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现实”与“历史”“未来”形成对应关系,尽管历史和未来题材创作同样可以表达现实意蕴,但现实题材创作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更为直接,更容易对社会现实产生显见的作用,因而,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引导创作,这是很自然的,也有利于文学创作获得强盛的生命力。现实主义的本意包括正视现实、不回避现实、如实写照现实的要求。肯定这一要求,表现了国家的自信。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同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声誉,正说明现实主义道路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繁荣发达的主要途径。当然,现实主义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样态,近年来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兴起,在相当规模上带来了浪漫主义创作的新气象,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但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体现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和最高水平的创作。特别是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报告文学创作为代表)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小说创作为代表)两方面,具有大众文学、网络文学无法比肩的优势,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现实主义的力量,体现于其深厚的美学价值。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少有浅薄的冲动,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不愿意在文学阅读中随便迁就作者的教化,更以真实感作为审美感觉的基础,这些都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必然成为文学读者,尤其是高层次文学读者的主要需求。 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两翼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又从来都是互有补充的,人们不仅需要真实的观照,也需要理想的想象。正由于主流文学在一个长时期内将现实主义定为一尊,忽视了身旁一大片荒芜的文学土壤,才使大众文学和网络文学赢得异军突起的广袤余地。最初,青春文学兴起,几乎在一夜间征服了无数青年读者的心,其本原正出自于浪漫情怀。后来,网络创作以言情、武侠、侦破、玄幻、奇幻、穿越等为样式,蔚为大观,其内质也来自于浪漫的想象,而这些样式都是以往正统主流文学所不为的。传统文学是倾向现实的文学,网络文学是倾向理想的文学,代表着不同文化气质。传统文学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主张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世界;幻想文学首先看重愿望,依照理想的面貌制造幻象。网络文学更迎合人的本性,传统文学则无意屈从于人的善良愿望。所以网络文学是一种轻松消遣的文学,传统文学是一种严肃的文学。 理想的写作也有其鲜明的美学特征,它们满足了人们关于美好、善良、正义、理性和瞭望未来的愿望,弥补了现实主义的冷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以同时改变两种文学的样态。 (摘编自胡平《刍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学创作形式是现实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国际社会所注目和赞誉。 B.近年来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大众文学、网络文学,获得了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多的受众,成了主流文学。 C.国家自信的表现之一,就是肯定现实主义创作正视现实、不回避现实、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D.现实题材创作比历史题材和未来题材创作更直接地介入现实生活,更容易作用于社会现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因而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 B.现实主义创作与浪漫主义创作都是文学发展的样态,但是现实主义创作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C.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这两个方面上,现实主义创作具有浪漫主义创作无法比肩的巨大优势。 D.青春文学和以言情、武侠、侦破、玄幻、奇幻、穿越等为样式的网络文学,分别以浪漫情怀和浪漫的想象征服读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漫主义创作能表现人们对美好、善良、正义、理性的追求和瞭望未来的愿望,它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可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相得益彰。 B.我国文学创作既要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又不能排斥浪漫主义的创作,否则,就会失去一部分读者,文学就不会全面繁荣发展。 C.现实主义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其作品适合高层次文学读者阅读;浪漫主义依照理想的面貌创作,其作品只适合浅层次文学读者轻松消遣。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国家都重视用现实主义精神引导文学家进行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这样,文学创作可以获得强盛的生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刘心武 (1)北京有两座著名的金刚宝座塔。打个比方,碧云寺好比著名作家,而五塔寺好比尚未引人注意的作家。 (2)至今还记得19年前深秋到五塔寺写生的情景。那天下午,在空旷的寺庙里,我把对沟通的向往通过画笔铺排在对银杏树的描摹中。 (3)而后,我懒懒地散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发现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有一搭没一搭地迈进去,店面很窄,陈列的书不多,瞥来瞥去,净是些纯粹消遣消闲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不过终于发现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其中有一本是《黄金时代》,“又是教人如何‘日进斗金’的发财经”吧?怎么搁在了这里?顺手抽出,随便一翻,才知却是小说,作者署名王小波。 (4)书里是几个中篇小说,头一篇即《黄金时代》。我试着读了一页,呀,竟欲罢不能,就那么着,站在书架前,一口气把它读完。 (5)那天晚饭后,忽来兴致,打了一圈电话,接电话的人都很惊讶,因为我的主题是:“你能告诉我联系王小波的电话号码吗?”广种薄收的结果是,其中一位告诉了我一个号码:“不过我从没打过,你试试吧。” (6)我迫不及待地拨了那个得来不易的电话号码。那边是一个懒懒的声音:“谁啊?” (7)我就直截了当地说:“看了《黄金时代》,想认识你,跟你聊聊。”他居然还是懒洋洋的:“好吧!”语气虽然出乎我的意料,传递过来的信息却令我欣慰。 (8)请他坐到沙发上后,面对着他,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有些凶样。可是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开头,觉得他憨厚,再一会儿,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优美的灵魂。 (9)我把在小书店立读《黄金时代》的情形讲给他听,我拍着那书告诉他:“你写得实在好。不可以这样好!你让我嫉妒!”从表情上看,他很重视我的嫉妒。 (10)那一年我54岁,他比我小10岁。我自己也很惊异,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的想法。 (11)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甚至还越听越感觉兴趣盎然。我们并没有多少争论。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但语言链却非常坚韧。他的幽默全是软的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格外温和,我心中暗想,乍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凶猛,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 (12)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地点。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 (13)1997年初春,大约下午两点,我照例打电话约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他回答说:“不行了,中午老同学聚会,喝高了,现在头还在疼,晚上没法跟你喝了。”我没大在意,嘱咐了一句:“你还是注意别喝高了好。”也就算了。 (14)大约一周以后,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生,称是“王小波的哥儿们”,直截了当地告诉我:“王小波去世了。”我本能地反应是:“玩笑可不能这样开呀!”但那竟是事实。 (15)骤然失去王小波这样一个“谈伴”,我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生前,王小波只相当于五塔寺,冷寂无声。死后,他却仿佛成了碧云寺,热闹非凡。 (16 )面对着我在五塔寺的写生,那银杏树里仿佛浮现出王小波的面容,我忍不住轻轻呼唤: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有删节)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多次写到“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既呼应了文章标题,也表明了作者对王小波的深切怀念和因王小波已经去世的失落之情。 B.第(2)段画线句子在行文上是对自己的动作描写,实质上是内心情愫的一次抒发;句中“银杏树”既是眼前之树,也是心中王小波先生的形象象征。 C.前文写到两座寺庙,后文又提到两座寺庙,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上以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对王小波的人生遭遇进行了形象的概括。 D.第(10)段中的“共同语言”表明虽然作者与王小波彼此立场想法不同,但依然能够欣然接纳对方的意见。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很喜欢王小波的作品,但也嫉妒王小波的才情;两人因《黄金时代》这一作品而最终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B.作者在阅读完《黄金时代》后,向很多的朋友咨询了王小波的电话,既表明了作者想见王小波的迫切心情,也说明了王小波先生在当时并不是很出名。 C.文章第(10)段和第(11)段的内容表明,作者与王小波先生会面后的谈话其实是话不投机的,但两人并未因此而有争吵,反而成为了朋友。 D.文章多次提到喝酒,说明两人都是性情中人;作者与王小波因酒而结缘,也是因酒而有了对彼此的深入认识,酒成为了文章的一条行文线索。 6.王小波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王小波的认识。(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下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能不动心呢?他的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 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 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 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C、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D、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8、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6分) 9、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子良,字汉臣,涿州范阳人。金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余人入燕、蓟间,耕稼已绝,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兴、新城数万口,就食东平,东平守纳之。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因以宿帅之众夺全所劫老幼数万以还。全怒,连徐、邳之军来攻。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时金受重围于汴,声援尽绝,有国用安者,图以涟水之众人援,道阻,游兵不能进。子良与一偏将昼伏夜行,得入汴,达用安意。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因以徐、宿二州授子良。明年,子良进米五百石于汴,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治宿州。当是时,令已不行于陕,而用安亦卒不得志。 徐、宿之间,民无食者,出城拾橹穟以食,子良严兵护之,以防钞掠。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泗守阅兵,将图之,子良与麾下十数人即军中生缚其守。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岁戊戌,率泗州西城二十五县、军民十万八千余口,因元帅阿术来归。太宗命为东路都总帅,授银青荣禄大夫,升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元附军民,进金紫光禄大夫。庚子,赐金符。自兵兴以来,子良转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胜计。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命为归德、泗州总管,降虎符,仍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卒,年七十八。赠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翼敏。 (节选自《元史·张子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B.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C.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D.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曾灭北宋,后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B.金紫光禄大夫,古代文官官职名,为皇帝近臣,依君主诏命行事,在元代为从一品。 C.世祖,古代皇帝庙号,或王朝中承上启下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D.虎符,即兵符,是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半合并使用,持符者才有调兵遣将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良招募有方,民心归附。金末时局动荡,各地招募自保,他带领民众以水为屏障,建造船只,采蒲根、捕鱼维持生计,归附的人多得难以容纳。 B.子良爱护百姓,宅心仁厚。他曾率众救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数万,也派兵保护出城寻找食物的百姓,对于想到别地去的百姓,他也资助以船只。 C.子良善于用兵,取得胜利。夏全联合大军攻打宿州,子良与守将夺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后他又带领部下活捉了想加害他的泗州知州。 D.子良生前加官,死享哀荣。他先后担任东路都总帅,京东路行尚书省,归德、泗州总管等职,被赐予金符、虎符;死后受追赠和追封,给予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是时,令已不行于陕,而用安亦卒不得志。(5分) (2) 自兵兴以来,子良转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胜计。(5分) (一)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注】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 B、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 C、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D、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 15.本诗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屈原的《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 ”。 (2).《诗经·卫风·氓》中的“ , ”两句,女主人公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之中。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 , ”两句,描写出了乡村中庆典将近、乐声不断,民风淳朴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我们看到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_______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向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因此,( )。 这样的过程__________地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由于太阳的高度很低,太阳光在经过厚厚的大气时,大部分短波长的蓝光都被散射掉了因此红色等长波光线就成了_________的光线。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使那部分的天空带上了绚丽的色彩。 古代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这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因为朝霞多是积云造成的,极容易发展为积雨云;而晚霞多是淡积云造成的,淡积云不会造成降水,而且一般_________着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将持续晴好,有利于出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个体 异曲同工 吉光片羽 预示 B. 本身 异曲同工 硕果仅存 预兆 C. 个体 毫无二致 吉光片羽 预兆 D. 本身 毫无二致 硕果仅存 预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 B.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 C.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向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 D.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最容易被散射的是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它们向四面八方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蔚蓝色就是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的色彩。 B. 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以蔚蓝色呈现在我们眼前。 C. 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呈蔚蓝色。 D. 在我们的眼里,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蔚蓝色。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 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 ③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21、请简要说明下面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5分) (1)内容: (2分) (2)寓意: (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艾青的诗曾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席慕蓉的诗也曾写到:“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年轻的我们,内心是那么敏感,感情是那么丰富,思想是那么奔放。年轻的你,曾经有过为某事而热泪盈眶吗?请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要符合文体要求;④不套作、不抄袭;⑤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1.B.B项,“近年来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大众文学......成了主流文学”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近年来大众文络文学的兴起,在相当规模上带来了浪漫主义创作的新气象,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但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体现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和最高水平的创作。特别是在反映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报告文学创作为代表)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小说创作为代表)两方面,具有大众文络文学无法比肩的优势,更集中地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由此可知“主流文学”一说错误。 2.A.A项,“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因而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有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如实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话活..现代人以更成熟的目光审视世界,少有浅薄的冲动,重视事实,习惯独立思考..”,二者之间并非是因果关系。 3.C.“浪漫主义依照理想的面貌创作,其作品只适合浅层次文学读者轻松消遣”错误,原文说“现实主义创作必然成为文学读者,尤其是高层次文学读者的主要需求”,这不排除高层次文学读者对浪漫主义作品的阅读需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B(B项中“也是心中王小波先生的形象象征”错误,此时作者并不认识王小波) 5.B (A项“嫉妒其才情”错误,这里只是表明对王小波才情的高度赞赏。C项“话不投机”错误,只是说到两人阐述的想法不同,性格直率。D项“因酒结缘”错误,从文章看,两人是因书而结缘。) 6.①相貌平平,模样有点凶;②不拘小节,随意随性;(回电话的方式;见面交流的问答)③憨厚、睿智,而又幽默;(从与作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④生前无名,死后才华作品被世人认可。(如很少人知道他的号码,《黄金时代》当时还不被重视,被随便塞在一小格中等)(每点2分,任意回答出三个方面,能联系文本作答,即可得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小题3分,其它每小题6分,共15分) 7.A(3分)B项“‘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所体现的因果关系不很成立。C项“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不正确。D项“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不正确,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小说反映的只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圣诞节的夜晚。 8、答: 含义:①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②第二处“歌声” 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答出含义每点给2分,答出作用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答:(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 (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结合作品、论述合理,给2分;谈出启示,给2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 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10.C(守弃东平还汴”的意思是“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B项;根据不同事件之间的切分和文言中省略句的特点,可知“欲害之”的主语是“李敏”,“走归宿”的主语是“子良”,它们的前面都应当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11.A(A.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12.C(“子良与守将夺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说法错误,原文“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说的是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 13(1)【答案】当时,金朝的政令在陕西已无法施行,而国用安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行”、“卒”、介词结构后置各1分,句意2分) 【答案】从战事兴起以来,子良辗转南北,依仗他保全性命的人,不可胜数。(“兵”“全”“活”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子良,字汉臣,是涿州范阳县人。金朝末年四方战事兴起,各地纷纷招募军队自卫。张子良率领一千多人进入燕州、蓟州之间,当时农耕已经无法推行,于是聚集州人,以水为屏障,建造舟船木筏,采蒲根、捕鱼来自足,归附的人很多,以至无法容纳。子良统辖定兴、新城两县数万人,到东平府谋生,东平知府收容了他们。时间一久,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传令子良向南屯驻宿州,又向南屯驻寿州。夏全劫掠子良所部百姓出鸡口,李敏占据州城。子良率领部下投奔李敏,李敏准备杀害子良,子良奔回宿州。于是凭借宿州守将的部众夺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数万人。夏全发怒,联合徐州、邳州的军队进攻宿州。张子良与宿州守将偷袭夏全军营,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当时金朝君臣被重重包围在汴梁,声援全部断绝,有个叫国用安的人,图谋率涟水的军队入援汴梁,因道路阻塞,军队游移不定无法前进。子良与一名偏将,昼伏夜行,得以进入汴梁,传达国用安的意图。金朝 君臣以为他们是自天而降的,竭力赏赐抚慰,凡是国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请求。将徐州、宿州授予子良。第二年,子良向汴梁进献米五百石,授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旧设治所于宿州。当时,金朝的政令已无法施行于陕西,而国用安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徐州、宿州之间,百姓没有食物的,出城拾取野生禾穗充饥,子良命令部下守护百姓,以防止被劫掠。突然与敌遭遇,子良身负重伤,于是率领部众到泗州谋生。泗州知州检阅军队,准备加害子良,子良与部下十余人于军中生擒知州。百姓不想返回北方的,想到临近州去,子良资助他们舟船,无人敢掠夺他们的财物。戊戌年,张子良率领泗州以西二十五县、军士百姓十万八千多人,通过元帅阿术归附蒙古。太宗任命他为东路都总帅,封以银青荣禄大夫,升任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辖原来归顺的军民,进爵金紫光禄大夫。庚子年,授予金符。从战事兴起以来,子良辗转南北,依仗他保全性命的人,不可胜数。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任命他为归德、泗州总管,赐予虎符,仍兼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为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号翼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14. B(B项是间接,而不是直接。)(3分) 15. 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答出手法1分,思想情感2分,分析3分。) 16.(1)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2)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3)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D(个体:泛指单个儿事物。本身:自身。“本身”符合语境“……是不会发光的”。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毫无二致:丝毫没有两样;完全一样。“毫无二致”符合语境。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下的稀少可贵的人和物。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预示:预先显示。预兆:预示将要发生某种事情。) 18. B(画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处是“颜色最容易被散射”搭配不当,应该是“光最容易被散射”;一处是“很像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离子散射”语序不当,应该是“会被大气中的离子散射向四面八方”。A“颜色最容易被散射”错误,搭配不当没改过来;C“很像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离子散射”错误,语序没改过来;D“最容易被散射的是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它们向四面八方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错误,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都没改过来。) 19. C(补写句是这段文字的结论句,这段是解释“我们看到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的,可知补写句的结构大致应该为“我们看到……的天空……是……顔色”,A、B、D三项都不符合。另外,A项缺少了“总是”,B项缺少了 “晴朗”,D项表述都不够严谨。) 20、答:①就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2分) ②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会渐渐上升(2分) ③药物浓度不是越高越好(2分) 21、答:内容:儿子为完成学校布置的给父母洗脚的作业,嫌父亲脚臭要求父亲自己先洗好,再给父亲洗。(2分) 寓意:漫画讽刺了当前学校德育中重形式而轻实质的现象,给父母洗脚,本是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是中华孝文化的表达,但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此次作业的意义所在,而只是功利地为完成作业,可见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完全失败的。(3分) 22.作文材料中引用了艾青和席慕蓉的诗句,分别说明诗人流下热泪是因为挚爱土地(在此可以象征故土、家乡、父老乡亲、国家、民族……),对“你”(在此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亲人、恋人、朋友、师长、同学等)在依依不舍分别时表现出来的深厚感情(亲情、友情、爱情、温情)。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引发“你”流下热泪的原因、情境。这些流下的热泪,应该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挚纯洁的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实而不做作,充满了对他人、他物的感激、不舍、爱恋等健康的情感。只要是符合我们正常人流下热泪的健康的情感,写“你”自己某次流下热泪的前后的经历及流泪的原因、变化的过程都是可以的。通过某次的流泪的经历,表达出爱国、爱家、爱友、爱物等主题,都是符合要求的。“你”,在这里强调使用第一人称,在文中则转化为“我”,如果是听他人讲述他的流泪的经历,文章的主题部分能够以第一人称“我”来叙写,也算符合要求。在写作技巧的层面上,要求学生掌握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写法,可以适当抒情或议论,但不能写成抒情的散文或议论性质的文章。写人要求善于使用多种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也可以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使用衬托(正衬或反衬)。描写尽量做到生动形象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可以充分借助环境描写来烘托、渲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