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7-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7-12)

黄骅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 语文试卷 命题人:赵俊杰 审定人:刘文娟 ‎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10 页,第Ⅱ卷11 至12 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分)‎ 注意事项: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和涂在答题卡上;不能将题直接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 。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诫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 。 ‎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可信的源头。‎ 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 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C.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教育诗 黄建国 过一会儿,爷爷就要把孙子送进小学校了。现在,他们走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 九月的头一天是个挺好的日子,阳光清亮透明,风也凉爽,因为晚上下过一场雨,路面还湿漉漉的,但已不泥泞,个别低洼处积着雨水,偶尔低头一看,能看见天上的一两朵白云映浮在里面。头顶上不时有鸟掠过,喳的一声,飞到了玉米地里,落在玉米穗吐出的缨子上。缨子有粉红色的,米黄色的,奶油色的,吊在鲜绿的玉米秆中间,很是光彩夺目。‎ 学校位于村子的东南角,有一条小路通向那里。爷爷和孙子就走在这条小路上。孙子的头脸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比较整洁,斜挎一只新书包,一只手紧紧按在上边,看上去蛮像个认真的小学生。爷爷有些驼背,是个瘦小的老头,走路一晃一晃的。他把孙子的手牵在自己手里。‎ ‎“从今天开始,你要把贪玩儿的心收了。”爷爷说,“你是个学生了。”‎ ‎“哦。”孙子说,“一会儿就会发新书,还有本子、铅笔、橡皮擦。”‎ ‎“让你念书不容易哩,”爷爷说,“你爸你妈为了你能念书,他们才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 ‎“我知道。”孙子说,“过不了多长时间,说不定我就能看懂我爸写的信了。”‎ 爷爷说:“念书要一心一意地念,你把贪玩儿的心要收了。”‎ 孙子说:“我白天黑夜念,行不?”‎ 爷爷说:“不能像你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念了半截。你问他去,他现在后悔死了,做不成啥事,只能去给人打工。世上没有后悔药吃啊。”‎ 孙子说:“你别给我说这个!我是我,跟他不一样。”‎ 爷爷说:“所以我说,不敢再野了,要把心收住。”‎ 孙子说:“你老说这句话,我都听过好几遍了。学校里还有滚铁环哩。”‎ 爷爷说:“那不一样。老师安排的事情不一样。哦,我突然记起来了,学校这地方原来是一座庙,我小时候还去烧过香哩。”‎ ‎“庙是干啥的?”‎ ‎“敬神的。”‎ ‎“神为啥看不见?”‎ ‎“庙里有塑身哩。把庙改成了学校,就是念书的地方了。在念书的地方么,就要把心用上,写不好字,先生打板子哩,把手心打得红肿红肿,吸溜溜痛。”‎ ‎“爷爷你挨过板子吗?板子是啥样子?”‎ ‎“啊,没有。没见过,爷爷没进过学堂。”‎ ‎“那你干啥呢?”‎ ‎“拾粪。”‎ ‎“你爸你妈为啥不去打工让你念书哩?”‎ ‎“这个么,啊,这个么,那时候……爷爷给你说不清。反正爷爷不识字,一辈子没离开过这个村子。你爸念书少,只能出去打打工,做不了大事情。你好好把书念到肚子里,以后就会去大地方,离开村子见外面的事情。”‎ ‎“为啥要离开呢?咱们村子不好好的吗?”‎ ‎“啊,这个么,怎么说呢,好是好,不过么,做不了啥大事情。”‎ ‎“你看看村主任,也没多少本事。这地方限制人哩。”爷爷顿了顿说。‎ ‎“我以后还能回村子么?”孙子突然这样说。‎ ‎“能哩!”爷爷说,“你想回就回来么。你也许会骑一匹马,很威风,啊不,现在早已不兴骑马了,你也许会坐一辆小卧车回来,更威风哩!”‎ ‎“我让你也坐。还有我奶奶。”‎ 爷爷没吭声。爷爷叹了口气。爷爷很伤感地说:“爷爷坐不上啦。到那个时候,爷爷已经入土啦。”‎ ‎“我不让你入土。你入了土我把你挖出来。”‎ 爷爷又不吭声了。爷爷拍拍孙子的头说:“你胡说呢。爷爷啥时候才能享上你的福啊。啊,咱不说这些了。主要是肚子里要有墨水,你不敢胡野了,把心收到念书上来。”‎ ‎“你又说这话了,人家已经给你说过了。”‎ ‎“我琢磨,念书和种地是同一个道理。俗话说,人哄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你要是哄书哄字,你爸的辛苦钱就白花了。更要紧的是,最终就把你自己哄了,耽搁了,哭都哭不出眼泪呢。”‎ 孙子说:“我为啥要哭呢?我不哄我自己。”‎ 爷爷说:“这就对了。有志气哩。这就好。”‎ 他们走到了小学校门口。有很多学生从学校门口出出进进。爷爷松开孙子的手,爷爷说:“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以后你要自己操心上学。进去,快进去。”‎ ‎“哦。我知道啦。”‎ 爷爷说:“啊,还有一件事,咱们村里有两位识文断字的大先生,小时候都是在这里念的书。你听见了吗?”‎ 孙子已经跑进学校里了,他转身朝爷爷摆了摆手,示意爷爷回家去。但是,爷爷没有立即回家,爷爷站在那里,仰起头,把学校很严肃地打量了一阵子。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开头描写了农村九月清新、明丽的自然风光,为故事的发展营造了美好的氛围,暗示了爷孙俩对未来充满希望。‎ B.爸爸妈妈出去打工,爷爷送孙子上学,既是小说的叙事背景,也是当下的社会背景的折射,这样就把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联系起来。‎ C.孙子说念书能看懂爸爸的信,要白天黑夜念,还说自己不会只念半截,这说明他能够细心体察爷爷的心思,聪明懂事。‎ D .小说通篇写爷爷和孙子的对话,家常和轻松中蕴含着深意、真情,表现出人物真实的心理,传递出作者的深刻思索。‎ ‎5.小说结尾写爷爷“把学校很严肃地打量了一阵子”,爷爷的“打量”包含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写的只是上学路上爷孙对话的小场景,却用了“教育诗”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 相关链接:‎ ‎①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②林风眠曾对人讲:“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 原校长 肖锋 ‎“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美术理论家 邵大箴 ‎ ‎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林风眠成为中国“百年巨匠”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他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D.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8.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B.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画家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 E.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9. 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阻,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译: ‎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译: ‎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 ‎(三)古诗文默写(5分)‎ ‎16.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 ‎(2)《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阿房宫赋》中作者假设秦朝能够“爱六国之人”,那么 “ ”,谁又能使其灭族呢?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正对松花江,由于山高水低,过境洪水和山上的来水都通过这里的九道沟泄入江中。 ②我校的百年校庆晚会上,整个会场上洋溢着和谐喜庆的气氛,真可谓: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 ③有时候,很多人低头看着自己索然无味的生活现状,会突然想有一次旅行,希望旅行中有班荆道故的欣喜. ④中国品牌彩电技压群芳,在2016年稳扎稳打,以8360万台的全球出货量超越对手韩国,跃居世界第一。 ⑤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高,令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⑥我国各级俱乐部,乃至国字号球队、中国足协,在如何对待留洋问题上,一直是首鼠两端,处于犹豫之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这本书文风幽默风趣,个性十足,书中的插图简练明朗,蕴含着作者对不同人生阶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独到思考与发现。‎ B.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C. 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D. 我国成功发射的脉冲星实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主要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等。‎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每年4月中旬,旅游团疯了似地赶往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参加东方狂欢节——西双版纳泼水狂欢,水桶大战,万人空巷,皆呼过瘾。 ①  对于大多数人,“狂欢”的嗜求  ② 大过了对傣族水文化的探究,  ③ 伴随泼水节的一系列庆典仪式,  ④ 被很多人选择性忽略。  ⑤ ‎ 泼水节之所以名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盖因其几乎涵盖了傣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 ⑥  也是傣族生态文明观“没有水就没有林,没有林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有人”的写照。在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泼水节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心理只怕国内无出其右。‎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往往 并且 也 可是 况且 B 但 却 ‎/‎ 往往 ‎/‎ 并且 C 并且 ‎/‎ 而 却 原来 并且 D 可 似乎 而 也 其实 ‎/‎ ‎ ‎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 ①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 ② 。所以,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 ③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21.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猜灯谜这种文化活动在中国源远流长,尤其是猜字谜时需要转换思维,把汉字进行拆分、变形或重组,在其中可以领略汉字的无穷魅力。这些灯谜的谜面往往就地取材,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有的取自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如:“落汤鸡”(打一字),谜底为“酒”;①“卷尾猴”(打一字) ;有的取自人间四季、二十四节气,如:“春末夏初”(打一字),谜底为“旦”;② “清明前后怀古”(打一字) ;有的考验历史小常识,如:代父从军未挂花(打一字),谜底为“栏”;③“刘邦闻之则喜,刘备闻之则悲”(打一字)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高考成绩下来后,小章同学的成绩刚够本省二本段,小章犹豫不决:上二本,就得到偏远地方,将来就业就可能留在那里;要上高职专科,一辈子可能就是蓝领,难以出人头地;如果复读,又担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误一年。‎ 假如你是小章的同学,根据小章的情况,请你帮小章做出选择,明确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 ‎ 线密 封 密 班级 姓名 学号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黄骅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答题页 注意事项: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页上。‎ 得分 阅卷人 ‎5. ‎ ‎ ‎ ‎ ‎ ‎ ‎ ‎6. ‎ ‎ ‎ ‎ ‎ ‎ ‎ ‎8.( )( )‎ ‎ ‎ ‎9. ‎ ‎ ‎ ‎ ‎ ‎ ‎ ‎ ‎ 得分 阅卷人 ‎13.(1) ‎ ‎ ‎ ‎(2) ‎ ‎ ‎ ‎ ‎ ‎14.( )( ) ‎ ‎15. ‎ ‎ ‎ ‎ ‎ ‎ ‎ ‎16.(5分)‎ ‎(1) ‎ ‎(2) ‎ ‎(3) ‎ 得分 阅卷人 ‎20. ‎ ‎(1) ‎ ‎(2) ‎ ‎(3) ‎ ‎21.‎ ‎① ② ③ ‎ 黄骅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 语文答案 ‎ ‎ 1. 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原文内容的能力。“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故选B。‎ 2. C解析:原文是“家训的体现形式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故选C。‎ ‎3. D  解析:强加因果。《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非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故选D。‎ ‎4.  C  ‎ ‎5.(5分)①对孙子能到学校念书感到欣慰;②对孙子的将来充满期待;③对自己没进过学校感到遗憾;④对学校充满敬慕。(每点1分,答对四点给5分)  6.(6分)观点一:合适。①教育关系着祖孙三代人的命运,是小说的主要内容;②以小见大,引导人们深入思索教育这一大主题;③小场景冠以大题目,耐人寻味,有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场景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与内容疏离;②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教育只是暗示人物命运的背景;③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爷爷对孙子的反复叮嘱,轻松家常的生活气息,用大题目显得沉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 ‎7.答案:A (错在遗漏信息,林风眠被誉为“百年巨匠”之一的原因很多,“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和“培养了很多大师级的名家”等也不可忽视。)‎ ‎8. 答案:BE (A项梁伯聪引领他在中国传统绘画方面走向艺术的新天地;C项应为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和思想的双重启蒙”,中国传统艺术的启蒙他幼时就接受了;D项属无中生有,林风眠出国留学、在国外艺术展上一举成名并未提到他的爱国情怀。)‎ ‎9. 答案:‎ ‎①保持好奇心,善于学习。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西洋插画,还是西方的艺术理论与思想,林风眠都兼收并蓄。‎ ‎②善于创新,能打破传统。林风眠不一味地做守规矩的“好学生”,才能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③贴近生活,保持人味。他的画作直接描述生活,拷问人性,富有活力。‎ ‎④耐住寂寞,专心创作。林风眠在上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最终让自己的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⑤有师友亲人的帮助。梁伯聪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蔡元培的任人唯贤,父亲的影响等等,都促成了林风眠的成功。(答对其中三点给满分,但必须要有文本分析)‎ ‎10.C【解析】“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D,答案为C。(3分)‎ ‎11.D【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12.D【解析】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3分)‎ ‎13‎ ‎.(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历图谋。(“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 ‎ ‎【参考译文】‎ 贾 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 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 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 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 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 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 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 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 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 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14.BE(B 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 E 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答出一项 3分,答出两项 5分 )‎ ‎15.特点:雨大,及时。(2 分)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每点 2 分,两点即可。)‎ ‎16.(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7.C(①④错误。①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此处望文生义。②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③班荆道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④技压群芳:比赛中技高一畴,超越众女子。此处搭配不当。⑤高山仰止:比喻对有品位有气质有道德的人的敬仰之情。⑥首鼠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 ‎18. 答案:D (A项搭配不当,“蕴含”与“发现”不搭配。 B项句式杂糅,“对于……看来”是“对于……来说”或“在……看来”两种结构的杂糅。C项偷换主语,首句主语是“翁偶虹”,末句的主语变成了《桃花村》。)‎ ‎19.答案:D ‎20. ①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 ‎②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 ③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21.①电 ②湖 ③翠 ‎22.立意提示:上二本:“好儿女志在四方”,自己的人生选择也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肩负起青年人的责任;‎ 上高职:要有正确的名利观,能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成功;‎ 复读:厚积才能薄发,人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