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无论是哪一点,文章都应该写得明明白白,让人家看得懂,否则不是白说了吗?但是有些事,作者或不愿说,或不能说,或不敢说,不说又心有未甘,或想留个历史记录什么的,于是遮遮掩掩,转弯抹角。结果是,说了好像没说,没说却又说了一点。那种“既怕别人看不懂,又怕别人看得懂”的尴尬为难,是写文章的人最辛苦的事。 中国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圣人又以“温良恭俭让”垂教后世,写文章的人左支右绌,欲语还休,主因在此。 三国时代的李密,原仕蜀汉,晋武帝司马炎为巩固政权,拉拢前朝旧臣,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写了封信,说明他不能受官的苦衷,这就是有名的《陈情表》,入选为《古文观止》的名篇之一。李密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全靠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现在祖母年迈,祖孙相依为命,怎可须臾离?司马炎受了感动,同意他留在家里,直到刘氏辞世才再召他入朝。那句“舅夺母志”,就是“母亲原意守节,但舅父强迫她改嫁”的意思。照李密所说,他出生六个月父亲就过世了,古人早婚,尤其女性,李密母亲当时年龄也许只有十六七岁,怎可守寡一辈子?在今天看来,她改嫁是天经地义,但在那个年代,改嫁是不光荣、辱门楣的事。李密想来是不愿讲的,但不讲就接不上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抚养他的情节。不能不说,但又不能说得太白,“舅夺母志”就成了为亲者讳的千古名句。 为贤者讳则是一种宽谅的品德,是与人为善的情操,向来受中国文人的尊重与信守。史家蒋廷黻说,林则徐广州禁烟,幸亏朝廷把他贬谪,否则战事一起,他可能就是“海上苏武”—叶名琛。据今天某些史家看,林则徐当年禁烟,可以做得更周到,完善一些,但他是“民族英雄”,大家就不加深论了。 - 27 - 其实,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还比较容易处理,最难的是为尊者讳。所谓尊者,多指在上位的人,也就是有权有势之人,如不讳亲者,不讳贤者,最多于心不安、受人批评而已。但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之灾,杀身之祸,那就非同小可了。但有那些是非心,使命感特别强的人,像《知识分子论》的作者萨义德教授一样,认定“知识分子应向有权者说实话”。可是现实环境不准说得太清楚,那就委婉一点,“巧言令色”一点,能说多少是多少吧! 为尊者讳那种“既怕看不懂,又怕看得懂”的苦楚,与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情境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今人总以为,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有人敢不为尊者讳,说他们的不是,其实并不尽然。古代有史官,职掌“起居注”,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尽职的史官很多。唐太宗时,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管起居注。有一天太宗问他:“起居注都记些什么事,我能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起居注记人君言行,好的坏的都记,好让皇上不敢为非作歹。它是留给后人看的,皇上不能看。”太宗追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褚遂良回答得很干脆;“职责所在,怎能不记?”君臣对话如此,已经非常僵持了,不料黄门侍郎刘泊又在旁边插嘴:“人君有过,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居上位者必须有此认识:不让今人说实话,后人也必然会说出来,因为“天下之人皆记之矣”。敬畏历史的领袖,必得为“明君”,方受史家肯定。 (摘编自《南方周末》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就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的目的来看,写文章就应该写得明明白白,让人看得懂 B. 中国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使写文章成为中国人最辛苦的事。 C. 李密用为亲者讳的名言“舅夺母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保全了母亲的名节 D. 记录“起居注”的目的是监督皇帝,对皇帝的专制独裁行为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结构上按照总分的思路展开 B. 文章在论证“为尊者讳”时,将“委婉一点”“秉笔直书”两种做法做了对比。 C. 文章在论证时,善于运用历史上的真实事例,使论证更加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敬畏历史,反对为尊者讳的领袖,必为明君且受到史家的肯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亲者讳有时能够避免交流中的一些尴尬,如“舅夺母志”一句就避免了李密谈论母亲改嫁的尴尬局面。 B. 为贤者讳是一种宽谅的品德,是与人为善的情操,所以中国文人一直尊重与信守这一原则;不讳贤者,会受人批评。 C.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虽然让写文章的人左支右绌,欲语还休,但在当今社会也不能一概否定。 - 27 - D. 为尊者讳相对其他两种避讳最难处理,有时需要灵活变通,有时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牢记职责,秉笔直书。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使文章成为中国人最辛苦的事”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中国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圣人又以‘温良恭俭让’垂教后世,写文章的人左支右绌,欲语还休,主因在此”可推知,中国文人秉承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写文章时有所顾虑,遮遮掩掩。 C项,“保全了母亲的名节”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李密想来是不愿讲的,但不讲就接不上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抚养他的情节。不能不说,但又不能说得太白”可知,李密的目不是想保全母亲的名节。 D项,“对皇帝的专制独裁行为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由原文““起居注记人君言行,好的坏的都记,好让皇上不敢为非作歹”可知,“对皇帝的专制独裁行为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末段论证了敬畏历史,反对为尊者讳的领袖,必为明君且受到史家的肯定”说法错误。文章最后一段重在表明“局上位者”须让人说实话,敬畏历史,方可受到史家认可。 故选D。 【3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不讳贤者,会受人批评”说法错误。原文没有提及“不讳贤者,会受人批评”,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眼科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征为患者视网膜内感光细胞逐渐退化,山生后会伴随着严重的夜盲,视觉区域逐渐减小直至彻底失明,至今尚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有效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HDR同源重组修复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遗传性疾病的精准治疗,薛天研究组与仇子龙研究组合作,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性引入MS2 RecA复合蛋白系统。RecA为原核表达的可促进同源重组的蛋白酶。通过改造获得具有MS2结合区的向导核糖核酸,使MS2可以与其结合;这样MS2-RecA复合蛋白得以在DNA切割部位附近招募更多模板INA,并协助同源重组的发生,从而提高在体同源重组修复的效率。这一新型基因编辑方法,有效地实现了山生后非分裂细胞的同源重组基因矫正和相关器官功能修复,有望广泛应用于多种人类遗传疾病的在体治疗。 (摘编自2019年5月8日《安徽日报》《基因编钳新技术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材料二: - 27 - 日前,中经合集团宣布:其早期投资的公司“博雅辑因”完成Pre-B十轮约7000万元融资,与此同时,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李云博士加盟任职临床研究部副总裁。博雅耕因是一家专注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使用基因组编辑技术为传统疗法难以治愈的疾病开发新疗法,以及为新药叫发握供创新方案。近年来,基因编辑已成为投资热点—2018年10月,中经合投资的另一家硅谷基因编料公司也获得l。1亿美元的融资,用以助力全球化市场开拓。 预计未来5年,罕见病处方药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在2024年达到2620亿美元,占整个处方药市场的20%。这主要受益于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先进生物技术疗法的突破。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系列基因疗法获得批准上市。 (摘编自2019年2月23日《经济日报》,《基因编辑为何成为投资“新贵”》) 材料三: 三种基因编辑技术专利申请年度趋势 (摘编自《国内外CRISPR/Cas9基因编辑专利技术发展分析》) 材料四: 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学研究,必须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二审稿对此增加规定,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这是对民法总则关于‘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价值判断的延展和重申。”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轶认为,在未来法律实施过程中,对于从事相关科研医学活动危害人体健康、违背伦理道德的,应根据情节轻重,让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一些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人员贸然从事的一些有关人体基因和人体胚胎方面的科研活动,不仅可能对试验个体造成损害,也可能对社会整体道德造成冲击,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规制,使这些科研活动在科学,伦理的指引下健康有序发展。 - 27 - (摘编自2019年4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与人体基因等有关的科研活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 4. 下列对“基因编辑技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因编辑方法可以实现基因矫正和相关器官功能修复。 B. 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治愈传统疗法难以治愈的疾病。 C. 基因编辑技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D. 发展基因编辑技术虽然有巨大的风险,但是可以规制。.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因编辑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重组基因,从而产生一系列反应,提升治疗效果。 B. 多家从事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的公司获得高额融资,是因为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先进生物技术疗法已经取得了突破。 C. 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专利申请的数量占比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迅猛。 D. 通过立法的手段规范人体基因和人体胚胎方面的科研活动,可以使这些科研活动在科学,伦理的指引下健康有序发展。 6.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的认识。 【答案】4. B 5. B 6. ①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能够给人类带来福音,为一些疑难杂症提供治疗方案;②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能够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并促进经济的发展;③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 27 - B项,“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治愈传统疗法难以治愈的疾病”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这一新型基因编辑方法,有效地实现了出生后非分裂细胞的同源重组基因矫正和相关器官功能修复,有望广泛应用于多种人类遗传疾病的在体治疗”“博雅耕因是一家专注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使用基因组编辑技术为传统疗法难以治愈的疾病开发新疗法,以及为新药叫发握供创新方案”可知,基因编辑技术在为传统疗法难以治愈的疾病开发新疗法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并没有说能够治愈传统疗法难以治愈的疾病。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多家从事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的公司获得高额融资,是因为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先进生物技术疗法已经取得了突破”说法错误,因果不当。根据原文“预计未来5年,罕见病处方药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在2024年达到2620亿美元,占整个处方药市场的20%。这主要受益于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先进生物技术疗法的突破”可知,“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先进生物技术疗法已经取得了突破”是“未来5年,罕见病处方药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的原因,不是多家从事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的公司获得高额融资的原因。 故选B。 【6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的认识”,通读材料,从文中找出答题区间,整合答案。根据材料一“这一新型基因编辑方法,有效地实现了山生后非分裂细胞的同源重组基因矫正和相关器官功能修复,有望广泛应用于多种人类遗传疾病的在体治疗”,可以得出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能够给人类带来福音,为一些疑难杂症提供治疗方案;根据材料二“近年来,基因编辑已成为投资热点—2018年10月,中经合投资的另一家硅谷基因编料公司也获得l.1亿美元的融资,用以助力全球化市场开拓”可知,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能够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四“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学研究,必须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二审稿对此增加规定,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可知,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窝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搬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②。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大天的上午。” “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吧。” - 27 -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我不堪纪念这些事。” “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 “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辩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③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没有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烙印。” - 27 -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辩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 “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④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 我说,“回去么?”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想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一九二○年十月 (有删改)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举行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次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9月28日临时参议院议决10月10日为国庆纪念日,又称“双十节”。②斑驳陆离的洋布:辛亥革命后至1927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旗,也叫五色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③洪杨:洪,指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都区人;杨,指杨秀清(1820―1856),广西桂平人。二人都是太平天国的领袖。④阿尔志跋绥夫:俄国颓废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鲁迅曾赞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新兴文学典型的代表作家,表现之深刻,在侪辈中达到极致。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文中的辫子是旧习惯旧势力顽固守旧的标志,鲁迅借辫子寄寓了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恨,对软弱、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激愤。 B. 本文几乎通篇都是N先生的独白,鲁迅将人物独白作为构思这篇小说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独白来叙事抒情,而“我”是引发话题的配角。 C. 作者将N先生的感情处理得起伏有致,由激愤到诘责,由沉痛到得意,由得意到沉痛,显示出一种心理矛盾错综到难以言状的复杂。 D. 本文没有树立完整的人物形象,没有相对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在艺术上不够丰厚精美,但是作品着力于一种观念的表达。 8. N先生说:“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句话的艺术表现力。 9. 作者根据自己的遭遇和见闻塑造了一个经历过辛亥革命的前辈形象——N先生。请结合全文分析N先生的性格特点。 【答案】7. C 8. (1)“双十节”是国庆纪念日,是千百万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果实,本应该郑重其事,欢欣鼓舞地主动庆祝,然而人们却对其这般冷淡;“挂旗”本是最一般的庆祝礼仪,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做,还要靠警察来吩咐,双方都十分被动,是不得已而例行公事。(2)“国民”懒洋洋的神态,慢慢地走出来的动作,说明他们是何等消极被动,敷衍应付;不说一个人而称作一个“国民”,寓谐于庄。(3)把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五色旗,说成是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并且用动词“撅”来加以描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活画出了人们冷漠、厌烦的神态。 9. (1)冷中见热。在冷若冰霜中见忧心如焚,在冷话反语中有热情焦灼。 (2)固执、不通世故。苦闷情绪的郁积使他显得似乎“怪辟”,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而又一时找不到出路使他“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而他不妥协地要与旧社会抗争的决心似乎令人觉得他固执而不通世故。 (3)愤世嫉俗、率性而谈。他反对“理想家”主张女子剪发“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他执着于革新,但对于那种“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革新则报以冷峻的嘲笑。 【解析】 【7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由激愤到诘责,由沉痛到得意,由得意到沉痛”理解错误。N先生感情波浪起伏有致,迂回曲折,跌宕多姿,显示出一种心理矛盾错综到难以言状的复杂。感情脉搏由激愤到沉痛,由沉痛到得意,由得意到诘责过渡地自然流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思路: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剖感情。常见角度:(1)从表现手法(写景写人写物及抒情)、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4)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N先生说:‘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双十节”是国庆纪念日,是千百万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果实,本应该郑重其事,欢欣鼓舞地主动庆祝,但是还要靠警察来吩咐,做为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的n先生,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人们对国庆这样本该隆重庆祝的日子,却这般冷淡,没有人愿意做,“懒洋洋”“踱”“撅起”这些字眼,都说明了他们对国庆的消极、敷衍,“国民”二字,运用反语,充满了讽刺意味;把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五色旗,说成是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活画出了人们冷漠、厌烦的神态。 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头发的故事》通篇流动着愤激的情绪。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民众为什么忘却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呢?而那景象又确实让人觉得痛心:到了十月十日这一天,“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时,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鲜血,何以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会如此冷漠呢?N先生是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这些话语虽然看似冷漠,但却足见N先生对现状的担忧;“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可见他的固执、不通世故;“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由这些话可知,N先生反对“理想家”,主张女子剪发“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可见他的愤世嫉俗、率性而谈。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 - 27 -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B.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C.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D.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B. 鄙人,谦称,对别人自称为“鄙人”,表示自己地位不高,知识浅陋。 C. 从子,父之兄弟之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 D.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析燕国处境。苏代看到苏秦实现了志向,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 B. 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其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只要能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 C. 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 D. 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 (2)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 - 27 - 【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 (2)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先人尝有德苏氏”“先人”是主语,“有德”是谓语,“苏氏”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B;“乃召苏代”,“苏代”是“召”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句子翻译: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说法错误。应该是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说法错误。原文“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这时苏代并不在燕国,文中没有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以及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的事情。 - 27 -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至于”,到了;“异于”,和……不同;“所闻于东周”,状语后置句; “窃”,私下,暗中; 第二句得分点:“以为”,用来,做为;“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固守;“诚”,果真,的确。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 27 -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 “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富阳道中① 毛滂 春晚出小城,落日行江岸。人不共潮来,香②亦临风散。 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 [浊]①生查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名。这首词是毛滂辞官后,行于富阳途中所作。②香:祈祝燃香的轻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出城后一直陷于黯然萧索的氛围中,内心涌现出强烈的怅意和思念之情。 B. 词人在见到所思之人花容憔悴,困慵无绪的状态之后,再也无心抚弦歌唱。 C. 词人用一个“乱”字作结,表现了他思人念己、瞻前顾后、愁肠百结的难言之隐。 - 27 - D. 词人眼里的大自然景物毫无美感,只是平添迷离惝恍,凄恻悲凉,恼人烦乱。 15. “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一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试做分析。 【答案】14. B 15. 这句词表现了词人内心的郁闷,钱塘潮水不能将心爱的人带到身边;而朋友为自己祈祝燃香,香烟却随风飘散了。人既不能来,香也闻不到,祈愿是枉然,寄信更不通,强烈地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痛苦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词人在见到所思之人花容憔悴”理解错误。“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两句写所思之人的花容憔悴、困慵无绪,再也无心抚弦歌唱了,这是词人睹物思人,从而产生的设想,并不是词人之所见。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词人深感遗恨的是,钱塘潮水不能将心爱的人带到身边,而那女子为自己祈祝燃香,香烟则随风飘散了。人既不能来,香也闻不到,祈愿是枉然,寄信更不通,表达的词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 27 -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写宋荣子超脱世外,看淡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当时的士人崇尚虚无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了大自然色彩的变幻,突出了深秋山水的景色。 【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固知一死生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5). 潦水尽而寒潭清 (6). 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誉,沮,诞,殇,潦。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好看了”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的共识。究其原因,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___________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挖掘题材内涵。主旋律题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由____________的元素变为作品的灵魂。它带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深邃命题,裹挟着现实主义的磅礴力量,扭转了其近年来过于娱乐化的倾向。 多年来,影视作品对如何消弭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喧宾夺主。经过不断尝试,创作者终于发现了一条平衡态度与温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不仅要讲“好故事”,① 。要讲的“好故事”,就是以小见大的故事。经过精挑细选的“好故事”,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为小切口,呈现的是大时代,大格局、大情怀,既能代表一群人的一个时代,又闪耀着__________的人性微光。② “讲好”故事更为复杂。完全以纪实影像呈现固然不失为良策,但都采用这种方式未免略显单调。而好的艺术形式则将细节从历史中唤醒,将英雄人物还原成_________、可见可感的鲜活生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7 - A. 感染 画龙点睛 无与伦比 活灵活现 B. 感召 锦上添花 无与伦比 活灵活现 C. 感染 画龙点睛 独一无二 有血有肉 D. 感召 锦上添花 独一无二 有血有肉 18. 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中“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喧宾夺主”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写得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长,愈来愈没有分量。 B. 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继而下起鹅毛般大雪来。 C.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D. 如果一篇文章,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样的文章,人们通常称之为没有灵魂的文章。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7. D 18. A 19. ①更要“讲好”故事;②相比讲“好故事”。 【解析】 【17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感染: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感召:(政策、精神等的力量)使思想上受到触动而有所觉悟。第一空,使用对象是“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故应选择“感召”;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锦上添花:在锦上面再绣上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第二空,选择“画龙点睛”不合适,应选择“锦上添花”。无与伦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含褒义)。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第三空,应选择含有褒义的词语,故应选择“独一无二”;活灵活现:也说活龙活现。形容描绘生动,神情逼真,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有血有肉:比喻文艺作品描写生动,内容充实。此处使用对象指的是文艺作品,故选择“有血有肉”。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文中“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喧宾夺主”分号的作用是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前后分句表转折。 A项,分号的作用是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前后分句表转折。 B项,分号的作用是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 C项,分号的作用是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D项,分号的作用是以分隔多重复句第一层次的分句。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根据上文“经过不断尝试,创作者终于发现了一条平衡态度与温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不仅要讲‘好故事’”,可以判断,第一空的语意应该是说“更要”怎么样,由下文的表述得知,本句应该是总起,下文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讲“好故事”,而是讲好“故事”,故第一空填写“更要‘讲好’故事”;第二空填写“相比讲‘好故事’”。 【点睛】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点号的用法如下:逗号:用于句子中需强调的部分、异动的部分。问号:用于有疑问语气的句子末尾。冒号:句子内部标点,用在句子内提示性话语后的停顿。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①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②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③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间接引用某人的话,不用加引号。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法准确流畅。 - 27 - ①南太平洋清凉的海风给了巴厘岛最适宜的温度,(②使这里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但儿空气并不让人觉得燥热。③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青青草木,山花烂漫,4)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穿插其间的梯田,让游客好像在画中行走。⑤巴厘岛到处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氛围。⑥走在发生过爆炸案的当年的库塔街上。⑦丝毫不会有恐怖的感觉。⑧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人们有一种悠闲的气质,)岛上近两万多座庙宇又为它增添了神秘的气息。 序号: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 (2). 使这里虽然地处赤道附近,空气却并不让人觉得燥热。 (3). ③ (4). 这里一年四季都是草木青青,山花烂漫。(或: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青青草木,烂漫山花。) (5). ⑥ (6). 走在当年发生过爆炸案的库塔街上。 (7). ⑨ (8). 岛上近两万座庙宇又为它增添了神秘的气息。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第②句,成分残缺,主语缺失,删去“但是”或者“使”;第③句,词语的结构不一致,下文“山花烂漫”,采用的是主谓结构,所以把“青青草木”改为“草木青青”;第⑥句,定语语序不当,改为“走在当年的发生过爆炸案的库塔街上”;第⑨句,“岛上近两万多座庙宇又为它增添了神秘的气息”语义重复,删去“近”或者“多”。 21.请对下面三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19年6月19日,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研制的6辆编组下一代碳纤维地铁列车在调试线上成功完成试跑。该列车采用大量新技术,新材料,代表未来的地铁技术潮流,被称为“未来地铁”。 - 27 - 据中车四方方面介绍,该车辆采用先进的碳纤维技术,其车体,转向架构架,司机室,设备舱等均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这使列车的重量更轻,整车减重了13%。此外,该车辆的牵引系统采用了新型高效节能的碳化硅逆变器和永磁同步牵引电机。车辆更轻,牵引系统更高效,因此跑起来“更节能”。与传统地铁相比,整车综合节能15%以上。 另外,列车最高速度达140千米每小时,比传统地铁更快。值得注意的是,列车运行全过程为全自动驾驶。车辆设置强大的智能监测和预警系统,实时感知列车状态,实现在途故障预警。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6月19日;②中国下一代碳纤维地铁列车成功试跑;③与传统地铁相比更节能;④速度更快;⑤更智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叙述类)压缩语段。新闻类压缩语段,它主要考察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材料一共有三段,第一段介绍了事件的时间“2019年6月19日”,中心事件“中国下一代碳纤维地铁列车成功试跑”;第二段把“碳纤维地铁列车”与传统地铁相比,优势是跑起来“更节能”,可以提取关键词“与传统地铁相比更节能”;第三段操控技术层面阐述,“碳纤维地铁列车”与传统地铁相比更智能,提取关键词“更智能”。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体育是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底气。哲人就说过,人必须“野蛮其体魄,”。强壮的身体,意味着力量,承担更大负荷的劳动,更是在精气神上,给予他人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一个人体育好,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进入科技时代,身体强壮依旧是个人必须追求的目标,-切奋斗,梦想,都需要一个强壮的身体来支撑。体育带来的精气神,是正面和积极向上的气质。但是,在今天的很多中小学校里,体育课被改为文化课、自习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情况也时有耳闻。中生们整天被限制在教室里,争分夺秒地学习“文化课”。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七加一大于八 - 27 - ——体育课之我见 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被迫改成文化课、自习课现象时而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情况也时有耳闻。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身体健康都是第一位的,体育锻炼也是第一位的,而锻炼意识的培养、锻炼方式的训练,都离不开体育课的熏染。因此,体育课不应该只是虚设。 体育课的意义不容忽视。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课则是青少年们强身健体、开发潜能的重要途径。七加一大于八的意思是:学习七小时加锻炼一小时,效果绝对大于八小时的学习效果。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在体育课上认真锻炼身体,激发潜能,尽情挥洒青春热血,成就更好的自己。 体育课锻炼身体,培养接受风险的勇敢之心。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遗憾的是,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加关注智育,加之学校害怕承担意外风险,体育课也就被忽视了。但我们应该知道成长也总是伴随着风险的,师长们更应该秉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的理念,让青少年们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积极锻炼身体,接受各种挑战与风险。当然,任何锻炼也都应该谨慎对待,要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安全。 如果是体育课,那就尽情走出教室吧,趁大风四起,趁阴雨连绵,趁大雪纷飞……趁着外面风景正好,接受挑战,不惧风险,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体育课上挥洒热血的你我是最耀眼的光辉。 体育课激发潜能,创造人生无限可能。 毛泽东曾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课并非只是强身健体,体育课还能激发人的潜能。朱婷在体育课上被发掘出体育天赋,并通过不断拼搏努力,最终而成为奥运冠军,为国争光。孙杨还上小时学就爱上了游泳,每一次游泳课都是他尽情享受成长快乐的时间。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高发,便是忽视体育课、忽视体育运动的后果之一。此外,我们还应当在体育课中发扬体育竞技中“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以此作为我们的精神源泉,进而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使我们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因此,体育课理应受到重视,它教会我们如何在规则下去赢取荣誉,也教会我们如何有尊严并且体面地输,教会我们竭尽全力去拼搏、去付出,激爆潜能。 - 27 - 因为明白七加一大于八的道理,清华大学规定,学生不会游泳就不能毕业。因为明白体育课的重要性,清华校内建有多个体育场,体育课一直被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健康的体魄是我们实现个人梦想的基石,是我们实现中华复兴的保证。 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兴则国运兴,体育课之我见,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足够重视体育课,学校应该积极开设高效科学的体育课,学生也应当积极参与,因为七加一的效果大于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典型的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必须紧紧围绕材料的内涵和具体的情境指向作文,就事论事,合理类比或者联想,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准确完成任务指令。 【审题】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过程:作文可以先从青少年上体育课的意义的角度写起,针对学校中出现的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学习“文化课”的现象进行批驳,提出自己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和认识;也可以针对这类现象,呼吁社会、学校等重视体育课,了解体育课的意义,了解掌握体育精神。但是,不论怎样写,都要围绕体育课展开论述。 可以使用材料中的素材来论证中心论点,也可以适当联想延伸。在论证时要综合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立足个体实际,明确体育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思考强健的体魄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凡是与这个中心相关的素材,考生都可以加以运用。 【立意】1.梦想从强健体魄开始——体育课之我见 2.少年强则国强,体魄强则少年强——体育课之我见 3.体育课必须重视起来——体育课之我见 4.智育和体育协同发展——体育课之我见 5.没有强健体魄,梦想怎能实现——体育课之我见 6.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课之我见 【素材】1.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 2.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蒂素 3.生命需要运动。——亚里斯多德 4.生活多美好啊,体育锻炼乐趣无穷。——普希金 5.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歌德 6.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即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珍惜生命,自然离不开运动。而运动本身为人们指明了预防疾病、消除疲劳、获取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 - 27 - 7.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不断的提升,自我保健意识逐渐被唤醒。然而,经常会有人抱怨不知如何健身,不知怎样的运动才能达到满意的健身效果。其实,选择运动方式亦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在其运动也不尽相同。总之,科学的合理的而又符合自身条件的运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常见的有氧运动:快、慢步行走、慢跑、走跑交替、上下楼梯、骑车、游泳、;如果经济条件和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参加瑜珈练习、健身舞、健身操、扭秧歌、太极拳等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长,不需要较高技巧的运动项目。运动在于锻炼,锻炼贵在持,坚持就是胜利。 8. 运动是保证人体代谢过程旺盛的重要因素。《吕氏春秋•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而华佗更进一步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身。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当譬犹户枢,终不朽也。”诸如此类的论述都强调重视运动锻炼。 9. 面对“生命在于运动”理念,人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新想法、新做法、新观念、新面貌;尚能如此,则就会长寿而健康,那又何尝不是家庭、社会和国家之幸呢。 【结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把“任务”更明确出来,因此,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对“任务”进行确定性判断。比如,我们不妨明确如下问题:①这是一个什么任务?②怎样才算基本完成任务?③完成任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