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选修)(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选修)(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领导者必须具有哲学头脑。千学万学,不离哲学。“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该观点强调了哲学 ‎①是启迪人类思想的“科学之科学”‎ ‎②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③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④能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根据题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强调了哲学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③选项正确。①选项“科学之科学”的观点将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是错误的。④选项“具体方法”的表述错误。选C。‎ ‎2.下图漫画表明 A.存在决定思维 ‎ B.世界统一于物质性 C.思维反作用于存在 ‎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A ‎【解析】A:漫画中“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后,生出无数烦恼”,面对不同的客观存在,产生了不同的烦恼,说明存在决定思维,故A项正确。BCD:漫画强调存在决定思维,未体现世界的物质性、思维反作用于存在,也没有涉及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不选BCD。‎ 故选A。‎ ‎3.近百年前,爱因斯坦对神奇的“量子纠缠现象”也百思不得解。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发表成果,刊登中国科学家通过“墨子号”卫星用严格的科学实证,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这表明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条件性 ‎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复杂事物其本质的暴露是个自然的过程 ‎ ‎④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过程。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发表成果“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体现了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体现了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认识具有无限性,选C;①不选,因为真理没有反复性;③不选,因为材料中强调了认识的无限性,没有强调反复性。‎ ‎4.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①是支配时代发展的决定性的力量 ‎ ‎②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 ‎④能预见和指明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真正的哲学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但不是支配时代发展的决定性的力量,①错误。②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能预见和指明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②④符合题意。③:真正的哲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的原因在于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B.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C.批判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答案】B ‎【解析】B: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符合题意。AC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ACD排除。故本题选B。‎ ‎6.2019年,日偏食、月全食、日全食、英仙座流星雨、日环食等天象奇观将陆续上演科学家能够对上述天文现象做出精准的预报,表明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 ‎②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③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④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日偏食、月全食、日全食、英仙座流星雨、日环食等天象奇观将陆续上演。这说明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②适合题意;科学家能够对上述天文现象做出精准的预报,表明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④适合题意;本题并未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排除①③;故本题答案选C。‎ ‎7.下列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的说法一致的是 ‎①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 ‎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飞矢不动”说是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均体现了这种观点,①③‎ 正确;“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均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题意不符,②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8.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针对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我国调整了发展经济的举措,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体现的哲理有 ‎①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改造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②符合题意,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符合题意,我国调整了发展经济的举措,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说明人的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④说法错误,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但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故本题选A。‎ ‎9.据实验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从水龙头取水去灭火。可是当黑猩猩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取河水也可以灭火,这说明黑猩猩不认识水的特性等。这则实验资料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 ‎②动物心理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③动物没有创造性,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 ‎④动物的意识需要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①:这则实验资料进一步佐证了动物心理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正确。②:动物心理有适应性,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错误。③:“黑猩猩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取河水也可以灭火,这说明黑猩猩不认识水的特性等”佐证了动物没有创造性,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③正确。④:动物无意识,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D。‎ ‎10.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就《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征求意见;7月,《规划纲要》正式审议通过并印发。这说明《规划纲要》‎ ‎①是基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 ‎②征求意见有助于主观更全面地反映客观 ‎③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 ‎④征求意见表明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取决于民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如实反映,也有可能是虚幻的反映,①错误。②:依据题意,《规划纲要》发布,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有助于主观更全面地反映客观,②符合题意。③:依据题意,国家发改委编制《规划纲要》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③符合题意。④:“取决于民意”和“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说法错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④排除。故本题选C。‎ ‎11.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 B.认识是具有生动和具体的特性 C.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 D.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答案】C ‎【解析】A: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是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真知,A说法错误。B:选项表述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B排除。C:小鱼脑海里的奶牛的形象是由它自己想像完成的,当然也听了青蛙的描述。这个故事说明人的认识的形成是要受到主观认知和客观实际制约的,C符合题意。D:题意主旨不涉及“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强调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2.讯飞输入法是一款集语音、手写、拼音等输入方式于一体的输入法,以其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各地方言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追捧。老人们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向智能手机发出各种指令,有效避免了普通话不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尴尬。这说明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发展的主要标准  ‎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 ‎④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说法错误。②③:老人们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向智能手机发出各种指令,有效避免了普通话不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尴尬。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不断增强,②③正确。④: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D。‎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提出:“时代是出题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而在执政过程中,时代不断“出卷”,人民也在不断“阅卷”。对此,从认识论角度,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①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要求党去研究并解答 ‎ ‎②党的政策要接受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 ‎③党在执政过程中不断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者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①②: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而在执政过程中,时代不断“出卷”,人民也在不断“阅卷”。对此,从认识论角度,下列看法正确的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要求党去研究并解答,党的政策要接受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①②正确。③:“创造规律”说法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③排除。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14.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从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从土地流转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说明了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 ‎②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真理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 ‎ ‎④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被推翻的过程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与材料内容无关,①排除。②③: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从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从土地流转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说明了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②③符合题意。④:“被推翻”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C。‎ ‎15.大数据时代,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思想、人类的关系在虚拟世界里有了更丰富的意象,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以更宽广的技术和手段研究人,这会产生更多的技术上的革新,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 ‎——腾讯网2015年夏季思享会:新智能时代的社会变革与隐忧 从哲学角度概括,材料的实质是 A.技术进步推动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 ‎ B.人类的意识是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 C.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推动时代的发展 ‎ D.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智能时代的利弊 ‎【答案】A ‎【解析】A:从哲学角度概括,材料的实质是技术进步推动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A符合题意。BCD:其它选项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应排除。故选A。‎ ‎16.下列诗句选自泰戈尔的《飞鸟集》,其中体现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之一的是 A.让眼睛看着玫瑰花的人也看着它的刺 B.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是因为我在水中。”‎ C.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D.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答案】B ‎【解析】A:“让眼睛看着玫瑰花的人也看着它的刺”提醒人们,不要只被美丽的外表吸引,而忘记同时并存的其他的东西,即使做错事或者耽误了什么,也不要一直沉浸在追悔和自责里,而应该及时清醒抓紧改正,与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无关,A不符合题意。B: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说明鱼与水之间是联系的,B符合题意。C:“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意思是生命要活的像夏季的花朵那般绚烂夺目,努力去盛开,可除了生命中的美丽,人生也难免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和不如意的结局,即使是悲伤如死亡,淡然的看待,就像秋叶般静美地接受所有的结局,最美的我已尽力去争取经历过了,那便没有遗憾了,与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无关,C不符合题意。D:“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说明真理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①办事情要立足局部,统筹全局 ‎②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④要重视局部对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①:办事情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而不是立足局部,①错误。②:材料没有强调部分离不开整体,②排除。③:题中的“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启示我们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③符合题意。④: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局部对整体的作用,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8.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有效推进了土木工程、动车组成系统、运行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和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系统创新,中国高铁在赢得国民信任的同时,也逐渐赢得了国际信誉,预计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3万公里。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 ‎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 ‎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有效推进了土木工程、动车组成系统、运行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和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体现了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符合题意。②:“通过系统创新,中国高铁在赢得国民信任的同时,也逐渐赢得力量国际信誉。预计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3万公里”说明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②符合题意。③:材料没有涉及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因此与新事物的力量强大与否的无关,③不合题意。④:材料没有涉及自在事物的联系,④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 ‎19.“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与这句话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智者干虑,必有一失 ‎ B.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答案】C ‎【解析】“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是说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A不合题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体现的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B不合题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体现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符合题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不合题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由此可知,C选项与材料蕴含哲理相同。故选:C。‎ ‎20.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这表明 ‎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 ‎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上升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①不合题意。②③:“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体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说明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②③符合题意。④: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④错误。故本题选C。‎ ‎21.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把“Impossible” 变成“I’m possible!”。下列说法中与之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D.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答案】D ‎【解析】A: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把“Impossible”变成“I’m possible!”,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A不合题意。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不合题意。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指坚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不合题意。D: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2.2019年10月28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辩证法看,这主要是基于 A.实践决定认识 ‎ B.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C.联系的普遍性 ‎ D.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 ‎【答案】D ‎【解析】A:该选项属于认识论范畴,题目要求从辩证法角度分析,A不合题意。B:材料未体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性质,B不合题意。C:材料未体现联系的普遍性,C不合题意。D: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辩证法看,这主要是基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3.据了解,我国每年因新建、拆除、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15.5亿~24亿吨。如果这些建筑垃圾无法资源化利用,我国每年将要拿出20多万亩土地用于处理建筑垃圾。下图是两种处理方式对比:‎ 对比发现,非传统处理建筑废渣的方式 A.坚持理论创新,提升环保意识 ‎ B.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 C.转变发展思路,突出次要矛盾 ‎ D.发挥能动作用,揭示事物本质 ‎【答案】B ‎【解析】A:非传统处理建筑废渣的方式不是坚持理论创新,A不合题意。B:对比发现,非传统处理建筑废渣的方式要求我们弘扬科学,勇于探索创新,B符合题意。C:两种处理方式的不同不是要求我们突出次要矛盾,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C排除。D:两种处理方式都要发挥能动作用,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 ‎24.5G通讯技术既包括许多可以与4G兼容的技术,也含有一部分相对革命的技术。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低功耗的特点,将万事万物以最优的方式连接起来。这表明 ‎①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②5G通讯技术的创新是在与4G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实现的 ‎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5G通讯技术将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5G通讯技术既包括许多可以与4G兼容的技术,也含有一部分相对革命的技术,体现了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①符合题意。②:绝对不相容的对立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②表述错误。③: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低功耗的特点,将万事万物以最优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符合题意。④:不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25.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 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了发展实践的突破。这体现了 ‎①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④理论创新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①表述错误。②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了发展实践的突破。这体现了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③符合题意。④: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D。‎ ‎26.历史的行进,有着长河漫漫中的固有态势,也有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新河道探寻。然而,历史进程改进的是手段和方法,不变的是人类社会对光明大道、对至善目标的追寻。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的是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B.信念和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D.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着相同目标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不符;B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无关;C符合题意,材料中“历史的行进,有着长河漫漫中的固有态势,也有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新河道探寻。然而,历史进程改进的是手段和方法,不变的是人类社会对光明大道、对至善目标的追寻”,这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D说法错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一定都有相同的目标;故选:C。‎ ‎27.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从哲学的角度看,文艺工作必须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因为 A.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社会进步动力 B.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C.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 D.人民群众的力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B ‎【解析】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A错误。B:文艺工作必须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因为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B符合题意。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不合题意。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28.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双创”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要使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都少不了一个“众”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少不了一个“众”字的原因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答案】A ‎【解析】A:“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少不了一个“众”字的原因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A符合题意。BC:三个选项均与题干无关,BCD排除。故本题选A。‎ ‎29.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你心灵的死亡。材料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 ‎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重视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 ‎ ‎③正确认识到挫折和失败是人生成功的必要前提 ‎ ‎④砥砺自我,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④:材料中三个“不是……而是……”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砥砺自我,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①④符合题意。②‎ ‎:材料强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因素,不是强调重视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②不符合题意。③:正确认识到挫折和失败有利于人生成功,但不是人生成功的必要前提,③错误。故本题选D。‎ ‎30.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上袁隆平强调,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为杂交水稻发展和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这告诉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 A.个人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 ‎ B.发挥自身潜力能为社会做贡献 C.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 D.在实践中表现出的自尊和自强 ‎【答案】B ‎【解析】AD:题干询问人生的社会价值,不涉及个人权利与义务以及自尊、自强的相关内容,AD不合题意。B: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科学家们通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引力波告诉我们人生的社会价值在于发挥自身潜能为社会做贡献,B符合题意。C: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因此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的自我价值,而非社会价值,C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 二、简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8月10日,第9号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登陆,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五大台风。“利奇马”在我国沿海地区由南向北狂扫,一路上带来山洪、内涝、山体崩塌等灾害,全省受灾人口约165.53万人,因灾死亡5人、失踪7人,全省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8.3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5.4千公顷,倒塌房屋609间,直接经济损失14.75亿元。‎ 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甲乙丙三人议论纷纷:甲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乙认为人定胜天,我们一定能够消除自然灾害;丙认为在自然灾害面前,事在人为,我们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1)甲乙丙三种观点分属哪种哲学形态,并简要说明两大哲学派别的基本内容。‎ ‎(2)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1)甲认为天命不可违是客观唯心主义。乙认为人定胜天是主观唯心主义。丙认为自然灾害是人祸但事在人为是辩证唯物主义。‎ 基本内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合理开展经济活动。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把握和利用规律,搞好生态文明建设。③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解析】本题以“自然灾害”为背景,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包括两问:‎ 一是要求判断上述三种观点分别属于什么哲学形态,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此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人定胜天,我们一定能够消除自然灾害”,认为人定胜天是主观唯心主义;“在自然灾害面前,事在人为,我们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认为自然灾害是人祸但事在人为是辩证唯物主义。‎ 二是要求学生回答说明两大哲学派别的基本内容,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题为措施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这部分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其次,要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动能动性;考生再结合材料说明即可。‎ ‎32.2018年9月3日至4日,以“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在开幕式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说:“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中非命运共同体,堪称典范;其中关键,正在人心。‎ 对于中非合作,中方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中国对待非洲朋友,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讲一个“诚”字。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中国的发展给非洲带来了更多机遇,非洲的发展也会为中国的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非命运共同体,堪称典范。”请选用一条最恰当的矛盾观知识分析该观点蕴含的哲学智慧?‎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说中国与非洲合作的态度对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有何启示?‎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要求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历史的统一。国际关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和非洲之间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经过长期合作探索出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值得其他国家合作过程中学习借鉴。‎ ‎(2)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需要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需要双方发挥能动性,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以诚相待,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需要立足于实践,双方携手并进,合作共赢。‎ ‎【解析】本题以中非合作论坛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为背景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维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中非命运共同体,堪称典范。”请选用一条最恰当的矛盾观知识分析该观点蕴含的哲学智慧?本题抓住“典范”一词,考生可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要求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历史的统一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第(2)要求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说中国与非洲合作的态度对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有何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解答本题注意题目限定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即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作答。针对材料对于中非合作,中方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考生可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中国对待非洲朋友,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讲一个“诚”字。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考生可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唤醒了广大民众和青年的觉醒,发动了解放思想的文化启蒙,点燃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崇尚五四精神,需要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让五四精神成为新时代奋斗的营养和能量源泉;要把五四精神融化到新时代青年的志向与梦想中与具体工作实践中,让五四精神成为青年奋斗中国梦的精神血脉,成为工作事业奋斗的催化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1)结合材料,分析五四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是如何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及归宿。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国人觉醒,思想解放,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五四精神以磅礴的力量激励中国青年立足实践,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五四运动唤酲了广大民众和青年的觉醒,点燃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铸就的五四精神更是激励中国青年以磅薄力量实现民族的复兴,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五四运动中觉醒,以青春之奋斗,夺取了中国革命、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并将砥砺前行,再创民族之复兴辉煌。③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五四精神,以正确价值观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以我的青春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青年,以青春之热血奋斗书写民族之独立、繁荣与富强。‎ ‎【解析】本题以“五四精神”为背景,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五四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属于体现类试题。‎ 材料“五四运动唤醒了广大民众和青年的觉醒,发动了解放思想的文化启蒙,点燃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及归宿。‎ 材料“要把五四精神融化到新时代青年的志向与梦想中与具体工作实践中,让五四精神成为青年奋斗中国梦的精神血脉,成为工作事业奋斗的催化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2)本题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是如何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 ‎“五四运动咦醒了广大民众和青年的觉醒,发动了解放思想的文化启蒙,点燃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崇尚五四精神,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让五四精神成为新时代奋斗的营养和能量源泉”说明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三、综合探究题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8日至19日,《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热播。‎ 材料一 《平“语”近人》是央视重磅打造的一档优秀文化类节目,它用文字、讲解、故事“三位一体”的方式,以一个主题为线索,让我们重温和学习经典名句,聆听中国故事,感受中华文化。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新时代实际的阐释与创新运用。《平“语”近人》正是用创新的形式,让人民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使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材料二 《平“语”近人》节目共有12集,题目分别是《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这些经典名句,生动传神,寓意深邃,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节目以此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和广泛传播。‎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如何成功实现文化创新的。‎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关知识,分析《平“语”近人》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经典名句寓意深邃。请指出以下两句经典名句的方法论依据:‎ 一枝一叶总关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答案】(1)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树立创新意识。《平“语”近人》立足于中国新时代实际,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推动了文化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性发展。 ‎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平“语”近人》立足实际深入剖析习近平所引用典言典语,促进了思想和理论的创新。‎ ‎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平“语”近人》向世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①《平“语”近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②《平“语”近人》发挥大众传媒强大的传递、沟通、共享功能,加强文化传播,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平“语”近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播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 ‎④平“语”近人》实现了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促进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3)一枝一叶总关情: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实践第一。‎ ‎【解析】本题以《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热播为背景材料,考查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哲学方法论依据等知识。‎ 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辩证否定的特点、实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如何成功实现文化创新的。‎ 第(2)问可结合材料,从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以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等方面,分析该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3)问可根据所引用经典的寓意,对应相关的方法论依据。‎ 一枝一叶总关情意其哲学方法论依据为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方法论依据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如何成功实现文化创新的。‎ 从材料可以看出,《平“语”近人》立足于中国新时代实际,深入剖析习近平所引用典言典语,促进了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推动了文化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性发展,向世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可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从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如何成功实现文化创新的。‎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关知识,分析《平“语”近人》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从材料可以看出,《平“语”近人》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借助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传播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可运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关知识,从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发挥大众传媒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体现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实现了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促进文化创新等方面,分析《平“语”近人》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经典名句寓意深邃。请指出以下两句经典名句的方法论依据:‎ 要认真分析所引用的经典名句的意思,并从中提炼出所包含的哲学寓意,指出其方法论依据。‎ 一枝一叶总关情意为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哲学方法论依据为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其方法论依据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身力行认真做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