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行唐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解析版)
河北省行唐县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高考班) 一、选择题 1.在生命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 ) A. 孟德尔 B. 萨顿 C. 摩尔根 D. 达尔文 【答案】C 【解析】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在饲养的红眼果蝇种群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将该只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交配,F1全为红眼。从这一实验他们推断,白眼基因是隐性的,亲代白眼雄果蝇是隐性纯合子,红眼雌果蝇是显性纯合子。F1代的红眼果蝇相互交配产生F2代,F2代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是3:1,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于是,摩尔根等推论,控制眼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红眼基因是W,白眼基因是w。 【详解】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D错误。故选C。 2.下列有关遗传的基本概念或名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 人的身高与体重不属于相对性状 C. 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不同表现型个体的现象 D.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答案】D 【解析】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基因型。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用大小写字母表示。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不含等位基因的如AA或aa称为纯合子,含等位基因如Aa称为杂合子。纯合子自交后代还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详解】A、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AA和Aa的表现型相同,A正确; B、人的身高与体重不属于相对性状,属于不同的性状,B正确; C、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不同表现型个体(显性和隐性)的现象,C正确; D、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D错误。故选D。 3.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C. 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D.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答案】D 【解析】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真核生物、原核生物)、DNA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详解】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错误; C、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D正确。故选D。 4.下列有关纯合体和杂合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纯合体中不含隐性基因 B. 纯合体的自交后代全是纯合体 C. 杂合体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体 D. 杂合体的自交后代全是杂合体 【答案】B 【解析】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在形成配子即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含有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为杂合子,不含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为纯合子。 【详解】A、纯合体中也可能含隐性基因,如aa,A错误; B、纯合体的自交后代全是纯合体,B正确; C、杂合体的双亲有可能是纯合子,如AA×aa,C错误; D、杂合体的自交后代有纯合子,如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D错误。 故选B。 5.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杂合体的比例( ) A. 1/4 B. 1/8 C. 1 D. 0 【答案】C 【解析】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在形成配子即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含有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为杂合子,不含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为纯合子。 【详解】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后代一定含有Aa,为杂合子。故选C。 6.某昆虫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决定有翅的基因为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从该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45、40和15。将抽取的昆虫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上该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10、20和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岛上的昆虫已经发生了进化,成为一个新物种 B.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环境能促进残翅果蝇的产生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存在着隔离, 物种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原有环境的昆虫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45×2+40)÷200=0.65,a基因频率为(15×2+40)÷200=0.35;海岛上的昆虫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10×2+20)÷200=0.2,a基因频率为(70×2+20)÷200=0.8,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两年后海岛上该种群中A、a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昆虫已经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A错误; B、种群中原有残翅昆虫,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翅的昆虫容易被吹到海中,残翅昆虫容易存活下来,环境只是选择残翅昆虫,而不是促进残翅昆虫产生, 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存在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C。 7.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受精卵中的DNA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B. 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C. 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等 D. 受精卵中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答案】A 【解析】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详解】A.受精卵中的核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于卵细胞,但细胞质中的DNA主要来自卵细胞,A错误; B.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核的融合,B正确; C.减数分裂过程使精子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恢复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故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C正确; 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一般来自父方,一般来自母方,D正确。故选A。 8. 某生物体细胞内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b、c、d来自父方,A、B、C、D来自于母方,经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中,同时含有四个母方染色体的可能性( ) A. 1/2 B. 1/4 C. 1/8 D. 1/16 【答案】D 【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 【详解】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的规律,每对染色体分离,即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每条母方染色体的概率均为1/2,所以同时含有四个母方染色体的可能性(1/2)4=1/16。故选D。 【点睛】注意分离思想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应用。 9.基因型为AaBbCc(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别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基因型的种类数比是( ) A. 4:1 B. 3:1 C. 2:1 D. 1:1 【答案】C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1)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2)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只有1种基因型。 因此,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分别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基因型的种类数比是2:1。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重点考查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明确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形成4个共2种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种卵细胞,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10.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在分裂后期有40条染色体,则玉米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 ) A. 10 条 B. 40 条 C. 20 条 D. 5 条 【答案】A 【解析】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此,正常情况下,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为20条。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玉米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40条染色体,则玉米体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卵细胞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其所含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即10条。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 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为伴性遗传,设用A和a这对等位基因表示,雌果蝇有:XAXA(红)、XAXa(红)、XaXa(白);雄果蝇有:XAY(红)、XaY(白)。 【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即XAXa(红雌)×XAY(红雄)→1XAXA(红雌)∶1XAXa(红雌)∶1XAY(红雄)∶1XaY(白雄),后代红眼果蝇既有雌果蝇又有雄果蝇,因此不能通过眼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A错误;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即XaXa(白雌)×XAY(红雄)→1XAXa(红雌)∶1XaY(白雄),后代雌果蝇是红眼,雄果蝇是白眼,因此能通过眼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B正确;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即XAXa(红雌)×XaY(白雄)→1XAXa(红雌)∶1XaXa(白雌)∶1XAY(红雄)∶1XaY(白雄),后代雌雄中都有红眼和白眼,因此不能通过眼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C错误;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即XaXa(白雌)×XaY(白雄)→XaXa(白雌)、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眼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错误。故选B。 12. 用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和诱导多倍体,起作用的时期分别是 A.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前期 B.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后期 C. 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D. 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 【详解】用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起作用的时间是有丝分裂间期;由于纺锤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因此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起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故选A。 【点睛】注意:秋水仙素的作用于作用机制必须对应起来,如引起基因突变,则是引起DNA分子结构改变;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则是抑制纺锤体形成。 13.某双链 DNA分子中共有含氮碱基 1400 个,其中一条单链上(A+T):(C+G)=2:5 。问该分子连续复制 3 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A. 1400 个 B. 400 个 C. 600 个 D. 1200 个 【答案】A 【解析】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因此嘌呤数目(A+G)=嘧啶数目(T+C)。 【详解】DNA分子中A=T,G=C,一条单链上(A+T):(C+G)=2∶5 ,另一条链上(A+T):(C+G)=2∶5 ,则DNA分子中(A+T):(C+G)=2∶5 。A+T的数目为1400×2/7=400,A=T=200个。连续复制 3 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的数目是200×(8-1)=1400个。故选A。 14.基因型分别为 ddEeFF 和 DdEeff 的 2 种豌豆杂交,在 3 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其子代表现型和亲本相同的个体数占全部子代的( ) A. 1/4 B. 3/8 C. 5/8 D. 3/4 【答案】B 【解析】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且3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不同的配子,进而雌雄配子结合得到后代。 【详解】3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子代表现型和ddEeFF相同的概率为1/2×3/4×1=3/8, 和 DdEeff亲本相同的概率为1/2×3/4×0=0,因此和亲本相同的表现型一共为3/8。故选B。 15.在有关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最能说明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 ) A. 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 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 C. F1产生的雌配子比例为1:1:1:1,雄配子比例也为1:1:1:1 D.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答案】C 【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F1经过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的比例为1:1:1:1,直接体现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在一个 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 54%,其中一条链中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22%和 28%,则另一条链中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 24%,22% B. 22%,28% C. 24%,26% D. 23%,27%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已知条件:A+T=54%,G1=22%,T1=28%,求解另一条链中的G2 、T2的比例。用“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如A+T或G+C)占全部碱基的比值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该种碱基比例的比值”这样的规律来解题。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A+T= A1+ T1=54%,同时T1=28%,所以:T2= A1=26%;同理:G+C=G1+C1=1-(A+T)=1-54%=46%,同时G1=22%,所以:G2=C1=24%,C2= G1=22%。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孟德尔遗传规律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生物的遗传( ) A. 人 B. 小麦 C. 猫 D. 细菌 【答案】D 【解析】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的遗传,不适用于原核生物的遗传,细菌是原核生物,D正确。 【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规律 【名师点睛】学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理解不清 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18.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2,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 A. 5:1、5:1 B. 8:1、8:1 C. 6:1、9:1 D. 5:1、8:1 【答案】D 【解析】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且是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豌豆的自由交配是自交;玉米是异花传粉植物,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的自由交配,可能是自交,也可能是杂交。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豌豆种子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已知豌豆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1:2,即AA占1/3,Aa占2/3,则其自由交配(自交)后代中aa占2/3×1/4=1/6,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5:1;玉米可以进行自交或杂交,已知玉米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1:2,则其产生的雌性配子都是A占2/3,a占1/3,因此其自由交配后代中aa占1/3×1/3=1/9,因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8:1,综上分析,D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的自由交配的实质,并能够利用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进而计算玉米的后代中aa的概率。 19.1968 年,在几篇新闻报道中描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有 2%—4%的精神病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XYY综合症患者有暴力倾向,有反社会行为,有人称多出的这条Y染色体为“犯罪染色体”。下列关于 XYY综合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者为男性,是由母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卵细胞所致 B. 患者为男性,是由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C. 患者为男性,是由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D. 患者为女性,是由父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精子所致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此,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详解】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现在染色体组成为XYY,说明精子异常,含2条Y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故选C。 20. 如图所示的四个遗传图谱中,不可能是伴性遗传的一组是 A. ① B. ④ C. ① ③ D. ② ④ 【答案】A 【解析】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是常染色体遗传。 “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详解】A、图谱A中,正常的双亲生出了有病的孩子,说明是隐性遗传病,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正常的父亲不可能生出有病的女儿,所以该遗传图谱只能表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隐性伴X遗传,A正确; B、图谱B中,正常的双亲生出了有病的孩子,说明是隐性遗传病,由于有病的是儿子,所以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B错误; C、分析遗传图谱C可知,该病可能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等,C错误; D、分析遗传图谱D可知,该病可能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D错误。故选A。 【点睛】伴性遗传的特点表现为在男女后代中出现的比例不同,如伴X显性遗传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而隐性遗传中男性多于女性等。 2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种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B. 转运RNA上的反密码子有61种 C. 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4种 D. 一种氨基酸可有多种对应的密码子 【答案】C 【解析】1、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2、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AD、一种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有多种对应的密码子,AD正确; B、转运RNA上的反密码子有61种,B正确; C、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C错误。故选C。 【点睛】注意记住3个数据:氨基酸20种,密码子64种(含不决定氨基酸的终止密码3种),tRNA上反密码子61种。 22.人类遗传病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从优生的角度考虑,甲、乙应分别选择生育( ) A. 男孩、男孩 B. 女孩、女孩 C. 女孩、男孩 D. 男孩、女孩 【答案】D 【解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病母女病”,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肯定患病,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正常,则他们的女儿均患病,儿子均正常,所以甲家庭应该选择生育男孩;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女病父子病”,即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肯定患病,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则妻子可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他们的女儿均正常,儿子可能患病,所以乙家庭应选择生育女孩。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3.诱变育种一般不使用下列哪一项作为诱变因素 A. X射线 B. 硫酸二乙酯 C. 亚硝酸 D. 抗生素 【答案】D 【解析】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的因素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X射线能损伤细胞内的DNA,属于物理诱变因子,A正确;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属于化学诱变因子,BC正确;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一般不能作为诱变因子,D错误。 24. 要实现目的基因和运载体DNA分子重组,必须具有的工具酶是( ) A. 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B. 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C. DNA解旋酶和DNA连接酶 D. 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聚合酶 【答案】A 【解析】1、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2、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区别: ①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②DNA连接酶是同时连接双链的切口,而DNA聚合酶只是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 ③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而DNA聚合酶需要模板。 【详解】A、基因工程中需要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目的基因和质粒切割成相同的黏性末端,然后利用DNA连接酶将两者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连接,A正确; B、DNA聚合酶用于DNA的复制,不属于基因工程的工具酶,B错误; C、DNA解旋酶一般用于DNA复制过程的解旋步骤,不属于基因工程的工具酶,C错误; D、DNA聚合酶用于DNA的复制,不属于基因工程的工具酶,D错误。故选A。 【点睛】注意:基因工程有3种工具,但只有两种工具酶。 25.猫的黑毛基因B和黄毛基因b在X染色体上,杂合子个体表现为虎斑色。有一雌猫生下4只小猫,分别为黑毛雄猫、黄毛雄猫、黑毛雌猫和虎斑雌猫。其亲本组合应是 A. 黑毛雄猫×黄毛雌猫 B. 黑毛雄猫×虎斑雌猫 C. 黄毛雄猫×黑毛雌猫 D. 黄毛雄猫×虎斑雌猫 【答案】B 【解析】据题意信息分析:猫的黑毛基因 B 和黄毛基因 b 在 X 染色体上, 则黑毛的基因型是XBXB 、XBY、黄毛的基因型是 XbXb、XbY 虎斑色毛的基因型为 XBXb。 【详解】A、黑毛雄猫(XBY)×黄毛雌猫(XbXb)→XBXb(虎斑色雌猫)、XbY(黄色雄猫),与题干不符,A错误; B、黑毛雄猫(XBY)×虎斑雌猫(XBXb)→XBXB(黑色雌猫)、XBXb(虎斑色雌猫)、XBY(黑色雄猫),XbY(黄色雄猫),与题干相符,B正确; C、黄毛雄猫(XbY)×黑毛雌猫(XBXB)→XBXb(虎斑色雌猫)、XBY(黑色雄猫),与题干不符,C错误; D、黄毛雄猫(XbY)×虎斑雌猫(XBXb)→XBXb(虎斑色雌猫)、XbXb(黄色雌猫)、XBY(黑色雄猫),XbY(黄色雄猫),与题干不符,D错误;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分析各表现型个体的相应基因型,由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杂合子XBXb虎斑色个体只能为雌性。 26.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B. 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C. 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 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的特征: 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详解】A. 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说明具有突变具有普遍性,A正确; B. 无论是个体发育的哪个时期,都可能发生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B错误; C. 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可以突变成多个等位基因,C错误; D. 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当发生基因突变后,出现新的生物体性状往往与环境是不相适应的,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但是有的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D错误。故选A。 【点睛】注意理解基因突变的4大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下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乙表示该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只有细胞③没有同源染色体,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B. 图甲中细胞③是(第一)极体,处于图乙的HI段,b基因来自交叉互换 C. 图甲中细胞②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中发生着基因重组 D. 图乙BC段变化的原因是染色体着丝点分裂,DE段可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B 【解析】分析甲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乙图:图乙表示该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虚线之前为有丝分裂,之后为减数分裂。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甲中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无同源染色体,其他的细胞均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 B、因为是均等分裂,图甲中细胞③是(第一)极体,处于图乙的HI段,b基因来自基因突变,B错误; C、图甲中细胞②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为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中发生着基因重组,C正确; D、图乙BC段变化的原因是染色体着丝点分裂,DE段是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移向两级,此时可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图的分析,这就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B. 调查某种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族中调查 C. 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患有多指、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遗传病胎儿的出生率 D. 可通过基因诊断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征 【答案】B 【解析】1、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结婚。 【详解】A、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A错误; B、调查某种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族中调查,B正确; C、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C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能通过基因诊断来确定,D错误。 故选B。 29.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 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 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导致生物发生进化 D. 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C 【解析】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其中染色体畸变,在显微镜下可见。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详解】A、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地理隔离也可以阻止基因间的交流,A错误; B、自然选择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但不会导致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C、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导致生物发生进化,是进化的实质,C正确; D、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故选C。 3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可实现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B. 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属于基因突变 C.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都不能遗传给后代 D.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可实现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A项正确;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属于一个基因中的碱基对变化,属于基因突变,B项正确;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可通过无性繁殖遗传给后代,C项错误;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只含有一个基因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D项正确。 31.一个用15N标记的细菌DNA分子,含100个碱基对,腺嘌呤有40个,其中一条链上含胞嘧啶30个,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3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只含15N、只含14N的两种DNA分子数之比是0:6 B. 第3次复制需游离的胞嘧啶为160个 C. 子代DNA分子两条链中的鸟嘌呤含量相等 D. 子代DNA中嘌呤与嘧啶之比是1:1 【答案】B 【解析】1、1个DNA经过3次复制,共产生23=8个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8个DNA分子都含14N,比例为100%;含15N的DNA有2个。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A、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3次复制结束后无只含15N的DNA分子,只含14N的DNA分子数为8—2=6个,A正确; B、根据题意,原始的DNA分子中A有40个,因所有碱基之和为200个,则C=G=60个,第三次复制结束得到23=8个与原始DNA分子相同的DNA分子,此时所含胞嘧啶之和为8×60=480个,第三次复制的起点为第二次复制结束时,同理可知此时所含胞嘧啶之和为4×60=240个,故第3次复制需游离的胞嘧啶为480-240=240个,B错误; C、因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相同,即G=60个,其中一条链G=30个,则另一条链G=60-30=30个,C正确; D、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有双链DNA分子中的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D正确。 故选B。 32.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F1中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GgHh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G_H_:G_hh:ggH_:gghh=9:3:3:1。 【详解】GGHH与gghh杂交,子一代基因型是GgHh,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是9:3:3: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性状分离比,因此2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故选C。 33.如图是有关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调查发现,家族中2号个体不含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已知在男女比例为1:1的人群中出现女性乙病患者的概率为5/10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11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于1号 C. 8号和9号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5/11 D. 1号和13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答案】C 【解析】遗传系谱图分析:无乙病1号和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2号,生了患乙病的6号,说明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而患甲病的1号和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2号所生的5号和6号都患甲病,说明甲病是显性遗传病;由于6号的女儿10号不患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控制甲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乙病的基因用B、b表示。 【详解】A、由对遗传系谱图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11号个体患乙病不患甲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说明他只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7号,所以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于1号,B错误; C、8号为两病都患个体,其大致基因型为A_XbY,由于其母亲3号不患甲病,所以8号基因型一定是AaXbY;9号两病都不患,大致基因型为aaXBX-,由于在男女比例为1:1的人群中出现女性乙病患者的概率为 ,则在女性人群中乙病患者的概率为,即XbXb= ,计算得Xb= ,XB= ,乙病基因携带者XBXb所占正常女性的比例为 ,子代中,甲病患病概率 ,不患病,乙病患病概率 ,不患病 ,所以8号和9号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C正确; D、由遗传系谱图判断,1号基因型A_XBXb,由于13号的母亲不患甲病(aaXBX-),父亲患乙病(AaXbY),则13号基因型AaXBXb,但由于1号个体出现Aa概率无法确定就是 ,所以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无法计算,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伴性遗传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系谱图和题干信息“家族中2号个体不含这两种病致病基因”判断甲、乙的遗传方式;其次根据表现型推断出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利用逐对分析法解题。 34.下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①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②过程 B. 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9种,子代基因型有9种 C. F1中不同于亲本的类型占7/16 D. F1个体产生各种性状是细胞中各基因随机自由组合选择性表达造成的 【答案】C 【解析】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都发生在①过程,A项错误;4种雌配子和4种雄配子结合方式是16种,子代基因型有9种,B项错误;子一代产生的不同于亲本的类型(A_bb、aaB_、aabb)为3/16+3/16+1/16=7/16,C项正确。个体产生各种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 【点睛】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简记:双亲纯种显和隐;杂交F1全显性;F2四性状——两个亲本、两个重组,比值恰为9∶3∶3∶1。9为两显性(性状),3为两重组(性状),1为两隐性(性状)。 35.已知某异花受粉的野生植物,其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紫花(B)对白花(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对这一野生植物种群进行研究发现,其表现型及所占比例分别是高茎紫花占2/3,高茎白花占1/12,矮茎紫花占2/9,矮茎白花占1/36(已知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等于相应基因频率的乘积)。根据相关信息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只考虑茎的高度,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该野生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为50% C. 该野生种群中,高茎紫花植株中的纯合子的概率为1/9 D. 若让所有高茎紫花植株自由交配,则后代中出现矮茎白花的概率为1/144 【答案】C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测交实验能够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以及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详解】A、高茎与矮茎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因此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单独分析高茎与矮茎可知,高茎:矮茎=3:1,且根据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等于相应基因频率的乘积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50%,B正确。 C、该野生种群中,高茎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单独分析花色可知,紫花:白花=8:1,则b的基因频率为1/3,B的基因频率为2/3,因此紫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所以高茎紫花植株中的纯合子的概率为1/6,C错误。 D、若让所有高茎紫花植株自由交配,由于所有的高茎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则a的基因频率为1/3,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矮茎植株的比例为1/9,;由于所有紫花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l:1,则b的基因频率为1/4,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6,故后代中出现矮茎白花的概率为1/144,D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别分析两对性状的比例,并根据隐性性状的比例计算隐性基因频率,进而计算显性基因频率。 36.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 B. 单倍体育种时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其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 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加速育种进程 D. 杂交育种的优点之一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且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答案】B 【解析】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等人工手段对植物材料的遗传物质进行诱导,使其发生改变,导致植物体的性状发生可遗传变异,进而在产生变异的群体中进行选择和培养获得新品种的技术方法。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详解】A、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也可肯能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无性繁殖,A正确; B、单倍体育种时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其萌发的幼苗,单倍体高度不育,没有种子,B错误; C、物理、化学因素均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加速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加速育种进程,C正确; D、杂交育种的优点之一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且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D正确。故选B。 37.研究人员将基因型为Hh的二倍体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植株甲,再以植株甲为母本,基因型为Hh的二倍体西瓜植株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植株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能使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故植株甲为纯合的四倍体 B. 植株甲接受二倍体西瓜植株的花粉后,其所结的西瓜为三倍体无子西瓜 C. 植株乙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HH:HHh:Hhh:hhh=1:5:5:1 D. 植株乙所结的果实通常不含有种子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能复制 【答案】C 【解析】将基因型为Hh的二倍体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植株甲(HHhh),再以植株甲为母本,基因型为Hh的二倍体西瓜植株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植株乙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HH:HHh:Hhh:hhh=1:5:5:1。 【详解】A. 根据分析可知,加倍后植株甲的基因型为HHhh,还是杂合子,A错误; B. 植株甲是四倍体,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接受二倍体西瓜植株的花粉后,其所结的西瓜为有子西瓜,B错误; C. 根据分析可知,植株甲(HHhh)和基因型为Hh的植株杂交获得植株乙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HH:HHh:Hhh:hhh=1:5:5:1,C正确; D. 植株乙所结的果实通常不含有种子的原因是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D错误。故选C。 38. 某农科所通过如图育种过程培育出了高品质的糯小麦,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B. a过程能提高突变率,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C. a、c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都只能作用于萌发的种子 D. 要获得yyRR,b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分析可知,图中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而不是基因突变,A错误;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作用于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B错误;a、c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都可以作用于幼苗,c过程还可作用于萌发的种子,C错误;b过程为杂交育种,需要不断地进行自交,淘汰性状分离的个体,来提高纯合率,获得yyRR,D正确。 39.下列关于基因、染色体、性状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性状与基因之间都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B. 真核生物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 D. 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有时一个性状由多个基因控制,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A错误;真核细胞的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有些基因存在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B错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颠倒、重复和易位,缺失和重复会使基因的数目改变,颠倒和易位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D正确。 40.孟德尔说“任何实验的价值和效用,决定于所使用材料对于实验目的的适合性”。下列遗传实验材料的选择可能不适合的是 A. 用噬菌体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 B. 用山柳菊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 C. 用果蝇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D. 用大肠杆菌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答案】B 【解析】孟德尔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①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所以在自然状态下,能避开外来花粉的干扰,便于形成纯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②豌豆花大且花冠的性状便于人工去雄和人工授粉。③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以明显区分的相对性状。④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大,而且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 【详解】A.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DNA注入细菌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是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合适材料,A错误; B. 山柳菊有时进行无性繁殖,因此不适合用于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B正确; C. 果蝇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并且进行有性生殖,因此可以用果蝇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C错误; D.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拟核中只有一个DNA,因此可以用大肠杆菌研究DNA的复制方式,D错误。故选B。 【点睛】熟记一些常见的用作研究遗传的实验材料及其原因(优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41.某地区蝗虫的抗药性(A)对不抗药性(a)为显性,如图表示该地区蝗虫进化的基本过程,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Y、Z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蝗虫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该地区蝗虫的______________。 (3)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_____________的现象。 (4)该地区蝗虫群体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经过人工喷洒农药,不抗药的蝗虫全部被杀灭,抗药的蝗虫自由交配一代后,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然选择 (生殖)隔离 基因库 自由交流 42% 30% 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出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X、Y、Z分别是变异、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该地区蝗虫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该地区蝗虫的基因库;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进行交流的现象,分为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蝗虫新种产生必须要有生殖隔离; (4)该蝗虫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则Aa的个体占30%,其中A基因频率为20%+30%×1/2=35%,a基因频率为50%+30%×1/2=65%,倘若经过人工喷洒农药,不抗药的蝗虫aa全部被杀灭,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则AA占40%,Aa占60%,此时A基因频率为40%+60%×1/2=70%,a的基因频率=30%,抗药的蝗虫自由交配一代后,则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49%,Aa基因型频率为42%,aa基因型频率为9%,由于自由交配亲代与子代基因频率相同,所以此时A基因频率仍是70%,a基因频率仍是30%,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种群A基因频率由35%→70%,a基因频率由65%→30%,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点睛】此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准确把握自然状态下新物种形成的机制解决第(1)题,第(4)题中,已经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可以套用公式法求解:A=AA+1/2Aa,a=aa+1/2Aa,此外,自由交配过程中基因频率不变。 42.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白化病基因(a)在常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 (1)白化病和红绿色盲遗传病类型属于____________遗传病。(填“显性”或“隐性”) (2)Ⅰ1的基因型:_________;Ⅰ2的基因型:____________。 (3)若Ⅱ3 和Ⅱ4 婚配,他们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几率是__________。 (4)若Ⅱ3 和Ⅱ4 婚配,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男孩,则他们的第二个小孩是正常男孩的几率是__________。 【答案】隐性 AaXBY AaXBXb 1/3 1/8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明确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然后根据遗传系谱图中子代表现型用隐性突破法推出亲代基因型; 2、根据亲本基因型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推出亲本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关系; 3、根据亲本的基因型,通过分解组合法计算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种类; 4、先根据题意和遗传系谱图推断双亲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用正推法进行相关概率计算。 【详解】(1)由遗传系谱图可知,I-1、I-2不患白化病和色盲,但有一个患色盲的儿子,和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儿,说明白化病和红绿色盲遗传病类型属于隐性遗传病。 (2)由题干可知,白化病基因(a)在常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结合遗传系谱图,可推断I-1、I-2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BXb。 (3)Ⅱ3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Ⅱ4表现型正常,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弟弟,Ⅱ4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若Ⅱ3和Ⅱ4婚配,他们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几率=2/3×1/2=1/3。 (4)若Ⅱ3和Ⅱ4婚配,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男孩,则Ⅱ3基因型为aaXBXb,Ⅱ4的基因型为AaXBY,则他们的第二个小孩是正常男孩(AaXBY)的几率=1/2×1/4=1/8。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遗传系谱图推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进行遗传病概率计算的能力。 43.下图表示有关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细胞中,发生在图丙中BC段的是_______(填细胞的标号)。 (2)图乙中①→②的变化完成于图丙中的__________段。 (3)若图乙中a、b、c表示细胞内相关结构或成分的数量(个),则图甲中细胞③的子胞内,其数量依次是___________。 (4)图丙中AB段,DNA分子的结构可能是最不稳定的时期。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 (5)图丙中,发生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② AB 2、0、2 DNA分子进行复制时,解旋成单链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图甲中,①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有同源染色体存在,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无姐妹染色体单体,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移向两极,且细胞不均等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乙中,①时的数量比a∶b∶c=4∶0∶4,②时的数量比a∶b∶c=4∶8∶8,可推知a为染色体,b为染色单体,c为DNA。图丙中,AB段发生DNA复制,CD段发生着丝点的分裂。 【详解】(1)图丙中的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即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则图甲中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细胞①②。 (2)图乙中①→②的变化,即姐妹染色单体从无到有的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的DNA复制过程,对应图丙AB段。 (3)由分析可知,图乙中a为染色体,b为染色单体,c为DNA,则图甲中细胞③的子胞内,其数量依次是2、0、2。 (4)图丙中的AB段是DNA分子进行复制时,已解旋成单链,DNA分子的结构可能是最不稳定的时期。 (5)图丙中,CD段发生着丝点的分裂,发生该变化的细胞分裂方式和时期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会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特点,准确辨别各时期的细胞图,并明确染色体和DNA在分裂过程的变化。 44.如图①~⑤列举了五种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关问题: (1)①属于_____育种.水稻某一优良性状(A)对不良性状(a)为显性,如用第①种方法育种,杂合子Aa逐代自交3次,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 (2)第④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红色种皮的花生种子第④种育种方法培育获得了一株紫色种皮的变异植株,其自交后代中有些结出了红色种皮的种子,其原因是_____. (3)能体现细胞具全能性的是方法_____(选填①~⑤).与方法①相比方法②的优点是_____. (4)通过育种方法⑤培育抗虫棉属基因工程育种,此操作过程中抗虫基因表达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____. 【答案】(8分) (1)杂交 7/9 (2)基因突变 该突变为显性突变(填该变异植株是杂合子也对) (3)② 缩短育种年限 (4)(没有写转录和翻译这几个文字也行,加上DNA复制不扣分)(2分)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⑤列举的五种育种方法分别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1)①属于常规的杂交育种,亲代杂合子Aa逐代自交3次,子一代是AA:Aa:aa=1:2:1,淘汰aa后,在子一代的群体中Aa =2/3、AA =1/3; 1/3 AA 的后代都是1/3 AA ,2/3 Aa的自交后代 为2/3×1/4 AA、 2/3×1/2Aa 、2/3×1/4aa,所以子一代自交所得到的子二代中,有AA:Aa:aa=(1/3+1/6):1/3:1/6=3:2:1,淘汰aa后在子二代的群体中,AA=3/5、Aa=2/5,同理可计算出,子二代再自交所得到的子三代中:AA:Aa:aa(淘汰)=7:2:1(淘汰),所以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是7/(7+2)=7/9。 (2)④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依题意紫色种皮的变异植株,其自交后代中有些结出了红色种皮的种子,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该变异植株是杂合子,该突变为显性突变。 (3)② 属于单倍体育种,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离体的花药培养成完整的单倍体植株,体现了细胞具全能性。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⑤是基因工程育种。抗虫基因表达是指抗虫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抗虫基因表达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 【点睛】考点:本题考查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以及基因工程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