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锦州市滨海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锦州市滨海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锦州市滨海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4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登极动作,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历史学家威尔·杜兰评论的古典文献当是 A. 《摩诃婆罗多》 B. 《汉穆拉比法典》‎ C. 《吉尔伽美什》 D. 《荷马史诗》‎ ‎【答案】A ‎【解析】《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著名文学作品,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吉尔伽美什史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一部关于苏美尔三大英雄之一的吉尔迦美什的赞歌。《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的文学作品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再结合材料“刹帝利”、“婆罗门”等内容可知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所以最符合题意的是A。‎ ‎2.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在统一之后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两个地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是 A. 《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 B. 《汉穆拉比法典》、金字塔 C. 金字塔、泥板文书 D. 《汉穆拉比法典》、泥板文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河流域在古代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和成为世界建筑奇迹埃及金字塔,都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古代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和《汉穆拉比法典》,只能体现两河流域的情况,不包括埃及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作为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及西亚地区的重要史料,笼统的泥板文书无法体现古代两河流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用之例证的CD两项错误。‎ ‎3.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这表明法老的统治采用 A. 集权专制 B. 分权专制 C. 等级制度 D. 礼仪德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古埃及没有法律,法老的话语即是法律;古埃及法老被神化,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集于一身。这体现了古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可知,当时埃及法老的统治采取了集权专制,而不是分权专制,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他的话就是法律”可知,古埃及法老实行专制统治,古埃及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实行集权专制,而不是等级制度,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埃及法老的集权专制,而没有体现礼仪德治,故D选项错误。‎ ‎4.《汉穆拉比法典》规定:“如果某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某人打伤了贵族的牙齿,还落其牙齿。但如果是贵族伤了某人的眼或牙齿,则只要用财务做出赔偿即可。”这说明 A.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袒护贵族利益的倾向 D. 保护奴隶权利不受侵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如果某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某人打伤了贵族的牙齿,还落其牙齿。但如果是贵族伤了某人的眼或牙齿,则只要用财务做出赔偿即可。”可知,如果伤了贵族的身体某个部位,要“同态复仇”;而贵族伤害了平民的身体某个部位,则只要用财务做出赔偿,这表明《汉穆拉比法典》袒护贵族利益,C正确;A、B、D均与材料不符。‎ ‎5.亚历山大通过东征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然后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主要说明了亚历山大东征 A. 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 B. 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C. 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 D. 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侵占 ‎【答案】C ‎【解析】亚历山大建立的新城成为了新的经济文化中心,表明亚历山大东征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故C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建造新城,并未体现给东方人民带来灾难,故排除A;材料中未体现亚历山大的掠夺行为,故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落后民族被侵占的必然性,故排除D。‎ ‎6.亚非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①地处大河流域 ②以农耕经济为主 ③建立奴隶主民主政治 ④进行对外扩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亚非文明地处达河流域,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①②正确;建立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对外扩张是古代欧洲文明的特点,③④错误。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万民法。下列有关万民法表述正确的是 A. 注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B. 适用于罗马境内外所有人 C.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 由最高外事裁判官制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万民法。根据材料“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万民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适用于维护罗马奴隶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适应新的形式,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体系较市民法更加完备,程序上较为简便灵活,而不是注重形式且程序繁琐,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但自由民不包括奴隶,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万民法由罗马政府设立,最高裁判官只是罗马政府用于处理案件设定的职位,故D项错误。‎ ‎8.关于波斯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兴起于两河流域 ②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③帝国内部差异明显 ④由于内争不断而灭亡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波斯帝国是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内部地缘差异明显,②③正确;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①错误;波斯被马其顿所灭,④错误。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9.罗马帝国最终走向分裂,主要原因是 ‎①财政危机加剧 ②边境压力增大 ③自然灾害频繁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末由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的支出导致财政危机加剧和边境压力增大,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帝国。①②正确;自然灾害频繁不是罗马帝国分裂的主要原因,③错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欧洲学者认为,在古典时代和现代间存在一个被称为“ThEDarkAges”的“TheMiddleTimes”。这一时期大约是 A. 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 B. 公元5—15世纪 C. 公元15—16世纪 D. 公元17—18世纪 ‎【答案】B ‎【解析】“TheDarkAges”的“TheMiddleTimes”指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一时期大约是公元5—15世纪,故B正确;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不属于中世纪,故A错误;公元15—16世纪和公元17—18世纪都属于近代,不是中世纪,故CD都错误。故选B。‎ ‎1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一个千年帝国依然屹立于欧亚非三洲之间。该帝国是 A. 东罗马帝国 B. 阿拉伯帝国 C. 奥斯曼帝国 D. 查理曼帝国 ‎【答案】A ‎【解析】西罗马帝国是指罗马帝国于286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份后,位处西部的帝国;而东部的帝国后来被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故A项正确;B项是亚洲阿拉伯地区;C项是位于中亚大帝国;D项是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 ‎12. 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国教是:‎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东正教 D. 伊斯兰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的国教师伊斯兰教,故D项正确;ABC项不正确。所以答案选D。‎ ‎13.在古老的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起桥梁的是 A. 罗马人 B. 阿拉伯人 C. 波斯人 D. 马其顿人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古老的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起桥梁的是阿拉伯帝国(大食人),即阿拉伯人,由于其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B正确;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两端是中国的“长安”和西方的“罗马”,A错误;波斯国很重视与我国的文化交流,想要学习我国的领先技术。波斯人将交往的中心放在与我国的交往上并一度垄断丝绸贸易,在我国唐宋时期与波斯的交往最为密切,后来波斯国由于政局动荡,被阿拉伯帝国所灭,C错误;马其顿王国时期丝绸之路尚未开通,D错误。‎ ‎14.某学者曾评论说:“他是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此人是 A. 哈里发 B. 悉达多 C. 穆罕默德 D. 奥斯曼一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他是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并结合所学可知,穆罕默德于610年创建了伊斯兰教;穆罕穆德作为第一位伊斯兰先知,他的身份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在世的时候既是精神领袖也是国家首脑,军政大权可谓一人独揽,C正确;哈里发是指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伊斯兰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谓。是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A错误;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与材料不符,B错误;奥斯曼一世是土耳其的创建者,D错误。‎ ‎15.应稳定社会和统一国家之需要而产生的宗教是 A. 犹太教 B. 基督教 C. 佛教 D. 伊斯兰教 ‎【答案】D ‎【解析】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答案为D;ABC与国家统一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16.从存续时间看,最后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军事封建大帝国是 A. 拜占庭帝国 B. 西罗马帝国 C. 奥斯曼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从存续时间看,最后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军事封建大帝国是16世纪达到鼎盛的奥斯曼帝国,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A项错误;西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帝国,B项错误;阿拉伯帝国在1258年为蒙古骑兵颠覆,D项错误。‎ ‎17. “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他们”是指 A. 玛雅人 B. 阿兹特克人 C. 印加人 D. 雅利安人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原产作物有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玛雅人是最早种植玉米的民族。因此选A。‎ ‎18.与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相比,印加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是 A. 建立了大量用于祭祀的金字塔 B. 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C. 建立比较完善的帝制 D. 马丘比丘展现了其高超的的建筑艺术 ‎【答案】C ‎【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文明处于强盛时期,建成印加帝国,帝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这些是相比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的突出特点,故选C;AB是阿兹特克文明的成就,排除;D是印加文明的遗址,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都有自己的文明遗址,不是突出特点,D错误。‎ ‎19.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A. 农业的进步 B. 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C. 伊斯兰教的传人 D. 旅游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 一系列国家,主要原因不包括旅游业,D符合题意,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0.古代美洲文明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叙述正确的是 A. 培植了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玉米、水稻、西瓜等 B. 发明的“浮动园地”给后世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新思路 C. 创造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D. 玛雅人发明的独特文字和20进制,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古代美洲玛雅人发明的独特表意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创立了20进制,也知道0的概念,影响深远,故选D;美洲人培植的作物没有水稻,A错误;发明的“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破坏了生态平衡,不能说给后世生产经营提供新思路,B错误;美洲没有创造完备的法律体系,C错误。‎ ‎21. “当发现新航路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这位英雄就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C ‎【解析】哥伦布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发现新大陆,C正确;A和B是葡萄牙王室支持,D不是发现新大陆。‎ ‎22.小秦同学在历史学习中发现:欧洲的一些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大洋洲有新西兰;法国有奥尔良,美国有新奥尔良。对此现象的由来,正确的解释是 A. 两者地理形势相同所致 B. 两者文化传统相同所致 C. 两者关系世代友好所致 D. 欧洲列强殖民活动所致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侵占殖民地时,为了表明该地成为自己国家的领土,基本都以本国的国民或城市名来命名,但是为了区别原地名,都在前面加了一个“新”字,故选D;ABC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排除。‎ ‎23.《新全球史》作者本特利说:“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 A. 政治和军事动机 B. 经济和政治动机 C. 经济和宗教动机 D. 政治和宗教动机 ‎【答案】C ‎【解析】题目中的“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均在专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均含有政治动机,故由设问要求“‘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即可排除与此不符的A、B、D三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新航路的开辟体现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作为货币的黄金和白银的需求迫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欧弘扬和传播基督教的热情。这表明经济和宗教动机是“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故选C。‎ ‎24.有人说: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不是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 当时他们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 B. 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C.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D. 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西欧人的发财梦不是梦”说明西欧人能够发财,即15世纪西欧已经具备了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条件,故B项正确;A项是西欧人的 “发财梦”,故不符合材料;“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从属于B项,故C项错误;此时东方仍然占有明显的优势,故D项错误。‎ ‎25.据统计,1400年拉丁美洲的人口大约是3600万,到1600年降到1000万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B. 奴隶贸易的盛行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A ‎【解析】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政策,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造成拉丁美洲人口大幅下降。故答案为A项。奴隶贸易的盛行只会带来非洲人口的减少,美洲人口的增多,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C、D项均在材料反映的时间之后,排除。‎ ‎26.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时间 ‎1684年 ‎1689年 ‎1701年 售价(荷兰盾/磅)‎ ‎80‎ ‎75‎ ‎2.32‎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 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 D.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给出的数字,可知17世纪后期“中国茶”在欧洲的价格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表现是商品的种类增多、商品贸易的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当武夷茶大量销往欧洲,就会出现茶叶价格下降的现象,所以D项正确。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 A 项错误;价格革命体现的是大量黄金白银涌入欧洲,引起“物价上涨”,B 项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符;武夷茶售价的变化不足以表明荷兰世界市场广阔,是“海上马车夫”,C 项错误。‎ ‎27.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出 A.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B. 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C.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D.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答案】B ‎【解析】由于胡椒在欧洲获利丰厚,所以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受到控制,出现了商业危机,成为导致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胡椒价格高,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故A项错误;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被阻断即指商业危机,所以C项包含在B项中,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在当时没有出现,故D项错误。‎ ‎28.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么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 B. 人民主权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反映的是国家主权完全属于人民,所以是人民主权思想,故B正确;根据“社会本身也不例外”可知材料反映的应该不是社会契约思想,故A错误;自由平等反对的是专制和等级制度,故C错误;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平衡,故D错误。‎ ‎29.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黑死病”大瘟疫,当时整个英国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遇难,整个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亡。人们开始公开讨论瘟疫的根源。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给他的教士们写了一封信:“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变本加厉,这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众多罪恶的惩罚。”宣称“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罪恶的大主教埃丁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这可能会在民众中产生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A. 恐惧绝望,万念俱灰 B. 质疑神学,崇尚科学 C. 推崇理性,反对教会 D. 逃离欧洲,寻求出路 ‎【答案】B ‎【解析】 “恐俱绝望,万念俱灰”“逃离欧洲,寻求出路”不属于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排除AD;由“宣称‘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罪恶的大主教埃丁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说明大主教也不能摆脱“黑死病”,从而使人们怀疑宗教的说教,进而祟尚科学,故B正确;“推崇理性,反对教会”是在启蒙运动中 ,C时间不符合题意。‎ ‎30.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A.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主张权力制衡,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消灭私有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C。‎ ‎31.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变化表明 A. 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B. 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 C. 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国王权力得到进一步限制,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故答案为C项。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而不是行政权,故排除A项;1701年国王仍然拥有一定权力,还没有真正处于“临朝而不执政”的地位,排除B项;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限制国王权力,题干中的信息也是说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所以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32.有人说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也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 来的”。这足以说明法国 A. 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B. 共和制确立的艰难 C. 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 D. 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从窗口爬进来的”可知,法国民主政体确立过程艰难,选项B正确;法国经历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不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选项A、C排除;法国工业革命得到了发展,因此不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选项D排除。‎ 二、非选择题 ‎33.探寻古代文明的遗址,我们会发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一座座庄严的建筑,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无不向我们倾诉着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请观察下列历史图片:‎ ‎(1)以上图片中的古建筑、历史文物或制度示意图分别展示了古代哪些国家的什么成果?‎ ‎(2)图2制定的目的是什么?它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 ‎(3)通过观察以上图片,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代中国的分封制 ‎(2)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古代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古建筑、历史文物或制度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也带有一些消极的思想。‎ ‎【解析】(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图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2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图3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图4是古代中国的分封制。‎ ‎(2)目的:图2是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根据所学可知制作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根据以上四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古代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古建筑、历史文物或制度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也带有一些消极的思想等方面分析。‎ ‎34.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风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整理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据《西方政治思想史》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答案】(1)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的束缚;追求人的现世的幸福和自由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创造财富追求现世享乐;天主教垄断西欧的思想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意大利拥有古罗马文化的积淀,具有一批新思想的文人;黑死病直接引发了人们对宗教信仰与旧有生活方式的反思与怀疑。‎ ‎(2)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3)卢梭:通过遵守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个人自由妨碍他人自由。‎ ‎【解析】(1)主张:根据材料一“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结合所学可知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城市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创造财富追求现世享乐;天主教垄断西欧的思想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意大利拥有古罗马文化的积淀,具有一批新思想的文人;黑死病直接引发了人们对宗教信仰与旧有生活方式的反思与怀疑进行分析总结。‎ ‎(2)根据材料二“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结合所学可知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3)根据材料三“在卢梭看来……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決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结合所学可知康德提出人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