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作文讲义-情理升华篇:以史为鉴 今昔对照(解析版)部编版
以史为鉴 今昔对照 知识导航 作文素材:历史,在脚下延伸 导语: 人类创造了历史。在漫长而曲折的征程里,浩荡奔涌的历史长河又淘洗尽虚无的尘滓和泛起的泥沙,将瑰丽壮美的人生画卷存储进后人的记忆。于是,无数挥洒诗意、指点江山的英雄人物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向后世的崇敬者供给精神成长的营养;无数豪情满怀、壮怀激烈的迁客骚人走进历史的后院,把自己心灵的苦痛与欢愉、寂寞与惆怅默默抒写。 今天的回顾与仰视,将使每个崇敬历史的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在遍绽鲜花与荆棘的途路上迈步更高,跨步更远。 素材举例: 1.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适用话题:友谊、人生的追求 2.东汉光武帝的大将冯异,作战勇敢,治军严明,为人谦逊恭谨。在路上与其他官员相逢,总是把车引到一边让别人先过。每次征战完毕,众人争功论赏,他总是避到大树下不置一词,被人称为“大树将军”。可是队伍整编时,众将士都纷纷表示“愿随大树将军”。 适用话题:谦卑、学会礼让 3.东晋时,陶侃任荆州刺史,为权臣王敦所忌,调其任广州刺史。陶侃素有大志,时刻不忘收复中原,而现在平日无所事事,于是每天早上将百块砖头搬到屋外,晚上又搬回屋内。有人不解其故而问他,陶侃答:“吾方致力于收复中原,而今如此优裕安逸,恐不能胜任其事。”陶侃用这种方式励志勤力,不坠素志。后来他官至征西大将军,并在平定苏峻、祖约的判乱中被推为盟主,对平定叛乱起了关键作用。 适用话题:志向、人生与励志 4.晋朝时,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难,有一陌生人请求搭舟相随,华歆犹豫,王朗说:“船有宽余,为什么不可带上?”于是让其登了舟。后盗贼追来,为了快跑,王朗想把那人丢下船,华歆却说:“我当时犹豫,正是为此。现在既带上人家,岂可危急时仍下人家不管?”于是三人一起逃难。 适用话题:诚信、守卫诚信 5.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贫苦,但是他坚持刻苦读书,为了节省时间和节约粮食,他每天早上熬一小锅粥,等到冷下来结成块,他就带到学校去当干粮,到吃饭时用刀划开,上午吃两块,下午吃两块。 适用话题:节俭、俭朴与意志 6.晏殊为北宋词人。七岁时即获神童之名。后经人举荐,破格与其他进士一道参加宋真宗主持的殿试。题出后,晏殊一看就报告说:“这道题我十天前做过,请另拟。”真宗见其诚实而多才,乃赐同进士出身。后宫中需请一位太子的教师,真宗想用晏殊,但吏部官员认为他资历浅。真宗说:“听说馆阁臣僚们游山玩水,吃喝饮宴,唯晏殊闭门读书,处事谨慎,不是很适合教育太子吗?”晏殊知道后便如实回答:“不是我不想干那些事,是没钱,有了钱我也会干的。”真宗听后,更加赏识他的诚实。 适用话题:诚实 7.翁方刚和刘石庵是清代有名的书法家。翁方刚一生研究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最佩服唐代虞世南、欧阳洵的书法。刘石庵则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了一种丰腴厚重的书体。有人问翁,刘的书法如何,翁说:“他哪一 笔是古人的?”刘不服,说:“我自己发扬自己的书法特色罢了,他哪一笔是自己的?” 适用话题:继承传统与创新、个性与创新 8.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适用话题:宽容 话题延伸: 翻开历史典籍,一个个鲜活而富含生命气息的人物袅袅地向我们走来。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宛若亲聆前人不倦的教诲。这不是一座座道德的丰碑,不是假以说教的政治宣言,而是曾经在我们这片伟大国土上演绎了无数历史真实的往事。 有关历史人物的材料可谓恒河沙数、车载斗量。写这类文章,要侧重从文化层面立意,显现历史题材的生动和深厚的文化气息。在语言表述上,尽量动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避免板着面孔说理的生硬。从论据的使用角度讲,古人的事例多与人生、理想、意志等内容相关,应把材料挖深、挖透,写出新意。 结语: 历史是大写的“人”字的繁衍,人承载着促进历史进程的光荣使命。所以,对古人价值观念的评判和对历史人物的品藻是扩展我们人生视野的重要方式。历史给了我们太多遐思的空间,也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踏着古人的肩膀向上攀登,这是现代社会中每个文明人应具备的思想高度,更是我们走向辉煌征程的更新起点。 知识精讲 致和珅的一封信----(题目新颖) 和先生: 近来无恙乎?近几年来你的身影频频闪现在银屏之上,一部部清朝历史剧将你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致使你的大名妇孺皆知。想先生一生,居庙堂之高,不忧其君,不虑其名,专事搜刮贪污受贿,弄得个脑满肠肥,却不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先生性命。(通过瓢侃的语言,生动写出和珅一生的特质。)不但身死人手,家财散尽,白白浪费了先生许多精神,而且落得个千载骂名,先生若泉下有知,可曾有愧?有悔乎? 先生当是明理之人,如何却因为那一点银子,便只看到了自己而看不到别人呢?(提出文章的论点)你的眼中为什么只有金子那绚丽耀眼的光芒,为什么却没有忧虑民生疾苦的焦灼?你的眼中为什么只有权杖头上那颗瑰丽的红宝石,为什么却没有为国操劳的疲倦不堪?你想知道你为什么会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原因吗?小生不揣冒昧,愿为先生粗作指点,一当旁观者之言,能使先生悔悟,二当戒先生之后来者。(提出分论点,通过两方面对和珅加以劝诫,从而道出看自己与看别人的辩证关系。) 希腊智慧神庙庙门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巧借引用)先生之错,便在于此。认识自己不易,既要在别人的眼睛中看自己,也要用自己的良心去审阅自己,这个过程应当伴随你一生,一时一刻也不能废止。只有如此,才会心清神明,才会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会明白自己生存的意义。 其次,人应当在看自己的时候看到别人。先生之错,在于只看到银子和权力,既不审视自己,亦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致使误入迷途,殊为可憾、可叹。人之处世,得为立身之根,变为处世之本。有德者,如孔孟之圣贤,皆勤勉自修,此为看自己;一生致力于游说君主罢战休兵,仁政爱民,其根本还是在于看到别人疾苦而痛之于己心。有才者,如唐太宗等,亦深谙看自己与别人的道理,一方面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另一方面任贤用能,励精图治,使得国泰民安,物阜民康。他们没有被名利和美色所遮住双眼,所以赢得了历史的赞许,人民的崇仰,千世万世为人们所称誉。(通过有德者和有才者,分别从看自己和看别人两方面阐释了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能看到自己的人,和只能看到别人的人,都是凡人,既能看到自己又能看到别人的人,方是圣贤。奈何先生只看到自己,却熟视无睹别人,是以身败名裂,当不宜怨天尤人。 愿先生早日转生,重新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用之人,以洗先生之污浊,得后世之赞誉。(结尾照应了“一当旁观者之言,能使先生悔悟,二当戒先生之后来者。”这两个分论点。) 【素材例举】 据《清朝野史大观·和珅家财》等野史记载,和珅总财产是“二十亿两有奇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岁入而强”。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提供的数额是二亿三千万两。副都统萨彬图力陈“和珅家产甚多,断不止此查出之数”,要求严刑审讯“和珅家掌管金银内账使女四人”,对和宅院附近进行挖掘,寻找“窖埋金银”以及查清和家帐本和各大银号,以求彻底查清。 他的府邸装潢胜似皇家园囿,其华贵为其他大臣府邸所不及。和珅“跌倒”后,他的府邸被转赐给恭亲王,成为人们现在所熟悉的恭王府。 由于清朝与现代的时间最接近,因此和珅成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税收被和珅贪掉了一半;2001年,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 家产清单: 房屋3000间, 田地8000顷, 银铺42处, 当铺75处, 赤金60000两, 纯金,大金元宝100个, 1000两一个,100个,多少,十万两; 和珅故居 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566万两。 银锭900万个, 洋钱58000元, 制钱150万文, 铜钱,150万文。 吉林人参600余斤; 玉如意1200余柄, 珍珠手串230串, 桂圆那么大的珍珠,10粒, 大红宝石10块, 大蓝宝石40块, 银碗40桌, 珊瑚树11支,每支都一米以上高, 纱缎绸罗,绫罗绸缎,做衣服的料子,一共有14300匹, 毛呢哔叽20000板 狐皮550张 貂皮850张, 其他的皮又各种粗细皮56000张, 铜器和锡器361000件, 名贵瓷器10万件。 镂金八宝炕床24座, 西洋钟460座, 四季好衣服7000件(貂皮男衣713件,貂皮女衣650余件,杂皮男衣860件,杂皮女衣437件,锦夹单纱女衣3118件,锦夹单纱男衣3808件,貂帽54顶,貂蟒袍37件,貂褂短罩48件,貂靴124双)。 家人606名,妇女600名。 当铺75座,估银3000万。 银号42座,估银40万。 古玩店13座,估银30万。 玉器库2间。估银7000万。 绸缎库4间,估银80万。 瓷器库2间,估银1万。 梨木紫檀家具组合6件 和珅贪污的总额约是9万万两白银 也就是9亿两白银 相当于乾隆年间2年半的税收 【适用话题】清明廉洁 德才兼备 公与私的辩证关系 【亮点透视】 亮点透析 内容: 本文立意新颖,通过和珅的故事向我们阐释了“看自己与看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选取有德者和有才者两组示例,证明看自己的同时更应该去审视他人,这样才不会陷入一己私利,而不能自拔,就如同主人公和珅一样。 构思:(答案) 本文题目新颖,同时以和珅为例,更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文章先提出和珅的身败名裂,道出渊源。从而提出本文的论点:看自己与看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结尾也与文章的分论点相照应,深化了文章的论点。 语言: 文章语言幽默诙谐,加入一些瓢侃性语言,使文章更加生动可感。同时文章语言又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思想表达深刻,同时又不失幽默诙谐的一面。 感受鲁迅 小时候,曾学过很长时间的简笔画,画过的物品各式各样,头像只画过两个:一个是大眼睛的小姑娘,另一个是嘴上有着“一”字胡的瘦削的中年人(以儿时的口吻描述出鲁迅先生的形象,带着优质与童真)。 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中年人的侧面像画的是鲁迅,只知道他的胡子很像一个隶书的“一”,如果把“一”字画得直一些,圆满一些.老师就会用红笔在下边批一个挺高的分数。于是便整天练着画中年人的胡子 ,精雕细刻地描画着一个个“一”。(抓住了鲁迅先生最具典型的外貌特点) 后来读了《一面》,就在每次画画的时候,将中年人的嘴角画得翘起来,很夸张的样子。因为我猜他是喜欢孩子的,会对我笑(写出了对鲁迅先生的独特感受,这是鲁迅先生和蔼可亲的一面)。每每有人看了这样的画,都不相信画的是鲁迅,信了的就怪怪地看着我,然后一言不发地走掉。“他经常骂人的,很严肃。”(借别人之口,道出了鲁迅严肃的一面)另一些人笑嘻嘻地说,纠正我的错误。于是我就抱起画册,一言不发地走掉。 至今没有成功地画出鲁迅的样子。面部线条的逼真被直直的胡子和夸张的嘴角掩盖了。感觉到鲁迅的锐利和其背后的悲悯,我却只能用有些造作的胡子和虚伪的嘴角来表达,笨拙地希望别人能理解他,说不上崇拜,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尊敬。因为记得一句话:“没有见到过星空的民族不会想到要探索宇宙。”所以一直固执地认为鲁迅是他那个时代少数仰望过星空的人之一,因为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才有别人体会不到的深刻和悲凉。总觉得他对待祖国如同对待自己一个走上歧路的至亲,即使狠狠地鞭笞对方,仍然饱含着深沉的爱。或者,正因为有爱,所以才有尖锐的目光和评判吧。(鲁迅正是把一生的爱给了自己的祖国,即使他的祖国已经千疮百孔,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在他那里祖国就是他怜爱的孩子) 很多文人“活着”,靠着鲁迅死后人们转托在他们身上的尊敬,这股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养活这许许多多的“文人”。鲁迅的嘴角依然微微地上扬,“一”字胡仍旧直直的,夸张地微笑,夸张地严肃,用瘦削的手点一枝烟,用锐利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笑到咳嗽”,笑人们的愚蠢和冷漠,躲在严肃的外表后面,慈爱地笑,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怜爱。(对其描写恰到好处) 【素材例举】 名人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 【适用话题】历史人物 缅怀古人 【亮点透视】 亮点透析 描写:文中对鲁迅人物形象描写细致到位,抓到了鲁迅先生最具特点的“胡子”加以刻画,把鲁迅这一形象跃然纸上。 结构:文章以儿时画鲁迅的画像写起,到慢慢了解鲁迅,再到对鲁迅思想和内在精神的崇敬之情,层层递进。把鲁迅刻画的更加深刻。 语言:语言具有典型性,运用白描的手法,将鲁迅先生的情、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方法归纳 借古讽今 历史感怀 吊古伤今 兴亡之感 历史类作文 历史人物 展现古人风骨 历史反思 古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比 今昔文化相对照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借古讽今的文章: 《六国论》文中最后一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堪称是全文点睛之笔。借古讽今的诗词: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自古历史人物分两类: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正面人物可以作为后人的榜样,加以歌颂,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反面人物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给后人以警醒,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正面:孔子、商鞅、刘邦、刘备、诸葛亮、陶渊明、李白、杜甫、岳飞、包拯、于谦、曹雪芹、鲁迅、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董存瑞、黄继光 典型人物 反面:夏桀、商纣、厉王、杨广、赵高、董卓、秦桧、严嵩、和珅、袁世凯 争议:秦始皇、项羽、曹操、周瑜、刘禅、李煜、李隆基、张居正、李鸿章、蒋介石 【历史反思】 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过历史,他能给我们许多启示。让我们透过这面镜子看到更加真实的世界,只有从历史到中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反思自我,才能使自己的生活阅历更加厚重。 历史反思我们都可以反思什么? 历史事件: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王朝兴替“分而必合,合而必分”、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辛亥革命成果的窃取、十年文化大革命等。 历史文化:张骞出使西域与消失的西域文化、两汉文明与开元盛世、清朝的封建统治及中央集权制的顶峰、八股取士对文化的毒害等。 历史人物:“六合诸侯,一匡天下”之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曹阿瞒、“一生荣华,富可敌国”之和珅。 【方法提示】对于历史类文章,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慧眼,能够通过历史现象看到事件的本质,同时要有分析对比的能力,将历史与现今相结合,透过历史反观现在,并给现今以启示。 如何写好历史类文章呢? 1.素材积累 想要将历史类文章写得更加完美,就要注意平时对历史的关注,所谓“文史不分家”,读好历史更有助于对现今一些现象的分析,对问题分析更加全面,从而使自己的文章表现的更加深刻。 2.观察入微 要学会观察事物,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深入思考,多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这件事之所以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今昔对比 观察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今。古语有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想真正的写好历史类作文,使自己的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深刻。就应该对历史有一定的思变能力,将现今的一些社会现象与历史相结合,你会发现原来历史和现实竟然惊人的相似。 知识精练 历史人文类 一、材料选择 通过选择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表现文章主旨。 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选择几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也可能只选择一个人物或历史片段展开描写。 二、写作特点 (1)多人物多事件的内容,选注意材料间要同中有异。围绕同一个中心这是“同”;材料各自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力,这是“异” (2)用历史人文写作不是写历史故事。这里基本的历史事实是真实确切的。但人物的细节是文学的;文章的行文结构是文学的;文章中的情景画面是文学的;叙事的细节过程是文学的。 (3)特别提醒:这类文章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如诗如画,文章语言凝练厚重,感染力表现力都是很强的。 三、写作注意 这类选材最容易落入的误区是:人云亦云,对所写的历史人物(事件)并不熟悉,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无血无肉,很干涩;铺开太多太大,写出来的文章缺少细节性,缺少画面感;将文章写成历史教材,空洞评价议论,缺少感染力。 【例文赏析】 生如夏花 似乎,生命如征程,人的一生注定疾步匆匆,从古到今…… 回眸处 回眸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我似乎可见远古的蛮荒处夸父那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踩碎气象,朝着那火红的太阳永不停息地奔跑着。奔跑的力量震烈了山河,震出了世界,那不曾停下的步子带领着人类走出了矗立的谷,万尺下的深渊,走出了文明之路。 侧视时 侧视时,我看见那峥嵘岁月里,孙中山奔走于乱世镇静的脚步,那脚步曾停留在李鸿章的府衙,曾踏上过北上的火车,曾奔跑于起义的山冈之上。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姿势,终使他赶上了时代的浪尖,冲碎了千百年来不变的封建桎梏。 凝神望 凝神望桥上车水马龙的过往,以卞之琳《断章》中的姿态,时而见到孩童背着手执着这样那样的器具快步走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或是看到小商小贩背着行囊跑向欲走的公交车时的情状;亦或见到笑脸洋溢的成群的老人们迎着朝阳一路小跑…… 似乎谁都在跑,都在追赶着什么,那跑动时被风吹起的发丝,顺颊而下的汗珠,鞋上溅起的水花总是给人生命的蓬勃之气。 静思之,不觉置疑,那永远保持不变的奔跑状态从何而来? 是因为夸父对太阳的渴望吗?是孙中山对现实的不屈吗?是小孩对前途的希翼吗?还是那生活的艰难所需,或是那不服老的心呢? 再思量,不禁顿觉,人的一生好似征程,每个人都背着该负的重跋涉奔跑。奔跑即为生命的历程,而最重要的是,那些奔跑的姿态背后,是人们对生命不被磨灭的追求! 再回眸处,再侧视时,再凝神望,生命的价值熠熠生辉,征程中,我们奔跑着,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怀着独一无二的心情,追着太阳,追着浪潮,追着生命,追向心中的夏花灿烂处。 如夏花般,开得无比绚丽。 【亮点透析】 亮点透析 家庭作业 【话题作文,任选其一写作】 一、 标题作文 【作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中国人的格言中,有很多是关于读书的。如: ①书中自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④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请联系现实,以“读书与时尚”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标题作文。背景材料给出了五则格言,其中,①④⑤谈读书的意义,②③谈读书学习的方法,它主要是启发考生思路,写作时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读书与时尚”是关系型的题目,这道题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直指考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观念,所以此题意在引导考生关注读书,关注读书的观念,引导考生对读书生活、读书与人生作深入思考。“读书与时尚”两者间,“读书”是一种传统的观念,“时尚”则是现代的观念,“读书与时尚”就是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关系。写作必须着眼于两者关系。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思路: 1.倡导读书,淡化时尚。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来谈读书对于成才、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性,读书就是一种时尚,倡导人们淡出电视和网络。 2.让读书成为时尚。针对人们已经不会读书或不再读书的现状,倡导: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提高生活的品位,让读书成为生活追求的目标,让读书成为人类心灵的按摩场。如果从怎么做的角度谈,可以论述如何利用网络读书,如何利用学习和工作之余的时间读书,以及主要读什么、偶尔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等。 3.读书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时尚。从古代读书的传统说起,阐明历代中国人对读书的态度,读书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此说明读书一直是中国人的一种时尚,也是一种传统。 4.让读书与时尚同步。今天的人们将读书作为当今时尚非常必要,可行。读书可以提高时尚的层次,时尚可以丰富读书的内容。我们可以研发时尚的图书,研究时尚的读法,把承载传统文化的书与进步的时尚结合起来。 二、话题作文 【作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关于“传统节日”有专家发表以下的意见: 王 易: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节日文化构成强势冲击,传统节日在“争夺”青年方面,渐渐败在洋节手里。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假如青年一代一味地崇尚洋节而漠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他们与文化传统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 韩晓东:我们不反对年轻的一代热热闹闹地过洋节,但是我们有责任引导年轻的一代过好自己的节日。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应当重视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一方面要强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要随着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吸收和融合外来节日中热闹、谐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关爱。 郝麦收:由于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大量“失真”和“缩水”,即使没有“洋节”的入侵,我国传统节日同样会走向没落。传统节日日渐势微不是洋节入侵的必然结果,而是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掘还远远不够。 根据上面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以“传统节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话题作文。命题的意图是引导我们思考节日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我们对“ 传统节日”的淡漠、洋节日的盛行身有感触,原因何在?出路何在?值得反思。围绕“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写作: 1.发扬与借鉴。“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民族精神的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坚决保持并发扬自己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主体独立性,同时又注意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元素,洋为中用。 2.让传统文化走进新时代。在中西文化日益交流的今天,我们应该以兼容并包的积极心态对待外来节日,在保持自己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的同时,不断丰富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使“传统节日”成为老幼皆宜的文化盛宴。 3.让“年味”浓起来。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是全中国人最喜爱的节日,但人们普遍感觉“年味”淡了。这个“年味”就是民族文化在人们内心的投影,如何发掘出这个味,是中国人普遍困惑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几条建议,也可以阐说“年”是什么,为什么要发掘“年味”,有了“年味”会怎么样等。 3.洋节也让它过出中国味。用中国文化同化洋节,这是一条重要的出路。过洋节,内容中国化,形式中国化,味道中国化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