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下)高一历史开学初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72分。)‎ ‎1.地方政权的建立,实现了周王对所占土地的有效统治,这在中国上古社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周王加强对所占领土的有效统治是通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内外服制 D.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周王对所占土地的有效统治”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通过宗法制实行,D正确。A和B只是一个方面,不能全面概括西周政治制度,排除;内外服制是商朝政治制度特点,C错误。‎ ‎2.《通志略》中记载: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县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至于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故甘茂谓秦武王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这体现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 B. 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C.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郡县制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立战功可以授予郡县,说明郡县制形成与发展,D正确。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实行,A错误。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错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秦朝,C错误。‎ ‎3.据《新唐书》卷46《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其实质是 A. 提高三省的行政效率 B. 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 便于皇帝控制宰相职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主要是防止宰相专权,便于皇帝控制宰相权力,实现君主集权,D正确。材料目的不是提高行政效率,A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君主权力,B错误。C属于丞相的职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宋会要辑稿职官》卷47载:“通判、州各一人,与长史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藩府或置两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又云:“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二。”这种政治制度革新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B. 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C. 革除郡县制的弊端 D. 开始建立官僚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宋时期设立通判主要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通判的职权仅次于知州,说明该措施主要是加强对于地方政权的控制,B正确。材料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A错误。北宋并没有革除郡县制,C错误。官僚政治体制在秦朝已经实施,D错误。‎ ‎5.《韩非子亡征》中指出:“种类不寿,主数即世,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羁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出军命将太重,边地任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者,可亡也”。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确立了:‎ A. 君主专制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 贵族寡头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官员专制,地方权力较大,为此秦始皇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C正确。郡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属于C项内容,排除AB。贵族寡头制度属于先秦时期政治制度,D错误。‎ ‎6.“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B. 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拔产生 C. 多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D. 对当地官员的德才进行评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可以看出,中正官是选置的、是选拔的,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是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故C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低为录用标准的,故A项排除;中正官对当地被举荐的人的德才进行评定,而不是评定官员,故D项排除。‎ ‎7.古代雅典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的支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人人平等 B. 民主监督 C. 法律至上 D. 轮番而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表明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采取抽签的方式,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民主监督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至上,故C项错误;抽签选举的方式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轮流坐庄也就是轮番而治,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雅典民主制•特点 ‎8.马克斯说道:“在罗马,氏族社会变成了闭关自守的贵族,贵族的四周则是人数众多的、站在这一社会之外的没有权力只有义务的平民;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贵族和平民完全溶化在国家中”开始于:‎ A. 习惯法的废除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公民法的颁布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订 ‎【答案】B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含有习惯法内容,不是废除,A错误;公民法属于适用范围分类,C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订属于罗马法的汇总,D错误。‎ ‎【点睛】《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解决的是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维护奴隶的利益。‎ ‎9.“此时(《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大臣们只对国王负责,而且以个人的身份接受国王领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此时英国:‎ A. 国王仍然拥有绝对权力 B. 国王“统而不治”‎ C. 国王拥有部分行政大权 D. 国王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王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说明此时国王仍有部分行政大权,C正确。A中绝对领导权说法绝对,排除。国王“统而不治”是责任内阁制后,B错误。此时是君主立宪制,D错误。‎ ‎【点睛】‎ ‎10.张立平在《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中说:“自南北战争以来,共和党和民主党通过竞选的方式轮流控制着国家政权,间或有些小党所谓“第三党”也曾参与过国家政权的角逐,但从未对两大政党构成真正的威胁。”这反映出美国共和政体的特色是:‎ A. 保持两个党派不动摇 B. 两党垄断,实际利益一致 C.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D. 实行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共和党和民主党通过竞选的方式轮流控制着国家政权”说明美国实行两党制竞争,交替执政,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保持两个党派不动摇,A错误。两个党派的实际利益不一致,B错误。美国不是一党专制,D错误。‎ ‎11.“当会议桌上发生争执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当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A.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B. 与英国的政体极其相似 C.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 议会代表都是军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体现出德意志代议制特点是军国主义色彩浓厚,C正确。专制主义色彩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德意志属于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英国不同,B错误。议会代表并不都是军人,D错误。‎ ‎12.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是指联邦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指地方各州的分权,所以应该选择B。‎ 考点: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制度的确立。‎ ‎13.“英国人把中国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促成战争的爆发。”该叙述:‎ A. 正确探究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表明鸦片战争是一场正义之战 C. 是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单方面表述 D. 表明鸦片战争本质是贸易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是因为中国禁烟运动,显然是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单方面表述,C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需要,A错误。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B错误。鸦片战争本质是侵略战争,D错误。‎ ‎14.19世纪40—60年代,英国先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下列关于这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同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虎门销烟 B.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C.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D.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两次鸦片战争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使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D正确。A和B是英国发动战争借口,排除。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是直接目的,C错误。‎ ‎15.袁伟时说:这个纲领要求对经济政策做根本性的调整,核心是要否定《天朝田亩制度》冀图在落后的自然经济上消灭私有制和贫富差别的空想,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转移到支持和依靠私人资本主义上来,由此可以判断该纲领指的是:‎ A. 《南京条约》‎ B. 《资政新篇》‎ C. 《定国是诏》‎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B正确。A是不平等条约,不符合材料主旨,《定国是诏》是维新变法施政纲领,C错误。D是限制袁世凯权力法律文献,排除。‎ ‎16.下列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B. 都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C. 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D. 都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 ‎【答案】D ‎【解析】‎ ‎【详解】《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都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D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不具有发展资本主义色彩,A错误。《资政新篇》没有违背历史发展趋势,B错误。《资政新篇》可以实现,但限于战争环境,无法实施,C错误。‎ ‎17.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第六款第四条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规定:‎ A.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C. 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地途径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体现出列强输出资本的侵略方式,D正确。A是甲午战争失败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B是开辟通商口岸的影响。C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18.“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堪称中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下列不属于两者共同点的是:‎ A. 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C. 都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 都是本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结合所学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都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民主平等等思想的影响,在政体上都采用了三权分立体制,也都是本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所以BCD是二者的共同点。在美国没有出现过专制制度,故美国1787年宪法不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故A不是二者的共同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 ‎19.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包括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C. 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民众购买力低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鸦片战争后外国对华倾销总体上徘徊不前,究其原因大致有:外国侵华势力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外国商品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尽相符,鸦片走私削弱中国人民的购买力,最重要的是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但不能说南京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故C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20.《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其提出者是 A. 洪秀全 B. 洪仁玕 C. 陈玉成 D. 李秀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在洪秀全支持下颁布了《资政新篇》,成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故B项正确;洪秀全颁布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错误; 陈玉成、李秀成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没有提出《资政新篇》,故CD错误。‎ ‎21.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2亿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等信息可知,这是中日之间签署的《马关条约》,故选C;A是中英之间签订的,B是中国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署的,《辛丑条约》是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的,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D。‎ ‎22.“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 B. 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 C.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D. 列强掀起了强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涉及到的是《马关条约》之后三国干涉还辽。A选项说法正确,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可以看出;B选项错误,三国干涉还辽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日本侵犯它们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中国的主权;C选项正确,三国干涉还辽体现出中国的殖民程度加深;D选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3.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文中的“斯役”是指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是对1905‎ 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的评价,故A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在武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起义,故BCD错误。‎ ‎24.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确立的历史事件是 A. 湖北军政府成立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 武昌起义 D. 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答案】B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意味着从法律上宣告了中华民国为民主共和政体,故选B;湖北军政府成立是宣告政府的成立而不是政体的变化,故排除A;武昌起义是民主共和政体建立之前的历史事件,故排除C;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之一,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25.“虽然它的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下列内容符合材料对《临时约法》评价的是 A.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B.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C.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 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这在其内容“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中可以体现出,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体现的是人民主权和平等思想,这些和材料无关,故ACD错误。‎ ‎26.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学校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现场悬挂“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条幅。这场运动 A. 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B. 扭转了中国的外交弱势 C.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可知,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故A项正确;中国代表虽然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但没有扭转中国的外交弱势,故B项错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也没有推翻,故CD错误。‎ ‎27.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 五四运动 B. 国民革命 C. 红军长征 D. 重庆谈判 ‎【答案】A ‎【解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选A。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红军长征发生在1934-1936年,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都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BCD。‎ ‎28.“这是一次大约12(实为13)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在上海法国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开始,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湖上(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这次会议 A.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 C. 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 标志着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大约12(实为13)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参加的会议” “上海法国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 “湖上(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可以判断出这次会议指的是1921年的中共一大,她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A项正确;1927年的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故BC错误;第三次国共合作还未形成,故D项错误。‎ ‎29.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下,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任务是 A. 推翻满清政府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消灭资产阶级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即打倒列强,除军阀,故B项正确;推翻满清政府是辛亥革命的任务,故A项错误;消灭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CD错误。‎ ‎30.某校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开展游学活动,参观了下图所示景点。该景点位于 A. 北京 B. 上海 C. 南昌 D. 延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八一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图片中“军旗升起的地方”的题词和八一南昌起义相关,故排除ABD,选C。‎ ‎31.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始于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南昌起义的爆发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放弃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国革命道路,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故选D。‎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 ‎32.1927~1931年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A.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D.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是1927~1931年间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坚持抗战,“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错误。‎ ‎33.1937年12月,在中国的英国记者田伯烈报道:“在这一个时代中,我们找不出什么事情足以超越日军的暴行。”“日军的暴行”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旅顺大屠杀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日军的暴行”发生在1937年12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南京大屠杀,故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旅顺大屠杀发生在1894年,故ABD错误。‎ ‎34.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B.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D.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坚持反扫荡;结合选项可知B项是《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创作于1939年,故B项正确。A项是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该口号“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的时期,二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各口号所处的时代,找出符合设问的选项即可。‎ ‎35.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 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B. 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抗日根据地的选举,选出的议员“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这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和根据地民主选举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故D项错误。‎ ‎36.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 点睛: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 二、非选择题 ‎37.阅读下列材料。‎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以会,议会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材料二:国会可用之二的多数票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 材料三:“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之一”‎ 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21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法律文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国政体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 ‎【答案】(1)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1787年宪法 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特点: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3)首相、共和制、总统、皇帝。‎ ‎(4)特征:民主选举;议会立法:分权制衡:政党制。‎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可知分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宪法回答。‎ ‎(2)材料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从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回答。‎ ‎(3)依据表格信息和所学从美国共和制、英国首相、美国总统以及德国皇帝回答。‎ ‎(4)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选举、立法以及政党政治角度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