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易错点 1 不能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科技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 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这表明当时 的火药 A.已用于军事和战争 B.开始用于民俗活动 C.主要是起助燃作用 D.主要是配制中药材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火药用于军事和战争的时间而错选 A。 【正解】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古代四大发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排除 A 项;材料 并未涉及“民俗活动”,排除 B 项;D 项与材料无关。 材料反映的是用“伏火矾法”制成药物助燃,C 项 正确。 易错点击 四大发明的重大作用及对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认识 1.作用 (1)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 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 益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发展,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 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对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认识 (1)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强大,在此基础上的封建制度于明清时期又进一步强化。 在这样的社会和制度框架内,四大发明这样的先进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先进技 术始终得不到更深入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难以推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 (2)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正好赶上西方国家的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先进技术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为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 此,西方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则逐渐衰落。 即时巩固 北宋时期,印刷业是播扬文化的中心,书籍大多刊印于杭州,从流传后世的宋版本来看,也多出于江南地 区。这种情况说明北宋时期 A.文化中心南移趋势开始出现 B.文化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C.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烈 D.江南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文化,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始出现”说法错误,A 项排除。 B、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多刊印于杭州”“也多出于江南地区”可知,北宋时期江南地区 成为播扬文化的中心,文化氛围热烈,故 C 项正确。 【答案】C 易错点 2 不能准确把握古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特征 汉末至五代时期,西王母会君故事与当时盛行的帝王求仙故事相结合,衍生出精彩的仙话小说,并成为文 人诗文中常见的题材。宋代以后,西王母会君故事进入固化和衰落期。这一变化 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的内涵 C.有利于摆脱世俗生活的政治束缚 D.源于其脱离了通俗文学潮流 【错解】A 或 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解读材料的主旨,材料反映的是西王母会君故事进入固化和衰落 期的社会背景,需要结合宋代市民阶层壮大这一史实来分析。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意在考查考生对历史变化的分析能力。材料与君主专制 统治的加强无关,故 A 项错误。西王母会君故事不符合市民文学的发展潮流,最终逐渐走向固化和没落, 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未体现。宋代以后,市民文学盛行,西王母会君故事在传承过程中,其精神内涵逐 渐固定,宋代以后未能与通俗文学中盛行的元素相融合,也就脱离了通俗文学的潮流,故 D 项正确。 易错点击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 1.变迁 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特点 (1)先秦:《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 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2)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 (4)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句子长短不一,适于和乐歌唱,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之美。 (5)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抒情叙事兼长。 (6)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 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的逐渐平民化等特征。 即时巩固 明代小说、戏曲等都特别昌盛。在短篇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 其中出现了一些以描写男女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从社会层面讲,这一现 象的出现 A.表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C.表明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政权并立 D.反映了广大知识分子对理学的不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小说、戏曲 昌盛的经济基础,但与社会层面无关,排除 A;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政权并立并非此时的特征,排除 C;当 时只是部分知识分子对理学不满,排除 D。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适应社会需要的小说、戏曲繁荣起 来,故答案为 B。 易错点 3 不能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 从文字结构来看,商朝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即所 谓的“六书”。这主要说明商朝甲骨文 A.与古代书写材质相辅相成 B.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符号 C.体现了古汉字的写意性特点 D.是古代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错解】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区分发现最早的文字符号和文字。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故排除 B 项。写意性是草书和文人画 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甲骨文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故 D 项正确。 易错点击 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魏晋时期 社会的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 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 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唐朝 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 画、山水画等。 3.两宋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也 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4.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 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即时巩固 下面是宋代绘画作品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名人绘画作品已具有品牌化 B.社会风俗已成绘画主流题材 C.宋代绘画创作的世俗性增强 D.宋代画家以出售作品来谋生 【解析】本题以史料切入考查宋代绘画艺术,突出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熟食店张 挂名画、绘画作品在市场出售和“工画村田乐”“往画院前易也”,说明宋代绘画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欣赏 者来看都具有大众化倾向,这是绘画作品世俗化的体现,C 项正确;仅凭一则材料信息不能得出 A 项结论; 材料中只有“工画村田乐”体现了社会风俗性,B 项错误;D 项材料依据不足。 【答案】C 易错点 4 不能全面把握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 在明清两代总共四千四百多种戏曲作品中,清代作品多达二千四百种,而且传奇与杂剧并重,洪昇的《长 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更是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据此可知, 清代戏剧 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B.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继续发展并且成就辉煌 D.缺乏爱国精神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不能准确解读材料,材料反映的是清代戏曲作品多,戏剧成就辉煌。 【正解】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表 明,和明代相比,清代戏曲作品多,而且传奇与杂剧并重,这体现出清代戏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长生殿》 和《桃花扇》更是成为“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说明了清代戏剧在明 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清代市民阶层的要求,故 A 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清代戏剧是否缺乏爱国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易错点击 全面认识京剧的形成 1.形成因素 (1)封建政府的促进作用。乾隆帝时,徽班进京,为京剧形成创造了条件。 (2)北京的中心作用。清代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其形成提供了舞台。 (3)广大艺人们的努力。在他们的努力下,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2.艺术特征 (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唢呐等弦乐器和鼓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2)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3)表演艺术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 (4)表演按照一定程式进行,采用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即时巩固 清代陈彦衡曾说,“今日之皮黄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颇有昆曲家法,徽班老伶 无不擅昆曲,“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之确实证据”。这说明 A.皮黄为昆曲另一名称 B.戏曲艺术间相互借鉴 C.皮黄直接由昆曲派生 D.江南是各戏曲诞生地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和昆曲。材料中的“皮黄”是京剧的称呼,其与昆曲为不同剧种,A 项错误;由材 料可知,京剧在徽、汉两派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B 项正确; 材料强调了皮黄是由昆曲变化而来,但并非直接由昆曲派生,C 项错误;宋元以来,北曲已经存在,昆曲、 京剧均有吸取其长处,D 项错误。 【答案】B 【记忆点一】正确认识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之处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在近代却走向衰落;西方科技后来者居上,超越了中国。这固然与 政治、经济因素有密切关系,但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技严格地讲是经验科学,主要表现为把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的经验进行积累、整理;西 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总结,在揭示现象背后的原理方面则很薄弱; 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将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 效的方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 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 4.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记忆点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 16—17 世纪中西方科技呈现差异的表现 1.原因 (1)经济上: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压制。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体系的主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 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使 中国商业发展的动力不足;中国既缺乏商业兴盛与科学萌芽的有效机制,也缺乏其兴起的思想土壤。 (2)政治上:绝对皇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压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绝 对的权力造成了人格奴性与精神的束缚,这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深层原因。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落后,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以 科举选拔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封建官吏为主要目标,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了对 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对外关系: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 了一次又一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2.差异的表现 (1)经济上:中国依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并有了较大发展。 (2)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没有产生新的阶级力量,而西方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已经产生 了资产阶级且力量不断增强,展开反封建斗争。 (3)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思想界万马齐喑,而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 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记忆点三】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及发展: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 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3)总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主要书体 项目 特点 书法家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的 字体,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欧 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 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 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 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 苏轼; 明朝:文征明 【记忆点四】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编定《诗经》推行德行 教化,屈原以《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 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1.有专家在研究宋代某佛经文本后,指出该经中“有的字存在中间断折或者极为薄俏之缺象”,应与某种 字模“质坚性脆,易掉边角,断划破裂”有关。由此可知,当时 A.印刷术水平十分落后 B.印刷所用字体不适应字模 C.已出现了活字印刷术 D.雕版印刷术实用价值有限 2.“雕版印刷术始于东汉”的说法源于《后汉书》中的“刊章捕俭”,王幼学等人认为“刊章”为刻印“榜 板”之意。结合历史语境可知,“刊章捕俭”即删削去刻在石上的张俭等人的名号并拘捕这些人,是为“正 解”。这主要说明 A.历史事实离不开历史解释 B.汉代版印技术尚不够成熟 C.历史解释离不开特定环境 D.版印技术已用于公文印制 3.据记载,宋代造纸工匠多用杨桃藤、黄蜀葵等的浸出液制作一种“纸药”,它可以使纸浆变得更加均匀, 纸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由此可知,宋代 A.造纸的工序更加完善 B.活字印刷用纸已创制 C.造纸原料实现了革新 D.纸张得到进一步普及 4.有学者从“接受史”的角度,全面考查了关于一部明清时期小说主题的论争:明清时期强调从哲理或宗 教层面上去解读;五四前后强调对其隐晦深藏的民主思想的揭示;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小说的社会批判性; 新时期强调多元化研究。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5.吴歌,又称江南小调,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它们以情为由头,或 抨击时政,或将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这种现象 A.得益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冲击了传统文化格局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6.据考证,伏羲女娲作为华夏的始祖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普遍崇奉,这一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与之相关 的神话传说不仅被文人当作创作的素材,也被普通民众用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这一现象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D.传播了先秦的礼乐制度 7.清代小说记载:商人吴某,有女求配。有一夜,吴某“梦龙戏爪水中”。而次日,一刚应试完毕的寒士 拜访求亲,吴某“虽口诺而意未允”,但当寒士“濯手水瓮中,商以符所梦,欣然许之”。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对政治势力倾心攀附 B.商人通过联姻步入仕途 C.商人行为以经济利益为重 D.弃儒从商成为社会风尚 8.《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 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 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9.下图为清代画家石涛的《竹石梅兰图》,此画竹叶、梅花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富有层次。石 头画法简率放逸,造型夸张。下列对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开创立体画的先河 B.注重逼真摹写景物 C.作画状物不拘形似 D.忽视主观情致神韵 10.下面为明代朱权所著《太和正音谱》中元杂剧的分类。这说明元杂剧 一为神仙道化,二为隐居乐道,三为披袍秉笏,四为忠臣烈士, 五为孝义廉节,六为叱奸骂谗,七为逐臣孤子,八为拔刀赶棒, 九为风花雪月,十为悲欢离合,十一为烟花粉黛,十二为神头鬼面 A.情节曲折离奇 B.题材十分广泛 C.内容较为生动 D.反映底层生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