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庄子·则阳》云:“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孟子·滕文公上》云:“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B.按血缘划地而居已不能维持 C. 小农经济渐趋形成 D.民间社会风俗出现颠覆变化 2.据记载,周初分封诸侯时,周天子要派人员协助诸侯运送人及一应器物,同时还要派人员协助营建封国的都城。此做法旨在( ) A.提高了诸侯政治地位 B.加强对诸侯的政治监督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解决各诸侯建国的困难 3.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4.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主要以重量为名。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C.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D.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 C.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6.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 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 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 7.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8.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 A.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B.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C.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D.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9.中日双方对l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0.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及时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型 B.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各地钱庄缺乏协调,各自为战 D.没有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 11.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12.“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 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立场 B.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C.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D.战争的性质 13.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这是世界上最早成文法的汇编 B 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 C 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 D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 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14. 国家资本企业和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1942年) 企业类别 国企% 私企% 企业类别 国企% 私企% 水电工业 89 11 化学饮食品工业 75 25 冶炼工业 90 10 纺织工业 23 77 机器制造业 73 27 服饰工业 8 92 电器制造业 89 11 文化工业 16 84 木材及建筑工业 4 96 杂项工业 6 94 由上表信息可知( ) A.统制经济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战备 B.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战时期全面萎缩 C.国民政府改善人民的生活以备抗战 D.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15.1875年11月15日,香港《北京新闻公报》公布了一则有关外国人在华旅行的法令:外国人在华各省旅行须出示盖有特殊官印的护照,外国人如有非法行为就近递交该国领事馆处理。这主要说明清政府( ) A.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独立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外交开始出现制度化 D.已认识到传媒的作用 16、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 ( ) A.是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基础上作出的结论 B.中共尚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C.实际上是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否定 D.强调农村与城市革命协调发展 17.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强调阶级性的中国画改造过程中,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的“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在本质上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基本确立 B.摆脱苏联模式寻找本国道路的探索 C.“双百”方针的提出并得以贯彻 D.中国共产党“左倾”思想的纠正 18.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 19.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A.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20.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 ) A.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 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D.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 21、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 A.必须人人参政 B.宣扬平等意识 C.强调依法治国 D.政治自由有限 2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有如下规定:“……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十四、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该材料( ) A.体现了罗马法重罪轻罚的特点 B.说明了罗马法严肃残酷的本质 C.显示了对私有财产的高度关注 D.表现了对未成年人的适当保护 23.英国议会于1707年通过《任职法案》:“凡从王室新近获得官职,或领取薪俸者, 均不得当选议员并进入议会下院……凡已选下院议员并在任职期间接受国王官职者,其 议员资格将被宣布无效。”材料说明( ) A.国王一直通过赏官赐爵控制议会 B.完全割裂了国王与议会下院之间的联系 C.剥夺了国王作为政府首脑的权利 D.限制了王权在下院的影响 24.“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 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 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25.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据此可知( ) A.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 B.普鲁士拥有超然地位 C.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 D.皇帝具备了绝对权威 26.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该政策的制定明显脱离苏俄的国情 C.斯大林想借助该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D.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27.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 1930年 1940年 拖拉机 92万台 156.67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万台 19万台 玉米摘收机 5万台 11万台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28.《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的东山再起……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一一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B.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29.“冷战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数量——特别是导弹的投掷数量,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站在哪一方?’ 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与谁相连,怎样相连?’”据此判断,横线上应填( ) A.两极格局 B.工业化 C.多极化 D.全球化 30. 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欧洲经济领域合作加强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知识经济受到各国重视 D.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0分。其中31题12分,32题9分,33题10分,34题9分。) 31.(12分)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在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念常常压得那些子嗣为艰的人喘不过气来。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从家庭地位讲,多生男孩,将来或读书做官,或出门经商,最起码也可做到在乡里人多势众,不受欺负。而生女孩,下层民众认为女儿将来是人家之人,要倒贴一笔嫁妆费,故称女孩为“赔钱货”。……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1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每人一算,120钱。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也就是说,你不出嫁,不生育,那么应该生育的子女的人头税就要你来负担。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国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作出发明的。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人口压力逼出了英国工业革命。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 毛泽东“人多力量大”的人口观念在战斗中形成,适应了当时革命战争的需要,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是正确而必需的。……新中国建立至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时期,毛泽东的人口观基本与革命战争时期一致。……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左”倾错误,毛泽东指导思想中的“唯意志论”被歪曲和过分夸大。在“人定胜天”思想的作用下,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人口观的首位。他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到:“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6分) 32.(9分)美军太平洋舰队2015年7月14日宣称,两艘美国军舰对南海“争议水域”完成了首次联合巡航。这是对中国主权特别是海权的的严重挑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1840—1914年)的主要著作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等。马汉的海军理论研究始于1879年,他认为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马汉把海权看作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强调海洋的极端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重大意义,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未来也日益取决于海权。马汉的海权论对日后各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甚大,美国控制中美洲的“大棒政策”就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的。冷战时代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摘编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1)马汉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哪里?分析马汉“海权论”诞生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说明“冷战时代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基础”。(3分) 33.(10分)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4.(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 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6分) 2020届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部分 1-10 BBADB CABAB 11-20 BADAB CBDDB 21-30 DDDAB DBDDD 31题(12分) (1)内容:多子多福;重男轻女;早婚早育。(3分) 原因:传统自然经济的需要;宗法制及男尊女卑的家庭伦理;政府的鼓励;社会保障的缺失。(任三点3分) (2)相同:鼓励生育政策,人口大量增加。(2分) 影响:英国: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2分) 中国:人口增长超过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不协调,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分) 32题(9分) (1)意义:海洋具有商业利益;海洋具有安全价值;世界局势的发展日益取决于海洋。(3分) 背景: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远洋商业发展迅速,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加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家实力大大增强,远洋运输能力大大提高。(3分) (2)说明:扶植日本,把日本作为其在远东的战略基地;扶植大韩民国和争夺朝鲜半岛;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形成遏制苏联和中国力量发展的海上链条。(3分) 33题(10分) 示例一:论题一、世界现代史开端: 观点一: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模式基本定型,各主要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紧密结合成了一个整体。因此从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看1900年是现代世界的起点。(5分) 观点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的时代。因此从革命史观角度看,1917年是世界现代史的起点。(5分) 示例二:论题二、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观点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性质开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 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都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也随之兴起,因此将其看做近代化开端。(5分) 观点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洋务运动展开,洋务派在经济、教育、军事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中国开始了主动的近代化探索,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因此将其看做近代化开端。而1840-1860年之间中国社会对外来刺激反映迟缓,没有主动进行近代化尝试。(5分) 示例三:论题三、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观点一认为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就结束了,也就是认为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是新一轮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此观点主要着眼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前后两次工业革命有诸多差异,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英国为中心,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多个国家同时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体现了科学对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规模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出现了大规模垄断组织等。(5分) 观点二则认为只有一次工业革命,即两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有内在的一致性:两次革命的时间实际是前后相继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两次工业革命都体现出生产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在英国之外的所有国家都是交叉进行的,并无明显的分段。因此观点二认为两次工业革命实际是一个整体过程。(5分) 34题(9分) (1)背景:军纪散漫,贪污现象严重;兵源不足;罗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3分) (2)主要内容:确定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进行兵种改革.(3分) 意义:扩大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罗马版图的扩大及向帝国的转变.(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