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邯郸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哀公问取人求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豺狼,其难以身近也。”这体现出孔子的用人之策是 A. 近贤臣,远小人 B. 重品行,轻能力 C. 重仁义,有才识 D. 懂礼仪,性本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豺狼,其难以身近“可见孔子认为应重视信义才能,注重用才的品德标准,故A正确;孔子注重选贤任能,故B不正确;“重仁义,有才识”对材料概括不全面,故C不正确;题干未涉及性善论,故D不正确。‎ ‎2.孔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畏惧),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据此可知,材料 A. 强调要养成美好的品质 B. 表明“礼”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C. 体现了辩证的中庸思想 D. 反映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孔子说明礼的重要性,虽是好的德行,也要以礼来加以节制,才会没有流弊。凡是过犹不及,孔子重视适度合宜,讲究尺度,人情味和理性要完美结合。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很好的德行,但这些德行的实践要符合中庸的准则,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故C正确;A、B、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3.商鞅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他主张“不贵义而贵法”“刑无等级”。下列对此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这位思想家 A. 大力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利用“法”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C. 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D. 有力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不贵义而贵法”“刑无等级”可以看出商鞅强调依法治国,即利用“法”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故B正确;AC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商鞅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D不正确。‎ ‎4.“当儒学和权力与利益发生密切关系,成为强势的话语时……儒家的传播便得到一种严密的制度上的保证。”材料意在说明 A. 先秦儒学衰落的政治原因 B. 明清理学衰落的经济因素 C. 宋明儒学发展的政治条件 D.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儒学和权利与利益发生密切关系……儒学的传播变得到一种严密的制度上的保证”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从而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叙述的内容,排除;材料说明的是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儒学的衰落,排除B;材料并没有严格说明,是宋明时期的发展,排除C。‎ ‎5.董仲舒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是故臣兼功(因依附而取得成绩)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董仲舒这么说的主要用意是 A. 使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和谐 B. 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权 C. 论证汉代统治的合法性 D. 实现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材料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其主要用意是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强化社会的伦理道德,以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和谐”属于孔子的“仁”,与董仲舒无关,故A不正确; “天人感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神学化与“三纲五常”无关,故D不正确。‎ ‎6.下表反映了北宋三次兴学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当时三次兴学的共同意图是 时间 推动者 举措 第一次(庆历年间)‎ 范仲淹 科举应试者须先受官学教育 第二次(熙宁年间)‎ 王安石 创立太学“三舍法”,并创立武学、律学、医学 第三次(崇宁年间)‎ 蔡京 发展地方官学 A. 完善科举,选拔人才 B. 发展官学,抑制私学 C. 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 重整典籍,复兴儒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科举应试者须先受官学教育”“创立太学‘三舍法’,并创立武学、律学、医学”“发展地方官学”表明三次兴学都完善了科举,其目的是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抑制私学的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制的改革与完善,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故C不正确;D材料未体现,排除。‎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去亲身实践,永远想不明白万物的真谛。”与此文观点相一致的是 A. “三纲五常”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实践”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体现了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故C正确;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出三纲五常,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知行合一的要求,排除B;经世致用是指学习的内容对社会产生作用,排除D。‎ ‎8.“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宋人对孔子的经典评价。而李赞却呼吁“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这表明李贽 A. 否定孔子是“圣人” B. 主张人应有独立思维 C. 批判君主专制 D. 认可“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权威性,鼓励独立思考,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故D错误。‎ ‎9.任何思想的发展都有其脉络可循,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也决非无本之木……虽然在许多观点上黄宗羲对传统儒家的思想作了许多批判,但从根本上来说他的思想还是发轫于儒家这个根基的。材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 A. 儒家思想在新条件下的再活跃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C.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简单再现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虽然在许多观点上黄宗羲对传统儒家的思想作了许多批判,但从根本上来说他的思想还是发轫于儒家这个根基的”表明黄宗羲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故A正确;BC材料未体现,排除;黄宗羲的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D错误。‎ ‎10.黄宗羲极其重视宰相职位,他主张将宰相的地位提高到几乎与君主相等。他说:“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乎宰相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材料中黄宗羲重视宰相的主要目的是 A. 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 B.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 否定君主制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表明黄宗羲重视宰相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宰相的作用,不能体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对宰相的重视,不能得出当时中央机构健全与否,故C不正确;材料信息可知其承认君主制,故D不正确。‎ ‎11.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线条的多样和章法自然,注重感情、气势、意境的表达。甚或近于山水画中的泼墨笔法,线条舞动如游龙疾驰,“变动如鬼神,不可端倪”,体现出一种纵意豪放的风姿神貌。这种字体是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材料中的“近于山水画中的泼墨笔法,线条舞动如游龙疾驰”“变动如鬼神,不可端倪”“纵意豪放”说的是草书的风格特点,故D正确;A是篆书,与材料不符;B楷书,与材料信息不符;C是行书,与材料信息无关。‎ ‎12.唐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布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据此可知,唐代 A. 天文历法取得重大突破 B. 雕版印刷业已经相当发达 C. 政府鼓励民间技术创新 D. 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以板印历日”、 “其印历已满天下”,由此可知当时唐朝出现的雕版印刷业应用于社会,且已经相当发达,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天文历法取得重大突破,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鼓励民间技术创新,C项排除;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领域是在南宋以后,D项错误。故选B。‎ ‎13.白居易强调诗歌“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其《法曲歌》道:“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这说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A. 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B. 充满了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C. 对儒学复兴起到推动作用 D. 导致诗歌的内容趋向僵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诗歌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故A正确;材料中的“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不但不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而且对少数民族有所崇敬,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复兴的相关信息,故C不正确;白居易的诗歌更为通俗活泼,而不是趋向僵化,故D不正确。‎ ‎14.以下是几幅反映我国古代书体发展演变的代表性作品。从中体现出的书体演变趋势是 A. 实用性增强 B. 图画感丧失 C. 文字量减少 D. 艺术性减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从篆书、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汉字的实用性在不断增强,故A正确;中国书法艺术一直注重形态美,故B不正确;字体的变化与文字量的增加或减少无关,故C不正确; 古代中国文字的演变日益注重艺术性,故D不正确。‎ ‎15.“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学新形式,包括豪放、婉约两大流派。”材料中的“它”应是指 A. 汉赋 B. 唐诗 C. 宋词 D. 杂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包括豪放、婉约两大流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词人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流派,故C正确;A、B、D均没有豪放、婉约等流派之分,故排除。‎ ‎16.观察如图。对该图特点的评价较为中肯的是 A. 面向生活,朴实、真切,反映时代精神风貌 B. 体现出中国画具有意境深远、写意传神等特点 C. 以神仙和传说中的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为主体 D. 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的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题干属于风俗画,其特点有: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故A正确;B、D涉及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7.元代周达观于13世纪末出使真腊(今柬埔寨),他在《真腊风土记》中说:“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202.5°)……又自真蒲行坤申针(232.5°),过昆仑洋入港。”这表明 A. 元朝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B. 使节交往推动了科技的传播 C. 元代海船根据指南针来确定方向 D. 真腊在元代隶属于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行丁未针(202.5°)……又自真蒲行坤申针(232.5°)”等信息可以看出,元代海船根据指南针来确定方向,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故排除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从材料中的“出使真腊”可以看出,真腊并不隶属于中国,故排除D。‎ ‎18.林则徐在1840年的奏折中说:“彼(英国军队)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这反映出林则徐 A. 对敌我双方仍缺乏整体感知 B. 尚未认识到英国军队的优势 C. 已为中英战争做出周密安排 D. 逐渐改变了天朝上国的心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英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只要已上岸。就没有了坚船利炮的优势。中国平民的老百姓就可以将他们置于死地。说明林则徐对当时双方的战争能力缺乏清醒的认知,故A正确;“尚未认识到英国军队的优势”只是从英国角度来分析,没有涉及到中国方面的问题,表述不全面,故B不正确;材料看不出周密的安排,故C不正确;材料中仍然体现出天朝上国的思想特征,故D不正确。‎ ‎19.从认为”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到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林则徐在思想观念上迈出了重大一步。这实际上 A. 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 B. 达到了“师敌之长技”的根本目的 C. 已经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D. 体现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体现了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实际上承认了“夷”的进步,故A正确;“师敌之长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所以该思想并未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BC错误;D与材料无关,排除。‎ ‎20.“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的弟子们……这一小撮十人在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这反映出 A. 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B.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C. 制度改革已成社会共识 D. 国人摆脱了儒学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的弟子们……这一小撮十人在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可知,这一小撮十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相比,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即主张从政治制度上进行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强调洋务运动的作用,故B项错误;维新派主张托古改制,没有摆脱儒学的束缚,故D项错误。‎ ‎21.在维新派眼里,“提倡民权也好,要求设立议院也罢,它们都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国家自救自强的手段”。这反映了维新派提倡民主政治的政治动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B. 早期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 维新变法运动的迅速兴起 D. 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现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维新派的目的是自救自强,就是挽救民族危亡,所以维新派要提倡民主政治,与当时的国家面临危亡的现实密切相关,故D正确;AB两项与“政治动因”的要求不符,故AB均不正确;维新派民权思想的产生,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 ‎22.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梯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爱的、可怜的老母。”陈独秀意在说明 A. 旧道德根深蒂固 B. 青年只顾谈爱情 C. 新旧道德有区别 D. 新道德践行有误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现在有一班青年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爱的、可怜的老母”表明陈独秀意在说明新道德践行有误,故D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B是表面现象,排除。‎ ‎23.陈独秀说,“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由于“三纲”说乃是孔教之根本教义,因此,孔子之道与国民教育精神的非相容性也就一目了然。这一言论 A. 主张扫除国民的精神束缚 B. 揭露了孔教与帝制的矛盾 C. 要求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D. 表现出对于旧文化的留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孔子之道与国民教育精神的非相容性也就一目了然”可以看出陈独秀否定儒家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奠定基础,即主张扫除国民的精神束缚,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孔教与帝制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反对儒家思想,不是弘扬和留恋,故CD项错误。‎ ‎24.有研究者发现,在20世纪早期,有许多国民党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反映出 A. 当时中国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B. 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积极探索 C. 当时革命信仰的混乱现象 D. 当时国民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有许多国民党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人从不同思想体系方面探索救国道路,说明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道路,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先进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不能得出人民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A不正确;探索中并不能说明信仰混乱,故排除C;D说法明显错误,不合史实,排除。‎ ‎25.1920年,在李大钊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相继成立,吸引了校内外一批先进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引导他们走向工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李大钊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播马克思主义 B. 在实践中寻求救国真理 C. 培养和造就革命骨干 D. 重点改造社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吸引了校内外一批先进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引导他们走向工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明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寻求救国真理,故B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当时还没有进入“革命”阶段,故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26.‎ 孙中山说:“中国自革命以后,成立民权政体,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做主的,所以现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换句话说,就是人民来做皇帝。”这反映出孙中山 A 主张人民主权 B. 力主实现民生 C. 提倡人人平等 D. 仍存帝王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认为革命后的政权应由人民作主,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故A项正确;题干与民生无关,排除B;题干未体现人人平等主张,排除C;孙中山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排除D。‎ ‎27.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中对满族群体与满洲贵族进行了本质上的划分,其思想观念也从整体上的大汉族主义转变为进行纯粹的反满洲政府的斗争。这反映了孙中山 A. 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 B. 民主革命目标的调整 C. 民权主义思想的局限 D. 民主革命理论的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对满族群体与满洲贵族进行了本质上的划分,其思想观念也从整体上的大汉族主义转变为进行纯粹的反满洲政府的斗争”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从排满转变为反对专制制度,说明孙中山民族主义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目标没有发生变化,即反清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主义,没有涉及民权主义,故C项错误;1906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反帝的要求,说明还不成熟,故D项错误。‎ ‎28.1924年,孙中山指出:“土地之岁收,低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利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等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孙中山 A. 重视地方政府建设 B. 旨在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 以民生改善为己任 D. 突出地方的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最具特色的部分,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即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材料的主旨不是要重视地方政府的建设,故A项错误。建立福利社会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由题干可知,民生主义解决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这说明孙中山以民生改善为己任,故C项正确。 题目强调的是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应用于公共需要。故D错误。‎ ‎29.1924年,孙中山说:“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由材料可说明 A. 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仍不彻底 B. 中国革命由于列强的干涉而曲折艰辛 C. 孙中山阶级立场发生本质变化 D. 帝国主义对中国由友好变为武装干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革命失败原因在于西方帝国主义支持国内封建军阀势力,造成了国家动荡混乱,故应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故B正确;题干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比早期三民主义思想有所进步,故A不正确;孙中山阶级立场未变化,依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不正确;题干未反映帝国主义对中国由友好至干涉,故D不正确。‎ ‎30.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所作的阶级分析中,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独创性的贡献。这一“贡献”的意义在于 A.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 推动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形成 C. 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 D.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可以看出毛泽东将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说明不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联合的对象,这有利于推动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形成,故B项正确;A项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意义,排除;材料涉及的是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分析,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是毛泽东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是传播,故D项错误。‎ ‎31.“中国也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但是现在还不是实行社会主义的时候。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这说明毛泽东 A. 把实现平等作为短期目标 B. 否定了中共“一大”的纲领 C. 始终是中国革命的指导者 D. 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国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可以看出毛泽东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民族独立之后实行社会主义,说明毛泽东正确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共最低纲领内容,中共一大制定的是最高纲领,因此材料并没有对一大进行否定,故B项错误;C项中的始终说法绝对化,排除。‎ ‎3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关键性的讲话,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 A. 使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局面 B.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 C. 彻底结束“左”倾思想的束缚 D. 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论述重点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 南方谈话主要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反向,不是总结计划经济的成就,排除B;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排除C; 材料“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指的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方向,D正确。‎ ‎3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该言论 A. 可适当减少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B. 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认为改革实践无需经济理论指导 D.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 “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表明,邓小平南方谈话打消了人们的顾虑,有利于减少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故A正确;BD材料未体现,排除;C表述错误,排除。‎ ‎34.1949年后,我国文学创作出现盛况,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青春之歌》《红日》等。该盛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文人创作环境的改善 B. 茅盾文学奖的设立 C. “双百”方针的实践 D. 国民经济不断恢复 ‎【答案】C ‎【解析】‎ ‎《青春之歌》《红日》等文学创作均是“双百方针”实践下的产物,所以该盛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实践,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文人创作环境的改善、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以及国民经济不断恢复均是相关原因但均不是该盛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所以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5.国外新闻媒体认为,“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这些评议出现的背景可能是 A. 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 中国第一颗导弹的试爆成功 C.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方红一号”是于1970年发射成功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在先进火箭技术和大型火箭技术推动下发射成功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进行宇宙开发无关,故排除。‎ ‎36.载人航天活动,就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国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是 A.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B. 1999年神舟飞船飞行试验 C. “神舟五号”飞船试验成功 D. “神舟十号”飞船试验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7.“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这里体现的方针政策 A. 推动了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的产生 B.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 C. 造成艺术创作因缺乏标准陷于混乱 D. 致使人们对科学研究结论产生怀疑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强调的是思想学术自由发展,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术的发展,与文艺作品无关,A选项排除;C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38.组织写作小组炮制批判性文章是当时流行的文艺批评方式,且文艺批评的写作主体多为以政治阐释权力的“御用”写作班子或工农兵读者,他们的政治性解读对文艺生产影响显著。当时,这类“文艺批评”‎ A. 配合了反右倾运动的开展 B. 满足了广大群众参政的需要 C. 有效贯彻了“双百”方针 D. 助推了“左”倾思想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文艺批评的写作主体多为以政治阐释权力的“御用”写作班子或工农兵读者,他们的政治性解读对文艺生产影响显著”体现的是文学领域中的政治斗争色彩突出,助推了左倾思想的发展,故D正确;“反右倾”运动是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这次运动的重点是党政军机关,A选项排除;广大工农参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强调的是思想、学术自由发展,C选项排除。‎ ‎39.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为改变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经济这一状况,进而解决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中国政府 A. 初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 B. 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 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经济这一状况,进而解决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走科技发展路线,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40.十一五规划中再次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这有利于 A. 纠正“文革”错误 B. 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 C. 实现教育公平发展 D. 满足民主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五规划中再次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故B正确;“文革”错误早已纠正,故A错误;CD材料未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始于商周先秦时代。商以夏亡为鉴,已有“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之记载;周代商后,周人以兴亡论民本,重民、保民之思想日益凸显。至春秋战国,天下纷争。治民有术,争得民心,乃成为各诸侯国取胜之根本。战国以降,历代统治者为了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在开国之初都不同程度地实践了民本思想。明末的政治黑暗和清朝初年的高压政策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进一步开拓了士人的视野,此时的民本思想“不仅反对坏皇帝,而且反对一切皇帝”,显示了明清之际先进的知识分子民主意识的朦胧觉醒,为二百多年后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开了一个好头。‎ ‎——摘编自韩锴《中国民本思想》‎ 材料二:‎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马丁路德《九十三条论纲》‎ 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卢梭 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类天性本善,就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言,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取得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先进思想的特质。‎ ‎【答案】(1)历代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专制政治的黑暗;有识之士民主意识的觉醒。‎ ‎(2)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先进思想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商以夏亡为鉴”“周人以兴亡论民本”“历代统治者为了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可知历代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依据材料“明末的政治黑暗和清朝初年的高压政策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进一步开拓了士人的视野”可知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专制统治黑暗,依据材料“显示了明清之际先进的知识分子民主意识的朦胧觉醒,为二百多年后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开了一个好头”可知有识之士民主意识的觉醒。‎ ‎(2)依据材料“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内涵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本题考查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思想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先进思想的出现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以得出先进思想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们与历史上的社会危机时期出现过的改革家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没有本质的区别。龚自珍诗云:“药方只贩古时丹。”魏源曰:“今必本夫古。”这些都是最好的概括。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家又大都是一些跨越时代的人物,尤其如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人,甚至一度身处中外战争的前沿和民族矛盾的焦点上,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冲突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思想上烙下新时代的印记。‎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材料二:在张之洞看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道德为主,实用为辅,体用有位,各司其职,按照功能而结合起来的统一体。不过,二者的实际运作,并不像张之洞主观理想的主辅关系去排列,而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生主次关系的转变。‎ ‎——摘编自张昭军《传统的张力:儒学思想与近代文化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冲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之洞核心思想,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相关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实际运作中“主次关系”发生转变的表现。‎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门逐步被打开,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危机加深;西学逐步引入,而且影响扩大;晚清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2)核心:中体西用。‎ 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标志着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失败;随着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和革命派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对西学的学习与推崇逐步占据上风;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甚至出现了绝对肯定西学和绝对否定中学的倾向。‎ ‎【解析】‎ ‎【详解】(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时间可知,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冲突是在鸦片战争后,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时代特点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可以得出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第二小问的说明,结合洋务运动、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分析。‎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辽宁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进一步报告:“我们的思想开始活跃,现在只能说是开始,还心有余悸。”……在听取鞍山市委汇报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说:“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少有人知的改革开放序曲:邓小平北方谈话》‎ ‎ 材料二 要敢闯,没有一点敢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干劲,干不出新事业……现有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现在又搞这个东西好不好?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进行严肃、严谨的分析,才能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神实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发表“北方谈话”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要试的经济模式。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 ‎(3)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三所说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神实质。‎ ‎【答案】答案:(1)背景:“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等“左倾”思想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十年“动乱”,国家百业待兴,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困境;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拉大。‎ ‎(2)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程: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是1984年,在城市进行国企改革;最后是1992年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析】‎ ‎(1)根据材料“1978年9月”“们的思想开始活跃,现在只能说是开始,还心有余悸”“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并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社会状况可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的出处“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邓小平要试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再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材料三所说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