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体会反语这一修辞手法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记住祖国的屈辱史,发奋学习,为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学习 重点 体会义正辞严的语言风格,学习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表达强烈情感的方法。 ‎ 学习 难点 感悟雨果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 学法 指导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出示圆明园图片)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断壁残垣。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环节二 自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主 学 习 ‎2.写作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箱箧(qiè)   制裁(cái)   给予(jǐ)   恍若(huǎng) ‎ 珐琅(fà láng) 瞥见(piē)  惊骇(hài) 晨曦(xī) ‎ 琉璃(liú lí) 赃物(zāng) 制裁(cái) 赞誉(yù)‎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2.理解词语。‎ 赃物: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 惊骇:害怕,恐惧。 ‎ 制裁:将不法分子施以处分。用强力管束或处罚有不法行为的人,使其不得胡作非为。 ‎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 荡然无存:全都毁坏,消失尽净。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 不可名状:不能说出来的。比喻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描绘的。名:用语言说出。状:描绘,形容。‎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 ‎2.作者在信中表达了两种鲜明的情感,分别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 赞美与讽刺。‎ 赞美圆明园:世界奇迹、幻想的某种规模的巨大典范、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 讽刺侵略者: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一)朗读课文,感受圆明园之美。‎ ‎1.画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词句。 ‎ ‎“世界奇迹”“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 ‎ ‎(1)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 ‎(2)接着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 ‎(3)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 ‎(4)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 ‎(二)感受侵略者之恶。‎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 ‎3.作者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持什么态度?  ‎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雨果通过什么特色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说说作用。‎ 巴特勒上尉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 5.读罢全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雨果?‎ 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二、语言赏析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如何理解?  ‎ 作者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的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 ‎2.“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 作者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 ‎3.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 ‎4.“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雨果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 ‎5.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 三、探究写法 ‎1.运用反语。‎ ‎2.巧用对比。‎ 如: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对比,突出了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对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环节四 点 拨 文 章 作者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归 纳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主 旨 教 学 板 书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圆明园        侵略者 赞美          讽刺 奇迹         强盗 文明   野蛮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教学反思 雨果的这封信赞美圆明园与谴责英法联军两部分思路清晰,文风反差鲜明,这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并不难认识和体会到,但对本文的理解赏析仅仅到此为止是显然不够的。我设计了一种能带动学生自主品味、细致探究的有效形式,从而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从语感的角度体味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反语,在朗读中感知文章语言,在品味中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品充溢的感情产生共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