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8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专题3文学类文本阅读1第3讲综合探究课件
( 一 ) 小说阅读 第3讲 综合探究 核心知能构建 真题解题示范 (2019 · 浙江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 ( 节选 )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 “ 粘糕 ”“ 粘糕 ” 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 要吃一片吗? ”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 选自 《 呼兰河传 》 第七章,有删改 )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 学霸应考 ] 小说的标题,有如下作用:作为全文的线索、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点明 ( 揭示 ) 主题、表明叙述视角、突出人物形象、暗示小说发生的背景或场景、制造悬念、具有象征意味等。题干中给出的两个标题,一个含有地点,一个是人名。以地点为题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地点本身常常含有情感意味;以人名为题,则偏重于突出人物形象,并能牵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 [ 参考答案 ] 选“磨房里外”。理由: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② 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 ③ 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 ① 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② 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③ 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考场答卷诊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些柴烧,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没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儿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地里一天? 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说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地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钱哩,咱这光景也好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够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整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吗?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哩吗?你也去坐,热了坐北墙根儿,冷了咱挪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脑地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家娃光景好了,咱冷了坐这南墙根儿,热了坐那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腿要走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 —— 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整天往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老人就该有个老人样,热了坐北墙根儿,冷了坐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 有删改 ) 小说以“南墙根儿北墙根儿”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6 分 ) 考生答案 1 ① 是全文的主旨,引领全文。 ② 是全文的线索。儿子为了表现自家生活好,条件富裕,总是让父亲去 “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 坐,那里还有同样的一群为给儿孙添光彩而坐 “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 的老人。 ③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好奇心。 ④ 表达文章情感。表达对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的老人的束缚 ( 得分: 3 分 ) 问题诊断 答案 ① 表述不当,不能把标题说成是全文的主旨。答案 ② 概括正确,但分析与线索无关。答案 ③ 缺少必要的分析。答案 ④ 与答案 ① 都是从文章主旨角度分析,可以合并为一个要点。从答案 ② 的分析来看, “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 可以作为一个答案要点,但却被考生漏掉了 考生答案 2 ① 这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 “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 ,依次展开 “ 儿子劝父亲坐戏园 ” 等情节。 ②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思考。文章前半部分大多写父亲、儿子,这给人以悬念。 ③ 父亲人物活动的背景、场所。老人去戏园门口的墙根儿坐着,认为这样会说自己家的孩子混得好。 ④ 烘托人物形象。写出保斤勤劳节俭和对劳动、土地的热爱,突出文章的主旨 ( 得分: 4 分 ) 问题诊断 答案 ② 概括准确,但分析不具体,应该就事论事,说清楚在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不能抛开重点,另起炉灶。答案 ④ 看似正确,实则不恰当,标题可以体现文章主旨,但不能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作用,更不能说 “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 写出 “ 保斤勤劳节俭和对劳动、土地的热爱 ” ,这样生拉硬扯,脱离了答题要求 名师阅卷 考生答案 1 和考生答案 2 都存在要点概括与文本分析不相符合、分析不够深入的问题。作答本题,应从标题的基本含义入手,从人物、情节、结构、主题、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探究。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羊凹岭的老人们在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闲坐着,这里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但从文中 “ 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苍老 ” 可以看出,这里其实是孤独落寞的老年生活的象征。从结构上来看,儿子让保斤去墙根儿坐着,但保斤不想去,父子的矛盾围绕此展开,墙根儿贯穿始终,是行文线索。故事发生在乡村,这样的标题也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表达效果来看,设置悬念,更能吸引读者 满分答案 答案 ① 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地点。戏园子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是羊凹岭的老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墙根儿闲坐是他们老年生活的主要内容。 ② 是行文线索。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着去不去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坐着展开的,儿子的要求和责备,保斤的抵触和最后的妥协,都离不开墙根儿。 ③ 象征着一种孤独落寞、了无生机的老年生活。羊凹岭的老人们为了成全孩子们的“孝心”,彰显家庭的富足,年纪并不算老就不得不到南墙根儿北墙根儿闲坐养老、打发时日,过着慵懒而毫无生气的生活,看似享清福,实则活受罪。 ④ 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小说的内容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⑤ 设置悬念。在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究竟发生了什么?吸引人一探究竟,引起读者的兴趣。 ( 答出三点即可 ) 满分技法点拨 一、主题意蕴类探究 这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题,还可以要求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1 . 准确把握主题意蕴类探究题的意图 判明题目限制 ① 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 ② 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 ③ 社会道德标准和公众常理认识的限制性要求 判明文本限制 ① 理解性探究:文本 ( 或作者 ) 的观点态度 ( 或艺术构思 ) 是不可否定的,因此,回答问题时只能遵从文本,适当引申和拓展。 ② 选择性探究:文本 ( 或作者 ) 的观点态度 ( 或艺术构思 ) 可以探讨,允许有不同的认识 判明答案来源 ① 答案只能就原文去理解,甚至完全符合作者 ( 作品 ) 的认识。 ② 答案可延伸到文章以外,甚至只要求 “ 言之有理即可 ” 2. 多层面、多角度展开探究 (1) 文本层面 ① 从形象看主题。主题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的,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经历命运、不同性格侧面、性格变化原因、性格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典型意义,是探究的具体抓手。 ② 从情节看主题。小说写人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③ 从环境看主题。不管环境描写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场景,但同时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④ 从语言看主题。小说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往往能体现作者本身对此人物形象的观点态度,由此可分析出作品的主旨。 ⑤ 从标题看主题。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2) 文外层面 ①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探究小说的环境观。 ② 从人与历史的角度探究小说体现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③ 从人与人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人生启示。 ④ 从人与时代的角度探究小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二、人物形象类探究 1 . 把握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着作品的主题。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 把握人物 形象特点 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因为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 寻找作者 的评价 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含着作品的主题的重要信息 辨析人 物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题有关联 2. 把握不同类型人物探究题的关键点 探究目标和方向的不同决定了答题的关键点不同,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探究目标与方向 解答题目的关键点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可以从描写谁的篇幅多、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正面描写的是谁 ( 或谁衬托谁,谁与谁形成对比 ) 等角度去判定 探究目标与方向 解答题目的关键点 对某一人物,是该批评还是该赞颂 可以从时代发展的趋势、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反应、人物的结局等角度去分析 小说中某个人物是否多余 可以从此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此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此人物对主题的丰富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某一人物,有不同认识,你认为呢 可以从人物的不同表现、对人物品行的辩证认识 ( 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 ) 等角度进行分析 三、艺术特色类探究 这类探究涉及了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作品风格等,难度比较大,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1 . 理解艺术特色类探究题的内涵 艺术特色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结构、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2 . 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 表达方式角度 看各种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 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表现手法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联系小说三要素分析效果 修辞手法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 。结合小说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其艺术效果 结构安排角度 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 ( 首尾照应 ) ;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语言运用角度 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看作者在段落安排、句式选用、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特点,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四、标题类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1 . 标题作用探究题的思考角度 (1) 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 情节角度: ① 设置悬念; ② 作为线索,贯串始终; ③ 推动 ( 暗示 ) 情节发展; ④ 衔接照应。 (3) 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 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 ( 揭示 ) 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 自身的表达特点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 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 . 标题意蕴探究题的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 ( 反语 ) 、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进行挖掘。 五、结尾类探究 1 . 小说结尾的类型及其效果 (1) 以故事情节自然收结。 (2) 以景作结。 ① 暗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的结局; ② 升华或深化小说的主题、情感; ③ 烘托人物形象: ④ 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 ⑤ 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3) 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结。 ① 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或矛盾的心理; ② 展示人物性格,烘托或丰富人物形象; ③ 含蓄地表达主题; ④ 引发读者思考。 2 . 特殊提问方式结尾的探究 如:“此结尾能否去掉?”“这样安排小说的结尾,合不合理?”思考方向如下: ① 这样的结尾,是否是情节的必要组成部分,能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 是否有助于准确地表现主题、升华主题; ③ 是否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命运; ④ 是否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六、探究题的答题方式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的思考有广度、有深度,由此形成了探究题的两种类型,即“多点”探究 ( 多层次、多角度思考 ) 和“深点”探究 ( 往深处思考 ) 。两种题型的答案组织方式是不同的。 1 .“ 多点 ” 探究 答案的组织要求:至少有三个点,这三个点就是三个角度和层面,各角度、层面间不能交叉,角度不要太大或太小,每个“点” ( 角度、层面 ) 都由“依据 ( 对文本的分析 ) +结论” ( 或“结论+依据” ) 组成。其组织形式为: ① 要点一:结论+依据。 ② 要点二:结论+依据。 ③ 要点三:结论+依据。 2 .“ 深点 ” 探究 答案的组织要求:可以就任何一个“点”深入探究:一般由“观点+理由”组成,重点在阐述“理由”上。“理由”可以在文本内多角度展开,有时也可以“内引外联”,联系个人或现实进一步展开。其组织形式为: ① 观点。 ② 文本内理由 a +文本外理由 a( 联系个人或现实 ) 。 ③ 文本内理由 b +文本外理由 b( 联系个人或现实 ) 。 对点规范演练 (2019 · 辽宁沈阳质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志者 ( 节选 ) 茅 盾 睁开眼来,两片嘴唇轻轻一松,就有一个烟圈儿从他嘴边腾起,摇摇摆摆去了一段路,然后停住,好像不知道上前好呢转弯好,得站住了转一转念头,这当儿, 这当儿,那圈子一点一点扩大,那烟色也一点一点变淡起来,大到不能再大,淡到不能再淡,烟圈子也就没有。 他有点失望。这当儿,他夫人的脚步声从房门外来了,决不会错。老是像拖着鞋皮 —— 拖噜拖噜。他一听见就会头痛。他会立刻想象到自己的脑袋摊平了成为地板,而他夫人的鞋底 —— 拖过!而且,他好像已经是地板了,他看得见夫人鞋底粘着的煤屑、鱼鳞、青菜梗。他两手捧住了脑袋,睁圆着一对恨极了的眼睛。 “ 又是我打搅你了。 ” 夫人是一目了然的, “ 可是,你看,阿大撒了我一身尿,不换件衣服怎么成? ” 他苦笑。夫人进来总是有理由的。然而,他讨厌他夫人屡屡进来,也是有理由的:他不趁这暑假的期间写成一篇 “ 创作 ” ,难道等开了学一星期二十小时的课,百来本作文簿那时倒写得成么?难道因为阿大会撒尿,夫人要换衣,他就活生生 “ 牺牲 ” 了稳可以到手的 “ 创作家 ” 的头衔么? 不成的!那怎么对得起他自己呢! —— 他的 “ 人生经验 ” ,他的 “ 天才 ” ,他的五年来朝思暮想的一鸣惊人的大抱负大计划!五年前他毕业的当儿,不是早已在师长和同学面前 —— 简直是在全世界面前,宣言他要精心结构 “ 创 ” 一部 “ 作 ” 么?已经蹉跎了五年了呀!不成的!那个 —— 简直不成话! 他无可奈何地往床上一躺,叹口气,喃喃地说: “ 哎,总得有个书房 —— 书房;没有书房,产生不出 —— 哎,伟大的 —— ” 他没有说完全,就觉得喉咙头梗住了。阿大要撒尿,夫人要换衣服,当真比他的 “ 事业 ” 还重要么?笑话! 过了几天,他居然独个人住到庙里去了。 第一天是要布置出一个适宜于 “ 创作 ” 的书房来,一眨眼便已经天暗。自觉得 “ 灵感 ” 还没来,就上床睡觉。他有梦。当然是 “ 创作 ” 成功的梦。他从梦中笑醒了。他揉了揉眼睛,把小指头放到嘴里轻轻咬一下。不错,他感觉得痛,他不是在梦中。 “ 品一会儿茗提提神是好的。 ” 然而因为茶,他就联想到咖啡。对了,咖啡是不可少的。不是巴尔扎克的 《 人间喜剧 》 全仗了二万几千杯咖啡? “ 怎么从前就忘记了呢!天大的损失!不然,我的杰作早已产生了,何待今日! ” 夫人将他指定要的黑咖啡买好寄了来时,已经是他在庙里的第四个黄昏。三天来他原稿纸撕掉过十几张,但是摊在书桌上的原稿纸依然只标着一个大大的 “ 一 ” 字。这怪得他么!夫人还没把黑咖啡寄来呢!这个责任自然是夫人负的! 然而现在黑咖啡终于寄到了,他的脑细胞又立刻下了全部紧急动员令。那一晚,他开了第一次的夜工。 似乎黑咖啡当真有点魔力的。他坐在原稿纸前面不到十分钟,便觉得文思汹涌,仿佛那未来的 “ 杰作 ” 的全部结构蓦地耸现在他脑子里; “ 哈,原来早已成熟了在那里! ” —— 他夹忙中还自己评赞了一句。他像大将出阵似的捋起袖子,提起笔来,就准备把那 “ 原来早已成熟了的 ” 移到纸上去。他奋笔写了一行。核桃大的字!然而脑袋里 “ 早已成熟了的 ” 东西忽然逃走! 于是他不能不捧着脑袋了,不能不搁笔了。约莫又是十分钟。他脑子里的 “ 杰作 ” 的形体渐渐又显形。他眼睛里闪着光芒,再奋起他的自来水笔,又是核桃大的字,然而,不到半行,猛可地腿上来了一锥,他反射作用地拍的一下,半手掌的红血!就在这当儿,脑子里的东西就又逃走。现在他觉到占有这书房的,不是他而是蚊子。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他轻轻叹一口气站起身来,看看原稿纸,还是第一张,十来行核桃大的字;看看地上,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 很委屈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十分可惜那第一杯黑咖啡召来的第一次 “ 灵感 ” 没有全数留住。 “ 怪不得人家说汉字应当废除呢!要不是为的笔画太多,耽搁了工夫,我那第一次的想象岂不是全可以移在纸上么? —— 至少是大部! ” “ 听说西洋的大文章,从来不作兴自己动笔的;他们有女打字。他们拿着咖啡杯,一面想,一面口说,女打字就嚓嚓地打在纸上。那自然灵感逃不走! ” 他一面搔着腿上背上的蚊虫疤,一面这么想着,觉得有点悲哀了。 他诅咒又诅咒,终于在诅咒中睡去了。 ( 有删改 )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的选材很有特点,作者选取大时代中的生活一角进行描摹,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B .小说开头部分对他吐烟圈进行较为详细的描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无聊烦闷的生活状态。 C .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形神兼具地刻画人物形象,立体展现人物性格,极富艺术感染力。 D .小说的语言富于嘲讽揶揄,运用了夸张 ( 如“香烟屁股像窗外天空的星” ) 和比喻 ( 如“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 ) 等多种修辞手法。 答案 D 解析 “ 无数的蚊子,呐喊着向他进攻 ” 这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不是 “ 比喻 ” 。 ☆ 2. 小说以“有志者”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小说标题好处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 ① 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 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 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 ④ 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 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 “ 有志者 ” 这个标题看,标题中的 “ 有志 ” 与小说中主人公 “ 有志 ” 却不务实的行为构成对比,凸显了小说人物的形象; “ 有志者 ” 运用反语,使读者在回味中体会小说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突出小说主题,批判某些爱慕虚荣而又志大才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答案 ① 标题中的“有志”与人物的行为构成对比,凸显了小说主人公空“有志”却不务实的人物形象; ②“ 有志者”运用反语,使读者在回味中体会小说语言辛辣幽默的艺术特点; ③ 突出小说主题,批判某些爱慕虚荣而又志大才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3.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主人公最后能否完成他的“大抱负大计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判断主人公是否能完成他的 “ 大抱负大计划 ” ,需要结合文本,从形象塑造、情节安排、手法运用、主题表达等角度去分析。从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上看,小说中的主人公志大才疏, “ 大抱负大计划 ” 虽然酝酿了五年,但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与成果, 且他一直为自己创作不成功找借口,尤其是结尾处的 “ 他诅咒又诅咒 ” ,暗示了他不会迎难而上完成创作。从手法运用和主题表达上看,本文是典型的讽刺小说,处处反讽,不大可能在最后将反面的人物形象扭转过来,且小说从标题到内容,都在批判某些爱慕虚荣又志大才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最后情节发生逆转则不利于表达主题,因此也可看出他不会完成 “ 大抱负大计划 ” 。 答案 不能完成。 ① 从形象塑造上看,小说中的主人公志大才疏,“大抱负大计划”酝酿了五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与成果,直到结尾小说也没有显示出他形象转变的契机和可能,说明他不会完成。 ② 从情节安排上看,主人公一再地为自己创作不成功找借口,强调各种客观原因,尤其是结尾处的“诅咒”,这些情节都暗示了他不会迎难而上完成创作。 ③ 从手法运用上看,本文是典型的讽刺小说,处处反讽,充满讥诮的味道,不大可能在最后将反面的人物形象扭转过来,对人物的讽刺应该会贯穿始终。 ④ 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从标题到内容,都在批判某些追求名利,巧于“思”、拙于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题鲜明,最后情节的逆转会妨碍主题的表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