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文本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 ‎、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B.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D. 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通过协商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B. 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C. 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D. 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着重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B. 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C.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牛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水心里疏疏几根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迎面吹来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 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枝才喷绿芽,露珠亮晶晶地,一碰洒人一身。树丛中露出一个个圆圆的土馒头,牵牛花缠绕着坟尖,把它那粉紫色的小喇叭直伸进暴露在黄泥外的破烂棺材里去。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人唱着歌经过它们。‎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到了目的地的时候,放牛的孩子负着主人的使命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开了他们。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的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你个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 牛的瞳孔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她那柔驯的战抖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节选自《张爱玲文集》)‎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这篇小说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也养过牛,牛让别人牵走是迫于生活情非得已,点出了禄兴家的窘迫现状,也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 B.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表现了禄兴对已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还有对生活困窘的忧虑。‎ C. 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她怨怪丈夫的鲁莽,可预见的是,她也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D. 小说颇具画面感,既有具体描写,又有简笔勾勒,比如对禄兴被牛攻击的场景,作品做了具体描绘,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血腥画面。‎ ‎5. 小说两次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别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6.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凉意味,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就体现了浓浓的悲凉味;也有人说,结尾一段是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当下,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 ‎——(《中国青年报》 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来源:学§科§网]‎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词大会》在制作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人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才会得到有效传承。‎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地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材料二引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的原话,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C.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 D.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都关注了古诗词,但各自的写作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读者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不同。‎ ‎9.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试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几种实施方式。(6分)‎ 二、古诗文文本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令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B.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C.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D.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文中指幼年丧母。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独,老而无子的人。‎ B.“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C.“摄”有代理的意思,“摄吏部尚书”就是代理了吏部尚书的职务。‎ D.“赠”,文中指追赠,指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官吏已死的长辈追封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周早年经历坎坷。途径汴州时,他受到县令崔贤的羞辱,内心受到极大触动,于是继续向西入关进京,谋求更大的发展。 ‎ B.马周才能非凡。太宗见到他为常何代拟的条陈后,急切地要见到他。甚至派常何四处找寻他、敦促他入官。‎ C.马周深得宠信。在赏赐给马周的书件里,太宗鼓励他要成为竭忠尽力的股肱重臣。‎ D.马周虑事周全。病重之后,他烧掉了写给皇帝的奏章,表示自己不想靠暴露君王过错来为自己博取名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5分)‎ ‎(2)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5分)‎ (二) 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刘昱 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五两①,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 扬州郭里暮潮生。行人夜宿金陵渚, 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释:①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14.下列有关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月寒苇花”江边的芦花在秋风中摇荡,一片泛白,呈现出萧瑟的寒意,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B.芦花之白,映衬着秋江浪头之白,使眼前的景象带上了凄寒的色调,这和送别时主客双方的心境正相吻合。‎ C.“北风吹五两”的“北风”使“寒芦花”和“浪头白”都明显的带上了强烈的动态感,北风吹动芦花和吹起浪头。‎ D.“谁是浔阳客”是说友人刘昱离开后自己仍然客居异乡,这个“客”指的是诗人自己。‎ ‎15.“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太白山是秦岭主峰,位于秦岭山脉的中段,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文人学士所向往。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因为这座山太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来往。‎ ‎(2)《登高》中由高到低,写作者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满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4)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感官的满足,理性消费转变为感性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转变为情绪满足消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实体书店一味地 ,终将被社会的这个趋势浪潮所淘汰,因此实体书店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境。‎ 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很多实体书店也 积极转型,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但是实体书店一味地追求商业利润,一味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就容易出现实体书店“忘本”的情况,实体书店的社会责任也在逐渐淡化,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扭曲的书店经营业态。‎ 当今许多实体书店为了转嫁单一地销售图书难以维持生计的危机,在销售产品中引入了各种文创产品,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走进实体店,本是 ,但是有的实体书店却 ,在书店内卖起了衣服、帽子、包包等产品,有的实体书店还利用新媒体进行恶性营销,这显然是淡化实体书店社会责任的行为,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是不可取的,实体书店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场所,应该有所坚守。‎ ‎17.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迄今为止,社会各个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指明和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B.迄今为止,社会各个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和指明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C.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指明和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D.迄今为止,各个社会学界的很多学者都对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提出和指明了各自的方法策略和改革方向。‎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设微信公众号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进行受众细分 B.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 C.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等,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D.并且进行受众细分开设微信公众号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故步自封 处心积虑 无可非议 随心所欲 B.孤芳自赏 处心积虑 无可厚非 无所不为 C.故步自封 绞尽脑汁 无可厚非 随心所欲 D.孤芳自赏 绞尽脑汁 无可非议 无所不为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小明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张华同学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汉代汉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王老师捧着一幅自已的字画来到李老师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李老师双手接过字画。‎ D.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21.将下面几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要求:层次清楚,句意明了,不得改变愿意(6分)‎ ‎11月25日,北京“琴棋书画”国粹艺术展开展,此次艺术展是由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推出的,展览以“士人雅趣”为主题,展示了古琴、棋艺、书法、绘画、篆刻五类传统艺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谓)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检测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1. C A项,“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可见并非“直接引入”。B项,“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理解有误,原文第一段表述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D项,“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错误,从文章第一段来看,“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可见这是“交换意见式任务”,是把任务进行分类中的一种。故选C项。‎ ‎2. D 本题中,D项,“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着重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错误,选项以偏概全,从文中来看,“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只是文本内容的第一部分。故选D项。‎ ‎3. A 本题中,A项,“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理解错误,文章第二段最后说“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显然,文本认为,“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应是材料作文的优势。故选A项。‎ ‎4. C 结合文本倒数第二节内容分析,“她怨怪丈夫的鲁莽”分析有误。故选C。 ‎ ‎5. ①将雨后坟头的衰败景象与农人唱歌进行对比,表现春雨后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②用农人唱歌来侧面表现禄兴借到牛后的畅快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而禄兴借来的牛却不听话,两者构成对比,禄兴由此而变得焦躁,进而引发悲剧。 ‎ ‎(第一次联系语段内容可知,此处的农人唱歌是在禄兴借到牛后的情景下出现的,自然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禄兴的畅快心情;第二处由“焦躁”“讥嘲”可知,此时的农人唱歌是反衬禄兴心情的复杂;在结构上,从下文的悲剧来看,农人的歌声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6. 观点一:小说的结尾深化了悲凉的主题。①通过景物的凄清悲凉之色,体现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的悲凉心境;②将景物的不变和人事的变对照,让人更能体味出禄兴娘子命运的悲苦;③暗示了禄兴娘子今后人生的凄惨。‎ 观点二:结尾一段对于悲凉主题作用不大,可以删去。①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感觉一切可恋的东西都飞走了,不用结尾就已经暗示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②结尾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没必要重复;③删去结尾一段,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含蓄。‎ ‎(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小说主旨等角度来探究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的“苍凉”世界。答题时,需要明确观点,可结合着小说中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遭遇、故事结局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如认为不可以删去,结合“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分析可知,通过景物的凄清悲凉之色,体现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的悲凉心境;结合“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分析,将景物的不变和人事的变对照,让人更能体味出禄兴娘子命运的悲苦。如果认为可以删去,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7.B“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错误,从材料二可知康教授的看法是“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正在”而不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8.A .B项,材料二中引用康教授的话主要是对新闻现象进行分析,并不能增强行文的时效性。C项,转述和引用是实用类文本常用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文本内容更真实,说服力更强,但是难以叙述事件本身,无法使文本内容更为细腻。D项,光明网是网站,不是专业报纸。‎ ‎9.①多推出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②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时尚。③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让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④.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热爱、传承传统文化。(答出三点可得满分)‎ ‎10.【A】‎ ‎11.【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或者父母双亡。‎ ‎12.【B】“甚至派常何”错,是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 ‎13.(1)武德年间,他补任做了州里的教官,不处理政事(没有处理好政事),剌史达奚恕多次责备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 采分点:补,补任1分;让,责备1分;客,客居1分;句意1分,可参考充足主语“他”。‎ ‎(2)投宿新丰,旅店主人没有照顾(不回头正眼看)他,马周吩咐上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大家都觉得他奇怪。‎ 采分点:舍,动词投宿1分;不之顾,宾语前置,顾,(照顾)回头正眼看,1分;异,意动觉得奇怪,认为奇怪1分;大意1分可以参考逆旅这个词的翻译。‎ 文言文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14.D(D、“客”指的是刘昱,友人离别后要到浔阳去。)‎ ‎15.(6分)抒发了诗人和朋友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想象别后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2分)采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诗人想象别后,友人今夜只能宿于金陵渚,听到水边新雁的鸣叫之声,内心将无比的凄凉,雁也写出了友人的孤单如离群的孤雁,诗人借此来表达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别后的伤感。(4分)‎ ‎16.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7. 【答案】B 【解析】画线句中,“各个”词序不当,应放在“学界”前面作定语。排除CD两项。A项,“指明和提出”语序不当,应当是先“提出”,后“指明”。故选B项。‎ ‎18. 【答案】C【解析】语境前面说的是实体书店转型,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括号内应当是对前句话进一步阐释。结合后面的批评书店过分逐利的行为,说明前面书店的举措取得了成效。因此括号内的内容应当是“开设微信公众号进行受众细分等,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B项,先取得效果,后表述行为举措,不合事理逻辑,因此排除。A项,先说举措,再说效果,最后又回头说举措,逻辑混乱,因此排除。D项,应当是“开设微信公众号”是阐述总体行为,应在前,“进行受众细分”是进一步阐述,应在后。也要排除。故选C项。‎ ‎19. 【答案】C【解析】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是“固步自封”的同义词。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第一处的语境说的是书店如果不改变,沿袭旧的做法。因此选用“故步自封”‎ ‎。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绞尽脑汁,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办法。费尽心思去思考一件事情。第二处的语境里没有贬义。因此选用“绞尽脑汁”。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第三处的语境表达的是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走进实体店,虽然不太妥当,但也能理解,因为书店也要维持生计。因此选用“无可厚非”。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坏事。贬义词。第四处的语境说的是书店想卖什么就卖什么,卖衣服鞋帽过分了,但也不能称之为坏事。因此选用“为所欲为”。故选C项。‎ ‎20. C.(A“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B“请从速交还”,语气过于生硬。D“荣幸”是谦辞)‎ ‎21.由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推出的,以“士人雅趣”为主题,旨在展示古琴、棋艺、书法、绘画、篆刻五类传统艺术的“琴棋书画印”国粹艺术展于11月25日在北京开展。‎ ‎22.本题材料是两位名人的话,第一句话的重点在“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第二句话的重点在“爱”“门下走狗”。两则材料的观点虽然对立,但都是在讲述面对伟大的人或事物,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可以站起来,与其平等;也可以弯下腰,表示我们的敬意;也可以辨证分析。‎ 审题步骤:先分后合。‎ 材料一,抓关键词:“看起来”,表面感觉、主观认为;“跪着”,精神的屈服、人格的卑微;“站起来”,精神、人格的站立。注意关系,把握逻辑:“之所以……只是因为”,强调面对伟大人(或事物),要理性对待,对人对己都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立意角度:面对伟大人(或事物),不应屈服、卑微,批判这种面对看起来“伟大”的人(或物)时的心态。应有正确的认识与判断,理性对待“伟大”的人(物)与自己。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与人格,平等对待。要敢于质疑、挑战、突破,自立自强。‎ 材料二,抓关键词:“爱”,喜欢、仰慕、崇拜;“自称门下走狗”,态度谦逊、虔敬。立意角度:面对杰出的事物(或伟大人物),应怀有一种虔敬与谦逊的态度。‎ 合:面对伟大的存在,我们需要有辨证的态度。具体分析:要心怀敬畏,但不必过分卑微(不屈服);要心怀虔敬,但不可盲目崇拜(不迷信);要心怀谦逊,但也要敢于挑战(要自强)。‎ 参考如下:‎ ‎(1)面对伟大要心怀敬畏,但不要过分卑微。‎ ‎(2)面对伟大要心怀虔诚,但不能盲目崇拜。‎ ‎(3)面对伟大要心怀谦逊,但更要自强自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