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答案】B ‎【解析】“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指公正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对荐举人缺乏有效的约束,不公正不合理,故B正确;察举制不是按门第选拔官吏,A错误;科举制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D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不是才德,C错误。‎ ‎3.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 A.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B. 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 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 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可以看出材料中主要阐释了各部是内阁的下属,且无法体现六部停止运行机制,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可以得出内阁参与官员的任免,但是官吏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故B项排除;材料中所述现象时宰相已经废除,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表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D项正确。‎ ‎4.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抽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处其死刑。”该材料说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 )‎ A. 司法审判程序存在问题 B.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 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 D. 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说明雅典审判程序没有问题,故A项错误;“随机抽出501人”说明民主政治参与者能力与品德的各不相同,故B项正确;“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不是错了反映的信息,故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民主政治方式,故D项错误。‎ ‎5.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A. 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 B. 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 C. 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D. 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可知体现的是在宪法确立过程中矛盾和分歧较大,这也说明联邦体制经历艰难历程,A选项符合题意。1787年宪法并未解决自由州和蓄奴州之间的矛盾,最后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B选项排除。1787年宪法的制定初步解决了南方与北方对立的局面,C选项排除。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D选项排除。‎ ‎6.下图是英国画家乔治·克鲁克香克的名画《彼得卢屠杀》描述的是1819年英国军警在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镇压数万谋求普选权群众集会的流血惨案。这说明当时英国 A. 代议制度有待于完善 B. 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C.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D. 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数万谋求普选权群众集会”说明当时英国代议制度有待于完善,故A符合题意;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故B不符合题意;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故C不符合题意;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不符合题意。‎ ‎7.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 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 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答案】A ‎【解析】材料“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镇江失守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故A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略势力尚未渗透到中国内地,故B排除;甲午战争后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故D排除。‎ ‎8.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答案】C ‎【解析】“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的说法是在190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夜,‎ 革命形势正迅速高涨,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稳定国内政局是至为关键的当务之急,故上述说法反映了时代和局势的的变化,这是其应对之举;“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是在1933年的说法,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激化,挽救民族危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教科书在这时的作用一方面是给学生史实,另一方面是利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国家救亡运动贡献力量,所以会有上述说法。综上所述,ABD都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准确解读,而两个材料所处的时代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之下,所以社会性质是一样的,故C的说法是对上述材料的错误解读,故选C。‎ ‎9.史家陈旭麓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对这种选择理解错误的是 A. 以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 B. 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都是自觉选择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代表了这种选择 D. 国情对革命的制约影响了这种选择 ‎【答案】B ‎【解析】根据“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人走向农村是在南昌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做出的选择,不是“自觉选择”,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说明以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力量主要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农村,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可知,这是1940年,涉及到的人物“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 毛泽东、朱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战役。根据材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的百团大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选项A正确;选项B是武汉会战的影响,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排除C;选项D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 ‎11.“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这一作战战略构想是针对 A. 徐州会战 B. 百团大战 C. 淞沪会战 D. 淮海战役 ‎【答案】D ‎【解析】根据“徐蚌作战”、“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作战战略构想针对的是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故选D项;徐州会战、百团大战和淞沪会战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C项。‎ ‎12.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13.《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商人的货物被地方官员扣留作为缴纳的商税,致使其货物滞留而滞销,商人将官员告官,明太祖最终认为这是地方官员的过失,杖责官员,把官吏的俸禄追加偿还给商人,反映了朝廷保护商人正常的商业活动,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重视商业的发展,但并不是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而是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D项错误。‎ ‎14.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田庄手工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B项正确。私营手工业的产品用于出售,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是自给自足,田庄手工业豪强地主所拥有的,故ACD项排除。‎ ‎15.“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紧逼。1650年夺取好望角,1654年占领锡兰。当年的葡萄牙人由西向东蔓延而来,今日的他们由东往西席卷而去,控制马六甲海峡成为两个殖民帝国确立形成的终点和起点。”这里的“他们”指的应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1650、1654是在17世纪,殖民地包括非洲的好望角,亚洲的马六甲海峡、锡兰可以判断应该是荷兰,故B项正确;17世纪的西班牙已经走向衰落,故A项错误;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法国的殖民地主要在印度和北美大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6.下图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 B代表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 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 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答案】C ‎【解析】注意图片中时间从1750~1900年,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①线在19世纪前后发展趋势是不断下降,应为中国,A错误;②线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比重下降,应为英国,B错误;③曲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所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只有美国的情况符合,C正确;④线应为德国,19世纪60年代德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故D错误。‎ ‎17.鸦片战争之后的近十年,在西方工业品冲击下,如棉纺织业、制针业等行业日益衰落,但类如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时发展较快的行业主要是因为 A.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 继承传统工艺品质优良 C. 清廷允许民间设厂 D. 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 ‎【答案】D ‎【解析】棉纺织业、制针业的衰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因为这些产业在西方已经相当发达。而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在世界市场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体现出适合国际市场需求,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工业的内容;B选项错误,品质优良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们的棉纺织业也做工优良,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发展;C选项错误,清政府的态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是时代的大趋势。‎ ‎18.清光绪四年(1878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如图为中兴公司发行的股票。下列关于中兴公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 B. 起初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 C. 后来发展为商办股份制企业 D.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中兴矿局的创办者可以得出中兴矿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兴矿局起初就是洋务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B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兴公司发行的股票可知中兴矿局后来发展为商办股份制企业,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可以得出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9.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A. 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B. 首创了“战时经济体制”‎ C. 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D.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答案】C ‎【解析】结合“1935年”“1937年7月”等信息可判断出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对金融和战略物资进行统制,故A项排除;“战时经济体制的首创”是近代国家在面临战争时普遍采用的手段,而不是国民政府所首创,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是为了应对战争需要,有效地进行战略资源的调配,故C项正确;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是战争,而不是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故D项排除。‎ 点晴:紧扣时间信息,可判断出应该是抗日战争,联系抗日战争时期的需要,题干中的做法是为了有效配置资源。‎ ‎2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 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 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答案】D ‎【解析】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D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A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C项。‎ ‎21.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C.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可知上天能感应人,对皇帝的不好的德行进行警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主张,故B项正确;严刑峻法属于法家思想,不符合“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信息,故A项错误;“天道自然”指的是指自然界的运动、发生和发展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另外的支配者,这属于道家思想,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知行合一”指的是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自己的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22. 史学家评说黄宗羲思想“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黄宗羲思想中属于‘新见’的是 A. 民本思想 B.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 工商皆本 D. 保留君主制 ‎【答案】B ‎【解析】民本思想古已有之,如孔子和孟子思想中都包含民本思想,不属于“新见”,故A项错误;工商皆本是反对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与材料“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不符,故C项错误;保留君主制是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的思想,不属于“新见”,故D项错误;黄宗羲思想最精彩之处,是他敢于批判君主专制,他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 ‎23.‎ ‎ 15世纪的欧洲,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不是取自圣经中的人物和基督教的圣哲,而是取不信基督教的名人,如凯撒、荷马、梭伦、黛安娜、茱莉亚等等,这一做法在当时蔚然成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 宗教改革,使人们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C. 15、16世纪的欧洲人们逐步放弃信仰基督教 D. 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各国逐步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 ‎【答案】A ‎【解析】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已经传播开来,作为它的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取不信基督教的名人,……蔚然成风”正是这种思潮影响的产物,也表明了传统的神权统治面临冲击,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当时欧洲的人们虽然反对神学世界观,但是并不表明他们放弃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4.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25.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有人提出:“但是如果法律禁止所有事情或者几乎所有事情该如何呢?”孟德斯鸠的解决办法是 A. 自由只能在法律范围内 B. 法律不能违背理性 C. 以行政权来制约立法权 D. 实行社会契约制度 ‎【答案】B ‎【解析】法律不可能禁止所有事情,这是违背人的理性的,故B项正确;“自由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不是解决办法,而是对“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的重复,故A项错误;“以行政权制约立法权的说法干扰比较大,但不是解決法律禁止所有事情的方法,故C项错误;社会契约指政府之所以拥有行政权,是因为与人民之间达成了契约,政府必须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对政府不满,可以推翻它,属于卢梭的观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 ‎(2)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原则: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可知该制度是分封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地方的控制、疆域的扩大等方面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从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措施是郡县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可知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是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第二小问,从材料“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可知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地方制度的变革、行省制度的开端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27.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三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四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三中有关经济方面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 ‎(3)根据材料四,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 ‎【答案】(1)特点: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中国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哲学化(思辨性);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 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2)观点: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依据: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 ‎(3)观点: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原因:两位作者看待宋代的角度不同。材料三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四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伦理道德为核心;由“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得出:中国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依据材料二信息“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概括得出:佛道化、哲学化;依据所学知识从宋明理学理学压制人性的角度补充。‎ ‎“积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等角度分析。‎ ‎(2)“观点”,根据材料三信息“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概括得出: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史实依据”,依据所学知识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等角度分析。‎ ‎(3)“评价”,根据材料四信息“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得出: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和材料四信息“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位作者看待宋代的角度不同来思考,如材料三侧重于宋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四侧重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 ‎28.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粤铁商,咸丰年前销售甚旺,近(同治十一年)则外洋铁价较贱,中土铁价较昂,又粗硬不适于用,以致内地铁商十散其九。……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1022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055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这种变化加上国内资本主义企业日渐发展的原料需求,又带来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杭、嘉、湖之丝;浙、皖、闽、赣、湘、鄂之茶,一时风起,蔚为大观。‎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统计(部分)‎ ‎(注:统计是以使用动力的工厂为对象)‎ 年份 厂名 所在地 创办人或主持人 资本(元)‎ 工人数 ‎1863‎ 洪盛机器碾米厂 上海 ‎6000‎ ‎8‎ ‎1872‎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南海县 陈启源 ‎1875‎ 程恒昌轧花厂 江苏奉贤 ‎206000‎ ‎224‎ ‎1878‎ 贻来牟机器磨坊 天津 朱其昂 ‎1879‎ 裕昌厚丝厂 广东南海 陈倠樂 ‎1879‎ 机器轧油厂 广东汕头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 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历史现象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资本工业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影响。‎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国内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需求原料。‎ ‎(2)特点: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资金少,规模小;主要投资在轻工业领域;使用近代机器生产。‎ ‎(3)表现:传统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发展。‎ 影响:政治方面,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掀起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 第(1)题,原因类的回答注意从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两个角度寻找答案,具体的角度主要从经济、政治等角度着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外因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内因主要是西方的经济入侵导致中国的经济结构逐步发生变化。第(2)题,主要涉及的是表格类题型的归纳,主要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总结特点,根据工厂名字推知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和使用机器生产;根据所在地推知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根据资金和工人数推知资金少和规模小。第(3)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这种过渡就是向近代化的转型,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传统经济体制的瓦解和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唯物主义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此设问二的影响应该从政治和思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9.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而“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第一条 第二款 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第三款合众国参议院由各州州议会选出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任期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 ‎——《美国1787年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二中的“重要理念”。‎ ‎(3)据材料三,说明美国是如何通过妥协方式解决大州与小州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妥协的看法。‎ ‎【答案】(1)条件:英国传统习惯;政治制度中丰富的妥协因素;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 ‎(2)原因: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兼收并蓄。理念:三权分立;民主共和。‎ ‎(3)权力分配:设置参、众两院,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保障了大州的权利;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保障了小州的权利。‎ ‎(4)看法:①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和完善;②国家内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解析】‎ ‎(1)“有利条件”,据材料一信息“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得出:英国传统习惯、政治制度中丰富的妥协因素;由“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得出: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标志性事件”,依据所学知识得出:1688年“光荣革命”。‎ ‎(2)“原因”,据材料二信息“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得出: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兼收并蓄。“重要理念”,依据所学知识从三权分立、民主共和、联邦制等角度说明。‎ ‎(3)“权力分配”,据材料三信息“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合众国参议院由各州州议会选出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任期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得出:设置参、众两院,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保障了大州的权利;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保障了小州的权利。‎ ‎(4)“看法”,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妥协是一门艺术,有利于制度创新和完善;国家内的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