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学案(全国)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学案(全国)7

‎2018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_如何区分几种易混的艺术技巧 ‎1.借代与借喻 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借喻 ‎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 ‎③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借代 ‎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借喻 ‎⑤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借代 ‎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 ‎⑦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 精要点拨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汉——唐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天狼——入侵的 异族 楼兰——边疆之敌 柳营——军营。‎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借景抒情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衬托(反衬)‎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对比 ‎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衬托(正衬)‎ ‎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衬托(反衬)‎ ‎⑤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对比 ‎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衬托(反衬)‎ 精要点拨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试着区分两种手法的区别。‎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陈亮坚决反对。②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③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 ‎ ‎ ‎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 ‎ ‎ ‎ ‎ ‎ ‎【答案】  (1)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 ‎(2)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诗歌鉴赏] ‎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 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险。‎ ‎“做出”一语,表达了作者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 ‎“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的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 以下两句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中流誓”,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郁愤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作者豪迈爽朗的胸襟气度。“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精要点拨 借古讽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指具体的诗句中,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诗才有的。‎ ‎5.烘托、衬托与渲染 试说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1)‎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 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 ‎ ‎ ‎ ‎ ‎ ‎ ‎ ‎【答案】  (1)衬托(反衬) (2)烘托(侧面描写) (3)渲染和烘托 精要点拨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这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