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三)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复习任务】 1.熟知常见的表现手法。 2.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内涵。 3.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方法。 【备考策略】 一、知识储备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抑扬结合、象征、虚实相生、比兴、联想和想象、动静结合、对照、衬托、铺垫、小中见大等。 古诗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托物言志等。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渲染:渲染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属于正面描写。 “渲染”运用的判断: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方面形容、描绘或烘托。 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生动活泼、自然、有趣。把水上采莲的画画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 2.烘托:烘托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托人,也可以是以物托物,更多的是以物托人。(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①以人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②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出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③以物托人。如王昌龄的《少年行》:“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扬。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这里没有提到少年,实际句句在写少年,从服饰、地位、声势烘托出少年;再用少妇来烘托,用少妇的得意心情,暗中点出这个豪华煊赫的人物正是她的丈夫。 3.用典: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⑴用典的分类: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化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⑵古人用典的方法: ①明用典故:古代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②暗用典故:古代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③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本诗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④反用典故: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 4.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柴扉挡在园外;后两句却生出意外之笔,由探出墙头的杏花,引发对满园春色的联想。 5.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6.虚实:诗歌中的“实”: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叫以虚象显实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蒋倍增其乐。 7.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这些表现手法。 赋,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比,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如《诗经·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领起下文。如《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8.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可使内容丰富,充满神奇,给读者更为广阔的空间。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贺知章的《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9.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11.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12.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3.小中见大: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只字不提社稷伟业,战场风云,只是一心惦记着美女“二乔”的归宿,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附:用典诗例。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温庭筠《马嵬诗》:“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9.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0.五柳: 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20.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3.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31.“梅花落”:曲调名。如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32.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3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4.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35.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二、技能储备 解题方法 1.要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后要认真阅读有关的内容。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 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问: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考查表现物象“梅花”的手法,没有涉及直接描写。本诗着重写了主人公对“梅花”的态度行为,还写了梅花开放的环境,所以写梅的手法主要是衬托、“烘托和渲染”。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自主检测】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眼儿媚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问: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6分) 答: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问: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课堂练习】素材补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问: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问题意见】 考点九 表现手法的考查 1.【答案】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通过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如果表现手法答“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也对) (意思对即可) 2.【答案】《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愚贤混杂、是非不分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解析】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愿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 但是,介之推其志不可动摇,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时节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叹息。颔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之推焚死,无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课堂练习】素材补充: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