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基于遗传基本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用玉米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则必须选用纯合子作为亲本 B. 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的等位基因 C. 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先分离后组合,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D. 基因型为Aa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比例为9:6:1的条件是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答案】D 【解析】1、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3、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孟德尔采用测交法进行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所选亲本一个是杂合子,一个是隐性纯合子,A错误; B、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一词,但没有发现等位基因,B错误; C、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同时的,C错误; D、基因型为Aa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比为9:6:1的条件之一是两对基因独立遗传,D正确。故选D。 2. 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此推断正确的是( ) ①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 ②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性状分离的结果 ③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④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让无尾猫自交多代,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无尾相对于有尾是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亲本无尾猫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它们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有尾猫占1/4,而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说明AA纯合致死。 【详解】①由分析可知,猫的有尾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①错误; ②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性状分离的结果,②正确; ③A纯合致死,所以自交后代无尾猫中只有杂合子,③错误; ④无尾猫(Aa)与有尾猫(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无尾):aa(有尾)=1:1,其中无尾猫约占1/2,④正确。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②④,故选C。 3. 在家蚕遗传中,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黑色与淡赤色是相对性状,黄茧和白茧是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两个杂交组合得到的子代(足够多)数量比见下表,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子代 亲代 黄茧黑蚁 白茧黑蚁 黄茧淡赤蚁 白茧淡赤蚁 组合一 9 3 3 1 组合二 0 1 0 1 A. 黑色对淡赤色为显性,黄茧对白茧为显性 B. 组合一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都相同 C. 组合二中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代的基因型相同 D. 组合一和组合二的子代中淡赤蚁白茧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组合一种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可知其亲本基因型相同,均为双杂合子,黄色:白色=3:1,黑色:淡赤色=3:1,因此黄色对白色为显性,黑色对淡赤色为显性,AB正确。组合二子代均为白茧,黑色:淡赤色为1:1,说明关于体色的杂交为测交类型,亲本表现型为白茧黑蚁和白茧淡赤蚁,与子代表现型相同,C正确。淡赤蚁白茧为双隐性性状,因此其基因型相同,D错误。 4. 某生物兴趣小组选用野生纯合子家兔,进行下图所示杂交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 家兔的体色是由一对基因决定的 B. 控制家兔体色的基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C. F2灰色家兔中基因型有3种 D. F2表现型为白色的家兔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1/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F2中三种表现型比例为9:3:4,说明控制兔子毛色的基因为两对基因共同决定,A错误。控制家兔体色的基因(A和B基因共同控制)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F2家兔的基因组成只要含有A和B基因就会表现为灰色,因此灰色家兔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和AaBb共4种,C错误。由F2中三种表现型比例为9:3:4,可推知F1的灰色家兔为双杂合子(AaBb),而亲本中灰色家兔为显性纯合子(AABB),白色家兔为隐性纯合子(aabb),F2代中白色家兔中隐性纯合子出现的概率为1/4,即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1/4,D正确。 5. 下列关于遗传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红花与白花杂交,F1代全为红花,否定了融合遗传 B. 纯合子与纯合子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C. 纯合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的F2中将出现3/8的新的性状 D. YyRr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不一定是YR:Yr:yR:yr=1:1:1:1 【答案】B 【解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红花与白花杂交,F1代全为红花,说明红花对白花完全显性,否定了融合遗传,A正确; B、纯合子与纯合子杂交,后代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aa→Aa,B错误; C、纯合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时,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占3/8,C正确; D、如果Y、y与R、r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它们发生连锁遗传,产生的配子可能只有两种,比例为1:1,如果发生了交叉互换,则产生四种配子,但比例不是1:1:1:1,D正确。故选B。 6. 许多生物体的隐性等位基因很不稳定,以较高的频率逆转为野生型。玉米的一个基因A,决定果实中产生红色色素:等位基因a1或a2不会产生红色素。a1在玉米果实发育中较晚发生逆转,且逆转频率高:a2较早发生逆转,但逆转频率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a1自交后代成熟果实红色和无色比例为3︰1 B. a1a1自交后代成熟果实表现为有数量较少的小红斑 C. a2a2自交后代成熟果实表现为有数量较多的大红斑 D. a1a2自交后代成熟果实一半既有小红斑又有大红斑,且小红斑数量更多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A_表现为红色,没有A则表现为无色,但是a1在玉米果实发育中较晚发生逆转,且逆转频率高,会出现较多的小红斑;a2较早发生逆转,但逆转频率低,会出现较少的大红斑。 【详解】Aa1自交后AA:Aa1:a1a1=1:2:1,由于a1在玉米果实发育中较晚发生逆转,且逆转频率高,因此代成熟果实红色和无色比例不为(大于)3︰1,A错误;由于a1在玉米果实发育中较晚发生逆转,且逆转频率高,因此a1a1自交后代成熟果实表现为有数量较多的小红斑,B错误;由于a2较早发生逆转,但逆转频率低,因此a2a2自交后代成熟果实表现为有数量较少的大红斑,C错误;a1a2自交后代为a1a1:a1a2:a2a2=1:2:1,因此后代成熟果实一半既有小红斑又有大红斑,且小红斑数量更多,D正确。 7. 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学中常用“ ”、“ ×”表示杂交和自交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产生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D. 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答案】D 【解析】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F1代显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显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详解】表示自交,×表示杂交,A错误;隐性性状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F1未显现出的性状,B错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产生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C错误;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D正确。故选D。 8. 某牵牛花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表所示。据表分析,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纯合子 杂合子 WW 红色 W与任一等位基因 红色 ww 纯白色 WpWs、Wpw 红斑白花 WsWs 红条白花 Wsw 红条白花 WpWp 红斑白花 A. 花色的表现型有四种,基因型有10种 B. 控制花色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W > Ws > Wp > w C. 若WWs与Wpw杂交,子代表现型有3种 D. 若WPWS与Wsw杂交,子代表现型有2种 【答案】B 【解析】由表格可知:W与任一等位基因结合表现为红色,说明W相对于其他基因都是显性,WP与WS、w结合表现为红斑白花,WP相对于WS、w为显性,同理WSw表现为红条白花,说明WS相对于w为显性,故该组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W>WP>WS>w。相关表现型共4种,基因型共10种。 【详解】A、分析表格可知,花色的表现型有红色、纯白色、红条白花、红斑白花四种,基因型有4种纯合子、6种杂合子,共10种,A正确; B、W与任一等位基因结合表现为红色,说明W相对于其他基因都是显性,WP与WS、w结合表现为红斑白花,WP相对于WS、w为显性,同理WSw表现为红条白花,说明WS相对于w为显性,故该组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W>WP>WS>w,B错误; C、若WWs与Wpw杂交,子代有WPW红色、Ww红色、WPWS红斑白花、WSw红条白花,表现型有3种,C正确; D、若WPWS与Wsw杂交,子代有WPWS红斑白花、WPW红斑白花、WSWS红条白花、WSw红条白花,表现型共有2种,D正确。故选B。 9. 正常的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现有一种三体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有三条。该水稻细胞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如图所示(6、7为染色体标号:A为抗病基因,a为感病基因:①~④为四种配子类型)。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雌配子能参与受精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形成配子①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一直为13 B. 正常情况下,配子②④可由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而来 C. 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母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子代抗病个体中三体植株占3/5 D. 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父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子代中抗病︰感病=5︰1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7号染色体三体的植物的基因型是AA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任意2个7号染色体形成一个四分体,另一个7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因此图中“?”应该是基因A。 【详解】已知正常的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条,则形成配子①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3条或26条,A错误;②的基因型为a,④的基因型为A,两者不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错误;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母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aa:Aa=1:1:2:2,因此子代抗病个体中三体植株占3/5,C正确;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父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由于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因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1:2,则子代中抗病︰感病=2︰1,D错误。 10. 在一个玉米的自然种群中,等位基因A、a控制高茎和矮茎,等位基因B、b控制抗病和感病,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其中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现选择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1有四种表现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为3:1 B. 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抗病对感病是显性 C. F1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D. F1抗病植株间相互随机传粉,后代抗病植株占8/9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而选择的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1有四种表现型,所以高茎抗病植株为AaBb,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应为3∶1,A正确。因为子代中出现了亲本没有的性状,而亲本的性状应是显性性状,所以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抗病对感病是显性,B正确。因为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所以F1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错误。F1抗病植株有1/3纯合子,2/3杂合子,它们之间相互随机传粉,后代中不抗病植株占1/3×1/3=1/9,所以抗病植株占8/9,D正确。 11. 虎皮鹦鹉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野生种都是稳定遗传的。若将野生的绿色和白色鹦鹉杂交,F1全部都是绿色的;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所得F2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不同表现型,比例为9∶3∶3∶1。若将亲本换成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则F2不同于亲本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A. 2/7 B. 1/4 C. 1/5 D. 2/5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已知,F1是双杂合子BbYy,且双显性B_Y_为绿色,双隐性bbyy为白色,一显一隐为蓝色或黄色,若将亲本换成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即亲本为BByy(纯合蓝色)×bbYY(纯合黄色)→F1:BbYy(绿色).子一代互交:♀BbYy×♂BbYy→B_Y_(绿色):B_yy(蓝色):bbY_(黄色):bbyy(白色)=9:3:3:1.绿色和白色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为:,即.故选C. 12. 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 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 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 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 【答案】B 【解析】由图示可知灰色:黄色:黑色:米色=9:3:3:1,可确定灰色是显性性状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米色是隐性性状由两对隐性基因可知,黄色和黑色都是一显性基因和一隐性基因控制,A错误;假设黄色基因型为AAbb,黑色基因型为aaBB,则子一代灰色基因型为AaBb,与黄色亲本AAbb杂交,后代有2AaBb、1AAbb、1Aabb两种表现型,所以B正确;子二代中灰色大鼠基因型包括AABB、AABb、AaBB、AaBb、所以C错误;子二代中黑色大鼠基因型为1/3aaBB、2/3aaBb,与米色大鼠aabb杂交后代米色大鼠概率为2/3×1/2=1/3。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3.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只有一种表现型,如果F1自交所得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15∶1和9∶3∶4,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与此对应的性状比分别是( ) A. 1∶2∶1、4∶1、3∶1和1∶2∶1 B. 3∶1、4∶1、1∶3和1∶3∶1 C. 1∶3、1∶2∶1、3∶1和1∶1∶2 D. 3∶1、3∶1、1∶4和1∶1∶1 【答案】C 【解析】假设两相对性状的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则子一代为AaBb,子二代为A_B_:A_bb:aaB_:aabb=9:3:3:1。当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9:7,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当 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当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 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当F2的分离比为9:3:4时,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A_B_: 3aaB_:(3A_bb+1aabb)=9:3:4,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 aaB_:(A_bb+ aabb)=1:1:2;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14.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宄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B. 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接近1:2:1 【答案】C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4)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这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提出假说,B错误; C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这是“演绎推理”,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采用的方法及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 下列属于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是 A. F1杂合子自交产生四种性状表现,比例为9:3:3:1 B. 由F2出现了 9:3:3:1的性状分离比椎测生物体产生子代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性状表型,且比例接近1:1:1:1 D.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F2中有16种组合式,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性状表现 【答案】C 【解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自由组合;按照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个体产生比例相等的四种类型的配子,自交后代9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且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9:3:3:1。 2、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解释问题→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归纳总结,获取结论。 【详解】:A、杂合子一代自交产生四种性状表现,比例为9:3:3:1,属于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部分,A错误; B、F2出现了 9:3:3:1的性状分离比椎测生物体产生子代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属于提出的假说内容,B错误; C、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性状表型,且比例接近1:1:1:1,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C正确; D、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F2中有16种组合式,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性状表现,属于应用假说解释问题的过程,D错误。故选C。 16. 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下图显示了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据图判断,蜜蜂的性别取决于( ) A. XY性染色体 B. ZW染色体 C. 性染色体数目 D. 染色体数目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当卵子受精后形成的合子发育成的蜜蜂为雌性,染色体条数为32条,当卵细胞没有受精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雄性,染色体条数为16,因此蜜蜂的性别与XY、ZW和性染色体无关,故ABC错误;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条数有关,故D正确。 17. 图 1、图 2 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 3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 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的变化,图 4 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 DNA 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 1 所示细胞中共有 4 条染色体,8 个 DNA 分子;图 2 所示细胞中有 0 条姐妹染色单体 B. 图 1 所示细胞处于图 3 中 BC 段;完成图 3 中 CD 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 4 中 d 所示的情况 D. 图 4 中 a 可对应图 3 中的 BC 段;图 4 中 c 对应图 3 中的 AB 段 【答案】D 【解析】分析图1: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图2: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示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 分析图4: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A、图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图3中BC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故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图3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姐妺染色单体分离,故应为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 C、在没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数等于DNA分子数,故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C正确; D、图4中a可对应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在图3中位于CD段;图4中c可对应有丝分裂末期,在图3中位于D点之后,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各柱形图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8. 有关下图和生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发生于Ⅰ过程,基因重组发生于Ⅱ过程 B. Ⅲ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基础上进行的 C. 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D. 由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可以表示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Ⅱ表示受精作用;Ⅲ是受精卵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个体的过程。 【详解】A、分析图可知,Ⅰ是减数分裂,Ⅱ是受精作用,Ⅲ是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其中基因重组发生生减数分裂Ⅰ过程中,A错误; B、根据A选项分析,Ⅲ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基础上进行的,B正确; C、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增强了生物变异性,C正确; D、由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能产生基因重组等变异,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D正确。 故选A。 19. 下列系谱图中,最可能反映红绿色盲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最关键是根据系谱图判断其遗传方式,考生可采用口诀进行判断:“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据此答题。 【详解】A、父母正常而其子女都有患病,为隐性遗传;又女儿患病而父亲正常,所以只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 B、父母正常而儿子有患病,为隐性遗传,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正确; C、母亲患病、儿子中有正常有患病,因而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但肯定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C错误; D、由于父母都患病,而子女都有正常,所以是显性遗传病,因而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红绿色盲遗传,D错误。故选B。 20. 外耳道多毛症仅见于男性(a);人类抗维生素D佝偻病中,若患者为男性,则其女儿一定患此病(b)。对a和b理解正确的是 A. a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遗传病,b也一样 B. a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b病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C. a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b病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D. 条件不够,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a病外耳道多毛症为伴Y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b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的显性遗传病,特点是,父亲有病,则女儿一定有病。 【详解】a病外耳道多毛症患者均为男性,故为伴Y的遗传病,b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特点是父亲有病,则女儿一定有病,符合伴X的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故为伴X的显性遗传病。 故选B。 21. 某基因型为Aa的果蝇(2n=8)体内的一个细胞增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细胞为第一极体 B. 图示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 若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则甲极一定有两个A基因 D. 图示细胞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 【答案】B 【解析】图示细胞含有Y染色体,应为雄果蝇体内的一个增殖细胞,因此不可能为第一极体,A错误;图示细胞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级,含有8条染色体,与果蝇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据此可推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正确;甲极含有的2条1号染色体,是由1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过着丝点分裂形成,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若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则甲极一定有两个A基因,C错误;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D错误。 【点睛】据染色体数目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假设某种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含有2N条染色体,有1个细胞不含染色单体,且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级。若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N,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若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时,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2. 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b、c两段分别表示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 B. EF、KL段不存同源染色体 C. CD、GH及OP段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b段 【答案】D 【解析】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A错误; B、EF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G1期,KL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EF段存在同源染色体,KL段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在前期、中期与体细胞相同,在后期是体细胞的2倍;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C错误;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的b段,D正确。 23. 下列关于果蝇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 B.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 C. 常染色体也存在于性细胞中 D. 性染色体只存在于性细胞中 【答案】D 【解析】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可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人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A、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A正确; B、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和性别决定无关称为常染色体,B正确; CD、对人来说,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男性为XY。在人的体细胞中也有性染色体,如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Y、女性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X,C正确,D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的染色体组成。 24. 摩尔根从野生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性个体。他将白眼♂与红眼♀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性别比为1∶1,红眼占3/4,但所有雌性全为红眼,白眼只限于雄性。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提出了有关假说。你认为最合理的假说是 ( ) A. 控制白眼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 B. 控制红眼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C. 控制白眼的基因表现出交叉遗传 D. 控制红眼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将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性别比为1:1,红眼占3/4,但所有雌性全为红眼,白眼只限于雄性,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种群中雌蝇有该性状,故非伴Y遗传,为伴X遗传,即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白眼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隐性性状,A正确; B.控制红眼的基因也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 C.控制白眼的基因表现出雄性传雌性再传雄性的交叉遗传的特点,但不是摩尔根提出的假说,C错误; D.控制红眼的性状为显性性状,D错误. 【点睛】该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结合题意并理解摩尔根用果蝇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的解题的关键。 25. 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B. 此细胞含有其母细胞一半的细胞质 C. 此细胞可形成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D. 此细胞中的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详解】A、该生物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示细胞中基因a可能是交叉互换产生的,也可能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A正确; B、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若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由于初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则细胞中含有的细胞质不是其母细胞的一半,B错误; C、此细胞可形成AB和aB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C正确; D、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所以细胞中的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形成,D正确。故选B。 【点睛】易错点:B项中,不能根据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判断性别,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26. 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前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B.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C. 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A 【解析】染色体的变化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的异同,意在考查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的排列在纺锤体中,A错误;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B正确; 一次有丝分裂染色体在间期复制一次,一次减数分裂只在减一前的间期复制,所以复制次数相同,C正确;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点睛】比较: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但数目不变,着丝点分裂一次数目加倍,细胞分裂后减半,亲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数目也不变,减一同源染色体分离减半一次,减二着丝点分裂数目加倍,细胞分裂完成再减半,子代细胞只有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27. 在果蝇种群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果蝇偶尔会产生XXY、XYY(雄性可育)、XO(O表示缺少一条性染色体)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几种后代,下列对产生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后代原因的分析及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生XXY的后代是由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B. 产生XYY的后代是由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C. 产生XO的后代是由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D. XXY个体的后代能产生X、YY、XY、Y四种数量相等的精子 【答案】B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如果生殖细胞中同时出现XY染色体,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点为着丝点分裂,如果生殖细胞中同时出现两条X(非同源染色体)或两条Y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详解】A、患者的染色体组成为XXY,说明多了一条X,因此可能是卵细胞异常(XX)或精子异常(XY),如果是卵细胞异常,则是由于母本减数第一次同源染色体XY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YY没有分离所致,A错误; B、XYY综合症患者含有两条Y染色体,是男性个体;XYY是X卵细胞和YY精子结合形成的,可见XYY综合症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YY染色体没有分离,产生YY异常精子所致,B正确; C、产生XO的后代是缺少一条性染色体,可能是精子或卵细胞异常,因此有可能是母本减数分裂异常,也可能是父本减数分裂异常,C错误; D、XYY个体的后代能产生X、YY、XY、Y四种精子,数量比为1:1:2:2,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能够准确分析后代染色体异常是父本还是母本减数分裂异常所致,同时根据异常配子中异常性染色体的关系确定减数第一次或第二次分裂异常。 28. 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C.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D.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答案】C 【解析】四分体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4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基因也随之加倍,有2个A和2个a、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每个四分体中将出现2个黄色或2个绿色荧光点。 【详解】A. A、a被标记为黄色,B、b被标记为绿色,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同时有黄色和绿色荧光,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A错误; B.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只出现一种荧光,出现2个黄色或2个绿色荧光点,B错误; C.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C正确; D.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荧光分别位于2个四分体中,一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或2个绿色荧光点,D错误。 29. 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首次将一个特定基因定位在一条特定染色体上 B. 科学家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继而提出了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 C. 形成配子时,位于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相互分离 D. 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从而说明了萨顿的假说的正确性,摩尔根与其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据此分析。 【详解】A. 摩尔根通过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A正确; B. 科学家先提出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的假说,再通过实验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 如果两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形成配子时,这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可能发生自由组合,C错误; D. 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0.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B.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C. 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A正确;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因此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B正确;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存在于姐妹染色单体上,所以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C正确;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要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尤其要理清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 31. 某两性花植物,其花色有紫花、红花和白花三种表现型,现选用自然种群中多株基因型相同的纯合白花品系和纯合红花品系进行人工杂交实验,F1全为紫花,再用F1进行自交,F2中红花:紫花:白花=1:2:1。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工杂交实验中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_____,套袋的目的是_________。 (2)F2中红花、紫花、白花属于相对性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3)假设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推测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 (4)假设花色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与色素合成的关系如图: ①这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亲本中纯合红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父本 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红花、紫花、白花是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不同表现型 Bb BB或bb 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AAbb或aaBB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应用能力。 【详解】(1)在人工杂交实验中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叫母本。套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2)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而红花、紫花、白花是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不同表现型,所以它们是相对性状。 (3)如果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紫花肯定是杂合子Bb,白花不确定是显性纯合子还是隐性纯合子,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 (4)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图可知,植株同时含有A和B时表现为紫色,亲本都是纯合的,则白花的基因型应是aaBB或AAbb,红花的基因型应是AAbb或aaBB。 【点睛】确定基因位置的4个判断方法 (1)判断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以AaBb为例,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则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交或测交会出现两种表现型;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考虑交叉互换,则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交或测交会出现四种表现型。 (2)判断基因是否易位到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两对基因遗传具有自由组合定律的特点,但却出现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现象,可考虑基因转移到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可能,如由染色体易位引起的变异。 (3)判断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类型 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有多种类型,有的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若多个外源基因以连锁的形式整合在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其自交会出现分离定律中的3∶ 1的性状分离比;若多个外源基因分别独立整合到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一条上,各个外源基因的遗传互不影响,则会表现出自由组合定律的现象。 (4)判断基因是否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以AaBb为例,若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测交或自交时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如1∶1∶1∶1或9∶3∶3∶1(或9∶7等变式),也会出现致死背景下特殊的性状分离比,如4∶2∶2∶1、6∶3∶2∶1。在涉及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若出现上述性状分离比,可考虑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2. 小鼠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决定,A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配,F1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鼠。试问: (1)亲代中,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 (3)若让F1中的黄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体色的表现型应为____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黄色雌鼠的概率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aRr Aarr 1/3 黄色和白色 8∶1 4/9 【解析】 (1)根据题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灰色雄鼠为A_R_,黄色雌鼠为A_rr,后代出现白色小鼠aarr,则可知亲本中灰色雄鼠基因型为AaRr,雌鼠基因型为Aarr。 (2)根据亲本AaRr与Aarr杂交,知F1中黑色鼠基因型为aaRr.让黑色雌、雄小鼠交配, F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aaRR或2aaRr.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 (3)若让F1中的黄色A_rr雌、雄小鼠自由交配,F2中的基因型为A_rr和aarr,表现型为黄色和白色,aarr只可能是Aarr自交产生,其比例为2/3×2/3×1/4=1/9,所以两种表现型的比例为8:1,黄色雌鼠的概率应为8/9×1/2=4/9。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应用能力和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3. 甲图所示某种生物不同细胞分裂示意图,(假定该生物的体细胞只有4条染色体),乙图为该生物细胞中DNA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甲图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____________,乙图为______________分裂细胞中DNA数量变化曲线。 (2)甲图中D细胞形成的子细胞叫_____________。若每一次细胞分裂的分裂期按四个时期划分,那么前后直接联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图中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是____________ (4)乙图中的B-C区段包含甲图中_____________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5)请用文字、箭头及相应的符号表示DNA、基因、染色体之间的组成关系:__________ 【答案】AC 减数 精细胞或极体 C和A B D 基因(许多)→DNA+蛋白质→染色体或 基因(许多)→染色体→DNA+蛋白质 【解析】分析题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分析乙图曲线可知,细胞内DNA数量起始为2n,经过染色体复制,DNA数加倍为4n,之后完成细胞第一次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数变为2n,再完成第二次细胞分裂,细胞内DNA数变为n,其起始相比,细胞内DNA数最终减半,说明整条曲线代表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内DNA数的变化。 (1)由以上分析可知,A和C细胞属于有丝分裂,B、D和E属于减数分裂。根据乙图中DNA含量为开始的一半,说明为减数分裂细胞中DNA数量变化曲线。 (2)甲图中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处于均等分裂状态,其名称可以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第一极体,所以它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可能叫精细胞,也可能叫第二极体。根据前面对5个细胞的分析可知,若每一次细胞分裂的分裂期按四个时期划分,那么前后直接联系的是C(有丝分裂中期)和A(有丝分裂后期),其他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三个细胞都是不连续的。 (3)基因分离定律实质体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随着分离。由此可知,甲图中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图B。 (4)结合前的分析可知,乙图中的B-C区段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所以只有甲图中D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减二后期)在该阶段中。 (5)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分子组成,而1个DNA分子含有许多个基因,所以DNA、基因、染色体之间的组成关系可表示为基因(许多)→DNA+蛋白质→染色体。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特征变化,确定图中各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其次应根据细胞内DNA数的起止点数目比较推测曲线代表的是细胞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数量变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