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彭山一中 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 2021届入学考试生物 1.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B. 分化后的不同组织细胞其蛋白质种类完全不同 C. 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D. 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A正确;B、分化后的不同组织细胞其蛋白质种类的些是相同的,如呼吸酶等,B错误; C、细胞分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有利于提高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C正确; D、分化具有不可逆性,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D正确。 故选B。 【点睛】特别提醒: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不同,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分化后的不同组织细胞其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由特定的基因表达; (3)细胞分化可以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于专门化形成各种不同细胞,进而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而每一种器官都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这样就使得机体内可以同时进行多项生理活动,而不相互干扰,这样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 下列哪组是细胞衰老的特征 ①细胞无限分裂 ②细胞核体积变小 ③结构出现畸形 ④酶活性降低 ⑤色素积累 ⑥易分散转移 ⑦呼吸速度减慢 ⑧膜透性改变 A. ①③⑥⑧ B. ①②⑤⑦ C. ④⑤⑦⑧ D. ②④⑤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细胞衰老后失去分裂能力,不再分裂,①错误; ②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变大,②错误; ③细胞衰老后,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但不会出现畸形,③错误; ④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④正确; ⑤细胞衰老后,细胞内色素积累,⑤正确; ⑥易分散转移是癌细胞的特征,不是衰老细胞的特征,⑥错误; ⑦细胞衰老后,细胞呼吸速度减慢,⑦正确; ⑧细胞衰老后,细胞膜的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⑧正确。 故选C。 【点睛】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下图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 凋亡相关基因是有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细胞凋亡过程受基因控制,通过凋亡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它是一种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首先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出凋亡信息,激活细胞中的凋亡基因,执行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最后变成小泡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完成分解。 【详解】A、①过程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凋亡信号激活凋亡的相关基因,使凋亡基因得以表达形成相关蛋白质,该过程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是免疫系统清除凋亡细胞的过程,是细胞的主动死亡,C错误; D、分析图示可知,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一定时期启动表达,导致细胞凋亡,因此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C。 4.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用姜黄素治疗,会引起癌细胞内BAX等凋亡蛋白高表达,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因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并增殖分化形成癌细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编码BAX蛋白和ABCG2蛋白的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 B. 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C. 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及姜黄素的排出都需要消耗ATP D. 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 【答案】A 【解析】 由题可知,BAX的主要作用是诱发癌细胞凋亡,属于抑癌基因,A错误;由题可知,用姜黄素治疗,癌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结果不同,即两种细胞中的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B正确;细胞增殖过程中需要消耗ATP为其供能;姜黄素为色素,故姜黄素排出细胞为胞吐,需要消耗ATP供能,C正确;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使用ABCG2抑制剂可抑制ABCG2的表达,进而使姜黄素发挥作用,促进肿瘤干细胞的凋亡,D正确。 5.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盐酸解离的目的是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并保持细胞活性 B. 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所用时间比解离时间长 C. 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可见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平均分成两组向两极缓慢移动 【答案】B 【解析】 解离的目的是让细胞相互分离,解离液中的盐酸和酒精会杀死细胞,细胞不能够保持活性,A错误;漂洗目的是洗去解离液,漂洗时间约10分钟,解离时间为3~5分钟,B正确;由于分裂间期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所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大多处于分裂间期而观察不到染色体,C错误;“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都是死细胞,观察不到细胞正在分裂的现象,D错误。 6.甲、乙两图均为连续分裂的细胞的细胞周期图示,乙中按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 A. 甲中的a、乙中的B→A时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甲中的b、乙中的A→B时细胞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 C. 甲、乙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 根据在细胞周期中阻断DNA复制的原理,可以控制癌细胞的增生 【答案】C 【解析】 图甲中a与c、图乙中B→A,均为有丝分裂的间期,在分裂间期: 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项正确;图甲中的b与d、图乙中的A→B均为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B项正确;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图甲和乙均表示有丝分裂,C项错误;若阻断细胞周期中的DNA复制,则细胞就会停留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因此根据在细胞周期中阻断DNA复制的原理,可以控制癌细胞的增生,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7.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 ①在配子中只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同时也只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②形成配子时所有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有非同源染色体也自由组合 ③减数分裂后每一个配子得到基因都是非等位基因,得到的染色体也是非同源染色体 ④着丝粒分裂时,复制而来的两个等位基因也随之分开 ⑤雌、雄配子结合后细胞具有了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基因恢复为成对状态 ⑥在各种细胞中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同源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A. 两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答案】B 【解析】 减数分裂后每一个配子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和每对基因中的一个,这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①正确;形成配子时,所有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错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所以减数分裂后每一个配子得到的基因都是非等位基因,得到的染色体也是非同源染色体,③正确;着丝粒分裂时,复制而来的两个相同基因也随之分开,④错误;雌、雄配子结合后细胞具有了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基因恢复为成对状态,⑤正确;⑥在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也没有同源染色体存在,⑥错误。故选B。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为5对 B. 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C. 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46、23条 D.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卵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其所含染色体数目为10条,不能表示成5对,A错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成熟的生殖细胞,B错误; 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92、0条,C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正确。 9.下图是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图中a~c阶段(不含a、c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 B. 细胞中始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 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比由1∶2变为1∶1 D. 此期的染色体行为有着丝点分裂 【答案】B 【解析】 根据细胞分裂过程图,可知该图反应的是减数分裂图像,0a段为间期,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bc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a~b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a~c阶段着丝点没有分裂,细胞中始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比始终是1∶2,B正确,C错误;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即图中cd段,D错误。 10.人的 21 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对 21 三体综合征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现有一个 21 三体综合征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 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据此所作判断正确的是 A. 该患儿致病基因来自父亲 B. 卵细胞 21 号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了该患儿 C. 精子 21 号染色体有 2 条而产生了该患儿 D. 该患儿的母亲再生一个 21 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为 5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患儿遗传标记基因型为++-,患儿父亲该遗传标记基因型为+-,患儿母亲该遗传标记基因型为- -,可见该患儿是含有++的精子和含有-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说明父亲精子中第21号染色体有2条而产生该患儿,而不是母亲卵细胞中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患儿的+号基因来自父亲,但题目中涉及的是标记基因,不是致病基因,A错误; B、如果卵细胞21号染色体不分离,则产生的该患儿标记的基因型应含有- -,B错误; C、根据A的分析,精子21号染色体有2条,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后,产生了该21三体综合征患儿,C正确; D、21三体综合征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异产生了异常配子,这种变异的发生不是规律性的,所以无法确定该患儿的母亲再生一个三体综合征婴儿的概率,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为1∶1 B. 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C. 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 F1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为1∶1 【答案】A 【解析】 【详解】A、F1为杂合子,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A正确; B、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B错误; C、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C错误; D、F1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为1:2:1,D错误。 故选A。 1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 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D. 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B 【解析】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A项错误;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B项正确;孟德尔依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C项错误;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个体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项错误。 13.现有①~④四个果蝇品系(都是纯种),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 品系 ① ② ③ ④ 隐性性状 均为显性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相应染色体 Ⅱ、Ⅲ Ⅱ Ⅱ Ⅲ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下列哪种交配类型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① 所有性状都为显性纯合,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余性状也是显性纯合;控制残翅和黑身的基因都在Ⅱ染色体上,控制紫红眼的基因在Ⅲ染色体上。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若要验证该定律,能够发生自由组合的基因前提条件是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②个体只有控制残翅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同源染色体上。②和④分别含有残翅和紫红眼的隐性基因,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分别在Ⅱ、Ⅲ号染色体上,杂交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②×④可验证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②和③分别含有残翅和黑身的隐性基因,但是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都在Ⅱ号染色体上,所以②×③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④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B。 14.牵牛花的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型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2种。现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型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B. F2中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 C. F2中重组类型个体大约占5 / 8 D. 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杂交得到两种比例相等的个体 【答案】D 【解析】 设A-a控制普通叶和枫形叶性状,B-b控制种子颜色性状。亲本组合为纯种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枫形叶黑色种子,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说明普通叶、黑色种子为显性性状,因此可以确定亲本组合为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F1的基因型为AaBb,先分析A-a基因,亲本组合为Aa×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F2中有AA、Aa和aa三种基因型,具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表现型;同理分析B-b基因,F2 中有BB、Bb和bb三种基因型,同时有白色种子和黑色种子两种性状。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有3×3=9种基因型和2×2=4种表现型,A正确;亲本组合为Aa×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即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B正确;由自由组合定律可知,F2中双显:单显:单显:双隐=9:3:3:1,其中,两种类型的单显与亲本表型相同,所以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相同的个体即重组类型所占的比例为5/8,C正确。F1自交,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中有1/16AAbb和1/8Aabb为普通叶白色种子,普通叶白色种子子代中,AAbb占了1/3,Aabb占了2/3。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aabb)杂交。先分析A-a基因,亲本组合为1/3AA×aa或2/3Aa×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产生Aa的概率为1/3+2/3×1/2=2/3,产生aa的概率为2/3×1/2=1/3;再分析B-b,亲本基因组合为bb×bb,子代都为bb,再由自由组合定律,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杂交,可以产生2/3Aabb和1/3aabb,即Aabb:aabb=2:1,D错误。 15.在模拟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甲、丙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雌生殖器官,乙、丁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雄生殖器官,小球上的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每个容器中小球数量均为12个,如下表所示。进行下列三种操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容器中小球的种类及个数 E 字母的小球 e 字母的小球 F 字母的小球 f 字母的小球 甲容器 12 个 12 个 0 0 乙容器 12 个 12 个 0 0 丙容器 0 0 12 个 12 个 丁容器 0 0 12 个 12 个 ①从甲、乙中各随机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重复100次 ②从乙、丁中各随机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重复100次 ③从甲或丙中随机取一个球并记录字母,重复100次 A. 操作①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过程 B. 操作②模拟等位基因分离及配子的随机结合过程 C. 操作③模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过程 D. ①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 Ee、EE 组合概率分别为50%、2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操作①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其模拟的是等位基因分离及配子的随机结合过程;操作②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其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过程;操作③模拟了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过程。 【详解】A、①过程由于是从甲、乙中各随机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所以操作①模拟等位基因分离及配子的随机结合过程,A错误; B、乙、丁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雄生殖器官,从乙、丁中各随机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涉及两对基因,所以操作②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过程,B错误; C、由于甲、丙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雌生殖器官,操作③是从甲或丙中随机取一个球,可模拟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过程,C错误; D、①模拟等位基因分离及配子的随机结合过程,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Ee、EE组合概率分别为50%、25%,D正确。 故选D。 16.某雌(XX)雄(XY)异株植物,其叶形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杂交组合 亲代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及株数 父本 母本 雌株 雄株 1 阔叶 阔叶 阔叶234 阔叶119、窄叶122 2 窄叶 阔叶 阔叶83、窄叶78 阔叶79、窄叶80 3 阔叶 窄叶 阔叶131 窄叶127 下表有关表格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仅根据第2组实验,无法判断两种叶形的显隐性关系 B. 根据第1组或3组实验可以确定叶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用第2组的子代阔叶雌株与阔叶雄株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 用第1组子代的阔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窄叶植株占1/2 【答案】D 【解析】 第2组实验中亲本两种性状,子代也是两种性状,无法判断两种叶形的显隐性关系,A正确;第1组和第3组实验中窄叶只出现在子代的雄性个体上,因此可确定叶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第1组实验后代出现了窄叶,说明窄叶是隐性性状,则第2组的子代阔叶雌株(XBXb)与阔叶雄株(XBY)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XBY:XbY=1:1:1:1,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C正确;第1组子代的阔叶雌株(1/2XBXB 或1/2XBXb)与窄叶雄株(XbY)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XBY:XbY=3:1:3:1,后代窄叶植株占1/4,D错误。 17.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使 R 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 用 S 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 S 型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并形成对照 B. 用加热杀死的 S 型菌与无毒的 R 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 C. 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 S 型菌 D. 将 S 型菌分离提纯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 R 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一一提纯,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因此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详解】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只能说明活的S型细菌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能使小鼠死亡,不能说明DNA是使 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A错误; B、用热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只能说明小鼠对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不能说明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B错误; C、直接给小鼠注射活的S型细菌也能使小鼠死亡,所以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不能说明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C错误; D、将S菌分离提纯获得的各种物质分别加入含R型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菌落,这说明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掌握教材中探究实验的原理、过程及结论,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18.噬藻体是感染蓝藻的DNA病毒。用32P标记的噬藻体感染蓝藻细胞,培养一段时间,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32P标记的是噬藻体DNA中的胸腺嘧啶 B.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 C. 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D. 此实验证明DNA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32P标记的是噬藻体DNA中的磷酸,A错误; B、噬藻体侵染蓝藻的时候,只有DNA进入蓝藻,其蛋白质外壳留在蓝藻外,所以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B正确; C、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C错误; D、该实验缺乏对照实验,不能说明DNA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9. 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 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 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真核生物的DNA复制和转录,甲图两条单链均为模板,乙以一条链为模板,产物是一条链,所以甲图是DNA复制,乙图是转录,甲是半保留复制,乙不是;A错误 DNA复制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可进行,转录也是,B错误 甲需要解旋酶,乙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 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即DNA复制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转录可起始多次,所以D正确。 20.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 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答案】A 【解析】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只有末端的那个脱氧核糖连了一个磷酸,A错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在RNA 病毒中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上的也称为基因,一个DNA分子上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B正确。一个基因中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C正确。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复制后),D正确。 21.具有 p 个碱基对的 1 个双链 DNA 分子片段,含有 q 个腺嘌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后的 DNA 分子组成同源染色体 B. 该分子片段中,碱基的比例总是(A+T)/(C+G)=1 C. 该 DNA 分子控制合成的多肽最多含有的氨基酸个数为 p/3 D. 该片段完成 n 次复制需要 2n(p-q)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2、DNA分子中碱基个数:mRNA碱基个数:多肽中的氨基酸数目=6:3:1。 3、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A、细胞中一般形态、大小相同,且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才是同源染色体,而复制后的两个 DNA 分子可构成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双链DNA分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但(A+T):(C+G)不一定等于1,B错误; C、DNA分子中碱基个数:mRNA中碱基个数:多肽中的氨基酸数目=6:3:1,故该DNA分子控制合成的多肽最多含有的氨基酸个数为,C正确; D、具有p个碱基对的1个双链DNA分子片段,含有q个腺嘌呤,所以C=(2p-2q)÷2,又由于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该片段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n-1)(p-q)个,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内容及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22.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其中一条链中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则由该链转录的信使RNA中鸟嘌呤与胞嘧啶分别占该mRNA碱基总数的( ) A. 24%,22% B. 22%,28% C. 26%,24% D. 23%,27% 【答案】A 【解析】 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任何双链DNA分子中都有A=T,G=C。由于DNA分子中A+T之和在整体中的比例与两链及单链中该比例均相等,可推出已知链中A+T=54%,又因该链中G和T各占22%和28%,可求出该链中的C为1—(A+T+G)=1—(54%+22%)=24%,(设DNA 分子的四种碱基分别用A、T、G、C代替,RNA 分子的四种碱基分别用A′、U′、G ′、C′代替)。根据转录过程中,DNA 分子一条链与RN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 ′、T—A′ ),则该链转录的信使RNA中G ′=C=24%,C′=G=22%。故选A。 【考点定位】DNA的复制 23. 有关基因转录与翻译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 两个过程的完成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② 两个过程的完成都需要运载工具 ③ 两个过程的产物都以碳链为骨架 ④ 两个过程都以核酸作为模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比较: 转录 翻译 时间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氨基酸 条件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U U-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①两个过程的完成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①正确; ②翻译过程的完成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但转录过程不需要运载工具,②错误; ③转录过程的产物是RNA,翻译过程的产物是蛋白质,RNA和蛋白质都以碳链为骨架,③正确; ④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④正确。 故选:B。 24. 如图是某生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图所示生物细胞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开 B. 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 该过程可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D. 该图所示的生理过程除需要RNA聚合酶外,还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该生物细胞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同,A错误; B、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所以在tRNA上找不到与终止密码子相对应的反密码子,B错误; C、图中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过程,这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C正确; D、图所示的生理过程不需要DNA聚合酶,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生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图,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25.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方式,下列属于间接控制的实例的是 ①豌豆的圆粒和皱粒 ②苯丙酮尿症 ③白化病 ④囊性纤维病 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 ①②③ B. ③ C. ②③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途径是: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②基因控制的吧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①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基因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①正确; ②苯丙酮尿症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②正确; ③人类的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③正确; ④囊性纤维病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④错误; 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⑤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的理解和识记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6.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是图 _____________;图③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 _____________。图甲中,处于图乙 HI 阶段的细胞是 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 _____________段。 (3)图甲④中存在的等位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甲②代表的个体最多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种染色体组合不同的配子。 (4)图甲中对应图丙Ⅱ时期的细胞是 ,图丙中Ⅱ→I,完成了图乙中的 ______________段的变化。 (5)如果有一个AaXX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AaaX的极体,则这次减数分裂产生正常卵细胞的概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极体、卵细胞 (3). ③④ (4). AB (5). B 与 b 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6). 4 (7). ①② (8). BC (9). 1/3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为初级卵母细胞;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乙图:虚线之前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分析丙图:b有时为0,故b表示染色单体,存在b时,b和c的数量相等,所以c表示DNA,则a表示染色体。Ⅰ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数=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可代表有丝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甲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是图①。根据②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则③为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所以图③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极体、卵细胞。图乙中HI阶段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即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由分析可知,图甲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为③④。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乙中的AB段。 (3)由图可知,图甲④中存在的等位基因是B与b,由于生物体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细胞中出现等位基因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B与b所在片段发生交叉互换。图甲②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代表的个体最多能产生2×2=4种染色体组合不同的配子。 (4)根据分析可知,图丙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因此图甲中①②细胞可对应图丙Ⅱ时期;图丙中Ⅱ→I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 (5)如果有一个AaXX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AaaX的极体(该极体可能是第一极体分裂形成,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A和a没有分离)和减数第二次分裂(a和a没有分离)均异常,则这次减数分裂产生的另外三个子细胞为X、X、AX,所以其中正常卵细胞(AX)的概率是1/3。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准确判断乙图各区段形成的原因及所处的时期;准确判断图丙中a、b和c的名称及各组所代表的时期。 27.目前发现的病毒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它们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分别用下图表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MERS的全称是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以正义单链 RNA作为遗传物质,即指遗传物质能直接进行翻译。 ①MERS病毒属于上述 _________种类型病毒,感染人体后其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 _________。 ②实验室研究MERS病毒时能不能用含多种营养物质的培养液来培养? 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需要逆转录酶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列举出两种过程8需要的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2需要的工具是 ______________。 (3)赫尔希和蔡司实验使用的T2噬菌体属于上述中____________种类型的病毒,在实验过程中对遗传物质进行标记,1个噬菌体产生的多个子代中有2个具有放射性,这是因为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 (2). 人体细胞的核糖体 (3). 不能 (4). MERS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细胞才能繁殖 (5). 6 (6). 解旋酶、DNA 聚合酶 (7). tRNA (8). 甲 (9). 半保留复制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1表示转录,2表示翻译,3表示DNA的自我复制;图乙中4表示RNA控制蛋白质合成,5表示RNA自我复制;图丙中6表示逆转录,7表示转录,8表示DNA的自我复制,9表示翻译,10表示DNA的转录,据此答题。 【详解】(1)①已知MERS病毒以正义单链RNA作为遗传物质,所以其属于上述乙种类型病毒,病毒不能独立代谢,感染人体后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②ME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繁殖,所以实验室研究MERS病毒时不能用含多种营养物质的培养液来培养。 (2)根据分析可知,图中6表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过程8表示DNA的自我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过程2表示翻译,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 (3)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属于上述中甲种类型的病毒,在实验过程中对遗传物质进行标记,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所以1个噬菌体产生的多个子代中有2个具有放射性。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理解中心法则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28.科学家对猕猴(2n=42)的代谢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缺乏酶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称为“白脸猕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引起脸红,称为“红脸猕猴”;还有一种是号称“不醉猕猴”,原因是两种酶都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例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脸猕猴”的基因型有______种;若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则它们再生一个“不醉猕猴”雄性个体的概率是__________。 (3)为了判断某“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子代全为_______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若子代全为“不醉猕猴”,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 【答案】 (1).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 4 (3). 3/32 (4). 让该“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雌猴交配,并产下多只后代 (5). 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6). 红脸猕猴” (7). 红脸猕猴”∶“不醉猕猴”接近于1∶1 (8). aaB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酶1的形成需要基因A;酶2的形成需要基因b;“红脸猕猴”体内只有酶1,其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缺乏酶1为 “白脸猕猴”,其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此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据此答题。 【详解】(1)由图中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缺乏酶2的猕猴为“红脸猕猴”,即“红脸猕猴”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四种;缺乏酶1的猕猴为“白脸猕猴”,其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共三种。“不醉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若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说明亲本“红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它们再生一个“不醉猕猴”雄性个体的概率是3/4×1/4×1/2=3/32。 (3)“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共三种,“不醉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为了判断某“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①可让该“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雌猴(AAbb)交配,并产下多只后代,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若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均为AaBb,全都表现为“红脸猕猴”;若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1:1,表现为“红脸猕猴”: “不醉猕猴”=1:1。 【点睛】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29.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为ZZ,♀为ZW)。鸡的鸡冠常见的有玫瑰状和单片状,由一对基因A和a控制,其中A纯合时会导致合子致死;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非芦花鸡羽毛无横斑条纹,由另一对基因B和b控制。某研究小组用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雄鸡与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雌鸡作亲本进行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控制鸡冠形状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控制羽毛特征的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亲本♂、♀鸡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3)某养鸡场为多养蛋鸡,提高产蛋量。请以亲代和F1中的♂、♀鸡为材料,为该养鸡场设计一快速简便的杂交方案,以便根据早期雏鸡的羽毛特征来进行筛选,从而多养雌鸡(用遗传图解表示和必要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Z (3). 鸡冠性状与性别无关,而芦花性状与性别关联 (4). AaZBZb、AaZBW (5).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F1中无论雌、雄均表现为玫瑰冠:单片冠=2:1,说明鸡冠形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可判断控制鸡冠形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1中雄鸡均为芦花,而雌鸡中芦花:非芦花=1:1,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羽毛特征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芦花为显性性状。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控制鸡冠形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羽毛特征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鸡冠性状与性别无关,而芦花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2)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雄鸡与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雌鸡作亲本进行杂交,其中A纯合时会导致合子致死,而F1中无论雌、雄均表现为玫瑰冠:单片冠=2:1,说明亲本均为Aa,F1中雄鸡均为芦花,而雌鸡中芦花:非芦花=1: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ZBZb、ZBW。综合分析可知,亲本♂、♀鸡的基因型分别为AaZBZb、AaZBW。 (3)由上述分析可知,芦花鸡的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控制芦花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芦花对非芦花是显性。若要对早期的雏鸡根据羽毛特征辨别雌雄,可选ZbZb和ZBW杂交,所以为了多养产蛋母鸡,可让芦花母鸡×非芦花公鸡杂交,后代中芦花的均为公鸡,非芦花的均为母鸡。由于亲本基因型为ZBZb、ZBW,所以需要先培养出非芦花的雄鸡,故杂交方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对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遗传图解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0.如图为人群中某家系遗传系谱图,其中Ⅱ4 无乙病致病基因,甲病基因用 A、a 表示, 乙病基因用 B、b 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甲病不同于乙病的遗传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请写出下列个体的基因型:Ⅱ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Ⅲ1和Ⅲ4 近亲婚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Ⅲ2 和Ⅲ3近亲婚配,生出不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病兼患的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或“男女中发病率相同”) (2). 连续遗传 (3). AaXbY (4). aaXBXb (5). 1/2 (6). 1/6 (7). 5/48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Ⅱ3和Ⅱ4都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和Ⅱ4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Ⅱ4无乙病致病基因,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显性遗传病常表现为连续遗传,且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与性别无关,所以甲病不同于乙病的遗传特点有: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连续遗传。 (2)Ⅱ2两病皆患(A-XbY),但Ⅲ1表现正常(aaXBX-),所以Ⅱ2基因型为AaXbY,Ⅲ1基因型为aaXBXb。 (3)Ⅲ4患乙病不患甲病,所以其基因型为aaXbY,Ⅲ1基因型为aaXBXb,若Ⅲ1和Ⅲ4 近亲婚配,后代不会患甲病,患乙病的概率是1/2,所以患病的概率是1/2。Ⅲ5不患甲病,所以Ⅱ3和Ⅱ4基因型均为Aa,Ⅲ3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Ⅱ4无乙病致病基因,基因型为XBY,Ⅲ4患乙病,所以Ⅱ3基因型为XBXb,则Ⅲ3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Ⅲ2的母亲不患甲病,故Ⅲ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Ⅲ2不患乙病,故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若Ⅲ2和Ⅲ3近亲婚配,生出不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2/3×1/4=1/6,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1/6=5/6,生出患乙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所以生出两病兼患的男孩的概率是5/6×1/8=5/48。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根据题中信息“Ⅱ4无乙病致病基因”和系谱图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