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第十三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第十三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 一、 选择题 ‎1.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2.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10‎ 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4.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年轻的人文主义者萨琉塔蒂、布鲁尼等人提出了“市民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共和政治观以“自由”为核心,世俗伦理观以“美德”为核心,价值观以“积极生活”为核心。市民人文主义的出现 A.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推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 C.冲击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思想 D.巩固了世俗政府的主导地位 ‎5.“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逐出或几乎逐出了政治,世俗权力恢复了独立性。它的主要性质在于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这里的“它”‎ 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 C.打破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迷信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 ‎6.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 )‎ A.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 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 ‎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7.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A.信仰即可得救B.废除罗马教会 C.王权高于教权D.简化宗教仪式 ‎8.“新教徒”“Protestant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rotestari”,意指“抗议”和“宣称”,其抗议的主要对象是( )‎ A.罗马教皇 B.世俗君主 C.封建领主 D.天主教徒 ‎9.有学者称:“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宗教改革:‎ 10‎ A.将人文精神发展到了理性阶段 B.适应了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需要 C.彻底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D.是一场群众基础广泛的政治运动 ‎10.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B.宗教改革首先在北欧地区发生 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D.宗教改革吸收人文主义大量的精神要旨 ‎11.16世纪初,瑞士伯尔尼的茨温利认为唯有《圣经》才对基督徒有约束力。苏黎世一些市民也藉此不遵守大斋期禁食的有关规定。苏黎世所在的康斯坦茨教区主教派人压制,州政府提出,《新约》并无明文规定,不过为维持秩序起见,应予遵守。关于这件事,你认为下列说法不准确的应是 A.加尔文宗改革思想宣传了人文主义B.人文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瑞士 C.州政府实际上否决了主教的管辖权D.宗教改革运动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 ‎12.恩格斯曾经愤愤地说:“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哈维医生1628年出版了《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他被称为与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巨匠。这表明 A.加尔文教与天主教无异 B.科学最终能够战胜宗教 C.英国宗教改革较为彻底 D.社会环境影响科学发展 ‎13.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14.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 10‎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15.加尔文教牧师的布道鼓励教徒把日常世俗生活的成功视为是自己属于被选之列的一种可能的证据。这样一来,个人就必须把为了找到某种这类的证据而努力作为他的宗教义务的一部分,把真正履行世俗职业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这种说法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是(  )‎ A.“自助者天助之” B.“有善始必有善终”C.“上帝平等待人” D.“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 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1644年,多尔衮召见传教士汤若望,委任他主编新历。‎ ‎1687年,法国路易十四和法国皇家料学院派遣了白晋等五名精通天算地與的传教士来华。‎ ‎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1715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致书教皇,要他迷择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1720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使节到中国,受到康照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1590年,耶稣会士罗明坚键回欧洲后向罗马的外交官和耶稣会士学者提供了其巨著《图书论》中有关中国的资料。‎ ‎1687年,巴黎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 ‎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刊印了由耶稣会士在中国的考察资料汇总成的巨著《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 ‎1767年,魁奈因发表鼓吹中国政治制度的著作,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殴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与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事实依据。)‎ ‎17.阅渎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材料一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仍是“以商致财,以财守本”的儒家观念,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兴衰的影响》‎ 材料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它强调,要想成为上帝的选民,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儒学和新教伦理财富观念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导致两者不同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财富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综上所述,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中的道德伦理观?‎ 10‎ 试卷答案 ‎1.D 题干中反映了作为教徒与上帝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实际上否定教皇和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教会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故D项正确;宗教改革不主张废除宗教仪式,故A错误;B不是宗教改革影响;C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 ‎2.B ‎“‘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可见的教会”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B项正确。马丁•路德是主张将宗教秩序置于世俗秩序的管理之下,不是要使二者分离,A项错误;“可见的教会”“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体现了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的意图,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C项错误;“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表明人们仍然要信仰上帝,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不属于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D项错误。‎ ‎3.D ‎“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驾凌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正确,A错误;B、C不是材料的本质意图,排除。‎ ‎4.C 题干中的市民人文主义以自由、美德和积极生活为核心,这明显带有文艺复兴的特征,根据所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相关知识可知,市民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就冲击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思想,故选C;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神学是打着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故、所以不可能推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故排除C;当时世俗政府并没有居于主导地位,故D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5.C 从材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中的“它”是指宗教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反对罗马教会对民众的束缚,打破了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迷信,故C项正确;AB项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排除;D项不符合“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排除。‎ 10‎ 点睛:首先通过“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分析出宗教改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6.A ‎“先定论”使得罗马教皇无权擅自解释人的命运,这样有助于控制教皇的权力,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宗教改革先声是马丁·路德的改革;C选项错误,与材料含义相悖;D选项错误,这种观点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力。‎ ‎7.A ‎“只信奉《圣经》”等字眼体现的是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所以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信仰即可得救,马丁•路德并未主张废除罗马教会,也未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材料并未涉及到简化宗教仪式方面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8.A 从“新教徒”中可以看出,这是宗教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主要发对天主教会和罗马教会,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9.D 材料中“侧重于知识分子”“欧洲人民”说明了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群众基础更广泛,故D项正确;A项是指启蒙运动,排除;B项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排除;C项错误,错在“彻底粉碎”。‎ ‎10.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故选C;“因信称义”是强调信仰得救,排除A;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而非北欧,排除B;由于时代的变迁,人文主义包含有不同的时代精神,排除C。由材料“很可能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是强调宗教改革吸收人文主义大量的精神要旨,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背景 ‎11.A 10‎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瑞士宗教改革是在茨温利主导的,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苏黎世一些市民也藉此不遵守大斋期禁食的有关规定”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深厚的群众基础,故B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州政府提出,《新约》并无明文规定,不过为维持秩序起见,应予遵守”说明州政府实际上否定了主教的管辖权,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12.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塞尔维特和哈维医生同样在人的血液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成果,但由于二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命运也不同。联系所学可知,塞尔维特生活在16世纪,教会势力比较强大,宗教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科学发展比较缓慢,而哈维医生生活在17世纪,宗教改革和正在开展的启蒙运动打击了教会的统治,此时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的需要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影响科学发展,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加尔文教与天主教有本质的区别。从这则材料无法得出科学最终能够战胜和英国宗教改革较为彻底的结论,故B C两项错误。‎ ‎13.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4.C ‎:依据“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顺应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进步,所以选C。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所描述的仍是材料的表面意思,可以排除。‎ ‎15.A 由“加卡尔文教牧师的布道鼓励教徒吧日常世俗生活的成功视为是自己属于被宣之列的一种可能的证据”“……把真正履行世俗职业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 ‎ 结合所学加尔文教人文上帝是平等待人的,所以人们可以为日常生活的成功而奋斗,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主要强调个人的奋斗;B项与题意无关;D项主要强调发挥个人的潜能。‎ ‎16.示例一 论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对话中,西学东渐促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 10‎ 阐述:地理大发现后,传教士东来传教的同时,向中国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先进科学文化。清初对外域先进文明的热忱欢迎,显示出一种锐意进取的文化精神及开放的文化心态,当时的知识分子从传教士那里接受了欧洲先进的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以及农田水利等先进的科学文化。即明清之际在传教士的影响下,早期的西学东渐揭开了序幕,中国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接轨。‎ 示例二:‎ 论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学西传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 阐述:地理大发现后,传教士东来传教的同时,中国的儒学、历史、政治和科技等在欧洲传播开来。虽然他们所理解和表述的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与中国本土文化形似却神异,但是也显现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巨大生命力。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者的影响是经过传教士的吸收才发生作用的。即明清之际在传教士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者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对欧洲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题是一道较为开放的问题,需要学生整体把握,解题的关键是提炼本题的关键性论点,首先从表格内容出发,找出关键信息点“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殴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从这些事件中可从西学东渐促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或者是中学西传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方面确立论题。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即可。‎ ‎17.(1)不同: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禁欲节俭,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 根源: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勃然兴起。‎ ‎(2)影响:儒学财富观有利于商业中的诚信经营;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新教财富观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认识:道德伦理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守道德底线。 ‎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得出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据材料一“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得出儒家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据材料二“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得出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据材料二“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得出新教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据材料二“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得出新教鼓励禁欲、节俭;第二小问“社会根源”,联系明清和宗教改革时期中国、西欧的经济发展状况,得出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勃然兴起。‎ 10‎ ‎(2)据材料一“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得出儒学财富观有利于商业中的诚信经营,据材料一“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仍是‘以商致财,以财守本’的儒家观念,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得出儒学财富观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据材料二“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得出新教财富观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据材料二“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得出新教的财富观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从材料一可知,儒家的财富观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但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值得称道,从材料二可知,新教的财富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忽视了道德,由此得出认识:道德伦理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守道德底线。‎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