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2020.06 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这说明先秦儒学 A. 强调仁义礼法 B. 成为主流思想 C. 主张中央集权 D. 蕴含统一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孔孟的“礼仁”目标是建立“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国家”,荀子试图通过“礼法”“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两者都立足于建立统一的、秩序稳定的国家,蕴含统一思想,D正确;孔孟强调礼仁,荀子强调礼法,A只是表象,排除;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重视,儒家遭遇冷落,汉武帝以后成为主流,排除B;孔孟并未主张中央集权,排除C。 2.东晋时“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后南朝(宋)刘裕代晋自立帝后,被后人称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门阀士族地位动摇 B.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 科举制度开始推行 D. 宦官外戚交替执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 - 14 - 东晋皇帝由门阀拥立,门阀政治达到顶峰,皇帝没有实权,“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南朝刘宋时期皇帝自立,重用寒族,士族衰落,因此出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象,A正确;题干主旨是门阀士族的衰落,与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实行科举制,排除C;题干中涉及的是门阀士族,与宦官外戚不同,D符合东汉政局,排除。 3.“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这项制度 A. 强化了官员参政议政职能 B. 体现了权力的相对制约 C. 导致了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强调了宋代台谏制度对于宋代政治体制产生的积极作用,其“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说明台谏制度有效的实现了对权力的制约,对宋代政治的长治久安大有裨益,B正确;台谏制度和官员的参政议政职能无关,排除A;台谏制度本身属于监察制度,其不能直接导致宰相权力下降,排除C;台谏制度是建立在君主专制基础之上的,服务于皇权,其不能制约皇帝的决策权,排除D。 4.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 B. 农民已摆脱人身依附关系 C.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D.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可知地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丧失,说明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故选C;材料是讲租佃制问题,没有涉及精耕细作的发展,A错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松弛,“摆脱了”过于绝对化,B错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D错误。 5.1894年(光绪二十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写道:“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其意在说明 A. 禁止洋贷保护小农经济 B. 要学习西方与洋商争利 C. 抵制日货强调收回利权 D. 倡导洋务主张变法维新 【答案】B - 14 - 【解析】 【详解】郑观应认为洋人善于经商,掌握贸易主导权,导致中国小民失业,尤其是“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结合郑观应主张可知,其这一番言论的目的在于提倡中国学习西方,与洋人实行商战,B正确;郑观应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其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而非保护小农,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判断洋布之类来自日本,排除C;郑观应的言论围绕的是经济领域,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D。 6.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3月北大学生邓中夏等人组建的平民教育讲演团,7月李大钊等人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9月周恩来等人在天津成立的觉悟社等,这表明当时 A.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B. 先进青年主动担当时代责任 C. 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广泛 D. 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18年到1919年,众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社团,传播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谋求对社会的改造,说明先进的青年主动担当时代责任,故选B;材料主要建立的是社团,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于1920年,A错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后,C错误;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建的平民教育讲演团,都是在五四运动以前,所以说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不正确,D错误。 7.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以下这两首歌曲 A. 反映了寻求救亡之道的时代主题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最终胜利 C. 体现了中共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D. 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 【答案】A - 14 - 【解析】 【详解】《国民革命歌》中的主题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支持下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中号召中华民族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由此可知,不同时期的歌曲体现了不同时期寻求救亡之道的时代主题,A正确;土地革命在歌曲中并未体现,排除B;两首歌曲并不是代表中共的政治诉求,而是代表整个民族,排除C;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中华民族意识形成情况,排除D。 8.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劳动英雄得奖荣归》,是对那个时代“英雄”的定义。该作品 A. 旨在调动农民互助合作积极性 B. 推动了农业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C. 意在倡导建设国民经济的新风 D. 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制度自豪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0年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劳动英雄在宣传画中的形象更多的是提倡在新政权下建设国民经济,C正确;农民互助合作在宣传画中未体现,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是在1958年,排除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D。 9.如图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 14 - ①工业建设的推动 ②“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③国民经济的调整 ④十年“文革”及“右倾”错误 ⑤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0年到1955年正值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促进了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加,1958年至1960年左右,我国大跃进运动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支持大跃进,城镇人口增加。1961年至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原来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返回农村,城镇人口减少,A正确;十年“文革”时期是左倾错误,不是“右”倾错误。1992年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非1978年,排除B、C、D。 10.希腊城邦普遍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这反映出 A. 自由精神和民主意识不受尊崇 B. 城邦对公民生活具有权威性 C. 集体主义和个人自由根本对立 D. 帮助公民树立集体荣誉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城邦出于城邦的集体利益考虑,普遍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而且对有自杀企图的公民予以惩处,由此可见,公民的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的利益,即城邦对公民生活具有权威性,B正确;A不符合史实,在维护城邦利益的前提下,古希腊推崇自由民主,排除;C错在“根本”,公民的个人利益依附于城邦利益,两者并不是根本对立,排除;题干内容与集体荣誉感无关,排除D。 11. - 14 - 16世纪以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这 A. 改变了原有的东西方饮食习惯 B. 有利于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 C. 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16世纪后,美洲的作物传入欧洲,欧洲的作物传入美洲,这种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消费方式,体现了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C正确;饮食习惯的改变、消费方式的改变都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A、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 12.如今疫情在美国流行,当总统特朗普准备要对纽约等州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的时候,纽约州长竟然宣称这是对纽约“宣战”,而特朗普也随即就取消了自己的决定。这表明 A 邦联政府有名无实 B. 联邦政府未获得各州认可 C. 各州出现分离倾向 D. 联邦制度下实行地方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纽约州长对美国总统的决定提出反对,迫使美国总统取消自己的决定,这体现了美国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实行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地方分权,纽约州长的做法正是地方分权的体现,D正确;A不符合史实,美国联邦政府是中央政府,拥有实权,排除;联邦政府是在宪法中得以确认的,得到了各州认可,排除B;纽约州反对中央对纽约等州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这是政见分歧,不等于纽约州要脱离联邦,排除C。 13.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实事求是 B.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政党 C. 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 工人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 - 14 -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并未实现,在1895年恩格斯的言论中“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可以体现出恩格斯对于之前言论的纠正,同时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把握体现了其实事求是的态度,A正确;题干内容与无产阶级政党无关,排除B;恩格斯在1895年的言论说明当时无产阶级尚未强大到夺取政权的程度,排除C;D不符合史实,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 14.“我们跟德国人民没有什么争吵……他们政府发动这次战争不是出自他们的推动……统治者什么也不与人民商量,往往就决定了许多战争,而发动和进行那些战争又都是为了某些王朝的利益,或是为了惯于把他们的同胞用作爪牙和工具的一小撮的野心家的利益……”。威尔逊总统意在说明 A. 德国内部矛盾复杂 B. 美国参战的必要性 C. 美国参战的正义性 D. 德国政府面临挑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威尔逊的言论中区分了了德国人民和德国统治者在战争中的责任,认为战争时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动,德国人民是被利用了,从这一角度分析,美国参战的目的就是打击德国的野心家,于德国人民有利,显然是解释了自己参战的正义性,C正确;威尔逊的言论中并未提及德国内部的矛盾,排除A;威尔逊的言论是立足于对德国战争发动动机的分析,而非强调美国参战的必要性,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15.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表(%),其本质是 A. 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推动就业比率的提高 B.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C. 西方农业和工业由于经济危机进入衰退 D.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开始出现新变化 【答案】B 【解析】 - 14 - 【详解】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上升,农业所占比例在下降。从就业人口来看,美国从1950年至1990年期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大幅度上升,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大幅度下降,类似现象在联邦德国也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B正确;A选项未凸显出就业情况在不同行业的差异,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农业就业人口减少不等于其衰退,而是机械化的发展取代了大量劳动力,排除C;题干涉及的是产业结构变化,而且D中“开始”表述绝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前期主户和客户土地占有情况的比率表 主户 客户 上三等户 (地主) 下户 (自耕农) 佃农 占全国农户总数百分比 12.7 52.2 35.1 占全国总耕地数百分比 70 30 0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史简编——北宋的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答案】信息:地主所占总户数比例低,但占有全国耕地比例高;自耕农所占总户数比例高,但占有全国耕地比例低。 原因:宋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自由买卖下的土地兼并加剧;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影响:促使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了赋役制度的改革及后来的王安石变法。 【解析】 - 14 - 【详解】信息:根据题干中地主占农户总数百分比和其占耕地总数百分比可以得出,地主所占总户数比例低,但占有全国耕地比例高;同样可以分析出,自耕农所占总户数比例高,但占有全国耕地比例低。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宋代的土地政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以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租佃关系等角度分析,即宋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自由买卖下的土地兼并加剧;宋代商品经济的发,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最后对宋代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的影响作简要说明,即,促使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了赋役制度的改革及后来的王安石变法。 17.孔子是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极为深远的人物。孔子到底长什么样?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形象有着不同的描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图示1 在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上出现最多的是“孔子见老子”。孔子形象的共同点都是侧身像,看不清五官,高大魁梧的身体微前倾,做躬身状。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一位郑国人描述孔子外貌的侧面描述:除了身高突出外,孔子还上身长下身短、肩膀有些往前探、胳膊稍长、额头饱满突出。 图示2 唐朝吴道子篆刻的《先师孔子行教图》是目前流传最广的孔子画像。观察孔子的五官,脸型棱角分明,大额头、大鼻子、长胡子,以及一点点龅牙。孔子身材高大魁梧,和汉朝的区别在于,唐朝的孔子变“胖了”。 图示3 - 14 - 南宋画家马远的《孔子像》,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看到这个或许有人想说:“孔子减肥成功了!”确实,宋朝很多画师创作的孔子像,不再是身材魁梧,都是这样很瘦弱的样子。同时,这一时期孔子的额头也进一步的变大,以示充满着智慧。 图示4 我们现在对外宣传的孔子像,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面部轮廓圆润,不再棱角分明,孔子成了一个很中庸、仁爱的人,几个标志性的特征都还保留了,如大额头和长须。 (1)请对图1、图2、图3孔子的形象特点做出合理历史解释。 (2)依据以上材料,能确认一个真实的孔子相貌吗?请结合图示4,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相貌的问题。 【答案】(1)图1汉代孔子绘画多以“孔子见老子”微前倾,做躬身状呈现,反映了汉代儒学对道家学说的吸纳。 图2唐朝的孔子变胖,说明唐朝人以胖为美,开放包容的心境。 图3南宋的孔子变瘦、额头变大,表明南宋轻武重文,理学(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智慧。 (2)不能。 认识:层次三:认识明确、合理。 层次二:认识较为明确、合理。 层次一:认识不明确、不合理。 【解析】 【详解】(1)图1 - 14 - :根据材料“孔子形象的共同点都是侧身像,看不清五官,高大魁梧的身体微前倾,做躬身状。”可知汉代孔子绘画的形象特点是微前倾,做躬身状。从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孔子向老子请教,表现了汉代儒学对道家学说的吸纳;图2:根据材料“孔子身材高大魁梧,和汉朝的区别在于,唐朝的孔子变‘胖了’”可知特点为唐朝的孔子变胖了。结合所学从唐朝人以胖为美,开放包容的心境分析答案;图3:根据材料“宋朝很多画师创作的孔子像,不再是身材魁梧,都是这样很瘦弱的样子。同时,这一时期孔子的额头也进一步的变大,以示充满着智慧。”可知南宋的孔子变瘦、额头变大。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南宋轻武重文,文弱书生成了标配,同时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额头变大了,显现出先师的智慧。 (2)不能。正确看待:古代人的相貌只有靠画像,我们看到最早的画像是汉朝的,而孔子是春秋时期人,相距五六百年,当时的绘画还不成熟,没有纸笔,要保留画像很难,后人只能根据描述来想象孔子的相貌,所以不同时代的孔子相貌都带着当时时代的特点,今天的对外宣传孔子像“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面部轮廓圆润,不再棱角分明,孔子成了一个很中庸、仁爱的人,几个标志性的特征都还保留了,如大额头和长须”,可以说吸收保留了原来各朝孔子像的重要特征,同时把我们今天的审美标准融入到孔子的画像之中,另外习近平提出实行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所以也要把孔子的面貌画成具有“仁爱”面貌。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孔子的相貌究竟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不需要研究哪个孔子像是真的,而忘记了儒学对于我们的重大意义。我们要掌握儒学的精髓,而不去纠结孔子的相貌问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走上胜利,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不断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间,统一战线经历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不同时期和阶段,虽然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和阶段性目标各有侧重和差别,但统一战线无时无刻不在以高亢的声音唱响团结之歌、奋斗之歌、前进之歌。 ——摘自《罗雷:高唱团结、奋斗、前进的统战之歌》 小明同学要制作幅“统一战线”历史演进的展板。请结合所学,帮助他绘制一幅。(要求:1.时空线索清晰,内容应包括“历史时期、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和阶段性目标”。2.绘制时空线索图、三维坐标图、思维导图或简单示意图等皆可,表格或书写成文不给分。) 【答案】 - 14 - 统一战线形式及时间 主要矛盾 中心任务 阶段性目标 革命联合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打倒军阀除列强 中推动国民革命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 反蒋到反蒋抗日 巩固革命根据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中日民族矛盾 抗日(反对日本侵略) 扩大巩固抗日根据地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同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扩大解放区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总结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统一战线,并围绕历史时期、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和阶段性目标进行总结。根据题目要求,可以采取坐标图的形式,如以时间为横轴,以主要矛盾为纵轴进行总结概括,并为坐标图中标注中心任务和阶段性目标的变化;或者按照时间顺序绘制时空线索图,标注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和阶段性目标的变化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57年英国政府通过东印度公司发动侵略印度的战争。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发表,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 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统治。 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促使了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的进步扩展。 1837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棉纺织业、丝纺织工业都陷入困境,农业产品价格暴涨 1842年《中英南京条药》签订,中国“国门洞开”。 184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欧洲。 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并完全征服印度。 1857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之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 14 -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中国市场进一步被打开;同年,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据刘明翰《世界史简编》等 (1)采用一个时间尺度,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进行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2)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简评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1)时间尺度:1825年前后。 依据:此前处于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的初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暴露尚不充分,经济危机并未出现。1825年后,工业革命在欧美大陆拓展,经济危机不断出现;先波及整个欧洲,进而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种由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之间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不可避免的。 (采用其它时间尺度,阐释合理也可给分。) (2)生产力角度思考,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性。 【解析】 【详解】(1)时间尺度:根据材料“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可知,经济危机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发展阶段标志,因此可以以1825年前后作为时间尺度。 依据:根据材料“1757年英国政府通过东印度公司发动侵略印度的战争。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即《国富论》)发表,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之前,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的初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暴露尚不充分,经济危机并未出现。1825年后,根据材料“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促使了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的进步扩展。1837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棉纺织业、丝纺织工业都陷入困境,农业产品价格暴涨”可知,工业革命在欧美大陆拓展,经济危机不断出现;根据材料“1857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之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可知,经济危机先波及整个欧洲,进而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由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之间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不可避免的。 (2)简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有重大意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生产关系角度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基本矛盾,正是基于此,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难以根除,而且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其波及范围的危害性日益增大。 - 14 -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