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遵义市第二教育集团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解书法的“经典”,离不开对“经典”本义的考察。从本义上看,“经”是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由此引申出时间性、原则、典范之义。“典”指典范性书籍,具有常道、标准、法则之义。我们对书法“经典”的把握,也应该结合这两个字的字源意义来理解。 第一,书法经典是书法艺术的精华形式,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难度。书法艺术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自我选择、扬弃、凝聚、固化,从而构成一个个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体现出这门艺术的独特性和深厚性。自宋代兴起的刻帖现象,实际上便是对传统帖学经典之作的筛选与汇集,为人们学习书法提供了经典范本。所以,书法经典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后世人们对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的理解,往往是由经典作品所限定的。在对经典重新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形象地获得了这门艺术的真谛。所以,书法经典就是经久不衰之作,是由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和最趋完美的作品。 第二,书法经典体现为对创作主体的制约与规定。经典既为精华形式,便具有正本清源、确保书法艺术纯洁性的性质。也就是说,经典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成为支配主体的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最高法则。主体的创造性、选择性在经典面前往往会被大大削弱,后人便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个先在的规定,以便求得书法本身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这使得艺术家的个性表现得以制约和净化,个性的表现和传统的继承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也使新的经典之作沿着“奇”而“正”(而非“奇”而“邪”)的轨道有序发展,书法经典从而具有典范性和渐变性。 第三,书法经典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讲究“原创性”。书法的经典之作都是面貌独特的“这一个”,体现出书法大家的独特个性。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认为,经典必须是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开辟一种新的风格模式和技法体系,从而填补书法史的空白。书法经典的“原创性”保证了它始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一个个的“原创”又丰富和维护了经典的价值,使得经典成为不局限于某个时代的,具有永恒色彩的、超越性的典范形式。 第四,书法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书法经典是由书法大家创作出的,而书法大家是具有深厚涵养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具有丰富的创作背景,所以经典之作能体现或暗示出创作它的书法大家的相关背景。首先,作品体现出大家创作时的真情实感,感情充沛,不矫饰,不疲沓,是地地道道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之作,表现出的是艺术的真诚和人的真诚。其次,经典之作的品味应该是高雅的,不俗气,不晦涩,是“奇”而“正”、“雅”而“深”。再次,经典之作所书写的文字内容应该具有文化品味,使人的心性得以陶冶与净化。最后,经典之作往往有创作时的“故事”可讲,例如“三大行书”便有大家创作时丰富的故事背景。这些因素都极大的丰富了经典之作的人文内涵,这是对艺术形式的超越和意义的追加。 正是上述因素,使书法经典成为书法艺术独特的浓缩表现形式。通过这一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看到书法艺术的高度与广度,它本身也成为特定时代、特定书法大家、特定创作背景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 (刘宗超:走出“平原”创造经典--张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读后) 1. 下列对“书法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经典具有独特性和深厚性,是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和最完美的作品。 B. 书法经典的典范性和渐变性,确保了书法艺术的纯洁性,制约和净化了艺术家的个性表现。 C. 书法经典的“原创性”使其具有永恒色彩的、超越性的典范形式。 D. 书法经典虽为精华形式,但不利于创作主体自由的发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经典”的字源意义出发,再从四个方面论证“书法经典”的丰富内涵,最后总结其价值意义。 B. 文章用宋代“刻帖”这一事实论据论证了书法经典具有极强的示范性。 C.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方式论述观点,第五段利用层进的方式。 D. 文章在论述书法经典的人文情怀时采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经典的“原创性”既保证了它是开放的体系,又丰富和维护了经典的价值。 B. 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文字内容具有品味,能陶冶与净化人的心性,就是经典之作。 C. 经典之作应该走“奇”而“正”的路子,具有“奇”“正”“雅”“深”的品味。 D. 书法经典的示范性、典范性、渐变性、“原创性”及丰富的人文情怀,使之成为书法艺术独特的浓缩表现形式。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书法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曲解文意,“最完美的作品”错误,原文是“最趋完美的作品”,可见表述绝对。 B项,因果倒置,原文“这使得艺术家的个性表现得以制约和净化,个性的表现和传统的继承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也使新的经典之作沿着“奇”而“正”(而非“奇”而“邪”)的轨道有序发展,书法经典从而具有典范性和渐变性。” D项,曲解文意,原文“这使得艺术家的个性表现得以制约和净化,个性的表现和传统的继承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也使新的经典之作沿着“奇”而“正”(而非“奇”而“邪”)的轨道有序发展”可知,这不是书法经典的弊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第五段利用层进的方式”错误,梳理第五段内容可以发现,此段属于总分总关系,并不是层进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文字内容具有品味,能陶冶与净化人的心性,就是经典之作。”错误,这个条件只能说明书法作品具有人文情怀,而“书法作品具有人文情怀”只是书法经典的一个特点。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从国内外各城市对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市民在家中或单位等地产生的垃圾,应做到分类贮存或投放,需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垃圾压缩车收集垃圾时,应做到密闭收集,防止二次污染环境,收集后应及时清理作业现场,清洁收集容器和分类垃圾桶。非垃圾压缩车直接收集时,应在垃圾收集容器中内置垃圾袋,通过保洁员密闭收集。 投放时应按垃圾分类标志的提示,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地点和容器中。投放后应注意盖好垃圾桶上盖,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滋生蚊蝇。 (摘编自“百度百科”等) 材料二: 最近,继上海之后,49个城市开始垃圾分类试点。根据住建部等部门的计划,到2020年年底,将在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所以,很多人在分析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带动2000亿元行业新风口。从小程序识别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拣,似乎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出现了。 那么,如何才能建好这个市场体系,过去历史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紧缺,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国有体制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回收废旧物资再利用,帮助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国有的废品回收体系没落了,而市场化的、更加高效的废品回收体系取而代之。 改革开放后,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到达北京后,开始依靠买卖废品为生。20世纪80年代,这个由外来谋生农民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从社区甚至垃圾箱开始,实现了高效的废品回收、集中,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可以说,这些人是城市的清道夫。2014年左右,北京的废品回收从业人员达到历史高峰,近30万人分散在废品回收、分类和再利用各个环节。其他大城市的情况也与北京类似,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拥有较高的废品回收率。除首尔之外,东京、新加坡、纽约等城市的再利用率均低于北京。 现在很多人在谈垃圾的智能识别,而我国20世纪的废品收购者早就会判断型号、材质、塑料的种类,甚至洗衣机电机是铜是铝,他们都能高效区分。他们的下游——收购市场中,废纸、废铜分门别类,塑料制品甚至分为好几个类别。 所以,中国原本的市场化的、成熟的废品回收体系,在这一波垃圾分类中,不应该缺位。新的更高技术、更大规模的市场化,应该吸纳这个行业过去成熟的流程、专业能力。 (摘编自刘远举《高大上的垃圾分类风口,不应忘记拾荒者》,2019年7月22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最前列。20世纪60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逼”出了日本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在号称垃圾分类标准“最严格”的日本,垃圾分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技能”。 在日本,如果垃圾回收人员发现垃圾分类得不合理,可不予回收。如果谁家的垃圾分类不当而被拒收,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情节严重的“不法投弃”则会被通知警方出面处理。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 日本的儿童打小就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摘编自2019年5月20日“北青网”等)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常垃圾→分类储存、搬运→公共资源。 B. 垃圾分类→成分构成、产生量→物尽其用。 C. 密封收集垃圾→防止再污染→及时全面清理作业现场。 D. 垃圾→分类投放到特定区域→盖好垃圾桶。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继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国内其他49个城市也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垃圾分类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 B.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20世纪以买卖废品为生的来自河南、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使北京的废品再利用率超越东京、新加坡等大城市。 C. 在建立我国垃圾分类体系,践行垃圾分类理念的实践中,日本严格的分类标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垃圾分类的重视,都值得我们学习。 D. 日本曾经历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促使其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意识如今已深入人心。 6. 我国要构建良好的垃圾分类秩序,可向日本借鉴哪些方面的经验?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4. B 5. A 6. 法律层面:通过立法,严格规范垃圾分类; 教育层面:幼儿教育,学校教育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 生活层面:注重日常细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垃圾分类→成分构成、产生量→物尽其用”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成分构成、产生量和处理方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继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国内其他49个城市也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垃圾分类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中“垃圾分类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垃圾分类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此选项漏掉了“有望”一词。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国要构建良好的垃圾分类秩序,可向日本借鉴哪些方面的经验?请简要概括分析”,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从法律层面讲,“情节严重的‘不法投弃’则会被通知警方出面处理。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一句反映出,要通过立法,严格规范垃圾分类; 从教育层面讲,“日本的儿童打小就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可总结出:幼儿教育,学校教育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从生活层面讲,“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可归纳出:我国要构建良好的垃圾分类秩序要注重日常细节。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师戒 刘庆华 杨三枪是一位老猎人,他带有一个徒弟,外号叫田憨皮。 每当进山打猎,田憨皮便握着一根光秃秃的棍子跟在杨三枪身后。遇上猎物,田憨皮端起棍子模仿杨三枪,眯着一只眼睛瞄准目标。杨三枪手中的枪响后,前方猎物倒下。紧接着,杨三枪便问田憨皮那句重复了不下一百遍的话:“刚才你瞄准了吗?” “瞄准了。”田憨皮回答。 “可我明明看到你的枪口偏了!”杨三枪鼓起眼睛喝道, “一年瞄不准,你就一年别想摸真枪!”杨三枪满脸愠色。这是他师承一脉的授徒方式,打猎用的火药都是自己制作,工序复杂而危险,故倍加珍惜火药,从不让徒弟真枪实弹地演练。 杨三枪有一条雷打不变的师戒——出猎不打三春鸟,鸟崽窝里盼娘归。并有一个原则:每次进山不超过三枪。 跟随杨三枪打猎的时间长了,田憨皮慢慢悟出了一个理论:速度取决于角度,眼力取决于定力,枪法取决于打法。每当发现猎物,他便竭力克制躁动的情绪,动作敏捷、神情专注地端起棍子瞄准目标的要害部位。杨三枪发觉田憨皮不再像以前那樣心浮气躁,“枪法”有了很大进步。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田憨皮依然握着那根光滑的棍子跟着杨三枪出猎,毫无半句怨言。这天进山后,杨三枪突然把鸟枪交给田憨皮,“今天这三枪由你来打,如果有两枪打中目标,你就可以出师了。否则,你回家挑着大米来再学。” 田憨皮兴奋地接过鸟枪潜进密林,在一道山梁后面发现了目标。田憨皮手中的枪响了,前后不到三秒钟,一只黄猄倒在林子里。杨三枪走过去提起倒毙的黄猄说:“这一枪打得不错,继续!” 两人穿过一片树林,田憨皮发现山沟里有一只长尾山鸡,毫不犹豫地举枪射击。随着一声枪响,山鸡连惨叫声都未发出,翅膀扑腾几下后,不再动弹。 杨三枪弯腰捡起山鸡,发现沟里有一窝温暖的山鸡蛋,顿时脸色铁青。 两枪连中猎物,田憨皮心中窃喜,不无傲气地问杨三枪:“师傅,还要我打一枪吗?” 杨三枪面无表情地点头。 师徒俩来到一片坡地,看到一头大野猪带着三头小猪崽在啃地瓜。田憨皮两眼发光,射箭般地躬腰前进。野猪似乎听到了声响,拔腿便逃。“砰!”枪响了。大野猪栽倒在地,突然爬起来继续狂奔,几头小猪崽惊慌地跟着奔跑。见此,田憨皮拿起棍子追赶。 杨三枪一声喝令:“回来!” 田憨皮悻悻返回,“师傅,怎么啦?” “既然你一枪没打死它,说明它命大,那就放了它们!”杨三枪严厉地说。 “师傅,我可以出师了吗?”田憨皮问。 “你今天的考试不及格,回家挑大米来,继续学!”杨三枪郑重地说。 一个月后,杨三枪再次考核田憨皮。在密林中,田憨皮第一枪便猎获了一只飞奔的果子狸。接着,他发现一只肚子滚圆行动缓慢的兔子,开了第二枪。师徒俩走近一看,兔子却毫发无损地趴在地上,一会儿便生下了几只小兔。田憨皮问杨三枪:“师傅,还要我打一枪吗?” 杨三枪摇摇头,微笑地说:“你可以出师了。” 田憨皮回到了家乡的十里大山,闲时背着鸟枪,严格遵循师戒上山狩猎。一天,他在山林里发现一只硕大的豺狗,顿时怒火中烧,脑海中浮现起母亲的埋怨声:“今天豺狗又下山叼走了一只母鸡,你学会打猎有个屁用!”他曾多次追剿豺狗,却频频失手。豺狗非常狡猾,善打游击,你追它跑,你退它进,你休它扰,防不胜防。他曾尝试用母鸡引诱,豺狗却不上钩,让他恼羞成怒。 田憨皮举枪瞄准豺狗,在手指即将扣下扳机的一霎那,他发现豺狗的眼睛死死盯着枪口一动不动,眼里露出一丝乞怜的神情。田憨皮猛然一怔,手指松开扳机,端着枪从侧面绕过去,一步步逼近目标。豺狗沿着树杆兜圈,嗓子里发出焦急的“汪汪”声。距离豺狗约十来米时,眼前的情景让田憨皮大吃一惊,庆幸没有开枪违背师戒。田憨皮盯了一眼豺狗,背起鸟枪转身走了。 说来也怪,后来几年里他家的母鸡很少被豺狗叼吃。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13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三枪之所以叫杨三枪,是因为他每次进山不超过三枪。文中描写杨三枪发现温暖的山鸡蛋时脸色铁青,阻止田憨皮追杀野猪,甚至说他考试不合格,这些都表现了他内心的良善和对师戒的践行。 B. 小说塑造人物生动形象,手法多变,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田憨皮考试时的兴奋。 C. 杨三枪从不让徒弟真枪实弹地演练,只是因为打猎用的火药都是他自己制作,工序复杂而危险,火药也显得格外珍惜。 D. 小说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从前部分对田憨皮进行考核到后部分田憨皮考核成功,展现出田憨皮对师戒理解的变化过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8. 小说题目为什么要叫“师戒”?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9. 田憨皮为什么会放了恨之入骨的豺狗? 【答案】7. C 8. ①师戒的表层:意思是老师的训诫,指田憨皮在接受杨三枪教育时的服从和杨三枪的严厉教学。深层:更指杨三枪所遵循的对生态的保护,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的这一雷打不动的戒律。 ②小说情节围绕“师戒”展开,描写了杨三枪对田憨皮的狩猎道德的教育,比如在田憨皮追打野猪时被制止,又因为田憨皮放过了怀孕的兔子而微笑,最后又写田憨皮遵循师戒。 ③表现了杨三枪的人物形象,小说围绕杨三枪教授田憨皮时的严厉表现他对师戒的遵守,表现了他的良善,尊重生命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④彰显了小说主题,杨三枪践行师戒,田憨皮遵循师戒,表现两代猎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也表现了生态保护应该成为人类的戒律一样传承,弘扬了主题。 9. ①是内心的良善被唤起的结果。他看到豺狗狗眼里露出一丝乞怜的神情,这让他停下射击,是因为他内心的良善被唤起。 ②在查看后,“眼前的情景让田憨皮大吃一惊”且他庆幸没有违背师戒,所以是在对师戒的遵循下让他意识到豺狗可能有幼崽,故没有伤害它。 ③这是在杨三枪严格的“师戒”的训练下的必然结果,田憨皮虽然厌恶豺狗,但是老师的教导深入内心,尊重生命和保护生态的思想意识让他最终放了豺狗。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杨三枪从不让徒弟真枪实弹地演练,只是因为打猎用的火药都是他自己制作,工序复杂而危险,火药也显得格外珍惜”中“只是因为”表述错误,从前文“可我明明看到你的枪口偏了”、“一年瞄不准,你就一年别想摸真枪”可知,还因为杨三枪认为他现在的枪法不能够摸真枪实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题目为什么要叫‘师戒’?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中, 从标题的含义来讲,其表层含义是:老师的训诫。如原文“可我明明看到你的枪口偏了”、“一年瞄不准,你就一年别想摸真枪”等。其深层是指:杨三枪所遵循的对生态的保护,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的这一雷打不动的戒律,如文中说“出猎不打三春鸟,鸟崽窝里盼娘归”。 从小说的情节上看,全文围绕“师戒”展开,不管是杨三枪对田憨皮的狩猎道德的教育,还是田憨皮的打猎,都要遵循师戒。 从人物形象上看,“师戒”一词突出了杨三枪良善,尊重生命和保护生态的精神品质,如在原文“大野猪栽倒在地,突然爬起来继续狂奔,几头小猪崽惊慌地跟着奔跑”的情况下,杨三枪让田憨皮放过它们。 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杨三枪践行师戒,田憨皮遵循师戒,都凸显了“生态保护”的主题思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田憨皮为什么会放了恨之入骨的豺狗”,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探究文章的内涵,进行作答。本题中, 首先,原文有“他发现豺狗的眼睛死死盯着枪口一动不动,眼里露出一丝乞怜的神情。田憨皮猛然一怔,手指松开扳机,端着枪从侧面绕过去”,这是田憨皮内心的良善被唤起,才有的这一举动。 其次,原文有“眼前的情景让田憨皮大吃一惊,庆幸没有开枪违背师戒”,我们可以想象到,豺狗可能有幼崽,此时的田憨皮想起了师傅的戒言,没有伤害到豺狗。 最后,文章的内容围绕着“师戒”展开,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老师的教导已深入田憨皮的内心,如文中所说“可我明明看到你的枪口偏了”、“一年瞄不准,你就一年别想摸真枪”、 “出猎不打三春鸟,鸟崽窝里盼娘归”等,因此,田憨皮虽然厌恶豺狗,但尊重生命和保护生态的思想意识让他最终放了豺狗。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赠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 辟,征召。本指由中央官署征聘某人,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在文中含义则是“授予……官职”。 C. 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汉武帝以后,帝王“称帝改元”时,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年号。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中的“下车”、“乞骸骨”的意思一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琪乃簪缨世胄,出身名门。先祖中有多人曾在朝廷中担任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 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其文思才学让晋公大为称赞。 C. 李琪擅长作文,当时一些文士的辞赋不能及时表现主题,李琪却能“入句见题”,得到李谿赞赏,李琪因此更加出名。 D. 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2)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得到贤士就昌盛,不贤就无人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很自然的,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使用。 (2)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完赋文大为惊异,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陛下”“水潦之灾”“军食”“己”“正殿”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军食”为固定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D项。“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句式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A项。句意:如今陛下您因为水灾,军粮缺乏,内心焦虑,归罪自己,心情迫切,内疚不已,避开议事的正殿来自责,寻访士入来求策,那么什么担心会没有收获。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中的‘下车’‘乞骸骨’的意思一样”表述错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下车:官吏初到任。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直升辅相”错误,文中说李琪“垂为辅相”,是说将要任命李琪为辅相,而且又因内乱而作罢。“垂”意思是“将要,接近”,选项曲解词语的意思。“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也因之不能成立。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 (1)“士”贤士;“非……罔”双重否定;“宜哉项氏之败亡”,主谓倒装;“宜”,自然,当然;“用”,任用。 (2) “袖”,袖里藏着;“谒”,拜访;“袖赋一轴谒谿”(定语后置句),“一轴”做“袖赋”的定语,翻译到前面;“倒屣”,倒穿着鞋子;“迎”,迎接。 【点睛】参考译文: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李憕,天宝末年,担任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攻陷东都,(李憕)遇害,多次赠封至太尉,谥号忠懿。李憕孙子李寀,元和年间,做官到给事中。李寀儿子李敬方,文宗在位期间,(封为)谏议大夫。李敬方儿子李縠,广明中期,任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因为收复失地的功绩被封为谏议大夫。 李琪就是李縠的儿子,十三岁时,所作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为题目到李家测试李琪,李琪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就昌盛,不贤就无人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很自然的,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使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谿父子因文学而出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完赋文大为惊异,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你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出名,考上了进士。天复初年,应考博学弘词科,位居第四等次,被授任武功县尉,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当了谏官,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写奏章评论,文章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庄宗进入汴京,一向听说李琪名声,于是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国家发洪水,京城国库空虚,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书,陈述治国的策略。李琪于是上书说: 我听说国君广有万民,深居九重宫阙,特别担心的事情,是百姓凋零却不知晓,天下困窘却不能救助,下面的情形不能上达天听,大臣不敢指责谏言。如今陛下您因为水灾,军粮缺乏,内心焦虑,归罪自己,心情迫切,内疚不已,避开议事的正殿来自责,寻访士人来求策,那么什么担心会没有收获,什么议论不能彰明? 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李琪虽然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在韬光养晦上显得笨拙,一有动议就被排斥,通过自己不能使事态安定。在太子太傅的职位上退休。长兴中期,死于福善里家中,时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过去之景写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 “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隐晦曲折的表达了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 C. “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15. 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4. A 15. “滋”“怨” 滋:滋润,娥皇女英的泪水滋润着竹,显示出她们哀伤至深,润竹色而怀“湘泪”,借二妃事而哭武宗,曲折的表达了作者幽怨哀伤之情。 怨:埋怨,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回荡至今的楚歌埋怨“兰丛”,怨兰丛而怀“楚歌”,借屈原事而讽宣宗,从而表达作者内心的怨愤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本题中,A项,“第一句由过去之景写起”表述错误,“潭州官舍暮楼空”大意是 当黄昏的余晖笼罩着潭州,信步登上官舍的空楼。眼前的景色触动情怀,古今多少事齐集眼下,涌上心头。所以应是由眼前之景写起。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词鉴赏中炼字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然后在理解全是的基础上,从字义、句义、情感等角度作答。本题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动词“滋”“怨”最妙。从字义上讲,滋:滋润,怨:埋怨。这句是的意思是:娥皇女英的泪水滋润着竹,回荡至今的楚歌埋怨“兰丛”。从情感上看,前一句借二妃事而哭武宗,曲折的表达了作者幽怨哀伤之情。后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讲楚歌拟人化,说它怨兰丛,这是借屈原事而讽宣宗,从而表达作者内心的怨愤之情。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可与《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相映成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而普通人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饱含无限辛酸,流露出作者内心忿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清风徐来 (2). 水波不兴 (3). (犹且)从师而问焉 (4). (而)耻学于师 (5). 巴山楚水凄凉地 (6). 二十三年弃置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徐”“焉”“凄”“置”。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反映的是国家乃至电影工业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 。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 )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 )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 )”。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 )就要改变了”。 17. 括号内应该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A. 大力发展 方兴未艾 进步 局面 B. 蓬勃发展 方兴未艾 壮举 场面 C. 蓬勃发展 日新月异 壮举 局面 D. 大力发展 日新月异 进步 场面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 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 B. 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反映的是国家乃至电影工业的综合实力。 C. 创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持,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力量。 D. 创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持,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力量。 19. 在横线上填哪个句子更准确 A. 却是水到渠成。 B. 实则厚积薄发。 C. 实则理所应当。 D. 却是实至名归。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大力发展:在某方面用心思、下功夫。后面一般要跟宾语。蓬勃发展:发展的势态很迅速,很积极,很向上。强调某种状态。此处形容电影事业的形势积极向上,应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此处形容“中国科技发展”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应用“日新月异”。 进步:在某方面取得提高或发展。壮举:英勇伟大的行动举措。前文有“了不起的科技”,通过“了不起”一词的提示,应用“壮举”。 局面:指在棋局上所下棋子的形势,后用以比喻事态,形势。场面:一定场合下的情景。此处形容“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的形势。应用“局面”。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以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近义词辨析,应该充分地考虑语境,看哪个词更契合;病句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看看有没有语序问题。本题中, “制作”强调“作”即拍摄,从导演的角度而言;“创作”强调创新,从无到有,从旧到新,强调作者(编剧)写剧本;根据语境“大的资金投入”强调拍摄,应该是“制作电影”。 “支持”比较宏观,可以是外围的态度,未必参与其中,而“支撑”比较具体,词义要重于“支持”,根据语境应该是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支撑”更合适。据以上分析可排除CD。 “巨大的资金投入”和“科学素养的支撑”之间有递进关系,应该先说“资金投入”;“乃至”强调范围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B项语序不当,应先“电影工作”再说“国家的综合实力”。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 A项,“却是”关联词使用不当,“水到渠成”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强调具备外在条件。 B项,“厚积薄发”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C项,“理所应当”指应该是这样的,合乎情理。 D项,“却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实至名归”指的是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前文有“《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此处补写的应强调“做好充分准备才有的成功”。 故选B。 【点睛】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某中学在“读经典、学国学”活动中,针对部分同学厌烦背诵古诗文的情况,开展了一次“中学生有没有必要背诵古诗文”的辩论活动。赞成背诵古诗文的同学为正方,反对背诵古诗文的同学为反方。请你任选一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必须使用排比或者引用其中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0字)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正方。理由:中学生必须学习文言文。因为文言文高度凝练、含蓄、蕴藉,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记录,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中学生要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就必须学习文言文。 示例二:我选择反方。中学生不必学习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是古人的作品,它的记载缺乏时代性,它的文字深奥晦涩,它的语言缺乏大众化。如果我们再躺在古籍堆里,我们就会缺少现代文化的精、气、神,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反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然后针对具体的语言环境,组织语言,进行作答。本题中,是针对“中学生有没有必要背诵古诗文”的辩论活动,赞成背诵古诗文的同学为正方,反对背诵古诗文的同学为反方。请你任选一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并且要求必须使用排比或者引用其中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0字。 如果,赞成背诵古诗文,应该突出其效果和优点,如“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记录,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构成了排比句式,符合题目要求。 如果不赞成背诵古诗文,应阐明一下古诗文特点中不利于中学生的因素,如“它的记载缺乏时代性,它的文字深奥晦涩,它的语言缺乏大众化”,同时,这也构成了排比句式。考生选择哪种观点皆可,只要论述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1)___________。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2)_______________。“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文明,(3)________________。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 【答案】 (1). (1)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2). (2)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 (3). (3)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本题中, 第一空,前文有“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可见此处应该提出“我的梦想”,后文有“文化复兴是……”说明此处的梦想应与“文化复兴”有关,即“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第二空,前文有“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说明此处想表达的是“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的关系,即“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 第三空,前文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明在中国古老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始终没有懈怠,再结合后文“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得出“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凡读书人,应该都有几本工具书,譬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之类的,它们不仅是我们识字启蒙的路径,而且还承载着我们成长的记忆。而如今,互联网工具纷纷涌现,有人说,我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费劲地翻查字典了,电子工具书更方便快捷;有人说,《新华字典》里凝结着一种文化情结,我还是愿意享受摩挲字典的“沙沙声”;还有人说,科技的力量如此强大,甚至纸质书籍也会退出历史舞台,几本工具书怎能挡住文明前进的步伐? 谈论字典等于谈论中国文化的未来,纸质工具书和电子工具书,你更喜欢哪一种?对于上述几种说法你怎么看? 要求:围绕材料含意作文,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纸质书籍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 时代在发展,不知不觉手机阅读已然成风。谈到阅读,很多人认为都什么时代了,还去书店买书来看?纸质书籍阅读,已经过时了。然而我认为,看纸质书籍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 有人说用手机阅读比纸书省钱省时间。理论上说手机阅读确实可以省钱,但我们不一定要买书,也可以借书啊,不一样省钱吗?借的东西就要还,这样,我们会在一定的期限内“被迫”读完。事实常常是这样,手机里的书,因为你有了,常常就不读了。至于省时间,我承认,手机阅读很好地利用了零碎的时间。但它其实很多时候,阅读效率不高。比如,当你“沉醉”于电子书中,QQ“滴滴”的声响响起,你会其置之不理吗?一个短信来了,你会忍不住看一眼,一个新闻跳出来,你可能会顺便看上半天。一看,二聊,你就把你原来看书的时间浪费了。再说,手机屏幕小,翻页频繁,阅读效率其实并不高。另外,手机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无聊的不健康的内容,万一遇到那些无聊的东西,你就会分神,走到背离“书”的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手机阅读效率高,只要用手机读过名著和人都知道,这不是事实。 有人说手机阅读方便。没错,方便是事实,但是,会伤了身体。因为手机是有辐射的,在长时间看手机后,即便你用了夜间模式,对人眼的伤害还是很大的,可能你现在感觉不出来,到老了,生个白内障或者其它什么眼上大病,就麻烦了。方便与健康之间,你选择哪个呢? 看纸质书籍,具有较强的回读性,有利于深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电子书看书通常就是看过以后就回读很不方便。但是用纸质书籍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拿一本书翻来覆去的看。如果是你自己的书,你可以做圈点,写心得,这就是深阅读,但电子书不方便。 钱钟书在他的大学生涯时就已全校出名:他“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把自己浸泡在书香里,他把书当作好酒来品。纸质书籍,墨香沁人,手捧一卷好书,摩挲着装帧精美的封面,不读已半醉。电子书,则没感觉。我不否认手机也可以读名著,但真正用电子书来读名著的人,有几个呢?如果说手机阅读也是精神享受,那也是只是吃的零嘴,真正的精神食粮,还是纸质书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暗含任务驱动,“谈论字典等于谈论中国文化的未来,纸质工具书和电子工具书,你更喜欢哪一种?对于上述几种说法你怎么看”,这就要求考生就材料陈述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材料主要针对纸质工具书和电子工具书的选择和去向问题展开讨论。审题时,先要明确工具书的价值,字典也好,《辞海》之类的书也罢,首先都是我们获取文化知识的来源,其次都是了解历史、留住文化记忆、洞知天下的一个窗口,所以喜欢工具书是因为它们有知识,有文化财富,更有情感因素。接着再明晰题目的要求“更喜欢哪一种”,要注意到这里的“更”,也就是说三种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只是你更喜欢哪一种而已。这样在写作时,如果倾向纸质工具书,要突出它的历史与情感因素;若喜欢电子书形式,要着重强调它的适用性、方便快捷。但无论怎样,《新华字典》类的工具书象征着精神和文化财富,一定要薪火相传。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则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立意。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传统工具书不能丢 继承传统,薪火相传 永远守侯的《辞海》 我的《新华字典》情结 可用素材: 1.对阅读者来说,哪些书是亲切有味,让人充满回忆的?书的样子稍有破损,略带卷边儿为佳,只要他没有因为爱洁成癖,一本厚重的书,那污损的书页,残破的封皮,以及书上的气味儿,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它表明着一个阅读者的拇指曾经伴随着喜悦的心情翻弄过这些书页…… 2.纸质工具书不仅有我长期翻阅的痕迹,书页当中也有我过去所记下的一些标记、标注,更留下了我的气息,这些特征,当然不是书本的,但它却因此成了我的过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现在读书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因为这种亲近、亲和,我好像已经把它拟人化了,看作是不断给予我精神营养的“大师”,我敬重的一位智者,对我的一位教育者,甚至是我的一位博学多才、无不周知的知己…… 3.字典也好,辞书或辞海之类的书也罢,其实,是人类为了避免人类历史连续性的断裂,审慎把握记忆而发明的一种文化记忆工具。它们不只是一种文化与历史的记忆,就是它们本身的编撰过程、诞生过程,也是充满着让人着迷的记忆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的。 4.如今,互联网搜索引擎工具纷纷涌现,有人说,我们再也不必像过去的字典编纂者那样费力地编写字典,更不必再翻查字典了,甚至纸质书籍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真有那么悲观吗?技术的力量果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吗?但最终无论怎样,以《新华字典》象征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却会薪火相传,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文化生活中永远地守候着…… 5. “如果你阅读过任何一篇讲‘电子书冲击传统图书’的文章,你就会发现有那么一些极度崇尚纸质图书的人。这些人很不情愿地承认电子书的崛起,但是却坚持‘真正’的爱书者肯定会更喜欢纸质书,或认为纸质就‘更好’,能带来‘更佳的阅读体验’,或是在某些方面优于电子书。对于这些人我真的开始厌烦了!且不说很明显的一点——‘传统图书和电子书完全可同生共存,根本没必要怀有非此即彼的想法’,我已经开始对这些争论中一些受经济利益驱使的观点感到反感了。……我想,大多数认为‘纸质至上’的人们都没有考虑到一点,那就是即使在如今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时代,拥有一个大型的纸质图书馆从经济上讲仍然是一件奢侈的事。” 行文结构: 文章可用议论文的形式进行论证,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本文运用了对比式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看纸质书籍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然后通过论述阅读纸质书籍的好处和阅读电子书籍的危害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文章结尾要照应开头,再次提出中心论点“如果说手机阅读也是精神享受,那也是只是吃的零嘴,真正的精神食粮,还是纸质书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