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上述思想主张折射出的突出特征是 A. 春秋战国变革时代 B. 儒道法融合的思想 C. 各派对社会的诉求 D.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依次反映的是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面对划时代的变革,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这些思想主张折射出的突出特征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呈”,D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材料无法体现儒、道、法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突出特征”,排除。 2.下面两幅图出自《蔡志忠漫画》,关于图中两位历史人物的对白,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 A. 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B. 道德修养的基本标准 C. 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 D. 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根据漫画中人物对白的关键词“威武”、“挫折”、“志气”,“柔弱”、“无为”、“清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是儒家、道家的“人格意识”,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图一,应排除;B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C项易被误选,虽能从漫画人物的对白中体现出来,但是现象而非本质,所以也应排除。 3.“经过董仲舒神学化了的儒学,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讲,都威武,不能挫折他的志气。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比其他学派的思想,更加具有方法的灵活性和政治的目的性。”材料主要说明了“董仲舒神学化儒学” A. 旨在罢黜其他学派思想 B.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C. 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具有更明显的进步意义 【答案】B 【解析】董仲舒通过“君权神授”神化了儒学思想,也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同时又通过“天人感应”的神化思想灵活地制约着君权的滥用,因而更具有灵活性和目的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罢黜其他学派的信息,只是说明了汉代儒学更具有政治目的性,排除A项;儒学的正统地位是由统治者在确立并强化的,并非董仲舒,排除C项;汉代儒学虽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并不代表着比其他思想更具有进步性,有些方面甚至是走向了倒退,如“三纲五常”思想,排除D项。 4.据记载,孔庙本是孔子的弟子纪念孔子的家庙,公元630年唐太宗下诏在州县都设立孔庙,后诏孔子为“先圣”,到宋代孔庙的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性质而正式融人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这些做法 A. 神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B. 强化了儒学的主流意识 C. 完善了儒家神学体系 D. 标志着宋代理学的形成 【答案】B 【解析】唐宋时期孔庙由家庙上升为国家级别的官庙,说明孔子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这实际上反映了儒学的国家主流意识地位得到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孔子政治地位的提高,而没有反映皇权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学思想内容的变化,因而不能反映其体系的完善与否,排除C项;二程“洛学”的提出标志着宋代理学体系的形成,排除D项。 5.明代学者李贽以“贬尊抑圣”的方式对封建君主提出了严厉批评,在他眼里,无论是君主还是圣人,都是一般人。这反映了他 A. 倡导实现民主政治 B. 要求废除君主制度 C. 具有朴素的平等观 D. 坚持工商皆本主张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无论是君主还是圣人,都是一般人”体现了人与人都是一样的平等观, C项正确。李贽并不是倡导实现民主政治,A错误;要求废除君主制度不符合李贽思想,B错误;坚持工商皆本主张是黄宗羲等思想,D错误。 6.“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导致此思想潮流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衰落 B. 市民阶层广泛兴起的需要 C. 宋明理学思想束缚被打破 D.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答案】D 【解析】明清工商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从而促进了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启蒙思潮的兴起,经济因素是其兴起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而不是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此时封建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 A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兴起推动了追求个性自由思想的兴起,但相对于经济因素而言,这是次要原因,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思潮,旨在打破宋明理学的束缚,而不是被打破后的结果,排除C项。 7.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格拉说:“为了使人类结成社会,宙斯分配人以政治技术,但政治与别的技术不同,不是分配给个别的人,如使这个人会做鞋,那个人会植树等等,而是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人,人人都有政治技术,才能结成城邦社会。”他的这番言论 A.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B. 暴露了城邦政治的重大缺陷 C. 仍带有原始的平等观念 D.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格拉认为政治艺术应该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人,人人都要有政治的艺术,才能结成城邦社会。他这种想法也只是人类早期的想法,带有原始的平等观念,故选C项。主权在民思想难以从材料信息充分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真正体现城邦政治的特点,只是普罗泰格拉的设想,排除B项;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是梭伦改革,而普罗泰格拉生活于伯利克里时期,D错误。 8.阅读下表,由此可见中外两位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颇多,二者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挽救政治 B. 规范道德 C. 发展教育 D. 追求人性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二者都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肯定教育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讲究个人的品德修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予思想主张的目的在于恢复周礼,为奴隶制度服务;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所以应选A项。规范道德不是表格主旨,B错误;发展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追求人性也不是根本目的,D错误。 9.马丁·路德说:“教徒个人自己有权凭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去理解《圣经>,任何人,无论教士、还是教皇,都无权把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强加给别人。”此观点 A. 宣扬了上帝的万能 B. 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C. 打破了宗教的束缚 D. 肯定了世俗的王权 【答案】B 【解析】教徒可以按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圣经》,意味着教徒与《圣经》(或者说是上帝)之间可以不通过教会或教皇,这实际上是否定了教会的权威,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上帝能力的大小,只强调了信徒与《圣经》间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否定宗教,也就不能说明打破了宗教束缚,只是在打破教会和教皇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世俗王权问题,排除D项。 10.“十六世纪不仅很熟悉这一切丑恶的现象,并且也对人文主义者这一类型的人物越来越厌倦。这些人不能不为他们所犯的罪恶和前此落在他们头上的过分的荣誉而付出代价。他们的恶运要求那个国家的最伟大的诗人以一种冷静的和极度轻蔑的声调来描绘他们。”这段话旨在说明当时欧洲 A. 人文主义者崛起的原因 B. 文艺复兴的衰败已不可避免 C. 民众充满悲观厌世情绪 D. 宗教改革带给人们新的希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意思来看,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越来越厌倦,这些人文主义者也不得不为他们曾经所犯的罪恶以及所获得的过分荣誉而付出必要的代价,甚至最终变成厄运。由此可见,失去民意支持的文艺复兴的衰败也将不可避免,故选B项。材料不是说明人文主义者崛起的原因,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民众充满悲观厌世情绪,C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宗教改革信息,D错误。 11.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据此,卢梭强调 A. 运用理性推动人性的自我完善 B. 白由与社会契约是相一致的 C. 社会契约式自由无需法律保护 D. 法律是捍卫自由的唯一前提 【答案】A 【解析】卢梭认为道德自由的实现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过程,没有道德的自由便是奴隶状态,表明实现真正自由的条件是人们遵从自己制定的法律,据此可知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自由与社会契约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社会契约式自由是法律保护下的集体自由,C项错误;D项“唯一”说法绝对,排除。 12.“虽然启蒙时期的哲人们并未发现支配整个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法则,但他们的著作……说服欧洲的许多君主……改变了其统治目的,政府权力开始为人民牟利,这些统治者被称为仁慈的专制君主。”(《全球通史》)这从侧面说明 A. 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B. 启蒙运动没有创新思想 C. 理性是启蒙核心思想 D. 专制封建统治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所谓的仁慈的开明君主专制还是专制政体下的君主,但是却做出了有利于民主发展的举措,这很显然是启蒙思想深远影响的侧面体现,即专制封建统治受到冲击,D正确;启蒙运动指导法国大革命,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启蒙运动没有创新思想,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理性是启蒙核心思想,C错误。 13.宋朝苏易简在《文房四谱》说:“汉初已有幡纸代简。……蔡伦锉故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此记载 A. 说明了蔡伦对造纸工艺的改进 B. 证明了蔡伦对“纸”的发明 C. 否定了蔡伦对造纸技术的贡献 D. 反映了造纸技术发明艰难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汉初已有纸,而蔡伦造纸更“弥工”,说明了蔡伦对造纸工艺的改进,A正确;材料中的“汉初已有幡纸”,说明“纸”不是蔡伦发明的,B错误;材料肯定了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造纸技术发明的艰难,只反映了造纸技术的进步,D错误。 14.西晋挚虞在《文章流别论》说,司马相如、扬雄等人所作的大赋“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这说明他们所作的“大赋” A. 掩盖了汉代的国势衰落 B. 开创了文学创作新形式 C. 借鉴了诗经中民歌风格 D. 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与事相违”“与义相失”说明这些人所作的大赋既与真实的事情不符,也与儒家所倡导的“义”不符,批判了其思想局限性,D项正确。汉赋并不是掩盖了汉代的国势衰落,A错误;并不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开创了文学创作新形式,B错误;题意没有体现汉赋借鉴了诗经中民歌风格,C错误。 15.有诗形容某书法“倪倪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下列作品所用字体与诗中所述相同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诗中描述体现了该书法艺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的特点,这与草书的情况是一致的,A正确;而B、C、D三项分别是行书、隶书和楷书,排除。 16.在清朝康乾“扬州画派”的面作里,郑燮的竹石具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李鳝的鹤担负着“唤起人间为善心”的重任,李方膺的梅花呈现出“不知屈曲向东风”的高洁,黄慎笔下的鬼则是一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神情。这说明他们的绘画 A. 激烈批判现实的黑暗 B. 已经失去文人面的特质 C. 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 D. 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要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朝康乾“扬州画派”有的表现出不与世道妥协的傲骨精神,有的表现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有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总之这些都是经世致用的反映,C正确;激烈批判现实的黑暗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扬州画派”的画作仍然具有文人画的特质,排除B项;文人画是士大夫画,不是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要,D错误。 17.《伽利略对话录》中写道:“如果一个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这个苹果树就是伽利略栽的。”材料中的“苹果树”实指伽利略 A. 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先河 B. 创立了物体自由落体定律 C. 发现了物质运动的惯性定律 D. 最先提出了万有引力概念 【答案】B 【解析】牛顿的力学体系是在研究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得出的,B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开创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A项错误;物质运动的惯性定律是牛顿发现的,C项错误;万有引力概念是牛顿提出的,D项错误。 18.《经典与时代的批判>中写道:“牛顿虽然对引力的本质持审慎态度,但最终还是对它作了抽象的、纯粹数学形式的概括,把它实际看作是一种直接的、即时传递的超距作用力。”材料主要表明了 A. 牛顿的科学结论不够科学 B. 牛顿在科学研究上缺少严谨性 C. 经典力学的结论应被推翻 D. 物理学研究需要不断深入发展 【答案】D 【解析】“看作是一种直接的、即时传递的超距作用力”说明物理学研究需要不断深入发展,D正确;因为作了抽象的纯粹数学形式的概括和科学性、严谨性并不矛盾,也不能说明其结论不科学,A错误;从“持审慎态度”可以否定B选项;经典力学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体是科学的,并在历史上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不应该被推翻,C错误。 19.“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换种眼光看待世界时,科学解释以雄辩的事实大声质问《圣经》的真实性,上帝创世论更多地已成为故事般的讲述。”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经典力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 B. 达尔文科学地解释了人类起源 C. 太阳中心学说打破了传统宗教观 D. 工业革命见证了人类的征服力 【答案】B 【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否定了神创学说,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使《圣经》中有关人类起源的神创学说从此成为一种“故事”,B项正确。材料中的上帝创世论主要指上帝创造了人类万物,而不是物理规律,排除A项;太阳中心学说打破了传统的宇宙观,而不是上帝创世论,排除C项;工业革命虽提高了人类的征服能力,但不能直接否定上帝创世论,排除D项。 20.美国第一个大型的专业实验室是由爱迪生在1876年建立的,集中了近百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师。许多大企业也建立起T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如贝尔系统的基础研究就聘请了由英德留学回来的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 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密切结合 B. 大发明家决定科研水平和质量 C. 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 在理论科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发明家为中心的应用科学家与工程师直接结合的特点,而且许多大企业也建立工业实验室和研究所,进一步加深了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联系,故选A项。大发明家决定科研水平和质量夸大了史实,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C错误;在理论科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不符合事实,D错误。 21.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提到:“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日: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见《海国图志》对“以夷攻夷”的最大贡献是 A. 通过翻译西方原著详细介绍西方 B. 将西方先进科技引进中国 C. 通过学习西方达到战胜西方目的 D. 改变了中国人的学习观念 【答案】A 【解析】“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道出了《海国图志》不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去谈西方,而是西洋人自己对西方的描述,此书只是明确了学习西方的内容和方向,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海国图志》直接引进技术,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学习西方达到战胜西方目的,C错误;也没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和作用,D错误。 22.张之洞指出,“劝农之要如何?曰:讲化学。……又兼机器之学。”“工学之要如何?曰:教工师。”“商学之要如何?曰:通工艺。”据此,张之洞意在强调 A. 农T商间是相互促进的 B. 向西方学习要力求全面 C. 借鉴西学之长的重要性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C 【解析】由“讲化学”、“教工师”、“通工艺”等信息可知,张之洞强调学习西方农工商方面科技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工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A项错误;张之洞仅强调学习西方科技,未涉及其他领域的学习,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学为体”方面的内容,D项错误。 23.康有为曾说:“夫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一日势,一日俗,二者既异,不能复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此思想 A. 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B. 强调了西方文化先进性 C. 指明了变法图强的必要性 D. 打破了华夏中心观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不复以中国之是非”为评判准则,说明他己超越华夏中心主义,是打破华夏中心观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A错误;材料也不是强调西方文化先进性,B错误;材料也不是强调了变法图强的必要性,C错误。 24.下图是1864~1914年间中国报刊、杂志对民主一词使用数量统计图。以下属于④时期结束后给革命志士带来的新认识是 A. 君主立宪仍是思想界的主流 B. 思想革命比政治革命更重要 C.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已过时 D. 民主共和观念已被破坏殆尽 【答案】B 【解析】④处民主一词出现两次小高潮和一次低谷,尤其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民主”一词使用率迅速下降,促使部分革命志士认为进行政治革命的意义不大,思想革命显得更为重要,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其具体表现,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占据思想界主流,A项错误;1914年后的新文化运动仍在学习西方,C项错误;1914年,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不会因袁世凯复辟而消失,D项错误。 25.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描绘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思想:“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出现瞿秋白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批判 C.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瞿秋白描述的是五四前后各种主义、思想、观念、学说或思潮纷至沓来,思想文化出现多元化,这主要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己深入人心,A项只是其原因之一;B项是材料所述现象之一,而非原因;仅有马克思主义不符合“旁流杂出”,D项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摘自《汉书·董仲书传》 材料二 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注:即朱熹)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侧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摘编自《王阳明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书有关“一元”的阐释有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的思想与朱熹的不同。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三人共同的思想渊源并说明你判断的原因,他们的思想发展表现出怎样的总趋势? 【答案】(1)要求以上正下,即要求皇帝及百官,在品德、行为上严格要求,对百姓起到表率或示范作用,并以“天人感应”来约束皇上及大臣的行为。有利于端正政治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朱熹认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王阳明主张理在心中;朱熹主张知与行分开,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3)思想渊源:孔子的“仁”及“克己复礼”等思想。 原因:“仁”是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三人论述的核心也是道德问题,他们都从特定的角度对“仁”的思想作出相应的阐释做到“仁”必须“克己”,三人都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言行。 总趋势:对百姓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解析】(1)依据材料一“视大始而欲正本也”可知要求以上正下,即要求皇帝及百官,在品德、行为上严格要求,对百姓起到表率或示范作用;依据材料一“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可知有利于端正政治风气,缓和社会矛盾;依据“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知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可知朱熹认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依据所学王阳明心学可知王阳明主张理在心中;依据材料二“此知行之所以二也”可知朱熹主张知与行分开,依据所学可知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三人共同的思想渊源是孔子“仁”和“礼”的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仁”是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三人论述的核心也是道德问题可知答案;第三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对百姓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的勇敢之处在于他们能够大胆地正视这个世界,并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 所有外邦人都笃信不疑的那种可怕的力量,希腊人却毫无畏惧地用理性来审视它,用智慧来驱逐它。伽利略,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人文主义者们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因为他们为了了解宇宙的真实面目,敢于去挑战那些能永远放逐他们灵魂的势力所设定的限制。 ——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 材料二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三 法国的启蒙时代是在17世纪理性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凡尔赛宫廷逐渐失去了以往那种作为文学艺术中心的地位。哲学家和文人学者们的活动中心转移了。出现了一些爱好并资助文学活动的人,包括自由贵族和富有的资产者。由他们的夫人们所主持的沙龙活动,日益取代了过去宫廷的游乐场所。这是舆论中心转移的表现,反映了时代的演变。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意志最先发生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认识。 【答案】(1)内涵:用理性的眼观审视世界;肯定人性、挑战神权。 影响:成为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初起源,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主制度;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之源。 (2)人文主义思想在德意志的发展产生了反叛教皇的人文派,要求宗教改革;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宗教矛盾突出;德皇与教皇之间的矛盾激化。 (3)西方人文精神起源较早,在近代的发展具有连续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文精神日渐扩展;西方的人文精神最终发展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地用理性来审视它,用智慧来驱逐它”可知用理性的眼观审视世界以及肯定人性、挑战神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智者运动影响回答。 (2)依据材料二图片从人文主义思想在德意志的发展影响、宗教矛盾以及德皇与教皇之间的矛盾激化回答。 (3)依据所学从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发展以及影响思考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中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和为这个运动振奋起来的人,有些始终在政治和思想上停留在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水平上,有些则由此开始了新的探索。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现实使他们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的发展中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樊篱,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学术界的发展趋向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的学术界出现的新现象,并就此进行简要评述。 【答案】(1))趋向:研究领域渐趋扩大;学派由单一走向繁多;由单纯汉学到中西文化文化交融;研究西学的层次逐渐提高。 成因: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推动;晚清爱国志士的潜心钻研。 (2)现象:从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 评述:学习欧美到学习俄国,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型的重要体现。 【解析】 (1)第一小问趋向依据材料一“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可知研究领域渐趋扩大;依据“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可知由单纯汉学到中西文化文化交融;依据材料“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可知研究西学的层次逐渐提高.根据“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晚清学术界这种趋向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加之晚清爱国志士的潜心钻研等。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发展中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樊篱,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的信息从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新文化运动方向以及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型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