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10月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一做法旨在 A.建立中央集权 B.维护宗法制度 C.加强地方管理 D.削弱贵族势力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国有律法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秦地即夏地;齐国认为田氏出身的陈国其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自称“夏王”。这说明 A.西周礼乐制度的影响深远 B.华夏民族的主体开始形成 C.政权的合法性依赖文化建设 D.统一文化的认同感在加强 3.相对于夏商两代,周代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似稍清晰。学者往往用“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三句最简单的话语加以说明。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诸侯对周王有镇守疆土的义务 ③全国的土地实际为周王所占有 ④王权专制化程度逐步得到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战国时期,各种盗案频发。《睡虎地秦墓竹简》所存192条法律法规中有47条涉及盗窃,《盗律》为商鞅变法所颁六律之首,秦国还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贼。这反映出当时秦国 A.法条律令的繁杂 B.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C.价值观念的混乱 D.百姓生活极端困苦 5.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6.秦统一后,朝廷展开一场关于地方行政制度走向的讨论。秦始皇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普遍推行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 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 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 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 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 8.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9.《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 A.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B.否定了天命的存在 C.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D.继承了商周的文化 10.西汉晚期,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疾病患者进行隔离;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隋唐时期,设有“病坊”机构收治病人。这些措施表明当时 A.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民众防疫意识显著提高 C.疫病防治受到政府重视 D.卫生防疫体系已经建立 11.“设立军功爵制;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和部分封地;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名法令”,以上商鞅变法内容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郡县制开始逐渐取代分封制 B.使宗法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变 C.焚毁诗书,摧残了传统文化 D.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12.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出现在 A.仰韶文化时期 B.大汶口文化时期 C.河姆渡文化时期 D.龙山文化时期 13.“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由此可见,良渚遗址 A.是学会农业走向定居的开始 B.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 C.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 D.是中国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14.秦代以前,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都可以称“玺”。秦代时,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这说明当时 A.诸侯权力上升 B.文字得到统一 C.疆域范围扩大 D.皇帝地位独尊 1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1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 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8.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9.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 20.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出现在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三国时期 21.“赭衣塞路,囹圆成市,天下愁怨”这些词是描述 A.西周末期的社会 B.战国时期的战乱 C.秦朝的法制严苛 D.西汉后期的政治黑暗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22.年号源于中国纪年法,下列历史名词含年号的是 A.光武 B.贞观 C.甲午 D.辛亥 23.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24.史书《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去世后得到“百姓郊祭,戎夷野祀”。这里的“戎夷”主要分布于中国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二、材料阅读(25题19分,26题15分,27题18分,共52分) 25.汉代朝廷出现多次与政治相关的学术争论,对中国思想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西汉景帝辕黄之争(围绕成汤、周武弑君)。 辕固生:“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辕固生:“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汉景帝以“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制止了讨论。 ——摘编自《史记 儒林列传》 材料二 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围绕治国政策)。 贤良文学:认为汉武帝任用酷吏,搞得人心恐惶,动乱不安。主张“故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是以古者、明王茂其徳教,而缓其刑罚也”。指出严刑峻法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桑弘羊:坚信刑法可以止暴,认为“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 贤良文学:主张人性善良,不能只讲利,还必须有义的约束。桑弘羊:主张重利轻义,认为人性自私,趋利避害,重利是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和赈济灾荒的需要、并明确指出财富是仁义的基础。 会议闭幕,政府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 ——摘编自《盐铁论》 (1)据材料一,汉景帝制止讨论反映了汉初统治者遇到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后世汉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治国策略反映的思想流派,分析盐铁会议的背景。(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历朝历代, 统治者向往出现盛世,老百姓也企盼“盛世”。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出现在汉唐两朝。西汉盛世,从文帝即位起,到景帝去世为止。由于西汉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这一盛世不仅时间较长,而且给后代的统治者留下一个值得效仿的范例。东汉初年,中国又一次出现盛世局面。唐代的盛世是由贞观年间开始的。经过过渡,到开元年间再度出现盛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出现的“盛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唐“盛世”出现的因素。(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观点一 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8分)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10月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B A C B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D D C B D D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B C A 1.【答案】C【解析】西周将宗族或亲信插到地方,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C项;分封制对地方的控制较为松散,西周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宗法制度是对统治阶级内部而言,而将宗族或亲信插到地方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削弱原有贵族势力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秦地即夏地……齐国认为……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自称‘夏王’”可知这些诸侯国费尽心思力图以华夏文明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体现出统一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处于礼崩乐坏的状况,排除A项;炎黄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华夏民族的主体就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重在强调各诸侯国在力证自己是华夏子孙,C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题干中“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政治制度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使西周统治绵延数百年,故①正确;题干中“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并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分封制可知,西周分封宗亲等诸侯王而拱卫周王室,维护其统治,故②正确;西周的土地名义上所有权为周天子,实际占有者为各级贵族,故③错误;题干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周天子虽未形成专制权力,但相对于夏商统治者专制化程度在加强,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4.【答案】B【解析】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所存192条法律法规中有47条涉及盗窃”“秦国还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贼”可知,秦国通过设置专门法律和行政官员来解决盗窃问题,这反映出当时秦国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故选B项;材料“所存192条法律法规中有47条涉及盗窃,《盗律》为商鞅变法所颁六律之首,秦国还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贼”反映的仅是秦国解决盗窃问题及相关法律,无法说明法条律令的繁杂,排除A项;通过商鞅变法,法家思想成为秦统治国思想,价值观念并不混乱,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秦国解决盗窃问题,且百姓生活极端困苦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造成了各国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观念,秦统一后也并未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因此与秦距离最远、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的南方楚地反秦最激烈,秦直接统治下的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故选A项;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无法解释材料中东方六国的参差不齐的反秦表现,排除B项;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同样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C项;据所学郡县制的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略 7.【答案】B【解析】由材料“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知汉初依据军功进行分封,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故选B项;材料强调战争中的功绩影响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的依据而非统治基础的表现,排除C项;汉初的分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性,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故选A项;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排除B项;恢复汉魏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排除C项;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无关,D项并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可知孔子强调对个人的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C项;材料“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并未体现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鬼神观,排除A项;根据材料“给天命赋予”可知孔子并未否定天命的存在,排除B项;材料表明《尚书》反映了商周时期“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则侧重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体现了孔子思想并非是对商周文化简单的继承,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在疫情发生后,政府设置隔离机构,将病人进行隔离,防止疫情漫延,表明政府重视疫病防治,故选C项;设置隔离机构只是一种预防扩散的措施不能代表医疗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设置隔离机构是政府行为,排除B项;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隔离机构只是防疫措施一个部分,不能反映整体,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由材料“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和部分封地;普遍推行县制”可知商鞅变法打击了贵族世袭的特权地位,逐步形成集权的官僚政治体系,而“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名法令”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故选B项;商鞅变法时期郡县制并未取代分封制,排除A项;焚书坑儒只是加强思想集权的一个表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发展,焚书坑儒不利于文化发展,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故选C项;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农业生产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也处于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的是粟,排除B项;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农作物也是以粟为主,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良渚遗址符合文明的标准,故选B项;氏族聚落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人类就开始学会农业走向定居的开始,早于良渚遗址,排除A项;当有剩余产品出现时,私有制和阶级就开始出现,排除C项;中国首个王朝建立是夏朝的建立,排除D项。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14.【答案】D【解析】秦代以前普通官吏的印章都可以称“玺”,但秦代时却成为皇帝印章的专称,这增强了皇帝权威,体现皇帝地位独尊,故选D项;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与诸侯权力上升无关,排除A项;“书同文”指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排除B项;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5.【答案】D【解析】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故魏国政治中心在北方,吴国政治中心在江南,而蜀国政治中心在西方,故选D项;吴国政治中心应在江南,蜀国政治中心应在西方,二者位置对调,排除A项;吴国政治中心应在江南而不是北方,魏国政治中心在北方而不是西方,蜀国政治中心在西方而不是江南,排除B项;蜀国政治中心在西方而不是北方,吴国政治中心应在江南而不是西方,魏国政治中心在北方而不是江南,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区域经济得到开发,故选C项;三国时期战争频仍,并不是繁荣开放的景象,排除A项;三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是文化发展迅速,排除B项;三国时期并没有很突出的中外交流现象,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可知,是地方上藩镇割据威胁到了中央统治,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宦官,排除A项;材料主体是“藩臣”,是地方割据,不是文臣武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丞相,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略 1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可知唐太宗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等民生问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没有体现守法精神,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到用人制度问题,排除B项;兼收并蓄指唐朝在文化上实行的开明政策,排除C项。 2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汉末年,皇帝大都年弱,导致政权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权所推行的“严刑峻法”所导致的农民起义,而不是外戚专权或宦官专权,排除A项;西汉政权灭亡的主要原因也主要是农民起义,而不是外戚专权或宦官专权,排除B项;三国时期最大的特征是魏蜀吴三个政权的鼎足而立,而不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遍地是身穿囚衣的罪犯,到处是关押犯人的监狱,天下人都怨恨。这显然是秦朝时期推行严刑酷法的结果,故选C项;西周末期的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排除A项;战国时期主要是诸侯争霸,社会纷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的严刑酷法,与西汉政治黑暗无关,排除D项。 22.【答案】B【解析】“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属于年号纪年,故选B项;“光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谥号,排除A项;“甲午”属于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排除C项;“辛亥”属于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魏晋时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故选C项;江南社会相对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江南自然条件优越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南方政权重视农业也是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诸葛亮在西南地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促进西南地区民族融合和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戎夷野祀”可见他受到西南地区人民的尊敬,故选A项;西北地区是曹魏地区,诸葛亮治蜀,蜀国的统治地区是西南,排除B项;戎主要是对西部民族的称呼,排除C项;东南地区是吴国的统治区域,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 25.【答案】 (1)问题:汉朝政权是否有合法性解决; 如何解决: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分) (2)流派:贤良文学:儒家。 桑弘羊:法家。 背景:汉武帝盐铁官营,任用酷吏,常年征战导致众多社会问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11分) 【解析】 (1)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一“西汉景帝辕黄之争(围绕成汤、周武弑君)”“黄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辕固生:‘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可以看出当时争论的焦点是后世王朝的合法性,反映出当时汉朝政权是否合法性的争论。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统治者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解决了这一问题。 (2)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人性善良,不能只讲利,还必须有义的约束”可知贤良文学属于儒家;据材料二“坚信刑法可以止暴……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可知,桑弘羊属于法家。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围绕治国政策)”“贤良文学:认为汉武帝任用酷吏,搞得人心恐惶,动乱不安”“会议闭幕,政府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得出汉武帝盐铁官营,任用酷吏,常年征战导致众多社会问题;结合所学得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26.【答案】 (1)“ 盛世”:西汉时“文景之治”;东汉时“光武中兴”;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8分) (2)因素:君主的开明;广大民众的辛勤劳动;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对以往教训的吸取。(7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解析】 (1)根据材料“西汉盛世,从文帝即位起,到景帝去世为止”和“唐代的盛世是由贞观年间开始的。经过过渡,到开元年间再度出现盛世”可得西汉时“文景之治”;东汉时“光武中兴”;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2)根据材料“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可得君主的开明,广大民众的辛勤劳动,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联系所学可得对以往教训的吸取等。 27.【答案】 (1)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6分) 推动社会转型: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维护并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答出2点即可) (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2分)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并结合所学知识,经济方面采取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根据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习俗方面采取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等措施。第二小问推动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可知,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制度,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根据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政府将家庭强制拆分为小家庭,打击了宗法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改革指导思想,以法治国、加强专制集权统治,发展了封建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采取的奖励耕战及军功爵制,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可知,对孝文帝汉化有截然相反的评价;从积极方面看,根据材料二“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可知,孝文帝汉化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汉化改革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消极方面看,根据材料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可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 知,孝文帝汉化改革使鲜卑族逐渐丧失传统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使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 历史试题第12页(共12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