤良祠祭祀他,各省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祠堂。 14.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词的上、下片都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也都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15.【参考答案】①照应起首两句“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语意上紧密关联,使全词结构严谨。②“离恨”用船来载,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③虚写,此时作者还处于沉醉之中,却开始想象“明朝酒醒”之事,这种对未来的设想从时空角度增强了作者的恨别之情。(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词的上片由饯别宴写起,进而追忆过去相聚的时日。开篇写船已经挂起帆准备离去,而作者又搔首踟蹰,久久不愿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矛盾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自然追忆起在腊月相聚的时日,作者与友人饮酒赋诗,日日盼望春天的到来,以便更好地吟咏交流;然而春天到了,桃花刚刚吐蕊,自己却要与友人分别了。“匆匆”二字,包含了作者无限惜别之意。词的下片仍写饯别宴,从歌声落笔,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最后两句,化用苏轼《虞美人》中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作者想象明朝酒醒之后,自己已随舟行至湘江,“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16.(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7.(3分)D[(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才学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高山仰止:比喻道德崇高,令人仰望。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盛名难副:名望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望相称。)] 18.(3分)C(A项中,“目标”和“做到”不搭配;B项“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与前一分句主语不一致;D项中,递进关系错误,应该前后句子颠倒一下。原文中,“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应该放在“不但” 之前) 19.(3分)A 20.(5分)①“愚兄”是谦辞,不能用来称呼别人,改为“兄长”“兄台”;②“忝列”是谦辞,改为“满座”;③“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应改为“愚弟”;④“拨冗”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改为“即刻动身”或“即刻”,或删去;⑤“莅临”是敬辞,改为“参加”。 21.(6分) 示例:鸟语花香清明风景正堪留恋;赤胆忠心国家英雄最应缅怀。 清明时节鸟语花香风光正旖旎;峥嵘岁月铁血丹心英雄最风流。 [6分;其中形式(上下联字数相同、对应位置词性基本相同、仄起平收等)符合对联要求3分,内容体现“清明”特点2分,意思通顺1分。另外,选取词语不足四个扣2分,上下联每联字数少于7个扣2分。] 22、本题来自2020百校联盟TOP300尖子生联考。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1.从正方角度: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大材小用2.从反方角度: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不算大材小用 偏题立意:(原因:没有领悟到材料任务的限制性)1.顶尖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之我见。2.名校毕业生应该干什么?3.不能歧视教师职业。4.选择不同,各尽其才。5.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 写作提示: 1、要写成辩论稿(符合一辩要求),正方或反方均可。 2、因为是考场作文,所以应该有题目,不建议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标题,应该对此高度概括,凝炼有力。 3、不可写成一般议论文,要顶格写称谓语,可不用问候语,不要像书信一样写落款。 4、辩论的思路、语势、逻辑等一定要注意,要有对话感、代入感、现场感、说服力。 5、任务:对象任务为高三年级学生;文体任务为辩论词;话题任务为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立场任务为站队反方还是站队正方。 附(辩论知识点): 团体辩论赛分工合作如下: 团体辩论赛一般为四个人,分别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 一辩:陈述,统领整个论点; 二辩:补充一辩,负责主攻,对对方一辩的观点提出质疑; 三辩:防守,负责自由辩论,双方在自由辩论的时候,三辩一定要占大部分比例; 四辩:总结陈词。 一辩陈词具体要求: 开篇要立论,奠定整场辩论赛的基础,思路,逻辑,方向。“立论”要建立在对辩题深刻理解之上,是整场辩论中的精华。 “立论”就是要明确本方立场及本方论点,是整场辩论赛的理论核心,自然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立论”所用事例一定要简短精炼,有典型性,广泛性;“立论”中的标准一定要有说服力。“立论”不得驳斥他方观点。 一辩稿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又称事实层面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等; 二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又称论据层面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理论层面的问题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等层面。 三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又称社会效应层面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一是能够扩大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同时也是争取听众、评委认同的重要方面。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例文展示: 高材生从教中小学,实乃大材大用 ——生命影响生命,优秀传递优秀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顶尖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不是大材小用,实乃大材大用。 我方认为,高材生从教中小学大材小用的论调,本身就带有一点职业歧视色彩。 教师的职业很平凡,但教育又很伟大,平凡是因为没有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伟大是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影响一群生命,用优秀传递优秀,本应该受到尊重。因此,我方认为,名校高材生从教中小学不是屈才,而是一种正常的职业选择行为,他们为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能够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传统观念认为,中小学老师由本科师范生担任已足够,顶尖人才就该进高校、搞科研,如果中小学教师让硕士、博士来担任,就是大材小用了。但实际上,如今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已非新鲜事,很多名校硕士、博士会选择一些发达城市重点中学从教,甚至从教小学。 我方认为,高材生从教,能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 这些高学历老师就像放进水桶里的鲶鱼。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育事业也是如此。长期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可能会失去了继续上升的冲劲。但当一两条鲶鱼游了进来,竞争也跟着“游”了进来。高学历老师有学识,老教师有经验,中青结合,定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名校硕士、博士生进入中学教书,会给教育带来新气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师资力量是一个关键的方面。正所谓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真正的“大材”才能培养出“大才”。名校的硕士、博士生们,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创新的精神,有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他们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带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向纵深发展。这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大材大用。我方一致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顶尖人才当老师是大才大用。 教书育人是国之大事,是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教育要舍得投入才能出成果、出人才。生命影响生命,优秀传递优秀,一流的人才能培养更多一流的学生;阳光的心态才能培养具有阳光心灵的孩子。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年轻幽默,一个心中有诗和远方的老师,或许更能让他们获益终生。因此,对高材生从教中小学不必大惊小怪,要抛开思维定式,欣然欢迎更多的硕士、博士成为我们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用他们的学识、思维和视野引领孩子走向美好未来。 高材生从教中学,实乃大材大用!北大毕业生陈生“卖猪肉”能卖出北大水平,顶尖毕业生教书更能教出“清华才子”。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人才到哪里都大有作为。 大材小用,学术损失 尊敬的反方辩友、各位评委: 我方本次辩论的观点是:大材小用,学术损失。 毕业于知名大学的优秀学子,毕业后却做了中小学的教师,这一现象,让人们纷纷热议,有人表示惊叹,还有的人表示可惜。而我方也认为:博士、硕士助力中小学教育实在是大材小用! 高学历的人降低就业标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也许是真心喜欢做教师,衷心愿意为中小学教育事业注入新力量,或许未来会创造教育的点点奇迹。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高学历任低职位,这不仅是大材小用,还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果担任中小学教师仅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话,这种选择未免有些 “任性”和不负责任,虽说个人在面临选择时有自由权利,但这样的职业选择,还是应基于理性,理智思考自己的能力,定位好自己,既要让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也要让自己得到充分锻炼。况且,现在高科技的创新与实践正是中国社会的发展主题,此时,社会的发展正需要一些博士生、硕士生这样高学历的人才来助力,在自身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发掘、研究,进行学术创造,以更好、更深入地造福社会。如果他们仅是因个人利益关系而弃社会利益于不顾,那么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遗憾,这绝对不算是人尽其才,只能是才不得用。 例如:以上海交大工科博士身份毕业的李宏烨,就因为个人的爱好而“转行”做了一名相声演员。职业与身份落差之大,让人难以接受。为了梦想,勇于从零开始的胸怀固然令人佩服,但在此之余,我方辩手始终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过于感情用事,试问:人生有多少从头开始的机会,又有多少可以浪费的既得资源?不能始终如一,坚守本心,是助力了社会的发展,还是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呢?如果有人纷纷效仿,从长远来看,深造多年之后,不从事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的职业,到底是落后还是进步呢?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再看,大到国家或小到父母,为了培养一个博士生或硕士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更何况那些出身于名牌大学的人,他们又被寄予多少希望,又有多少更加重要的领域期待着他们的加入?更严重的是,从社会层面上看,高学历的人任低职,挤掉了本应在那个职位上工作的人,而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却长期虚位以待,这是社会的悲哀,也必然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混乱。 林则徐曾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或许可以告诫那些浪费优势资源的高学历者——担当精神,不可或缺! 所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学术研究,为社会做贡献,人尽其用,才是最好的选择! 本方一辩陈述完毕,谢谢! 顶尖人才塑造优质教育 尊敬的正方辩友、评委老师: 作为反方一辩,现陈述我方观点: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不算大材小用! 众所周知,那些顶着“顶尖名校毕业生”、“高质量人才”光环的天之骄子们曾经也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读书,正是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他们才能成为如今的“国之希望”,那么,如今他们选择去中小学教书,帮助下一批莘莘学子打牢基础,用自己的名校思想、名校行为去影响他们,帮助他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这又怎么能算是大材小用呢?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高材生都去教书了,那么还有人搞科研吗?国家要怎么发展呢?甚至十几、二十几年后我们的国家是否会再次落后于世界各国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首先,高材生不可能全去教书,每个人理想不同,社会责任也不同,所以仍会有热爱科研的人去搞科研,喜欢管理的人做CEO,国家也依旧会发展下去,至于若干年后,我们则更不用担心,因为一个高材生会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一个甚至几个班的同学,造就更多高材生,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远程与发散投资,以一个人的力量培养出成百上千个可造之才,又何谈是大材小用呢? 我方不能接受有人认为任教于中小学就是大材小用的鄙视链心理。近几年,网络上流行一条“大学老师鄙视高中老师,高中老师鄙视初中老师”的鄙视链,鄙视任教于中小学校的行为,抬高任职于各大高校的做法,将职业分等级、论差距,我方对此强烈反对。众所周知,所有的知识都是平等的,传授知识的人也并无身份等级之别,无论是初中的简单运算,高中的复杂代数,还是大学的微积分,都是循序渐进的,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没有后面的成功! 顶尖人才投身教育,承载三方厚望,古人云“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对于家长来说,家长自然希望孩子能得到顶尖人才的培育与指导;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一定是经过仔细考量的,绝对不会是冲动的产物,他们也一定是寄厚望于为祖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对渴望知识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多么希望有一位学识渊博,智慧聪敏的老师来教导自己,在幼小心灵里种下一颗能与老师成为校友的种子,这何其幸哉!所以,承载三方厚望的高材生在中小学教书又怎么能是大材小用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不算大材小用。本方观点陈述完毕,谢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