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50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1. 《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 西周初分封制 D. 西周末王室衰微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定期朝贡,否则将受到惩罚,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的事情,故A、B和D均不符合题意。‎ ‎2. 《吕氏春秋·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 消除诸子矛盾 D. 实现长治久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故A正确。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与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直接关系,故B排除。消除诸子矛盾,过于绝对,且属于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的本质,故C排除。实现长治久安,过于笼统,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3. 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A.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 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C.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郡县的长官由君主任免不得世袭,没有封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答案为D。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矛盾的是规定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排除A;B项属于选官用人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丞相为中央官制,郡县属于地方行政区划,C项与郡县制的作用无关,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 ‎4.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因此B符合题意。而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A;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C错误。D项在专制体制下,民主观念是没有生存的土壤的。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的形成 ‎5.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 公平竞争 B. 以文治国 C. 分科考试 D. 学而优则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公平竞争、分科考试、以文治国和学而优则仕都是科举考试的理念,但只有公平竞争能达到“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的高度,与材料相符,所以“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公平竞争,故排除BCD,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6. 如图所示的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分别出于 A. 秦朝和西汉 B. 西汉和东汉 C. 秦朝和隋唐 D. 唐朝和宋朝 ‎【答案】C ‎【解析】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朝的,三省六部是隋唐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西汉,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西汉东汉均错,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唐朝宋朝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左图是秦朝的三公制度,右图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7.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北宋时中书门下长官为当朝宰相。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北宋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以加强皇权,故选C。D项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名师点睛】宋代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可以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④秦朝废分封,设郡县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代指丞相)的权,总是逐步降。”实际上反映的是君相之间的关系: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材料中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由地方政府进行,不利于中央集权,秦朝废分封,设郡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①④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①④。‎ 点睛:首先,根据“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得出材料观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然后,所学史实判断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9. 雅典公职一般都要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 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 B. 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 C. 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 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可以有效的防止权力腐败和个人的专制独裁,根本上来说是保证民主政治,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0.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由此可知,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是 A. 直接民主 B. 范围狭隘 C. 人民独裁 D. 权力滥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结合所学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制度缺陷是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本题答案选D项。A和B项是缺陷,但与材料无关;C与雅典民主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缺陷 ‎11. 马克思说:“罗马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 罗马法官判决的依据是《民法大全》‎ B. 罗马法有效地维系了封建统治秩序 C. 罗马帝国的统治由罗马法官维系 D. 罗马法保护了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利益 ‎【答案】D ‎【解析】略 ‎12. 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英国高等法院后裁定,英国政府在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前需经议会批准,英国政府发表声明称,对此裁决“感到失望”,并宣布将向英国最高法院上诉。2017年1月,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做出终审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据此可知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B. 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C. 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D. 政府权力受议会制约 ‎【答案】D ‎【解析】根据“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可知英国政府权力受议会制约,故D正确;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A时间不符合材料;材料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无关,排除BC。‎ ‎13. 2017年2月9日,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暂停总统特朗普签署的禁止全球难民入境的行政令。特朗普表示将上诉到最高法院,因此,入境限制令能否推行可能最终取决于最高法院的裁决。由此可见,美国 A. 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B. 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C. 总统对最高法院负责 D.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美国政治制度的运行原则是三权分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总统与法院之间的制约。所以从题意可得出D选项正确。A项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是制约平衡,没有大小之分,因此错误。总统只是行政权的执掌者,在三权分立的原则下没有国家权力的中心,B项错误。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所以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政治运行的特征,掌握分权制衡这个特点,问题就很好解决。‎ ‎14. 菲利浦•约瑟夫在《列强对华外交》中写道:“它揭开了(英国)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锁国的破产……。”它当指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北京条约》‎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它标志着中国闭关锁国的破产”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故A项正确;《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在时间上与题意不合,故BCD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突破口是对“中国闭关锁国的破产”的准确理解,意指中国由“闭关锁国”开始走向“开放”,然后联系鸦片战争分析即可。‎ ‎15.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其中导致1844年进口猛增的原因是 年代 ‎1842‎ ‎1844‎ ‎1846‎ ‎1848‎ 正当贸易货物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5‎ ‎144.6‎ A. 鸦片输入减少 B. 自然经济解体 C. 列强夺取了政治经济特权 D. 5%的低关税 ‎【答案】C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鸦片输入的减少和自然经济的解体,不能选A和B。导致1844年进口猛增的原因是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夺取了政治经济特权,列强凭借经济政治特权不断的输出商品才导致表格中现象的出现,故选C 。5%的低关税率在表格不能体现,排除D。‎ ‎16. 有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最能体现材料的观点的是太平天国 A. 设立圣库制度 B.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C. 创建拜上帝教 D. 提倡平均分配土地 ‎【答案】D ‎【解析】: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的平均主义,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可排除A;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是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虽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是由于当时局势紧张无法实施,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的利益诉求,因此可排除B;创建拜上帝教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并不能直接体现农民的利益要求,可排除C;对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来说,最迫切愿望是就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所以本题选D。‎ ‎17.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反割台斗争 C. 《马关条约》——黄海海战 D.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反割台斗争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引起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说法均正确。‎ ‎18. 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这说明辛亥革命 A. 推动了地方自治的进程 B. 宣扬了民主政治理念 C. 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 D. 推动了民权意识觉醒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说明地方政府权力增强,这种变化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故答案为C项。辛亥革命前没有进行地方自治,排除A项;国家结构形式的变化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9.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①反帝爱国运动 ‎②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③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反帝爱国运动是从政治方方面说明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②③是思想方面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故选①②③正确,故选A。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故④错误。‎ ‎20.‎ ‎ 历史上有一个新型政权,通过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劳动立法,包括规定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等,这个政权应是 A.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C. 二月革命后的俄国临时政府 D. 1871年的巴黎公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通过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劳动立法”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政权。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巴黎公社·特点 ‎21. 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怅;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与该誓词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 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 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土匪军阀”“帝国主义”可以知道此次革命的重要打击对象是列强和军阀,同时“总理遗命”是指此次革命秉承了孙中山的遗命,综合这两者信息可以知道此次革命是指国民革命中的北伐战争,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故A项正确。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的是护国运动,故BC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目的隐含信息“土匪军阀”“帝国主义”,这反映了革命的目标。‎ ‎22.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民主集中制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不是政党制度,故A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民主集中制度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党制度,它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弊端,实现了集中领导,同时又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兼顾了广泛的民主,故D正确。‎ ‎【点睛】‎ 根据“从根本上客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可知材料所述的是政党制度。‎ ‎23. 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B.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C.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 北约的建立 ‎【答案】A ‎【解析】二战后,西欧经济普遍衰落,美国出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故它是西欧经济恢复的“强心剂”“及时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又促使西欧走向联合,所以也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但是由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苏联随之组建“经互会”,欧洲经济也同政治一道分裂,所以马歇尔计划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所以答案选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表明欧洲已经走向联合,B不符合“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排除;杜鲁门主义属于政治方面的冷战措施,北约是政治军事集团,不符合“欧洲经济的‘强心剂’”,排除C、D。 ‎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联系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分析解答。‎ ‎24.‎ ‎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是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于2001年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显然与美国无关,排除①。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在1949年,发生在尼克松上台之前,排除③。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当时形势的变化,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出,二是70年代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②④。‎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尼克松主义。‎ ‎【名师点睛】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自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现成员国: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观察员:阿富汗、白俄罗斯、伊朗、蒙古、巴基斯坦、印度;对话伙伴: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土耳其、斯里兰卡。‎ ‎25. 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 ‎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 ‎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夏商早期农业。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其中的“協”字反映了三耒共耕,可以推断当时已经使用耒耜耕地,故①项正确。材料提到“(王)大令众人”,可知当时的耕作是众人完成的,可以推断出是集体耕作方式,故②项正确。材料提到“協田”,说明当时采用集体耕种的方式,井田制下公田由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故③项正确。在殷商时代书写并不方便,将农业生产活动记载入甲骨文中,体现了农业活动在当时的重要性,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6.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私田的开垦。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ACD都取决于B.‎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 ‎27. 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君主土地私有制 B. 贵族土地私有制 C.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 地主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在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大大小小的地主虽然人数不如农民多,但是占有土地数量是最多的,君主土地私有制和贵族土地私有制都属于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人数虽然很多,但是其占有土地的数量却是很少的,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 ‎28.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这一材料反映了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③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一些劳动产品 ‎④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农产品能够“朝登垄亩,夕贸市廛”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而这些新产品属佃农所获,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并且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租佃关系 ‎29.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 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答案】A ‎【解析】“工商食官”指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故A正确;材料表明官府垄断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无关,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家庭手工业,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工商食官”只表明手工业和商业都被官府垄断,不能反映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故D错误。‎ ‎30. 王士祯《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A. 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 注重多样化经营 C. 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 注重买田置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说明徽商注重资本积累和扩大投资,答案选C,A B D三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 考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高考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二,商帮的出现,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快速和异常活跃。这也直接挑战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 ‎31.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 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唐朝时期,在城市中特定位置设立市(商业区),对城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管理和限制,而到了北宋时期,出现晓市、夜市等,城市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等限制。题干所示现象实际上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都城建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农业”,排除D。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相关概况 ‎32. 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 ‎②闭关政策 ‎③重农抑商政策 ‎④官营手工业 ‎⑤家庭手工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闭关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其实也是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官营手工业垄断技术,还不外传,当然会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家庭手工业生产不面向市场,也会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D.①②③④⑤。‎ ‎33. 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下列表格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①‎ ‎1878年 法国巴黎 ‎②‎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 ‎③‎ A. ①火车机车、西门子发电机;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B. 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电话、西门子发电机;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C. ①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电话、西门子发电机;③汽车、飞机模型 D. 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西门子发电机、汽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科技发明的相关知识。据所学知识可知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引擎出现,火车和蒸汽引擎应是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展品;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电话、西门子发电机是1878年巴黎世博会的展品;1885年德国人戴勒姆和本茨发明了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汽车和飞机应是圣路易斯世博会的展品。故答案为C。‎ ‎34.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如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导致中国 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C. 小农经济完全破坏 D. 市场全部主动开放 ‎【答案】A ‎【解析】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导致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经营模式破产,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民族工业的信息,故B错误;C中完全破坏说法错误;中国市场开放是被动开放,故D错误。‎ ‎35.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与上述材料的描述相符的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洪仁玕 D. 康有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故答案为B项。AC项没有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西方,D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器物”,均排除。‎ ‎36.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 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C.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D. 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属于商品经济形态,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的说法只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注意三次时间的不同,再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与自然经济的关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7. 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 A. 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B. 近代风俗中西合璧 C. 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D. 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答案】C ‎【解析】传统的跪拜礼仪在广大落后封闭的农村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近代风俗中西合璧,故B项错误;材料中梅兰芳与顾维钧三次见面的礼节,从“打千”到“鞠躬”再到“握手”,体现了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带有不平等意味的传统礼节被人们废弃不用,代之以文明平等的现代礼节,说明了平等意识的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近代见面礼节发生的变化,而不是演员地位发生的变化,故D项错误。‎ ‎38.‎ ‎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经济危机和发展的历史看,每一次规模较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带来包括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在内的‘破坏性创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性创新”有 A.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普遍确立 B. 国家通过大规模直接干预经济摆脱危机 C.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D.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刺激新需求的关键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也说明了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普遍确立,这与材料中的1929年时间不相符合,可排除A;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后的影响,这与材料中的1929年时间不相符合,可排除C;高新技术产业是二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这与材料中的1929年时间不相符合,可排除D。所以本题选B。‎ ‎39. 该经济体制(政策)不是经济规律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在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髙速度工业化的追求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相结合而衍生的结果。此经济体制(政策)‎ A. 促进了苏联经济协调发展 B. 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C. 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D. 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材料讲的是农业集体化,而这种方式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但是导致了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答案选D,排除AB。农业全盘集体化后,苏联逐渐建立起单一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排除C。‎ ‎40.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导致②时期现象的因素是 A.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可知②阶段对应的时间是1953——1956年,结合所学这一阶段正好是三大改造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A项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B项是1956年,排除;D项是21世纪初,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41.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人民日报》根据《决议》精神发表了“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到11月,就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这一运动 A.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故C项正确,D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不利于工业化的实现,A错误;B项是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42. 读“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 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 B. 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C. 西方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 D. 婚姻观念中的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表格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信息可知1967——1996年间,择偶标准中看重“本人成份、政治面貌”的比例不断下降,这说明婚姻观念中和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故D项正确;从表格中信息可以看出重视“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仍占有较大比重,A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观念的演变 ‎43. 欧洲走向联合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表现之一。欧洲的联合由一个经贸集团演变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以下哪一事件最能体现这一演变 A. 欧盟成立 B. 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C. 欧洲共同体建 D. 欧元正式启用 ‎【答案】A ‎44. 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与时俱进,适应统治者的要求有密切关系表现在 ‎①孔子“仁”的提出 ‎②孟子“仁政”‎ ‎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程朱理学 ‎⑤阳明心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干关键词“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①②的提出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重视,没有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可以排除;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③④⑤,在发展过程都吸收了其它学说的优点,说明了其与时俱进。所以答案为D。‎ ‎45.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 “天人感应”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大一统”的主张 D. “三纲五常”学说 ‎【答案】A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家思想演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46. 唐代的诗歌内容丰富,从各个侧面和角度反映现实生活。产生这一特点的社会原因是 A. 封建经济的繁荣 B. 科举考试的实行 C. 庶族地主登上历史舞台 D. 中外文化的交流 ‎【答案】A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正是有了唐朝经济的繁荣这一基础,才有唐诗的丰富多彩,A正确;科举考试、庶族地主登上历史舞台是唐诗的丰富多彩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社会原因,排除B、C;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唐诗繁荣关系不大,排除D。‎ ‎47. 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 A. 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B.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C. 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D.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说明保守派反对智者派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只注重强调人的重要性而忽视法律、道德对人的约束作用,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反对迷信,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排除C;材料无法体否定神的意志,排除D。所以选B ‎48.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 天主教、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B. 马丁·路德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C. 教会腐败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D. 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教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即可得救,同时坚持简化宗教仪式,反对教会的敛财行为,强调信仰的重要性,B项正确。马丁•路德主张王权高于教权,迎合民族国家形成的需要,没有提出打击专制王权,排除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爆发的根本原因,材料没有反映宗教改革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C。马丁·路德没有否定天主教教义,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反对教会的敛财行为,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49.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像牛顿先生……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而不是依赖外在权威,故C项正确;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属于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伏尔泰主张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故D项错误。故选C。‎ ‎50.‎ ‎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共和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孙中山强调即使汉人做君主,也要通过革命根除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根除君主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解决的是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过于宽泛,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 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二、第二部分连线题(共10分。)‎ ‎51. 连线题 ‎1.董仲舒 A.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朱熹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老子 C.存天理,灭人欲 ‎4.黄宗羲 D.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5.孟子 E.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答案】1-E,2-C,3-A,4-D,5-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主张“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连线正确的是1-E,2-C,3-A,4-D,5-B。‎ 三、第三部分材料解析题(共15分。)‎ ‎52. 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哪项措施?罗斯福新政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20世纪80-90年代,粮票(图二)逐渐退出中国经济舞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主要原因。‎ ‎(3)指出当代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相同点。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工业复兴法》。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答出具体内容同样给分)。‎ ‎(2)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农业产量提高等。‎ ‎(3)市场经济体制。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据图一“蓝鹰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工业复兴法》的角度回答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哪项措施。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等方面回答罗斯福新政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本题结合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等知识即可从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提高等方面概括粮票逐渐退出中国经济舞台的主要原因。‎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指出当代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相同点。再综合上述材料即可从计划与市场的作用等方面回答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