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月考精编金卷历史试题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 错误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有机社会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的应是自下而上、循序 渐进地进行社会改造,但必须铲除中国的专制制度。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 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该学者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A.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B. 使革命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 C. 成为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 D. 推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 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可知,五四运动对社会的变革是从个人改造开始做起的,即个人价值的 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进行了有机地结合,故选 D。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但并没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排除 A;革命成为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是从辛亥革命 开始,排除 B;材料中提及社会建设、社会改造、个人改造,却没有提及五四运动对革命进程 的推动作用,C 选项排除。 2.中共“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瞻仰红船时指出,小小 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他们 瞻仰的红船位于 A. 嘉兴 B. 井冈山 C. 延安 D. 上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常识可知红船位于浙江嘉兴,选项 A 正确;井冈山、延安、上海均不是红船所 在地,选项 B、C、D 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常识,准确记忆即可。 3.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国共产 党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打击右派等间 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 A. 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取得实际权力 B. 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C. 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D. 国共两党必将分裂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国共合作后,领导权主要在国民党手中,共产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故 A 项 正确;B 项错误,错在“党外合作”,排除;改组后国民党发生变化,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 有体现出国共分裂,故 D 项排除。 4.国民革命期间,陈独秀曾指出:“我们不应该没有任何条件和限制地支持国民党,只应当 支持左派所掌握的某些活动方式,否则,我们就是在帮助我们的敌人,为自己收买(制造) 反对派。”这遭到了共产国际的严厉指责。这说明 A. 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 国共之间的合作已经完全破裂 C.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有过消极影响 D. 中共已经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的言论是有道理的,但却遭到了共产国际的严厉指责,说 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有过消极影响,故选 C。由材料中陈独秀的言论可知其当时还没有犯右 倾错误,排除 A、D。B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综上所述本题选 C。 5.1930 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切断武汉―长沙铁路, 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正确地预判了革命的战略形势 B.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D. 坚持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战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反映了红军进攻 的主要地点是城市,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 C 正确;当时的革命形势是城市中敌 强我弱,应该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故 A 错误;材料中反映了要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而不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 B 错误;红军反围剿指的是红军反对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 红军的围剿,长沙不属于革命根据地范围,与材料“夺取长沙”不符,故 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 结合所学城市为中心革命道路模式分析解答。 6.下面是中共党员中工人党员所占比重变化的示意图。 图中所示的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的政治觉悟的全面提高 B. 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领导地位 C.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D.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中工人党员所占比重在 1927 年-1929 年间由 50%下降到 10%,结合所学可知,1927 年 4 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决定改变策略,将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并在井冈山 建立起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成为共产党的革命道路, 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人党员所占的比例因此下降。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中 “全面提高”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 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工人阶 级的领导地位并未丧失;C 选项错误,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是在 1934 年。故正确答案 为 D 选项。 7.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 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 北伐战争、国民革命 B.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D.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民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主要斗争活动不是打倒 土豪分田地,故排除 A 项;抗日战争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反帝国主义战争,斗争目标不是打 倒军阀,故排除 B 项;抗日战争中主要是反对日本侵略者,而不是打倒土豪分田地,故排除 C 项;北伐战争的斗争目标是打倒列强支持的军阀,土地革命中中共在根据地范围内实行打倒 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故选 D 项。 8.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其中“敢闯新路”主要体现在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工农武装割据 C. 纠正“左”倾错误 D. 开展武装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井冈山精神”可知,时间是井冈山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井冈山时期 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答案为 B 项。A 项,体现的 是依靠群众,排除。C 项,纠正“左”错误的会议最早为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路上所 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与井冈山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 项,开展武装斗争与“敢闯新路” 不符,排除。 【点睛】需要掌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时间,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井冈山精神” 判断出时间,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9.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 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 秋收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长征 D. 第五次反“围剿”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来看,“伟大传奇”是 指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实现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答案为 C 项。秋收起义和井 冈山会师不是战略转移,排除 A、B 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排除 D 项。 10.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特征是 A. 国共合作,打倒北洋军阀 B. 国共对峙,中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国共内战,国民党进攻中原,挑起了内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上委任朱德为国民革命军第 18 集团军总司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体 现这一时期(即 1937 到 1945 年)的阶段特征是,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合作抗日,C 项 正确;国共合作打击北洋军阀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A 项错误;国共对峙时期, 是在 1927 到 1937 年,B 项错误;国共内战时期,朱德是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D 项不符合题 意。 11.1937 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 5 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 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 300 人,包括 6 位元帅、15 位将军。这反映 出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阵营正式形成 B. 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C. 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外交 D. 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1937 年底,抗日战争已经爆发,苏联援华军人数非常多,体现出当时的中国政府在 抗战问题上接受了共产主义国家的帮助,当时的执政党是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 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国民党同苏联的合作体现出,在民族危亡关头,相较于国家安全和民 族危机,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与矛盾已变得次要,故而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故 D 项符合题意。 1942 年元旦,26 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故 A 项不符合题意。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即意味着国民党不再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仅仅是因为抗日的需要,而非践行孙中山三大 政策,故 B 项不符合题意。“一边倒”是新中国的外交策略,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 C 项 不符合题意。 12.下图是某纪念馆的纪念墙(部分),它警示和教育后人不能忘记的是 A.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B. 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岛 C.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D. 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片中的 30 万和所学内容可知,图片反映是南京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的信息,D 正确;A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 是甲午战争之后;C 是 1900 年,均不符合题意。 【详解】 13.1940 年 1 月 11 日,毛泽东说:“目前还不是全国下雨之时,在全国任务还是组织进步力 量,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这种可能性现在还未丧失。”这一讲话 旨在 A. 痛斥日寇侵华的残暴罪行 B. 鼓励民主人士积极投身抗战 C. 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行为 D. 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日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 1940 年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据材料“目前还不是全国下雨之时,在全 国任务还是组织进步力量,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这种可能性现在 还未丧失。”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进步力量,力争中间阶 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故 D 正确;据材料主旨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 体现痛斥日寇侵华的残暴罪行,A 错误;据材料不仅鼓励民主人士积极投身抗战,还要组织进 步力量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故 B 不全面;据材料没有体现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 行为,C 错误。 14.1942 年 10 月,国民政府就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别开始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美、 英经过协商,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美、英做法意在 A. 维护中国国家主权 B. 激发中国抗日热情 C. 调解国共两党矛盾 D.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42 年 10 月”,英美“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可知 B 项正 确。维护中国国家主权不是“英美外交”的目的,排除 A 项;归还中国主权的问题上,是外 交,而国共矛盾是内政,两者之间没有关联,排除 C 项;1942 年 1 月 1 日,世界反法西斯联 盟已经成立,排除 D 项。 【点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牺牲和抗争,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15.毛泽东在一首诗中说:“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 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下列对 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A. 此诗描绘的情景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 B. 此诗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C. 此诗反映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共商建国大计 D. 此诗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野蛮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可知这是毛泽东 写的《忆重庆谈判》诗,这是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描述,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 国内民主和平,共商建国大计,C 选项符合题意。这首诗写于 1945 年,不属于国民大革命时 期(1924——1927 年),A 选项排除。土地革命时期是 1927——1937 年,B 选项排除。抗日战 争时期是 1937——1945 年,D 选项排除。 【点睛】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 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 1945 年 8 月 29 日至 10 月 10 日,经过 43 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 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虽然在 1946 年国民党统治集团 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撕毁《双十协定》,但其历史意义和 启示仍是非常重大的。 16.1945 年 11 月,民盟发言人指出:“当前中国第一件事是停止内战,避免内战,消弭内战。 国家一切的问题,都应该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谁要用武力来解决党争问题,谁就负内战的 责任,谁要发动内战,谁就是全国的公敌。”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当时中国处于内战的严重威胁之中 B. 内战的爆发激起民盟强烈的反战意识 C. 当时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进一步增强 D. 国民党的专制独裁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45 年 11 月”和“当前中国第一件事是停止内战,避免内战,消弭 内战”来看,当时中国处于内战的严重威胁之中,因此民盟发言人发出这样的呼吁,故答案 为 A 项。当时内战尚未爆发,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内战, 不是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排除 D 项。 17.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 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 “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 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 撕毁政协会议协议发动内战 C.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 可以判断是国美在 1946 年发动对共产党的全面进攻,与重庆谈判在时间上不合,故 A 项排除; 材料所述发生在挑起内战之后,故 B 项排除;“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是对材料中省略号 前半部分的分析,故 C 项排除;材料中“战略失误”指的是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因此在 此之后,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 D 项正确。 【名师点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目的东西夹击 华北解放军主力,阻断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联系,各个击破,同时将解放军阻击在黄 河以北,使战争始终在解放区内进行。1947 年 3 月,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 聚歼中共军队。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之后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战役先后重 创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破产。1947 年 4 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 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先后向山东解放区发动了三次进攻,均被华东野战军粉碎。孟良崮战役 全歼敌整编 74 师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后敌向沂蒙山区发起进攻,华东野战军避 开敌正面兵力经过近一个月战役,粉碎了敌攻势。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宣告 失败。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18.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 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A.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 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态势,1947 年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 B 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属 于解放战争初期,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淮海战役属于战略决战阶段,故 C 项错误;百 万雄师过大江,属于渡江战役,故 D 项错误。 19.下图是中俄两国革命过程中的两个辉煌场面,为了实现这一刻的辉煌,俄国的布尔什维克 党和中国共产党都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和图 1 相比,图 2 斗争历程的主要特点是 A. 由中心城市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由中小城镇和农村扩展到中心城市 D.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一是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攻打冬宫场景,图二是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占领南京场景, 前者革命道路特点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动,后者体现出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 正确; A 是十月革命的特点,排除;B 是巴黎公社的特点,排除;D 是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共同点,D 错误。 20.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 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在 1911 年,第 三次发生在 1949 年。”对这三次“革命”的理解准确的是 A. 皇帝制度的建立、异族统治被推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 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满洲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不是异族,排除 A;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 成立只是一个单纯的结果,不能反映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B 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确 立是在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C 错误;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辛亥革命推翻 了君主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不久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故选 D。 2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 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 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B. 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 C.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说“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是 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 C 项正确;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社 会发展前景无关,排除选项 A;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中有一定作用,但是对于全人类的发展而 言,并不是全部依靠阶级斗争来实现,选项 B 排除;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探索人 类社会发展前景”无关,故 D 项错误。 22.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出的人担任,规定选举者 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以“可靠地防止 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巴黎公社的这一做法有利于 A. 保证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 B. 树立公职人员的社会威信 C. 建立人人平等的政治秩序 D. 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出的人担任,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可 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可知,公社这一做法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民主制度的真正落 实,保证官员代表民意,故选 A。材料是要树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威信,而非公职人员的社会威 胁,排除 B;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不可能平等,排除 C;巴黎公社脱离了农民阶级,没有建立工 农革命联盟,排除 D。 23.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 1917 年革命》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 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 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这次革命 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C.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 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俄国 1917 年革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 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可知,革命是 1917 年爆发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 A 正确;俄国 1917 年十月革命 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B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 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排除;俄国 1917 年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C 项不符合材料信 息“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排除;俄国 1917 年十月 革命破坏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 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排除。 24.布尔什维克党在《四月提纲》的指引下,深入工厂和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 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A. 推动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出现 B.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 C.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响应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答案】D 【解析】 【详解】《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 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这是响应《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 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 D 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 朝专制统治,排除 A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 C。 第 II 卷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呜呼国民!我最亲爱最敬佩有血性之同胞!……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今 已由五国共管,降而为中日直接交涉之提议矣。噩耗传来,黯天无色……我同胞处此大地, 有此山河,岂能目睹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做一声之呼救乎? ——《北京学生界宣言》 材料二 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 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 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备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 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 战,我本人也极感同情。” ——P·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 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 请回答: (1)说出这场伟大运动爆发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性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你说说国内人士对这场运动各自所持的态度。他们的态度说明 了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这场运动所孕育的伟大精神。 【答案】(1)具体时间:1919 年 5 月 4 日。地点:北京。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态度:支持与同情(或不反对) 说明:运动声势浩大、顺应潮流,影响深远,是正义的事业,得民心。 (3)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今已由五国共管,降而为中日直 接交涉之提议矣。噩耗传来,黯天无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知这场伟大运动是五四运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的具体时间是 1919 年 5 月 4 日,地点是北京,性质是反帝 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态度”,根据材料二信息“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材料三信息“我向上海的总 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 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我本人也极感同情”得出:支持与同情。“说明”,依据 所学知识从运动声势浩大、顺应潮流、影响深远,是正义的、爱国的,得民心等方面回答。 (3)“伟大精神”指的是“五四精神”,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爱国、进步、民主、 科学等方面回答。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书法家姚强庆祝建党九十华诞的作品:“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 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 (1)“征程二万经风雨”指的是红军长征,2016 年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7 月 18 日,习近 平总书记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蓝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写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 标志;写出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名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指出材料中与中共相关的另三件重要历史事件。 (3)材料中“燎原烈火向天明”与“宝塔擎旗进北京”之间有何关联? 【答案】(1)标志: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名称:遵义会议。意义: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标志着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2)中共一大(中共的诞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新民 主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 (3)农村革命根据地(或工农武装割据)的开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找到了正确的道 路。(只答应果关系不给分) 【解析】 【详解】(1)标志:根据所学可知,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 力会师于甘肃会宁。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召开了遵义会议。意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纠正了党中央在军事上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也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 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 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2)根据材料“南湖”“燎原烈火”“进北京”等信息可知,另外三件大事分别是中共一大 (中共的诞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新民主主革命的胜 利(新中国的诞生)。 (3)联系:根据所学可知,“燎原烈火向天明”指的是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宝塔擎旗 进北京”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农村革命根据地(或工农武装割据)的开辟,为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 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 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反杜林论》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 件。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 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 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 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 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 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 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 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 年 12 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 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案】(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历史条件: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 爆发;独立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列宁主张落后国家也能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 依据: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俄国革命有一个比较成 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等。 (3)道路: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原因:俄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工人阶级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 级力量薄弱。 【解析】 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历 史条件”,依据所学知识从 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独立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等角度回答。 第(2)问,“不同”,由材料二信息“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和材 料三信息“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 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得出;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实现,列宁主张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依据”,依据所学知识从俄国是帝 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俄国革命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 党的正确领导等角度回答。 第(3)问,“道路”,由材料三信息和材料四信息“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 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得出: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 胜利;中国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原因”,依据所学知 识从俄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工人阶级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 力量薄弱两个方面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