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12讲20世纪社会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创新与调整(课件)(57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12讲20世纪社会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创新与调整(课件)(57张)

第 12 讲  20 世纪社会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创新与调整 时空坐标 ▪专题概览 通史坐标 时间跨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政治文明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经济文明 (1)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逐步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成效不大并最终解体 (2)20世纪30年代,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调整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思想文明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特征概览 一 、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三、现代文学、艺术的诞生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 12 讲  20 世纪社会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创新与调整 核心目录 五、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向一 十月革命的进程和影响 考向二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考向三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考向四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特点 考向目录   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创新与 调整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 阶段特征 • 通史概述 历史时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政治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经济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化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1)条件 ①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 无产阶级政党 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 盟军。 ②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 ①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 工兵代表苏维埃 政权。 核心提炼 ▪归纳提升 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 宫。 ④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 和《 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苏维埃面临 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 目的 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行固定的 粮食税 工业 实行 工业国有化 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 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 分配 取消商品贸易,实行 实物配给制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效果 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得到恢复 3.“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内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 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苏联经过 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5)评价 ①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③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 基本矛盾 激化。 (2)主要表现:商品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银行纷纷破 产。 (3)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影响 ①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①金融:《紧急银行法》——使人们恢复对银行的信心。 ②农业:《农业调整法》——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 ③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减少 盲目生产 ,缓解劳资关系,扩大内 需。 ④社会福利和就业:《社会保险法》——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机 会。 ⑤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3)影响 ①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的时代。 (4)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 局部调整。 三、现代文学、艺术的诞生 1.背景 (1)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 精神危机 。 (2)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2.成就 (1)现代主义文学 ①特点: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 异。 ②成就:海明威的《 老人与海 》。 (2)现代主义美术 ①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 现”。 ②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代表作是《格尔尼卡》。 (3)现代音乐 ①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 ②二战后:流行摇滚乐、蓝调乐、爵士乐,其中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 主流。 (4)影视艺术 ①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 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②电视的出现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40年代初,美国开始 试播彩色电视节目;二战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视进入大规 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③影响: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 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历史背景 (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 强。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经济政治 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 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20世纪初生产力迅速发展,科技飞速进步。 (4)欧洲 军国主义 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 激烈。 2.战争进程 阶段 时间 主要战役(事件) 影响 爆发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阶段 1914年 马恩河战役 “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美对德宣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 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 3.后果和影响 (1)后果: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削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 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 放运动的发展;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 们的思想观念。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凡尔赛和约》《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 《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 中东 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 亚洲 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各种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发展,这就决定了这一和平体系的不稳定性 2.《非战公约》 (1)主要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2)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②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 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意义。 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3)局限性:列强借助“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3. 国际联盟 (1) 成立 :1919 年 4 月 , 通过 《 国际联盟盟约 》 。 (2) 主要活动 : 恢复战后欧洲经济 ; 处理国际争端 ; 裁军 ; 加强国际合作。 (3) 历史地位 : 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 , 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1.原因 (1)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 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英法 绥靖政策 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3)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未能遏制大战的爆发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2.过程 (1)战争爆发初期: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法国沦 陷;不列颠之战。 (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北 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4) 胜利 : 开罗会议 , 德黑兰会议 ,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 雅尔塔会议 , 波茨坦会议 , 德国和日本投降 , 二战全面结束。 3.影响: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战 争。 (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 军国主义 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 平思想深入人心。 (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考向一 十月革命的进程和影响 考向专练 (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16)德国著名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在评价 十月革命时指出:“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 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 战大大向前推进了。”在卢森堡看来,十月革命   (  ) A.超越了时代要求  B.完成了工人阶级的愿望 C.具有启发意义   D.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考向探究▪考点突破 答案     C  在卢森堡看来十月革命并没有超越时代的要求 , 这些问题也 是当时无产阶级需要解决的问题 , 故 A 项错误 ; 十月革命完成了工人阶级 的愿望,但材料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他们走在国际无产 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 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进了”可知,卢森堡认为 十月革命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因此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故C项正 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卢森堡认为十月革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故D项 错误。 考点深化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不同、原因及认识 (1) 不同 俄国是工人阶级武装夺取中心城市 , 革命势力由城市向农村扩展 , 最后 取得全国胜利 ; 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以农村包围城市 , 最后夺取 全国胜利。 (2)原因 ①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他们多集中在大城 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决策;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 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 薄弱的环节;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方空虚,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 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地方割据严重 , 农村成为反动势力统治 最薄弱的环节 ; 中国是农业国 , 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 但广大农民与无 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 , 是革命的同盟军 ; 中共以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受 到挫折 , 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 ,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 据”的理论。 (3)认识 ①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的,走什么样的道路则需根据各国的国 情决定。 ②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 经典再练 (2017 全国名校联盟一联 ,20)《 列 · 托洛茨基自传 》 中写道 :“ 在布尔什 维克领导下 …… 消除人类躁狂精神病周期性发作的悲剧 , 并为人类最高 的文明奠定基础。”材料中的“基础”奠定于   (    ) A. 推翻了沙皇专制   B. 二月革命的胜利 C. 十月革命的成功   D.《 四月提纲 》 的提出 答案    C 材料中“人类最高的文明”指共产主义文明,俄国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大政权 并存的特殊局面,因此不符合题意,故A、B两项错误;十月革命的成功, 是俄国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奠定了共产主义文明的基础,故C项正确;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 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但不是共产 主义文明的基础,故D项错误。 考向二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 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 考向专练 (2016湖南益阳调研)学者王听伟指出:“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 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构想,使得俄国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缓 和了民众和苏维埃政府的矛盾,顺利渡过了这次‘危机’。这是社会主 义第一次伟大而成功的改革。”这一“成功的改革”是指   (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实行农业集体化 答案    C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盲目种植玉米,导致垦荒严重,破 坏了生态平衡,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尤其是 军事工业,后期导致经济下滑,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直接由落后的农 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列宁摒弃该政策实行新经 济政策,使俄国经济稳步发展,顺利渡过了危机,故C项正确;实行农业集 体化是在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部分国有化,部分恢复私人企业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经济运 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 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作用和实 践结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 政权 前期推动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考点深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1.(2016课标Ⅱ,34,4分)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 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 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 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经典再练 答案    B 题干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 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 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苏联吸引美国人,故答 案为B项。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2.(2016吉林调研一)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 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 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  ) A.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取消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故A项错误;排斥市 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 故B项错误;材料“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 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 故C项正确;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故D项错误。 考向三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考向专练 (2017 山东济宁高三期末 ,27) 到 1933 年 3 月 , 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 , 美国全 国 18 600 家银行大多数已没有支付能力 , 相继关门 ; 财政部已发不出联邦 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 , 从法律上讲 , 美国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破产” 从本质上表明   (    ) A.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 B.美国承受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差 C.改变自由放任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D.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下降 答案    C 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 局面不能反映本质,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生产关系不能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表明承受经济危机能力的强弱,故B项错误;材料 “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 …… 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表明自由放 任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下 降不能体现本质,故D项错误。 考点深化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1)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从根本上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 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 ②经济危机产生的三个具体因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资本家 盲目扩大生产、股票的投机活动。 ③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原因还包括各国的国内政策失误,即“自由放 任”政策的恶性发展。 (2)启示 ①繁荣和危机往往相互关联,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 防患于未然是至关重要的。 ②要随时注意经济制度内部机制和政策的及时调整。 ③国际关系的协调极为重要。大危机的恶化与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自 保政策密切相关 , 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损人不利己。 ④经济危机往往具有双重性。在大危机期间,一方面表现为严重的经济 和政治危机;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 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难得的机会和一种推动变革的 紧迫信号。 经典再练 1.(2017吉林调研一,22)1930年12月,胡佛总统说:“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 法行动或政府声明而恢复。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机体本身细胞即 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来治愈。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进程,萧条的 破坏会减轻 …… 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 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   (  )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措施 答案    B 材料没有体现“合作共赢”,故A项错误;“经济创伤必须要 依靠经济机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来治愈”说明胡 佛主张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故B项正确;“政府 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不符合材料“政府最大的贡 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 33年,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一联,22)据统计,美国建筑工业的产值从 1919年的120多亿美元增长到1928年的近175亿美元。同时,生产资料生产 部门的产量从1919年到1929年增加了64%。其部分原因是   (  ) A.制定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 B.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广泛应用 C.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制 D.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答案    B 制定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采取 的政策,在1929年前不存在,故A项错误;从1919年到1929年美国并没有 在生产力上发生大的飞跃,而建筑行业和生产资料的增长主要依靠分期 付款和银行贷款来实现,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泡沫,是经济危机发生的重 要原因,故B项正确;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为了避免黄金的外流,放弃了 金本位制,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归功于1947年的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故D项错误。 考向四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特点 考向专练 (2017 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一 ,23) 罗斯福本人很清楚地说过 , 他坚信 “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 ,“ 新政”把这个制度“从深 渊中拉出来”。材料主要表明“新政”   (  ) A.并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 B.是罗斯福总统坚信凯恩斯主义的产物 C.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答案     A  材料“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说 明“新政”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未提及“新 政”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强调“新政”拯救了危 机中的美国经济而非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未提及“新 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 故 D 项错误。 考点深化 多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 (1)革命史观: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不可 能根除经济危机。 (2)现代化史观: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 新时代。 (3) 社会史观 :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关注民生。 (4) 全球史观 : 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 对二战后各国的社会改革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文明史观 : 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文明成果 , 挽救和巩固了资本主 义文明 , 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交融。 (6)政治机制: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了 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美国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联邦政府的影响 进一步渗透到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7)经济机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8)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9)经济思想:资本主义国家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凯恩斯主义学 说被广泛运用。 经典再练 (2017安徽蚌埠一模,22)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 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 配,双方可能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 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     ) A.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B.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C.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D.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经验 答案    C 本题旨在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解答此题的关键 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其 反映了新政措施的对象是人民,让人民觉得可靠,主要是因为新政的一 些措施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国家干预 经济,所以与A项无关;罗斯福新政本质上维护资本家的利益,B项错误;D 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猜想解码   该部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之一,所占分值一般较高。政治和文 化部分以选择题为主,经济部分在选择题考查的基础上,非选择题所占 比重也很大且有一定的难度。从具体内容看侧重于对十月革命的过程 和影响、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和经济成就、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的 内容和影响的考查,其他内容考查相对较少。本部分经常与中国的政治 与经济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命题,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 命题猜想▪典题演练 猜想押题 1.( 立意 : 主干知识 —— 十月革命 ) 下表整理自 《 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 会历史条件 》 一文 , 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 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  ) A.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 D.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国家 俄国 德国 美国 年份 1902 1907 1909 比重 47.8% 15% 17% 答案    C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条件。材料对比了俄、德、美三 国工人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的比重,反映了俄国工人在大型企业 的比重远远超出其余两国,可见俄国工人集中程度更高,表明俄国无产 阶级战斗力更容易发挥,故选C。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德、美两国, 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故A错误;B、D所述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故排除。 2.(立意:迁移运用——苏联的经济政策)(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调 研)20世纪20年代,苏联将下图中斜线所示地区的8个石油产地和3个煤 炭产地交由日本企业经营开采。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 A.缺少基本的工业技术基础   B.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依赖外资来建设能源工业   D.利用新政策开发边疆地区 答案    D 材料无法体现苏联缺少基本的工业技术基础,故A项错误;当 时苏联尚未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依赖外 资”,故C项错误;结合新经济政策的有关内容可知,布尔什维克党和苏 维埃政府将政府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而远东地区与日本临近,故D项正确。 3.(立意:历史反思——“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016河南八市重点高中 质检一)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派城市干部进入农村去打击和消灭富农; 而富农则采取毁灭牲畜、酝酿反对活动和拒绝服从政府等手段实行反 击。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 A.为中国的农业集体化提供了经验 B.推动了苏联“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C.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D.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C 材料反映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对富农采取过激措施为中国农业集体化提供了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中措施不利于调动富农参与到“一五”计划建设中来,故B项错误;材料“富农则采取毁灭牲畜、酝酿反对活动和拒绝服从政府等手段实行反击”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对富农的过激措施造成极大破坏,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4.(立意:解读图表——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图反映的美国经济指标最 有可能是   (  )   A.通货膨胀率  B.失业率 C.财政赤字率  D.银行存款利率 答案    B 美国发生通货膨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 项错误;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此经济指标最高是在1929到1933年, 可知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失业人数激增,故B项正确;财政赤字率是财 政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与1929到1933年的美国不符,故C项错误;经 济危机爆发,银行倒闭,故D项错误。 5.(立意:主流价值观——积极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美国总统罗斯福 提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 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 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为此,罗斯 福政府   (  ) A.出台了《社会保险法》 B.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C.成立了农业调整署 D.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 答案    A 材料“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 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 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反映了罗斯福 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等提供救 济,《社会保险法》就是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的,故A项 正确;《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是为企业复兴创造条件的,与材料“老 者和病人”“无保障的阴影”等无关,故B项错误;成立农业调整署主要 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与为“老者和病人”提供保障无关,故C项错误; 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主要是为了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与材料中 这些特殊人群的保障无关,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