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4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南皮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70分) 1.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反映了孔子 A. 赞成用“俑”随葬 B. 仁者爱人的思想 C. 对鬼神敬而远之 D. 恢复周礼的意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说明孔子反对暴政,体现出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故答案为B项。孔子反对用“俑”随葬,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 墨家 B. 纵横家 C. 法家 D. 农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兼并战争,符合“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故A正确。纵横家,主张合纵连横,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排除。法家主张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故C排除。农家,主要在农业领域,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家 3.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答案】D 【解析】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之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主要观点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适用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故D说法正确,A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说法不符合史实;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的是宋明理学,B项错误。 4. 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 人性本善 B. 格物致知 C. 心即理也 D. 致良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反映了宋明理学“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的思想主张,因此选B。A项出自孟子思想,CD项都属于心学,不主张探究事物,都予以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与心学 5.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 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 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 顾炎武主张全面废除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顾炎武只是认为王(阳明)已非儒学之正宗而未主张废除儒家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顾炎武是反对王(阳明)的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顾炎武是在批判“心学”的空谈,因为王(阳明)不习六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已非儒学之正宗”足以证明顾炎武是在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已非儒学之正宗”。 6. 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A. 绘画艺术 B. 戏剧表演 C. 篆刻艺术 D. 书法艺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 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均体现了汉字书写的笔画。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法·书法艺术特点 7.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 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 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 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是注重写意的文人画,是艺术家感情的流露;二是注重写实的宫廷画、民间风俗画等。宋代时期商业经济发达,风俗画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故排除ACD,选B。 8.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 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 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依据所学,唐代的时候,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书法艺术进一步得到发展,楷书发展进入繁盛时期,名家辈出,故出现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而楷书书写工整,便于识认,深受欢迎。所以应选D项。A项是小篆的特点;B、C项是草书的特点。 考点: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汉字与书法•书法艺术 9. 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其中有一题“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见下图)。此画的风格应为 A. 宫廷画 B. 文人画 C. 民俗画 D. 人物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画用苏武牧羊假寐这一现象来表现“见万里”的意思,这种“以情写意”体现的是文人画的特点,B项正确。宫廷画描写的是宫廷文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民俗画主张写实,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排除C。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与材料不符,排除D。 1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髙,思想禁锢加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变化原因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 原因有: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兴盛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不断的扩大,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考点: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体现了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文学作品逐渐通俗化的趋势。我国古代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都出现昌盛的局面,尤其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从而让学生明白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的关系,解答这种题型时,一定要从另外两方面去寻找答案。 11. 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 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改革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器物”的思潮,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但这两者背后的经济根源则是相同的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答案选B。A、C两项只是其促进其转变的重要原因;D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影响,不符合题意。 12. 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A. 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 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C. 清朝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D. 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D 【解析】“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表明民国初年梁启超的思想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到民主共和,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故选D。1912年5月,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C有误。A、B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 13.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A. 李鸿章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答案】D 【解析】 从“民国时期”“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可以分析这位思想家把批判矛头对准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正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这位思想家应该是陈独秀,故排除ABC,选D。 14.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答案】C 【解析】①指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②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③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④指1915年新文化运动。故选①②④③组合。故排除ABD,选C。 点睛: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维护封建王朝,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维新改良;陈独秀则主张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15.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 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 C. 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D.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驱除鞑虏”强调的是反抗满清统治者,带有片面的民族主义色彩。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所以答案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思想的变化 16.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C.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D.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所以中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运动。而这个时候中国已经进行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故A项排除;材料也没说实现真正的民主,故B项排除;C选项包含在D选项中。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鲁迅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辛亥革命的影响: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启蒙思想的作用: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民智; (3)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4)复古尊孔的逆流: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17.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资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可能是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 抗战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C.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D.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是抗战时期的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成果,故选B选项。A选项所在时期主要著作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选项时期的著作是《论联合政府》;D选项时间错误。 考点: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8. 几位同学在评价毛泽东思想时发生了争执,你认为下列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它是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B. 它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指导思想 C. 它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 D. 其在“文革”期间发展成为严重的“左”倾错误思想 【答案】D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晶,不包括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要注意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间的关系,故排除ABC,选D。 19.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有 ①领导力量问题 ②主力军问题 ③革命道路问题 ④战略步骤问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土地革命时期,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论述,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①②③④都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0. 1986年,邓小平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白猫黑猫”论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 独立自主 B. 实事求是 C. 团结一致 D. 戒骄戒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关系方面的生动阐述,而这恰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本题选B。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理清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引导学生多注意对所学知识的及时背诵与延伸。 2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6年,为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前者主要侧重于文学艺术创作,后者侧重于学术研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侧重于对社会大动荡的看法,故排除ABC,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 22. 下表为新中国历年高等院校招生数统计表(注:1949年为当年高校毕业人数)。 年份 1949 1952 1965 1966- 1970. 1977 1979 1984 1992 1998 2008 人数 (万人) 1.2 6.6 16.4 0 27 28.4 48 75 160 599 下列各项对此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共同纲领》的颁布促进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B. 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C. 政治动荡导致了“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瘫痪 D. “科教兴国”战略促使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完成。题干的表中并没有涉及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故排除ACD,选B。 2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故选B。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CD。 24.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A. “科教兴国” B. “百家争鸣” C. “百花齐放” D. “文化大革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故BC项不正确。文革是1966年-1976年,故D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注重培养人才,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故A项正确。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 25. 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A.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 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 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 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进程 【答案】A 【解析】材料“,靠的是两平”是指邓小平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是指用科技培育出高产的水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符合邓小平;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6. “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体现了下列哪一人物的思想 A. 苏格拉底 B. 普罗塔戈拉 C. 西塞罗 D. 塞内卡 【答案】B 【解析】 普罗塔戈拉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与材料信息“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相一致,可知B正确。 27. 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 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B.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 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所讲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而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选A项。B符合普罗泰戈拉,排除;C符合王阳明,排除;D和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普罗泰戈拉 28.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 A. 探究人的问题 B. 强调人的价值 C. 树立人的尊严 D. 注重人的道德 【答案】D 【解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强调人的价值,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本质,ABC三项是其相同点。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苏格拉底则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 29.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说:“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 中断了古希腊的法制建设 B. 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的觉醒 C. 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D. 使得神学思想逐渐绝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以前只知“服从法律”到现在去“检验”法律的合法与否,可以看出智者学派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开始用理性思维去判断事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30.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这位哲人是 A. 西塞罗 B. 塞内卡 C. 苏格拉底 D. 普罗塔戈拉 【答案】C 【解析】 “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其含义与“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相似,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只有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故排除ABD,选C。 31. 人们在谈及文艺复兴时,常常引用罗沙克的道白:“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里所谓的“古人”和“道路”可以理解为 A. 君主专制理性主义 B. 神学思想自由主义 C. 经院哲学唯物主义 D. 古典文化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依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名义下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材料中的古人应为古希腊罗马文化,文艺复兴的核心为人文主义,故排除ABC,选D。 32. 西方有句谚语: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往往用来说明不同的欣赏者可以从同一艺术形象中理解出多种含义。这句谚语的形成与下列哪一人物关系较大 A. 薄伽丘 B. 莎士比亚 C. 苏格拉底 D. 伯利克里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哈姆雷特可知,这是莎士比亚剧作的主人公,故排除ACD,选B。 33.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文艺作品大都描绘了修士和修女们在野宴中纵情声色的情景。这些作品在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 宣扬了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B. 宣扬了理性主义 C. 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成为革新文艺创作的主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文艺复兴时期”、“大都描绘,纵情声色的情景”等,本题考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相关内容。B项明显错误,理性主义是后来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C项表述错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手段,不是目的;D项明显具有片面性。A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苦行。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而伯蒂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34. “当反对者指责他的改革纲领违背了教会政策时,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宗教改革者主张 A. 不再认同基督教权威 B. 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C. 维护欧洲的宗教统一 D. 个人自由解释《圣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可以分析出他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故本题选B项。A项不符合史实,只是不再认同教会和教皇的权威;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解释《圣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也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甚至都不反对基督教,只是强调是教皇和教会对于《圣经》的解释错了,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宗教仪式,每个人都有权解释《圣经》,只要虔诚信仰即可得救。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得救”、“先定论”等主张,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帮助西欧人从教会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也起到解放“人”的作用。宗教改革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属于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考查重点。 35. 观察下面一幅反映16世纪社会状况的漫画,漫画中央是一架天平,天平右端重重地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教士,天平左端站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高高抬起,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当时新教的力量已远远大于天主教 B. 该漫画全面否定基督教 C. 该漫画宣扬《圣经》精神 D. 该漫画否定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从漫画来看,教皇的势力不敌《圣经》的力量,说明教皇垄断一切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也体现了宗教改革家路德等人的“信仰即可得救”理念。在维护宗教信仰的前提下,路德等人强调人的虔诚,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恩赐,强调的是个人与上帝直接进行沟通,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故排除ABC,选D。 36.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理性就是人性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理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就已经萌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广泛的提倡。凡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等主张都属于当时提倡的理性,A正确;BD项强调君主和权威,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信仰;C项是东方的传统观念,主张集体;所以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37. 洛克认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共同决定工作,建立国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利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要被废黜。”下列对洛克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①表达了废黜王权的要求 ②体现了“契约政府”理论 ③体现了“人民主权” ④包含了“法治”理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人们通过契约的方式设立统治者的目的是保护个人的权利,但统治者违背或侵害个人利益时将遭到废黜。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带①的选项,故排除ABC,选D。 38. 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后果。这说明启蒙思想家们 A. 认为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B. 强调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C. 认为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 D. 认为理性会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启蒙思想家们着重强调“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即人们要用理性把握生活的真谛,思考社会问题。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其它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意义 39. 伏尔泰在比较了欧洲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之后,认为“开明君主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它“保存了专制政体中有用的部分和一个共和国所必需的部分”。伏尔泰所指的制度应是 A. 君主立宪制 B. 议会共和制 C. 开明君主专制 D. 君主共和制 【答案】A 【解析】由伏尔泰所说的“保存了专制政体中有用的部分”排除B。由“一个共和国所必需的部分”排除C。没有君主共和制这一说法,排除D。故选A。 40. “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它允许做应该做的事情、禁止相反的行为。当这种理性确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实现,便是法律。”材料强调了 A. 法的精神内涵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理性就是法律 D. 司法实践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分析,体现了法律的精神是理性的体现,故排除BCD,选A。 41. 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两人的阶级属性不同 B. 两人对人民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 两人对待民主和自由的观点完全相反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两人都主张自由但获得自由的手段却是不同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人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以两人的阶级属性相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两人对待民主和自由的观点是相同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前者也未蔑视公民权利只是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康德和卢梭强调了获得自由的手段、途径的不同。 42. 在历史课上,关于欧洲18世纪的浪漫主义,引起了一场争论。下列哪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 A. 甲说:浪漫主义是由卢梭开始,他是浪漫主义之父,我喜欢卢梭 B. 乙说:卢梭认为原始社会最美好,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照这个说法,你回到原始森林去好了 C. 丙说:你们两个不要吵了,科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你们都只看到了一面 D. 丁说:我也喜欢浪漫主义,但我认为浪漫主义并不排斥现代科技 【答案】D 【解析】浪漫主义思潮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D错误,符合题意。A、B、C都是对浪漫主义思潮的正确评价,排除。 43. 人文精神在近代西方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 第一次演进使理解世界的视角从宗教和神话转向自然 B. 文艺复兴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C. 启蒙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D. 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强调理性与政治变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中的主张不是普罗塔格拉的,而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排除A;B中的主张是莎士比亚的,而不是薄伽丘的,排除B;C中的主张是卢梭的,而不是伏尔泰的,排除C;只有D的主张与人物一致,所以选择D。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三次大的演进主要是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其中A项描述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B项描述的是近代人文思想的产生阶段;C项描述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而不是启蒙运动的影响;只有D项描述符合史实。 44. 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下列理论能够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潮者,据朝来也”等信息反映的是潮汐现象,是万有引力定律的体现和反映,故排除ACD,选B。 45. “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该论述反映了科学 A. 改变了人类的宗教信仰 B. 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 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 D. 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反映了牛顿原理为启蒙运动提供思想基础。依据所学,启蒙运动是欧洲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此本题选C。A项说法错误;B、D项与材料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46. 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说明了 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②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③科学成就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 ④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 爱因斯坦 47.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针对一位生物学家的工作评价说:“工作于17世纪初叶,坚持实验的办法,是一个需要勇气和献身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智力上的严峻考验。”这位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应当是。 A. 施莱登创立细胞学说 B. 哈维建立血液循环理论 C. 巴斯德发明巴氏消毒法 D. 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答案】B 【解析】 哈维生活在1578~1657年期间,运用解剖和实验的方法,建立了血液循环理论,故B项符合题意;施莱登、巴斯德和达尔文都是19世纪的生物学家,故排除A、C、D三项。 48. 下列三幅图片形象地反映了长颈鹿的出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其核心思想是。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人工选择,重在环境 C. 神创世界,物种不变 D. 基因遗传,生物进化 【答案】A 【解析】 图片反映了鹿为取得高处的食物而演变为长颈鹿的过程,说明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表述错误,D项与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49.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A. 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 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 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C、D均与材料不符,故选B。 考点:古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条件 50. 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统计表格中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1895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更达到107000人。这一现象说明。 A. 电力工业发展成为新兴产业 B. 电力能源逐渐取代蒸汽动力 C. 电业工人就业比例不断增长 D. 人口调查的渐趋细化和准确 【答案】A 【解析】 “电力工业工人”从无到有且人数急剧增长,是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反映和体现,故排除BCD,选A。 51. 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A. 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 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 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 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别图表,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瓦特”“法拉第”“爱因斯坦”,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图表信息无从体现;B项“当今世界科技中心”,不符合史实,图表信息也反映不出;C项理解明显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工业革命·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物理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2.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像“喜欢”叫做“稀饭”、“哥哥”简称“GG”、“我”叫做“偶”。下面对此有关的评价错误的是 A. 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变化 B. 网络语言别具特色 C. 材料体现了对网络持完全否定态度 D. 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最好坚持“网络语言有风险,使用需谨慎”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材料是强调网络语言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并未显示出完全否定的态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网络语言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网络语言也确实别具特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网络语言毕竟在网络使用,但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话肯定是有风险的,所以使用需谨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对网络的看法要持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能全盘否定网络。 53. 下列图片中的发明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势是 A. 在时间、范围、信息量、方式方面不断改善 B. 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 C. 在经济全球化方面的物质条件日渐增多 D. 在交通和通讯手段方面呈现工业化趋势 【答案】A 【解析】材料图片体现了人类交通、通讯的不断发展,这些发展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故选A项。 54. 下面漫画《天使?魔鬼?》形象地表明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普及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包括 A. 垃圾信息充斥 B. 网络犯罪出现 C. 网络世界诱惑青少年 D. 严重污染环境 【答案】D 【解析】网络带来的危害不涉及环境污染,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属于正确选项,排除。 55. 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但人类对三者的认识和应用却不同步。下列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依次是 A. 原子能利用→经典力学→相对论→互联网 B. 相对论→原子能利用→经典力学→互联网 C. 经典力学→互联网→原子能利用→相对论 D. 经典力学→相对论→原子能利用→互联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经典力学研究的是宏观物体在低速运动的规律,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二者都是对物质的认识,原子能是对能量的认识,互联网是对信息科学的认识。所以D项正确。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适用范围;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现代信息技术·相对论研究对象、互联网。 56. 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 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 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在法国革命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世界出于激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的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义应运而生。结合题意内容可知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C项正确;浪漫主义是基于对社会现状强烈的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主要强调了工业革命下的阴暗面,D项的描述不准确。所以选C 57.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发展水平各异,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这主要是因为 A. 英法资本主义发达,资产阶级革命较早 B. 两国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浓厚 C. 拜伦、雪莱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旗帜 D. 其他国家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流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兴起原因的理解。B项是次要原因,C项是英国文学家的地位,D项出现于浪漫主义文学以后,A项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英法成就最早的社会根源。 58. 19世纪,德国和奥地利成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摇篮。当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有。 ①富有诗意情怀 ②注重情感表达 ③充满强烈幻想 ④反对宗教迷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浪漫主义音乐富有诗意,注重情感的表达,并且充满了幻想,故A项符合题意;④与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点没有关系,故排除B、C、D三项。 59. 文学、艺术虽然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在创作风格上可以有相似之处。与下列名画具有相同创作风格的作品是 A.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 《人间喜剧》 C. 《巴黎圣母院》 D. 《日出·印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创作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是现实主义;C是浪漫主义;D是印象派。所以答案选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浪漫主义 60.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属于哪个文学流派的创作风格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古典主义 【答案】A 【解析】由“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知这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故排除BCD,选A。 61.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两大文艺因子。下列各项作品中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搭配结构不符的是 A. 《离骚》——《诗经》 B. 《西风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战争与和平》——《唐璜》 D. 《巴黎圣母院》——《红与黑》 【答案】C 【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唐璜》属于浪漫主义作品,《战争与和平》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故排除ABD,选C。 62. 下列两幅图,体现了中西绘画艺术的相通和差异。从这两幅图中获取的共同结论正确的是 A. 两幅画的表现手法相同 B. 两幅绘画都是油画作品 C. 都注重借助于光和色运用 D. 两幅画都具有写意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向日葵》是凡·高的作品。梵·高是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后期印象画派绘画源泉是自然、人和生活中的现实世界的事物。写意注重表现神态和抒发作者的意味和情趣。写意对象来源于生活中的事物,故排除ABC,选D。 63. 下列作品中,以19世纪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为背景,深刻揭露复辟后的法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堕落,是一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作品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悲惨世界》是一轴辉煌的画卷。展现了从1793年到1832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故选ACD,选B。 64. 李倍雷在《西方美术史》一书中描述了一种独特的美术风格:“不夸张、不修饰、更不理想化而进行的一种客观描绘的方法和艺术主张……注重对生活中本身问题的揭露,带有批判性质。”下列哪幅绘画作品能体现上述风格 A. B. C.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界美术作品——现实主义美术。根据材料信息“不夸张、不修饰、更不理想化”、“一种客观描绘的方法和艺术主张”、“注重对生活中本身问题的揭露”等,可以看出李倍雷描述的是现实主义美术。《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美术,《镜中的少女》是现代派绘画,《向日葵》属于后印象派绘画,排除A、B、D。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绘画艺术·现实主义美术 65. 20世纪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和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鲁迅的《呐喊》均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 描写了本国近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C. 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精神面貌 D. 其作品均被编成剧本搬上了荧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辨别能力。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学的光辉代表,为印度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戈拉》塑造了爱国的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形象。泰戈尔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因此A项是两者主要的共同之处,因此选A项。其他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全不选。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亚洲文学 66. “……我说不出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艾略特《荒原》)据上引诗句判断,《荒原》是一部 A.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B.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C.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D. 民族主义文学作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内容可直接判断艾略特《荒原》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当然也可从材料字里行间中体会出“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语言表述有悖于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语言风格,材料中心思想是要表达内心的空虚与无助,这正符合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表达精神危机的特征,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语言风格与上述特征不符合。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文学 67. 2013年12月27日,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拍卖场以2816.5万美元(约合1.72亿元人民币)拍下毕加索油画《两个小孩》(如图),成为全场最贵的拍品。此举堪称中国企业购买西方艺术品的一次大手笔,却也在国内引起了极大争议。此画的风格是 A. 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B. 强调时代特点,注重表现现实生活 C. 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D. 与传统美术迥然不同,反传统和反理性 【答案】D 68. 《神曲》《红楼梦》《物种起源》《老人与海》四部书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下列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诗歌剧本散文小说 B. 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海明威 C. 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体现现代主义 D. 抨击世俗王权叙述爱情悲剧挑战教会神学歌颂民主自由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选择题。依据相关史实,《神曲》的作者是但丁,故B项错误;《红楼梦》的文学体裁是长篇小说,故A项错误;《老人与海》中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表达了一种永不服输、勇于挑战的大无畏精神,故D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神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红楼梦》、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物种起源》、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老人与海》 69.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森出版了名作《寂静的春天》,其重大影响主要是 A. 明确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 B. 阐述了自然界进化的原则 C. 首次批判了物种不变主张 D. 催生了现代环保运动兴起 【答案】D 【解析】 《寂静的春天》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也是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从而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故排除ABC,选D 。 70.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A. 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B. 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 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D. 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2012》作为一部优秀的灾难电影,反映了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故答案为C。AB项材料不能反映,《2012》是一部严肃的探讨人类命运的电影,并非投机商人的赢利性商业炒作,排除D。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电影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71题15分,第27题12分,第72题10分,共计30分) 7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哲学的原则是)“人必须从他自己去找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他自己而达到真理。这就是意识复归于自己 ——黑格尔 材料二 材料三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锄草),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由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反对中世纪的思想禁锢而肯定每个人都有自由地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的权利,都有自由地怀疑、探索和思考的权利,因而就有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诞生;由于反对中世纪教会权利和王权专制,确认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必须互相承认并且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因而就有了民主。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 (1)概括材料一中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 (2)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圣母像神情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西欧社会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四,概述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答案】(1)观点:“认识你自己”;尊崇理性。 (2)不同之处:图1:呆滞、冷漠;图2:自然、平和(亲切)。 时代特征:以“神”为中心的时代过渡为以“人”为中心的时代。 (3)差异:中国注重仁政(民本)、伦理;西方追求个性自由、平等和民主科学。 【解析】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苏格拉底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主张。同时他强调: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体现了对理性的崇尚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成为了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封建社会时期,宗教神学占据主导地位,强调禁欲主义,压抑了人性,在宗教画中体现为人物面部毫无表情、呆滞、冷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西方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和人性,提倡现实生活的享乐,在绘画上体现为面部表情多样化。这一转变恰好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从以“神”为中心过渡为以“人”为中心。 (3)依据材料“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瑕日修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以得出,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更加注重仁政(民本)、伦理;依据材料中“自由”“权利”“民主”等信息可以得出,西方人文精神更加注重追求个性自由、平等和民主科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智者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启蒙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72. 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中外名画鉴赏 (1)结合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给以上两幅名画配上核心解说词。(要求:每幅名画的解说词不得少于两点。) 展览二中外文学荟萃 (2)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展览三中外思想集锦 (3)材料四中的两位思想家主张的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历史作用的角度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 【答案】(1)王维:“文人画”;强调个性,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毕加索:立体派绘画;画面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的手法与风格;描绘的是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 (2)《红楼梦》: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 《人间喜剧》: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3)相同点:都反对君主专制(或反对封建专制)。 不同点:前者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后者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解析】(1)根据展出的名画的画面特点,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幅画注重诗情画意,融绘画、书法、文学、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是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也叫“士大夫画”, 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第二幅画是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属于现代派绘画,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 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2) 《红楼梦》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小说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人间喜剧》作者是巴尔扎克,他是19 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这部作品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中黄宗羲“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看出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根据卢梭《社会契约论》中“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也可以看出卢梭强调主权在民,反对封建王权。第二问在结合两人生活的不同环境背景来分析比较。 点睛:本题以中外名画、文学作品、思想入手,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上来说,对于学生的在求很高,在有很强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还要把知识纵向联系,因此就在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平时就要加强记忆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