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三明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 ) A.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 B.把克己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 C.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 D.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 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3.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4.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一律平等接受教育 D.强调学校传播儒学的作用 5.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6.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天地间唯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夺焉,而理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这材料表明( ) A.理学家希望通过帝王的“正心诚意”树立良好的政治典范 B.封建帝王有意识的将理学树立为统治臣民的工具 C.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在理学的流变中被严重的曲解了 D.理学家的“理”也是政治领域中对抗君主专制的手段 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8.清初,针对明代后期以来“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有学者主张,从注释、辨伪、文字、音韵、训诂等方向着手,追寻《六经》、《论语》等先秦儒家经典的本来意义,重建知识与思想权威。这说明清初考据学的兴起( ) A.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B.蕴含着儒学重建的思想 C.否定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权威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9.修建于公元610年的最著名的中国弓形拱桥赵州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3世纪,马可波罗才将中国最大的弓形拱桥——卢沟桥介绍给西方人。应用这一原理,法国人在罗纳河上修建了圣埃里普里特桥,英国人在东英格兰修建了小阿波特桥。这反映出( ) A.文明成果交流延迟造成发明智能浪费 B.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西方文明间交流 D.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单向性 10.“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 11.作为“宋四家”之一,苏轼强调书法艺术应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做到有意无法,而且“书必有神、气、骨、肉、血”。该书法理论( ) A.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B.崇尚魏晋风骨 C.体现政治变革思想 D.彰显个性追求 12.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 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 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 13.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 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C.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D.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14.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西学”,主要是 ( ) A.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 B.资本主义代议制文献 C.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D.欧洲古典主义音乐 15.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 )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16.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 A.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C.表现出他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 D.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7.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右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 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18.1919年胡适发表文章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是“评判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要通过“整理国故”,区分“国粹”与“国渣”,去芜取菁,再造文明。这表明胡适( ) A.背离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C.用西方文明改造儒家思想 D.主张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19.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0.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据此推断孙中山( ) A.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D.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 21.毛泽东的某文献如下论述:“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该文献应该发表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2.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 A.明确提出了农民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23.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当时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 ) 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C.有利于打破“右”的思想的禁锢 D.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 24.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这些调整反映出( ) 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重大变化 B.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忽视 C.国家有计划地整顿改造旧教育 D.教育发展适应国家战略需要 25.“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 A.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 26.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创设“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27.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 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28.他们在批判中世纪神学思想时,并没有完全采取纯粹的世俗主义态度。相反,他们创造性地阐发了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思想资源,采取了“借神颂人”的理论模式,借助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来颂扬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尊严。属于“他们”主张的是( ) A.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B.反对世俗君主专制 C.追求人的价值尊严 D.怀疑神灵人性至上 29.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当时的中国视为理想国,皇帝实行开明统治,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民众自觉遵守。而同一时代的孟德斯鸠则认为,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君主集各种大权于一身,法律的人治色彩浓厚。二者对中国的不同看法主要是因为() A.中国政治的两面性 B.现实斗争的需要 C.法国思想界的活跃 D.阶级立场的不同 30.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 A.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31. 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科学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C.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白由度逊于英国 32.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1864年,竟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这说明( ) A.新世界观确立的曲折性 B.欧洲人崇尚理性主义 C.进化论存在严重的漏洞 D.宗教与科学势同水 二.材料题(33题14分,34题14分,35题12分,36题12分,共52分) 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梦-民主路》解说词中说:“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 西汉巨贾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尢”;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补救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中国文化概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4分) (2) 根据材料二,在对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问题上,宋明理学家与李贽的看法存在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西方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6分) 34.(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飘疾进时代》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二 使我数千年历史以脓血充塞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万里土地为虎狼窟穴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专制政体也。 ——摘编自梁启超《拟讨专制政体檄》(1902年)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即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 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关注的领域有何不同。(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启蒙之路与近代西方启蒙之路的不同及原因。(8分) 35.(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 的主要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4分)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4分) 3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文化 西洋文化 明末清初 儒家教义与组织 基督教义与组织 咸丰同治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戊戌变法时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与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清末维新时代 形而上之道 形而下之艺——声光电化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代 阶级的政治社会组织 民主的政治社会组织 与玄学哲学的思想学术 与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国民革命时代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流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20世纪20、30年代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农业文明 工商业文明 文学哲学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融合自然 征服自然 重人与人的关系 重人与物的关系 道义主义 功利主义 ——据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上表为明末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从表中提取两个时期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三明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5 ADBBD 6~10 DBBAC 11~15 DACAB 16~20 BDDBA 21~25 CDDDA 26~30 ADCBB 31~32 CA 二. 材料题(33题14分,34题14分,35题12分,36题12分,共52分) 33.(14分)(1)主张:孔子的“仁”(或“德治”);孟子的“仁政”“ 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2分,答出两点即可) 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限制君主权力。(2分) (2)原因:宋明时期,封建专制不断强化,统治者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理学家强调妇女要遵守妇德,压制人的自然需求,因而理学家反对卓文君的爱情追求。(2分) 明朝末期,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人性解放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李贽主张追求幸福的生活,因而他肯定卓文君的爱情追求。(2分)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3分)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3分) 34.(14分)(1)不同:前者是人文主义;后者是理性主义;涉及的批判对象:前者思想文化领域;后者政治领域。(4分) (2)不同:梁启超:政治领域;陈独秀:思想文化领域。(2分) (3)西方:从思想解放到提出“理想王国”的蓝图。(1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逐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人文主义宣传思想解放、理性主义宣传建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3分) 中国:从提出改革政体到思想启蒙。(1分) 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封建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弱小这三者使思想解放滞后。(3分) 35.(12分)(1)实用性,继承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4分)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科级成为引领经济、深沪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4分)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6.(12分)总体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2分)论据准确,论证充分,史实引用合理。(8分)文字表述清楚,有逻辑性或进行总结。(2分) 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阐述: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伴随西方基督教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儒家教义和基督教文化的比较,认识相对粗浅。近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开展,中国知识逐渐摆脱了鸦片战争前仅从基督教角度对西方的粗浅认识,意识到中国武器的落后、专制制度的束缚,以及西方技术的先进、制度的民主。20世纪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伴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各派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介绍西方思想,逐渐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角度对比中西文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渐全面。 总之,随着中西联系的加强,以及近代以来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转向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知识先后从器物、制度两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指出西方机械武器和立宪政治,而中国是旧式武器和专制制度。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重民主、重科学的文化传统,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文化,而中国忽视科学、迷信愚昧的不足,侧重从文化度进行中西对比。 总之,社会的变革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促使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向文化角度对比中西文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