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 阶段质量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 阶段质量检测

阶段质量检测 ‎1.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三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牛、羊、鹿是消费者,蜣螂、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此外还包括了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即它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是三种动物的总称,每一种动物会涉及到很多具体种类,因而不能把它们中的牛、羊、鹿仅看作是三个种群;它们中的动物并不包括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与群落概念不符。‎ 答案:D ‎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 B.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可有可无 解析:生产者大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绿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硝化细菌,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选项,消费者都是异养型,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如根瘤菌,它以活的生物体豆科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但属于原核生物,细菌中有很多都属于寄生菌类,属于消费者。C选项,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D选项,理论上生态系统中可以没有消费者,但一定要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A ‎3.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玉米→人 ②玉米→牛→人 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C.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D.若种植玉米的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元素积累少 解析:‎ 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与营养级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长期坚持素食,可减少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故C正确;重金属元素在食物链中流动时存在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作用越强,所以②中的人体内重金属元素积累相对较多,故D错误。‎ 答案:C ‎4.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从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来看,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多吃素食,是将人放在初级消费者的层次上,只经过一次能量传递,这样人获得的能量最多,消耗的粮食总量最少。‎ 答案:C ‎5.(2013·四川理综)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正确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信息传递的功能和群落演替的特点等。‎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作用,A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值,不会因害虫的死亡而改变,B项错误;人的作用会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C项正确;利用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成虫,会使其个体数减少,拟水狼蛛会以更多的褐飞虱为食,造成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项正确。‎ 答案:B ‎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1 kg,生产者至少消耗‎100 kg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解析:①仅仅是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总能量的一部分;次级消费者增加‎1 kg,生产者至少消耗‎25 kg;从能量关系上看,②>③+④。‎ 答案:C ‎7.如图为一食物网。若要使丙体重增加x,已知其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为a,则至少需要的生产者(甲)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ax+10x 解析:由题干中的“至少”可知,应该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a表示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则l-a表示直接从生产者(甲)获得食物所占比例,故有(1-a)x÷20%+ax÷20%÷20%=y,即y= 20ax+5x。‎ 答案:C ‎8.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M1一定不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若M1<‎5M2‎,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C.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应比c个体的小 D.若M2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M1减少、M3增加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中会通过细胞呼吸损失一部分,故A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要大于或等于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故B正确;相对较高营养级的个体不一定比相对较低营养级的个体小,如虎与兔,故C错误;一定时间内,M2大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减少,捕食者增多,故D正确。‎ 答案:C ‎9.下列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A项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符合题意。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有利于蓝藻的生长,不涉及能量流动,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符合题意。D项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符合题意。‎ 答案:B ‎10.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解析: 图中共含有4条食物链。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可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即鹰共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蛇和鹰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在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在捕食关系。若兔大量减少,鹰可以更多地以相思鸟和蛇为食物,所以鹰不会大量减少。‎ 答案:C ‎11.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 B.当日照达到一定时长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解析:B项体现的是生态因素——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 答案:B ‎12.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两条食物链,若大量捕杀青蛙,则短期内对其他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水稻上升 B.田鼠下降 C.稻螟虫下降 D.蛇上升 解析:青蛙数量减少,稻螟虫数量上升;稻螟虫捕食水稻,使其数量下降;田鼠缺少食物,数量下降;蛇缺少食物,数量也下降。‎ 答案:B ‎13.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瓶的组成成分虽比较简单,但其群落仍存在垂直结构 B.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没有食物链存在 C.为了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浮萍、金鱼藻、螺蛳和虾的比例应适中 D.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该生态瓶会更稳定 解析:在小生态瓶的不同水层有不同生物分布,所以其群落存在垂直结构,故A正确;虾和螺蛳吃金鱼藻,所以小生态瓶中有食物链存在,故B错误。‎ 答案:B ‎14.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解析:运用平衡棒原理研制出新型导航仪属于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的一种方式,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时,引进物种可能成为入侵物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降低生物多样性。‎ 答案:C ‎15.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  )‎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 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 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D.群落的演替 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答案:D ‎16.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最高峰,然后才有可能降下来 解析:目前我国人口虽然很多,但也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C ‎17.(2013·安徽理综)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轮虫和水蚤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密封。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 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 mg·L-1,白瓶溶氧量为B mg·L-1,黑瓶溶氧量为C 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________mg·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 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________。‎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弄清(1)小题中的各种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是绘图的关键。解答(3)小题时要明确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关系,并能根据题中的实验方法计算出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1)首先明确题中的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然后绘出食物网,见答案。(2)轮虫和水蚤由于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所以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根据题意可知,净光合速率=(B-A)mg·L-1·d-1,呼吸速率=(A-C)mg·L-1·d-1,所以总光合速率=(B-A)+(A-C)=(B-C)mg·L-1·d-1。由于光照强度降低,所以C3的还原减弱,导致C3含量增加。(4)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本题中的立体养殖与垂直结构有关。合理密养可以减少能量的流失,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答案:(1)‎ ‎ ‎ ‎(2)竞争 (3)B-C 增加 (4)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18.(2013·重庆理综)Ⅰ.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________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_______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________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________。‎ Ⅱ.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解析:Ⅰ.(1)运动员运动时心跳加快,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和肾上腺素的调节,所以这一过程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会立刻恢复到正常水平,是因为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长的特点。(2)体温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运动员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的水分,造成血浆渗透压升高。(3)运动员有疲劳感,但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是由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控制的。‎ Ⅱ.(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上升。在陡坡上,物种②密度最终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能耐受弱光。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群落演替最终的优势种是乔木,因此乔木在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2)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可增加对大气中碳元素(CO2)的固定。‎ 答案:Ⅰ.(1)神经和体液 作用时间较长 (2)产热和散热 渗透压 (3)大脑皮层 Ⅱ.(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2)‎ ‎19.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的鸡每增重‎1 kg至少需要消耗农作物________kg。如果大量捕蛇,鼠种群的K值会________,会引起农作物产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科研人员对某鱼塘中由浮游藻类、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单位:kJ)‎ 食物链环节 Ⅰ Ⅱ Ⅲ GP和NP GP=55.6×102 NP=1.3×102‎ GP=176×103 NP=6×103‎ GP=59.3×106 NP=50.5×106‎ NP/GP ‎0.02‎ ‎0.03‎ ‎0.85‎ R ‎54.3×102‎ ‎170×103‎ ‎8.8×106‎ 未利用 ‎——‎ ‎62.8%‎ ‎99.7%‎ ‎①Ⅲ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_,其呼吸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该数据________(填“在”或“不在”)10%~20%这一范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鸡以植物为食,按照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可知,鸡增重‎1 kg至少需要消耗农作物1÷20%=5 (kg)。大量捕蛇后,鼠没有天敌,鼠数量会增加,会引起农作物减产。(2)根据能量逐级递减,可得出食物链是Ⅲ→Ⅱ→I,因此Ⅲ为生产者浮游藻类。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是因为初级消费者和浮游藻类的呼吸强度不同,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能量在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76×103)÷(59.3×106)×100%≈0. 3%。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原因是第一营养级被第二营养级利用的能量少。‎ 答案:(1)5 增大 减小 (2)①浮游藻类 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②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初级消费者消耗能量多一些) ③0.3%(0.29%) 不在 Ⅲ未被Ⅱ利用的能量多 ‎20.(2013·全国大纲卷)(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清楚三个优势种群的营养关系,并写出食物链,即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1)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才能利用肥料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因此施肥会使浮游植物B种群数量增加。野杂鱼中有许多是次级消费者,与鳙鱼属于同一营养级,在食物、溶解氧、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2)从营养关系上看,大量捕捞鳙鱼会使浮游动物A的天敌减少,浮游动物A种群数量增加,捕食大量的浮游植物B,导致短时间内浮游植物B种群数量下降。(3)施肥过量,肥料中的有机物会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O2,造成水体中溶解氧量下降,浮游动物A和鳙鱼因缺氧而死亡,它们的尸体又会造成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黑发臭。‎ 答案:(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