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诗文阅读 学案36
1 学案 36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二) 学案目标 1.整合、辨析相关表达技巧。2.强化对主要表达技巧的训练。 一、整合、辨析相关表达技巧 (一)关于情与景方面的表达技巧 1.概念辨析 情与景的关系是古典诗歌写作和鉴赏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高考考“情与景”的关系涉 及的表达技巧角度有: (1)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某诗某句。 这样的题目答题步骤与要点是:先指出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再指出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及表达效果。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一般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另外,要注意情 与景是否一致,是否有反衬现象。 (2)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见的抒情言志的一种方式,即借助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 志。这种手法使抒情含蓄、耐人寻味。 (3)触景生情。 它是指因见到某一景物、场景,油然而生的某种情感。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 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与借景抒情最大的不同是情景相间(分写), 而不是情景交融。情景分写的方式有:一句之中,上半句写景下半句抒情,如杜甫《江亭》 中的“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竟”“意俱迟”是情。 有的两句之中,上一句写景,下一句抒情,或相反。如陈亮《水龙吟》中“寂寞凭高念远, 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有的四句之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这 种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表面看来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高考对这种手法很 少涉及。 (4)以景结情。 它是诗歌的结构技巧之一,是指在抒情诗歌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最大 特征是在诗歌结尾写景。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 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它与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不同的是,它是篇章的结构技巧,而后 两者则是表现手法。 2.演练体悟 (20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关于对比与反衬 1.概念辨析 ①对比。对比是在古典诗歌中运用之广仅次于借景抒情的一种表达技巧。作为一种表达 技巧,它既属于表现手法,又属于修辞手法,这是对比手法的“两栖性”。 2 高考对对比手法的考查频率较高,而且重现率也高。高考考对比,更多的是作为表现手 法来考的,修辞手法中很少涉及。不过,如考修辞手法,“对比”绝对可以进入“备选”之 列。 考对比手法,一般都要求分析。分析时应抓住两点:一是点明拿什么与什么对比,二是 这样对比的表达效果。 ②反衬。反衬是衬托的一种。衬托既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法,也具有 “两栖性”。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如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动衬静。 对比与反衬是不同的。对比强调两相对照,形成鲜明的比较,二者相得益彰,都是作者 要表现的重点;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而反衬则是烘“云”托“月”,描写的重 点只有一个,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不过,有的时 候不容易分,故高考考查时,往往把这两者都算对。 2.演练体悟 (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 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节描写 1.方法提示 细节描写,是指对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 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不会有大量篇幅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 短小的篇章,也不可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运用它,往往可以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2008 年山东卷《画堂春》中作者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惜春到无 奈春归的感情变化。这正是山东卷的命题点。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 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要表达技巧强化训练 (一)虚实结合(相生) 1.方法提示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 3 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关 于何为“实”、何为“虚”,理解起来含义太多,这里取较公认的一种理解。)虚实结合, 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加。如陈陶《陇 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对照,写出 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出现的家庭悲剧的深切同情。 辨析“虚实结合”手法,关键在于辨“虚”。一般而言,过去将来,梦境仙境,联想想 象均为虚。有时把侧面描写也叫“虚写”。虚写一般有标志词,如“忆”“念”“想”,带 假设关系的连词“纵”等。 高考考虚实结合,一般定位于辨识上,如要考简析,一般要求指出何为实、何为虚即可。 2.演练体悟 (1)(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③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 邱二十二员外即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将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对照着赏读。说说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动静结合 1.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 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与衬托相关,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 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再如李 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出”一“送”,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像”, 也是一样,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 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 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 第三句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高考考动静结合,主要在写景方面考查。一般的答题步骤和要点为:先指出何为“动”、 何为“静”,再指出动静如何结合,后点明动静结合的好处。 4 2.演练体悟 (1)(2005·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 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面落笔(对写法) 1.方法提示 对面落笔,又叫“折绕联想”,或者“一笔两面”,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构思技巧, 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 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 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出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这种手法最早见于《诗经·东山》中,诗写一个征夫在回乡的路上,既想着家乡与亲人, 想着当初与妻子成亲时的情景,又想妻子也一定在想念着自己,洒扫庭院等候着自己的归来。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室,我征聿至。” 意思是说,我到东山去打仗,好久不归岁月长。今天我从东方来,细雨濛濛倍凄凉。鹳立土 堆伸颈叫,妻守空房长叹伤。洒扫房院多整洁,一定盼我早返乡。宋代词人柳永在他的《八 声甘州》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词的下片写到:“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盼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 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乘着帆船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 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此时妻子的心情一定会产生埋怨情绪,怨丈夫长久滞留在外不想家。 至此,诗人由联想又回到现实,道出自己也如此的愁苦。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 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高考对此种表现手法或明或暗地考查过。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采用了什么技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秦观①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 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①秦观,字少游,因党祸之争当时被流放到郴州,归家无望。②梅花、尺素两句, 表示亲友间的寄赠和慰藉。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阕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 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 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①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6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诗的最后两句写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虽为咏物词,但此词一反传统,别开生面,由议论构成词的主体,抒写自己的独到见解,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别紫云 (清)陈维崧 二度牵衣送我行,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不是离筵不肯明。 (1)首句有一细节描写特别有表现力,请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 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元好问①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②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③香摇细细风。 情不尽、 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注 ①元好问(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人,金亡不仕元。1233 年,蒙古军攻陷 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元好问与一些官民被羁管在聊城(在山东),过半是囚徒半是苦工 的俘虏生活。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②殢:停留。③暗澹:这里指香气清淡。 (1)请写出上阕中能反衬作者当时被羁管生活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欢缘心事”中的“心事”主要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上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两首诗中“柳”的形象有何不同?各处分别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嫩于金色软于丝”和“曾逐东风拂舞筵”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共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 36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二) 知识整合 一、(一)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 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二)2.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 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 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三)2.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二、(一)2.(1)示例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 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示例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 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2)虚实结合,前两句为实写,后两句为虚写。这样写能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同一时 间中的不同空间的两幅画面:怀人之人和被怀之人。更好地表达了思念的深情。 解析 眼见为实,想象(的画面)为虚。判定虚写,要抓住“应”这一具有推断性的字。 (二)2.(1)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 8 的静态之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 “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 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 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 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 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三)2.对面落笔的技巧。如果只是一般性地直说,兄弟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 独在异乡不能参与,就缺少新意与深情了;而从对面落笔,说兄弟们的缺憾,就显得曲折有 致,出乎常情。 解析 此题关键是谈好处。可以把对写法的一般好处与本诗结合起来说。 巩固提升 1.本词上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胧月色中隐没。 远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此刻,因受党祸之争牵连而流放的秦观,正在郴州的一所旅 舍内,忍受着春寒,独自愁闷。斜阳下,杜鹃声声,“不如归去”的啼鸣,凄厉辛酸,令人 伤感倍增。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 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凄切。②细节描写:下 阕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 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的愁苦神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 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直抒胸臆:“谙尽 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 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3.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中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鲜明对比。 4.最后两句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前 后映衬,对照鲜明,卒章显志。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 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5.三、四句用群花对比(衬托),赞美桂花为花中第一流;五、六、七句用梅、菊反衬 桂花为中秋时节花中之冠;最后两句从评说古人入笔,借批评骚人(屈原)情思不足,忽略桂 花,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 解析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 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 6.(1)牵衣。表现了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 似乎有意与人作对,看上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 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 解析 “无理”表现在不合常理上,“而妙”表现在抒发感情上,扣住这两个方面作答。 7.(1)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芳丛。 (2)对国家灭亡的痛心和郁愤,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家人处境的担忧。 (3)上阕间接抒情,通过莺出画笼、蝴蝶殢花、花透月光、轻风送香等美好景象的描写, 隐约传达出作者的忧伤;下阕直抒胸臆,以深情难诉、美梦幻空、满面泪痕、愁肠寸断来抒 9 发自己的愁思和郁愤。 解析 (2)“心事”的内容主要是分析下阕,尤其是“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 重”并结合注释得出的。 (3)抒情方式主要是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答间接抒情可具体到属哪种借景抒情。 8.(1)白诗中的柳是春日之柳,李诗中的柳是秋日之柳,白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 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李诗则表达了自伤迟暮的思想感情。 (2)前句比况,后句拟人。 (3)共同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白诗托“西角荒园”的春柳发人才不得其 位之慨,李诗托清秋之柳发迟暮之叹;白诗以柳树之美与环境之差作对比,李诗以春日之柳 与秋日之柳作对比。 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