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40.0分) 1. 如图是入选《国家宝藏》的“大克鼎”。它是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其铭文主要记录了克凭借先祖功绩受到周王册命和赏赐的内容。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①禅让制 ②宗法制 ③分封制 ④郡县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它是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其铭文主要记录了克凭借先祖功绩受到周王册命和赏赐的内容”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故②③正确; ①是尧舜禹时期的制度,排除; ④主要是秦朝的地方制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它是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其铭文主要记录了克凭借先祖功绩受到周王册命和赏赐的内容”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 2. 如图是1932年中国农工银行的银元票,票面印有《雍正耕织图》的两幅画。正面是“耕”,展现了在水牛的牵引下,雍亲王手扶木犁耕地的场景。背面为“织”,展现福晋(夫人)操作织机织布的情景。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 A. 男耕女织 B. 精耕细作 C. 集体劳作 D. 粗放经营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耕”、“织”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古代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的特点,故A项正确。 精耕细作、粗放经营的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项错误。 小农经济是个体劳作,故C 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的“耕”、“织”。 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体现了墨家学派的( ) A. “尚贤”思想 B. “兼爱”思想 C. “非攻”思想 D. “无为而治”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象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象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要象对待自己一样。这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项是道家思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墨家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墨家思想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汉武帝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参与机要事务。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削弱王国势力 B. 恩泽贵族 C. 提高办事效率 D. 削弱相权 【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官制,不是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 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贵族的恩泽。 C.材料的措施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 D.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设置内朝,他是为了制约外朝宰相权力。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中央官制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内外朝制度的内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 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不到十年中,他的家族200多人死亡近2/3,其中70%死于伤寒病。目睹疾病之猖獗及人生的不幸,他撰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专著。这位医学家是( ) A. 黄帝 B. 华佗 C. 张仲景 D. 孙思邈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可知,处于东汉时期,依据材料“他撰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专著”,结合所学可知,该医学家是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古代临床医学的基础,故C项正确。 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人物,故A项错误。 华佗是东汉的医学家,但是不符合“他撰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专著”,故B项错误。 孙思邈是唐朝的医学家,故D项错误。 故选:C 。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需要掌握张仲景的成就。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撰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专著”。 本题考查对张仲景的成就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 B. “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 C. “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 D. “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说汉语措施,该措施促进民族交融,故A项正确。 “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的是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 “班赐冠服”是孝文帝改革中穿汉服措施,不能说明他废除鲜卑文化,故C项错误。 “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选项措施和影响的分析。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 有学者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属于这一时代的艺术成就是( ) ①《兰亭集序》 ②《女史箴图》 ③《洛神赋图》 ④《步辇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故④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合题意。 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存百姓”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儒法并重的思想 D. 民贵君轻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可以看出唐太宗以民为本,心存百姓。 故选:A 。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唐太宗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功绩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 如图是敦煌莫高窟第445窟中部分壁画的线描图。依据图片信息,可以推断这幅壁画的创作不早于( ) A. 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涉及的是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出现,故C正确。 AB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演进的相关知识,对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下面的时间轴反映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成就。在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 A. 开始出现成熟青瓷 B.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 青花瓷被奉为珍品 D. 彩瓷、珐琅彩制作技术高超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空白处对应的时间是唐朝,结合所学可知,开始出现成熟青瓷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是在唐朝,故B项正确。 青花瓷出现在元朝,故C项错误。 珐琅彩出现在清朝,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陶瓷业成就。需要掌握唐朝陶瓷业发展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抓住空白处对应的时间。 本题考查对唐朝陶瓷业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唐朝时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化( ) A. 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直接结果 B. 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 C. 源于宋朝改革科举制惟才用人 D. 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重削弱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说明唐朝只要建功立业,从军也是一条好的出路,而宋代则对从军的轻视,联系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说明宋代重视科举,对建立军功立业的抑制,从而导致民间也出现重视读书考官而轻视从军为将的风气,故B正确; A项中导致唐后期蕃镇割据,宋朝统治者吸取教训改变政策,故A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 宋朝改革科举制,重用文臣,是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武将专权的教训,最主要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防止武将专权,故C不是变化原因,而是变化的表现,故C错误; 材料与宋代丞相职权削弱无关,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说明宋代建立军功的地位不高,联系宋代的抑制军功的政策进行判断。 宋代吸取唐末五代十国武将专权导致分裂割据的教训,加上宋太祖靠军权政变上位,因而宋朝统治者一直对武将心存戒心,为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1. 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 ) A. 均输法 B. 青苗法 C. 市易法 D. 方田均税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均输法,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解决“积贫”的措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2. 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这些措施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 抑制土地兼并 B. 限制高利贷盘剥 C. 减轻农民负担 D. 提高军队战斗力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军事措施,其目的是强兵,提高军队战斗力,故D项正确。 ABC三项是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需要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目的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提出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李贽 【答案】C 【解析】A.材料中强调而已,所以不可能是董仲舒的思想。 B.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强调心和理一致的应该是属于心学。 C.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学的概念。 D.李贽的思想是离经叛道的。并没有提出材料的观点。 故选:C 。 本题主要考查理学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宋明理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程朱理学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特点。 1.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古代君主害怕丞相权力利过大危及自己的统治,常常采取消弱或者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故A项不选。 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故B项不选。 清代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明代时已废除丞相,故D项错误。 宋代设立三司使以分割丞相的财权,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的常考知识点。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该制度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及相关概念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对不同时期该制度的发展背景、表现及影响正确分析和认识。 2. 如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 唐长安 B. 宋开封 C. 元大都 D. 明北京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 故选:C。 本题意在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考查学生对元朝中央机构的了解。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考查学生对元朝中央机构的了解。 3. 下列四大发明及其应用成就在宋元时期的表现是( ) A. 造纸工艺开始成熟 B. 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C.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D.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宋元时期”,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在东汉,排除。 B项是在唐朝,排除。 C项是在唐末,排除。 D项是宋元时期,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需要掌握宋元时期四大发明的运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宋元时期”。 本题考查对宋元时期四大发明的运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关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 B. 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C. 纠正了前人药书的不当之处 D. 图文并茂,便于学习辨认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中国古代医学的总结,没有吸取西方先进技术,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需要掌握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内容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 以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符合康熙帝的是( ) A. 述而不作,万世师表 B. 善于纳谏,完善科举 C. 缔造统一,创立新制 D. 维护主权,捍卫统一 【答案】D 【解析】A.选项表述的是孔子。 B.这是唐太宗。 D.这是秦始皇。 D.康熙皇帝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符合他的人生历史活动特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康熙的历史功过,要求学生结合康熙皇帝的历史贡献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康熙皇帝的历史贡献,就可以正确选择属于基础题。 3. 在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 ) A. 王韬 B. 郑观应 C. 康有为 D. 严复 【答案】C 【解析】在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康有为,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4. 读图,判断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①梁启超创刊《时务报》 B. ②谭嗣同为变法英勇就义 C. ③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 ④严复创办《国闻报》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①是西安,②是南京,③是北京,④是福州。 梁启超创刊《时务报》是在上海,故A错误; 谭嗣同为变法英勇就义是在北京,故B错误;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在北京,故C正确; 严复创办《国闻报》是在天津,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图中的地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1. 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看,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 挽救了民族危亡 B. 实现了政治变革 C. 引进了西方技术 D. 促进了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因此A、B两项错误。引进了西方技术应是洋务运动的功绩,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功绩,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戊戌变法的意义: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爱国性;进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尝试,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和趋势;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2. 以下孙中山先生的语录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②“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兴中会宣言》 ③“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国事遗嘱》 ④“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北上宣言》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①“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在1912年初。 ②“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兴中会宣言》是在1894年。 ③“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国事遗嘱》是在1925年。 ④“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北上宣言》是1925年在孙中山北上之前,时间比遗嘱要早。 故选:B 。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孙中山民主革命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孙中山领导革命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 中国人自行设计与主持兴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的最大意义在于( ) A. 抵制侵略 B. 证明中国的工程能力 C. 节约开支 D. 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心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人自行设计与主持兴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结合所学知识明显可知最重大意义在于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心,故D正确。 “抵制侵略”不能体现,排除A。 B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C也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最大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是对毛泽东的肯定,故③错误; 采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早已有之,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新的东方道德标准”,故④错误; 结合毛泽东的生平可知,①②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同志又适时地、创造性地用和平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是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经验、完全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对于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巩固国家统一,实现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的大团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下列重要著作,体现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探索的是( )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论十大关系》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①《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②《井冈山的斗争》也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③《论十大关系》是关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表现。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还要搞清楚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特点。 1. 《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纪念邮票自1988年发行以来,共有30位科学家入选。李四光作为此套邮票第一组人物入选的理由是( ) A. 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 B. 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C.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D.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 【答案】D 【解析】A.李四光是地质学家,不是数学家。 B.李四光不是物理学家。 C.李四光是地质学家,不是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 D.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准确把握,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 邓小平曾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此话体现了他主张( ) A. 对外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B.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D.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A、材料指出“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指出了实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正确; B、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有效信息,排除; C、实事求是的描述范围过于宽广,排除; D、材料未涉及外交政策领域,排除; 故选:A。 本题以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描述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对外开放必要性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掌握:“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指出了实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3. 有学者认为,虽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没有正面涉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但他是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本质看得最透彻的人。这一观点是因为“南方谈话”( ) A. 着重阐述了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 B. 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 C. 坚持“人民主体观”与“价值观”统一 D.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答案】B 【解析】A.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应该是在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 B.南方谈话重点是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坚持人民主体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不是南方谈话的重点,材料也没有涉及到。 D.南方谈话没有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的14大上提出来的。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南方谈话,要求学生结合南方谈话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南方谈话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特点。 1. “贤者治国,兵者卫国”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贤者统治;农业和手工业劳动;武士守卫,符合“贤者治国,兵者卫国”,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没有“贤者治国,兵者卫国”思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思想。需要掌握《理想国》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理想国》的内容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理想国》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 如图是伏尔泰所著《牛顿的哲学原理》的封面。左上角的人物是牛顿,他头上的“光明”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了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上。此封面设计的寓意是( ) A. 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B. 牛顿提出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C. 牛顿的发现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 牛顿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答案】D 【解析】A.材料的寓意与经典力学体系有关,当然也与启蒙运动有关选项表述不完整。 B.选项没有讲清楚,牛顿力学和启蒙运动的关系。 C.材料没有体现出经典力学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D.从材料中的牛顿经典力学和伏尔泰的写作手稿,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经典力学和启蒙运动的关系选项表述符合材料。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牛顿的贡献,要求学生结合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内容特征和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启蒙运动的背景。 3. 如表是对一个历史人物主要事迹的整理。此人是( ) •参加七年战争,对前景失望 •领导独立战争,拒当国王 •主持制宪,宪法通过 •担任总统,拒绝再次连任 A. 克伦威尔 B. 华盛顿 C. 查理一世 D. 拿破仑 【答案】B 【解析】“参加七年战争,对前景失望”“领导独立战争,拒当国王”“主持制宪,宪法通过”“担任总统,拒绝再次连任”表明是华盛顿的事迹,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华盛顿的历史贡献,解题的关键是“参加七年战争,对前景失望”“领导独立战争,拒当国王”“主持制宪,宪法通过”“担任总统,拒绝再次连任”。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华盛顿的历史贡献,在1787年他主持了制宪会议,制定了现在的美国宪法,并在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也自愿的放弃权力不再续任,因此建立了美国历史上总统不超过两任的传统,维护了共和国的发展。 1.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内涵包括( ) ①论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 ②肯定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 ④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肯定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故①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合作”。下列史事,他们共同完成的是( )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指导和推动第二国际成立 ③编著整理《资本论》 ④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②是恩格斯领导的,排除; ④是恩格斯,排除; ①③均符合题意,故①③正确。 故选:A 。 本题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解题的关键是“共同完成”。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编著整理《资本论》。 1. 日本人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是没有姓氏的,今天日本人的姓氏大部分出现于19世纪后期。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源于明治维新的哪项措施( ) A. “废藩置县” B. “四民平等” C. “殖产兴业” D. “文明开化”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主张“四民平等”,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需要掌握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 B. 天皇实际上享有绝对的权力 C. 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 D. 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可以看出日本天皇有行政、立法以及司法权,说明天皇实际上享有绝对的权力,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可知,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权力,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需要掌握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3.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战争频繁,武人称雄 军功成为入仕的唯一标准 B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 C 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3,其欧洲部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4 俄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D 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 八幡制铁所。它第一年的生产就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 日本钢铁行业出现了垄断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战争频繁,武人称雄只能说明军功是入仕的途径之一,不能说其是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有利于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不能说明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 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增加,说明俄国农业得到发展,不能说明俄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故C项错误。 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它第一年的生产就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体现了垄断组织的出现,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垄断组织的出现。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史实和结论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垄断组织的出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 1. 1917年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已经开始!”列宁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B.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C. 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了政权 D.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 【答案】A 【解析】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故A正确; B是1864年,排除; C是巴黎公社,排除; D是1922年,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7年”、“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已经开始”,结合十月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2. 联合国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1905年这个科学史上的“奇迹之年”。这年一位青年人发表的几篇论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为造福后世的诸多技术奠定了基础。这位“青年人”是( ) A. 拉马克 B. 普朗克 C. 爱因斯坦 D. 霍金 【答案】C 【解析】“1905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为造福后世的诸多技术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爱因斯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05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为造福后世的诸多技术奠定了基础”。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1905年爱因斯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 1. 梁启超曾说:“孟子尝标举‘知人论世’之义,论世者何?以今语释之,观察时代之背景是已。”这段话强调进行史学研究应当( ) A. 一分为二进行评价 B. 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 C. 全方位多角度看待 D.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答案】B 【解析】“孟子尝标举‘知人论世’之义,论世者何?以今语释之,观察时代之背景是已”强调进行史学研究应当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对“孟子尝标举‘知人论世’之义,论世者何?以今语释之,观察时代之背景是已”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2. 制度化的流动推动社会进步。 小华同学在阅读中对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的这一观点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华文明有两种制度化的流动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是人的身份地位流动。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但可以经过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二是土地的流动。“商鞅变法”后,土地一直在流动中,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1)小华发现以上观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能找到一些史实印证,为此做了一张学习卡片,请你帮他填写完整。(3分) 土地流动: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______,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身份流动: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______形成,在唐宋元各朝沿用并完善。这种通过读书、考试改变身份的制度,它的积极作用是______。 (2)小华依托以上观点解读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请你模仿示例,完成表格。 商鞅变法 梭伦改革 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获得了发展。 工商业是雅典发展的经济基础。 财富流动 ______ “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土地和自由;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保证了工商业者的核心利益。 身份变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使平民们获得了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 ______ (3)社会进步是曲折的。小华发现一些国家的改革在“身份变革和财富流动”的同时,存在着“流动并不彻底”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社会发展。请你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来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均田制;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奖励耕织,保证农民利益;确立财产等级制,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他们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解析】(1)本小问的填空,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2)本小问的填表,结合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解答即可。 (3)本小问的说明,结合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①均田制 ②科举制 ③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2)④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奖励耕织,保证农民利益。 ⑤确立财产等级制,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他们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3)说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还可以赎买一块份地。这样的“流动”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来源,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市场和资金,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改革后的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导致改革后社会矛盾尖锐,影响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孝文帝改革、科举制、商鞅变法、梭伦改革以及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孝文帝改革、科举制、商鞅变法、梭伦改革以及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科举制、商鞅变法、梭伦改革以及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分析理解能力。 1.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水利事业数量及分布地区统计表(汉-宋时期) 时间/ 地点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 江 江西 福 建 广 东 湖 北 湖 南 云 南 总 计 两汉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56 魏晋 南北朝 2 14 3 6 1 1 13 7 7 2 2 1 1 60 隋唐 五代 45 15 35 25 4 16 19 13 47 21 33 8 11 1 293 两宋 20 9 39 24 2 4 117 16 271 54 108 40 18 5 727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阅读材料一,概括两汉至两宋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唐中后期,“诸雄割据”,“虽亦尝有边境上之兵争,然南方各道所受战争影响远不如河南北及关中区之长且烈。”宋朝立国之后,太祖曾规定“有能兴水利、辟田荒”者“有司具赏格”。仁宗、神宗时期,官府督修了淮南、两浙、福建等地的水利工程。两宋时期,伴随北部国防边境线不断南移,出现了人口不断南迁的现象。唐中叶南方人口比之前约增近5倍,宋代中期约增近6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唐宋时期南方水利事业发展的条件。 材料三: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呈递了《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比较详细地介绍西方各国在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如机械化、化肥和温室大棚等,提醒朝廷决策者较其得失而知其富强之所在;并建议京师设立农商局,各省设立农学局、地质局。在《请励工艺奖创新折》中,康有为建议奖励新技艺、新发明,特许专卖,甚至设立爵位以吸引各界人才。这些主张均被光绪帝所采纳,并以诏书方式颁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3)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的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 【答案】(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的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水利事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南方水利事业发展逐渐领先北方;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发展突出。 (2 )本小问的条件,依据材料二“然南方各道所受战争影响远不如河南北及关中区之长且烈”、“太祖曾规定有能兴水利、辟田荒者有司具赏格。仁宗、神宗时期,官府督修了淮南、两浙、福建等地的水利工程”、“两宋时期,伴随北部国防边境线不断南移,出现了人口不断南迁的现象。唐中叶南方人口比之前约增近5倍,宋代中期约增近6倍”等信息,结合所学概括即可。 (3)第一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三“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呈递了《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比较详细地介绍西方各国在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如机械化、化肥和温室大棚等,提醒朝廷决策者较其得失而知其富强之所在;并建议京师设立农商局,各省设立农学局、地质局。在《请励工艺奖创新折》中,康有为建议奖励新技艺、新发明,特许专卖,甚至设立爵位以吸引各界人才”可以得出主张是向西方学习,改造农业生产技术;设立专门机构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用特殊政策招揽经济人才。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以及康有为思想主张以及变法运动开展分析其意义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唐宋时期,水利事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南方水利事业发展逐渐领先北方(隋唐之前北方发达,隋唐之后南方发达);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发展突出。 (2)条件:南方战乱较少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政府的提倡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南方人口持续增加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经济重心南移或南方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增加了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 (3)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造农业生产技术;设立专门机构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用特殊政策招揽经济人才等。 意义:针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这些主张适应了发展经济、振兴国家的需要,具有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改变社会风气的积极意义。康有为的主张被光绪帝所接受,成为百日维新的重要举措,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开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农业发展。考查两汉至两宋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特点;唐宋时期南方水利事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康有为的农业主张和意义。需要掌握汉到宋水利事业发展和康有为的农业思想。 本题考查对汉到宋水利事业发展和康有为的农业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材料一:关于法律,东西方先哲的认识不尽相同。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治国依靠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他还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城邦人的习惯和教育不服从政体的精神,最卓越的法律也没有用。”他还强调执法要公正,认为“法律控制所有的人”。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 (1)阅读材料一,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法律认识上的差异。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部分条款 ① 第134条 依法订立的契约,对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仅得由当事人双方相互的同意、或根据法律许可的原因,始得取消。 ② 第544条 所有权为对物完全按个人意愿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法律及规定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③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并在事前受公正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④ 第1101条 契约,为一人或数人对另一人或另数人承担给付某物、作或不作某事的义务的合意。 ⑤ 第1384条 任何人不仅对其自己的行为所造成之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之损害,均应负赔偿之责任。 (2)近代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以上条款中均有体现。阅读材料二,请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空白处。(5分)结合所学,简述上述原则产生的背景。 原则一:损害赔偿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对应条款序号: 原则三:契约自由原则对应条款序号: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3)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部法律文件,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与统治者关系密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圣人治国依靠礼乐”“认可亲人之间包庇犯罪”“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政体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法律控制所有的人”“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对法律的遵守”表明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依靠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强调城邦政体是保障法律推行的重要前提;孔子认为“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亲亲相隐没有罪,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适用于所有人;孔子法律思想的实质是“人治”,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自身就具有约束力。 (2)第一小问,“任何人不仅对其自己的行为所造成之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之损害,均应负赔偿之责任”体现了损害赔偿原则,“所有权为对物完全按个人意愿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法律及规定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并在事前受公正的补偿时不在此限”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依法订立的契约,对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仅得由当事人双方相互的同意、或根据法律许可的原因,始得取消”“契约,为一人或数人对另一人或另数人承担给付某物、作或不作某事的义务的合意”体现了契约自由原则。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借鉴了罗马法的一些原则;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资产阶级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旧制度对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的践踏。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共同纲领》宣布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体现了民族独立的要求;经济上提出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指导作用。 故答案为: (1)差异:孔子认为法律的推行依靠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强调城邦政体是保障法律推行的重要前提;孔子认为“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亲亲相隐没有罪,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适用于所有人;孔子法律思想的实质是“人治”,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自身就具有约束力(即“法治”)。 (2)损害赔偿原则:⑤;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②、③; 契约自由原则:①、④。 背景:借鉴了罗马法的一些原则;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资产阶级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旧制度对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的践踏。 (3)作用:《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共同纲领》宣布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体现了民族独立的要求;经济上提出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指导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查中西方的法律。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法律认识上的差异、《拿破仑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作用,需结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拿破仑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拿破仑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文物有助于我们去接近真实的历史。 材料一:图1所示文物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秦“阳陵虎符”。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1)结合所学,说明文物“阳陵虎符”所体现出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1895年,英国首相罗斯伯里伯爵提议在威斯敏斯特设立一座克伦威尔铜像,此提议掀起了巨大争议。铜像在1899年,即克伦威尔诞辰300周年之际揭幕。由于害怕公众抗议,甚至不敢搞揭幕仪式。此像面向议会广场,较若干国王之铜像更为雄伟,其造型是手持宝剑,低首沉思。 (2)为克伦威尔造像为什么会引起巨大争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图3是邓小平讲话提纲的手稿(部分),其中有“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管理经济”等关键词。五天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便召开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此次讲话的背景。 【答案】(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体现皇帝对军权的控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可用于研究秦朝的军事管理制度;也能反映当时的文字和冶铸业水平等。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赞同者认为克伦威尔对英国历史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如领导议会军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处死暴君查理一世;改善法律;积极发展工商业,打败荷兰以维护英国的海上权威等。反对者认为克伦威尔执政期间采取了军事独裁,压制甚至解散议会,侵犯了民主和自由,并远征爱尔兰等地。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招致了广泛的反对。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结束,“两个凡是”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国民经济徘徊不前;党和国家准备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故答案为: (1)历史价值:可以体现皇帝对军权的控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可用于研究秦朝的军事管理制度;也能反映当时的文字和冶铸业水平等。 (2)说明:赞同者认为克伦威尔对英国历史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如领导议会军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处死暴君查理一世;改善法律;积极发展工商业,打败荷兰以维护英国的海上权威等。反对者认为克伦威尔执政期间采取了军事独裁,压制甚至解散议会,侵犯了民主和自由,并远征爱尔兰等地。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招致了广泛的反对。 综上所述,由于克伦威尔的功过都相当突出,是英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因此为其造像难免会引发争议。 (3)背景:“文革”结束,“两个凡是”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国民经济徘徊不前;党和国家准备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文物“阳陵虎符”所体现出的历史价值、克伦威尔造像引起巨大争议的原因、邓小平此次讲话的背景,需结合史料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克伦威尔的贡献来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克伦威尔的贡献,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