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聊城市2020届高三新高考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聊城市2020届高三新高考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聊城市2020届高三新高考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一一散氏盘,盘中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夨国偷袭散国,两国议和后,夨国割让土地给散国,以赔偿其损失。两国进行土地划界时,相关程序必须经周王核准,以及大臣协助勘察和认定。据此可知当时 A.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深蒂固 B. 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C. 诸候国间的战争致使“王土”流失 D. 诸候国间的土地变更经周王认可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散氏盘记载了散国和夨国交换土地时,须经周王核准、认定等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诸侯国间的土地变更须经周王认可方有效,D选项正确;仅此一事不能充分说明“莫非王土”观念的根深蒂固,A选项错误;周王室对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的说法,不符合分封制的史实,B选项错误;土地变更经过了王室认可,王土“流失”的说法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2.如表是成书于2世纪中期的《四民月令》记载的洛阳地区一至五月的生产生活情况。由其内容可知,该书主要记录的是 ‎ 时间 生活景象 一月 种春麦、豆,酿酒、制豆酱,祭祖、拜访亲友 ニ月 种早熟禾、大豆,整理冬衣,收薪柴,练箭防备,宜嫁娶 三月 开始养蚕工作,种瓜,粳稻,为雨季准备疏沟修屋,阳光充足可油漆、晒制药膏 四月 种生姜,黍、谷、制醋,取丝纺织,卖麦 五月 收藏毛皮用品,种芝麻、稻、黍,制醋、药品,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卖豆 A. 皇室贵族生活 B. 自耕农的日常生活 C. 商人家庭的生活 D. 地主庄园的生活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四民月令》记载“2世纪中期”“ 洛阳地区”上半年,包含五谷种植和产品加工等在内的多种农业、手工业生产、生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主要记录的是东汉地主庄园的生产生活状况,D选项正确;从《四民月令》的这五条信息中,无法得出“皇室贵族”的结论,A选项错误;材料中“酿酒”、“练箭”和丰富多样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活,与个体自耕农的日常生活状况不符,B选项错误;《四民月令》中众多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内容,体现的不是商人的家庭生活,C选项错误。‎ ‎3.宋人的宫廷画作《折槛图》描绘了西汉成帝时,一名臣子因纠举宰相触怒皇帝,成帝下令将他处死,这名臣子紧抓住殿槛不放,以至槛折,后来在大臣的力保下,这名臣子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成帝下令将殿槛保持原状,籍以表彰忠臣。宋人作此画意在彰显 A. 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B. 皇帝与土大夫的共生关系 C. 士大夫振衰起弊的政治抱负 D. 宋代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折槛图》中,君臣死谏和纳谏等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人”作此画意在彰显理学思想,宣传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A选项正确;宋代画家用君臣进、纳谏的故事不是为了彰显君臣“共生”、互利的关系,B选项不符合题意;褒扬谏臣的故事与士大夫革除弊政的抱负无关,也不是要借此彰显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CD两选项错误。‎ ‎4.史学界认为近代某项运动,“主事者识见有限、缺乏全盘规划”“是一种由上而下、范围有限的改革”“并未触动中国传统社会与经济的根本”。该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 C. 戊戌变法 D. 清末新政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主事者“见识有限”,缺乏“全盘规划”和“自上而下有限改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内部改革运动,主要停留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选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与“自上而下,有限改革”不符,A选项错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均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已触动中国“传统社会和经济的根本”,CD两项错误。‎ ‎5.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喻向英、俄等国发出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如表是照会提出的三项原则。此后,列强相继接受了美国的原则。列强的这一做法反映出 ‎ 原则一 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华势力范国及租借地的既得利益 原则二 各国进出口货物关税均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 原则三 各国势力范国对他国船舶征收的港口及铁路运费费,不应有所差异 A. 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 B. 美国已成为公认的经济强国 C. 避免瓜分中国符合列强最大利益 D. 门户开放利于列强扩大侵略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899年,列强相继接受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户开放在承认各国在中国既得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开放势力范围,有利于列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D选项符合题意;列强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及租借地,“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海关统一征收”进出口关税等,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是列强最根本的目的”,不能说明列强公认美国经济强大,AB两选项错误;列强承认他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等,不是要避免瓜分中国,C选项错误。‎ ‎6.民国成立后,以妇女运动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如女子参政协进会等接二连三出现。民初女子最高仅能就读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暑期北京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女子入学。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 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B. 政治革命瓦解了传统伦理 C. 经济发展冲击了固有角色定位 D. 思想解放形成了新的社会认知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和民国成立后,女子参加社团、参与政治、接受高等教育等现象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地位,A选项符合题意;女子参加社团和接受教育,不能说明革命瓦解了传统的纲常伦理,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对社会角色的冲击和改变,也没有体现出新的社会认知的形成,CD两选项不符合题意。‎ ‎7.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各破治力量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如表中主张的是 ‎ 出处 主张 ‎《为当前时局紧急宣言》‎ l要求停止一切现存的内战,反对一切可能的新内战l要求当局尊重全国的民意,和平解决陕事;l要求张杨诸将军立即恢复蒋先生自由,和中央剀切磋商,实行抗日大计 A. 亲英美派 B. 亲日派 ‎ C. 中间派 D. 中国共产党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针对西安事变,要求“停止一切现在的内战”,“和平解决陕事”,张杨和中央磋商“抗日大计”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表上述主张的是中间派,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国内和平与抗日,没有明确提出有益于日本或者美英在华利益的主张,不能体现其立场是亲英美或者亲日,AB选项错误;主张停止一切内战,建议张杨与中央商谈,既反对蒋介石的内战,也没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与政策,没有提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等,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不同,D选项错误。‎ ‎8.1942年10月,美、英两国通知国民政府,愿意自动放弃19世纪以来在中国获得的多项特权。1943年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美、英两国签订归还两国在华租界,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条约。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国民政府不懈的外交努力 B. 中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C. 中国以重大贡献赢得尊重 D. 中国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42到1943年,美英同国民政府签署条约,放弃在华特权,归还在华租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抗日中做出巨大的贡献,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尊重,C选项符合题意;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和中国参加世界大战等,都不是西方国家放弃在华侵略权益的主要原因,AB两项错误;1942年中国处于艰苦的抗战时期,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说法错误,D选项不符合题意。‎ ‎9.在1953年10月2日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粮食征购、整顿私商、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势在必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反映出他赞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 A. 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 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 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毛泽东指出基于农民阶级“自发性和盲目性”,其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他赞成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要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A选项符合题意;稳定粮食和市场生产供应是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目标,B选项不符合题意;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与“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等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且这一时期尚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选项不符合题意。‎ ‎10.中国在某一时期的外交方略集中表现为:“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给予必要的支援;发展同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谋求“以美制苏”,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勾结、分霸世界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该时期是20世纪 A. 五十年代 B. 六十年代 ‎ C. 七十年代 D. 八十年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发展同第三世界合作,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和“以美制苏”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策略的表现,C选项正确;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A选项错误;60年代“第三世界”和“以美制苏”等还没有明确提出,且这一时期的外交策略是“既反美,又反苏”,B选项错误;80年代,中国实行无敌国外交,中苏关系逐渐正常化,D选项错误。‎ ‎11.“透过法学家与哲学家的考察与研究”形成,“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但却”没有法律条文”。以上评价针对的是古罗马的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没有具体法律条文”等相符合的,是古代罗马法中的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D选项符合题意;罗马法中的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都是具体的法律条文,ABC三项错误。‎ ‎12.16世纪,波兰学者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用数学推理来解释自然宇宙的现况,英国学者牛领提出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些成就的共同作用是 A. 否定了教会的说教 B. 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视角 C. 丰富了科学的门类 D.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心说”、用数学解释宇宙状况和牛顿经典力学体系,都有否定教会传统说教,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A选项符合题意;日心说和经典力学体系等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视角,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只有牛顿力学体系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BCD三项错误。‎ ‎13.如图为1890~1938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其中③是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苏联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1890~1938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中的曲线③相对应的,是一战之前相对落后,经过19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和两个五年计划,在西方大危机时期依然发展较快的苏联,D选项正确;图中20世纪前期发展最快的是美国,20世纪初被美德超过的是英国,一战之前仅次于美国的是德国,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4.“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御物资,予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上述法案的通过表明美国 A. 严格遵循中立法案 B. 顽固坚持缓靖政策 C. 孤立主义政策动摇 D. 全面卷入世界大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授权美国总统”以售卖、交换、租赁等方式,支配“防御物资”、“予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初,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援助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反映出美国孤立主义政策发生了动摇,C选项符合题意;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说明美国不再严格遵守《中立法案》,改变了之前的绥靖政策,AB两选项错误; “予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以防御物资方面的援助,不能说明美国已经全面卷入了世界大战,D选项错误。‎ ‎15.1946年,一位美国女作家曾写道:“欧洲已被缩小了……正缓缓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时期。”“缩小”主要是指 A. 美苏在欧洲不断扩张势力 B. 欧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C. 欧洲的国际地位日益下降 D. 欧洲内部的矛盾加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46年”、“欧洲被缩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缩小”主要指是二战后受实力衰退影响,欧洲的国际地位日益下降,C选项符合题意;美苏在欧洲不断扩张是导致其缩小的原因,不是表现,A选项不符合题意;欧洲殖民体系崩溃是欧洲被缩小的影响,B选项错误;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欧洲内部的矛盾加深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宗族,是同一姓氏世代相传家族,宋代宗族发展受到社会冲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地主阶级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品官地主。宋代的门第观念,已经于淡薄,“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品官地主除享有规定的特权外,还逾越规定来乘机兼并土地。大部分品官地主在死后,其财产很少保持到三代以上。‎ ‎——据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范仲淹制定的义庄管理与分配规则:‎ ‎◆族中每房计口给米,每口一升。男、女五岁以上始给米。‎ ‎◆冬衣每口一匹,十岁以下、五岁以上各半匹。‎ ‎◆每房备置申请米粮的薄子一本,每月底向族中掌管人员申请,不得预支。‎ ‎◆诸房丧葬:尊长有丧,先支十贯,至葬事又支十五贯;次长五贯,葬事支十贯;卑幼十九岁以下丧葬共支七贯,十五岁以下支三贯,十岁以下支ニ贯,七岁以下及仆不支。‎ ‎◆乡里、外姻亲戚,如有急难或遇饥年不能度日,经各房查核无误,可以给予义田米济助。‎ ‎——据《范文正公义庄规矩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族受到冲击的原因。‎ ‎(2)概括指出范仲淹义庄所定规则体现出的理念,并说明其建立义庄的目的。‎ ‎【答案】(1)原因: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不抑兼并”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工商业的活跃和市镇经济的繁荣,冲击了传统的“重土安迁”观念,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和民族交流的增加打击了旧的宗族关系。‎ ‎(2)理念:自治互助、凝聚宗族、长幼有序、扶贫济困、平等重义等。目的:帮助弱势群体,缓和社会矛盾,增强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稳定社会秩序和强化道德教化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品官地主”,“身不重乡贯”,“品官地主除享有规定的特权外,还逾越规定来乘机兼并土地”,“ 财产很少保持到三代以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时代背景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分析宋代宗族受到冲击的原因。‎ ‎(2)理念:根据材料二中“每月底向族中掌管人员申请,不得预支”,“尊长有丧,先支十贯,至葬事又支十五贯;次长五贯……”,“乡里、外姻亲戚,如有急难或遇饥年不能度日,经各房查核无误,可以给予义田米济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义庄规则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主要有家庭内部自治互助、凝聚宗族、长幼有序、扶贫济困、平等重义等。目的: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义庄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族中贫弱,增强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和强化道德教化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总体趋势:纸币虽一度作为重要媒介,但很快趋于消失;谷物和绢帛虽作为交换媒介长期存在,但到15世纪后半期也趋于消失;白银逐渐成为绝对优势的媒介。‎ 解释:若从以下任一角度作出历史解释,均可 ‎ ‎①从纸币是货币符号,滥发容易导致其信誉降低,导致通货膨胀的角度作答;‎ ‎②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谷物和绢帛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提升的需求角度作答;‎ ‎③从白银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的角度作答;‎ ‎④从中国政府推行赋税改革的角度作答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首先阅读表格,在理解表格的基础上对三类媒介物质变迁进行概括。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媒介物质演化作出解释,考生可选择其中一个进行阐述。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过去造成义和团的原因,第一是道教。……第二原因,就是佛教。……第三原因,就是孔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戏,乃是造成义和拳的第四种原因。…最近第五原因,乃是那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他们眼里,以各国夷人不懂得中国圣贤的纲常礼教,都是禽善,至于附和而且主张效法那禽鲁的中国人,不更可杀吗?……到了庚子年,有了保存国粹三教合一的义和拳出来,要杀尽禽兽,他这班理学名臣,自然十分痛快,以为是根本解决了。……现在制造义和团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洗灭不可。‎ ‎——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年)‎ 材料二 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田是野蛮的排外。……第二个错误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 义和国的野蛮,义和团的顽旧与迷信,义和团时的恐怖空气,我都亲身经验过;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 ‎——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1924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新的恰当的时间尺度,对比陈独秀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并进行评述。(要求:时间尺度明确,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答案】新的时间尺度:示例一:1937年为代表的抗日战争时期,对义和团的评价以肯定为主,强调民族大义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勇气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发扬的。示例二:1985年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时期指出义和团盲目排外,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封闭和落后,要破除迷信和愚昧,破除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具有世界视野和近代文明精神。示例三: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辩证评价对义和团运动即有明确反帝又盲目排外,既有革命精神,又有阶级局限性等。‎ 评述:略。‎ ‎【解析】‎ 时间尺度:通过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评价是基于特定的时间、时代和社会问题提出的,按照题目要求,从中国近代现代史中,找到一个新的时间尺度,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或者改革开放时期,结合相应的时代、社会和价值观,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述。评述:结合材料中的角度、层次和意图等,对陈独秀态度的转变进行评述,评述过程要注意时间尺度明确、开放,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比如1918年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强调义和团的宗教落后因素,以及要避免义和团的发生,改变义和团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愚昧、迷信等缺点,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激进民主主义者,宣扬西方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的思想主张,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对义和团运动肯定,认为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要改变过去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其革命性和悲壮爱国的特色。通过叙述不同时期陈独秀对义和团的不同态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升华认识,说明影响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叶,法国政论家圣皮埃尔首次提出要在欧洲实现永恒的和平,除了建立一个欧洲“邦联政府”之外别无他途。19世纪,法国哲学家比舍主张应在基督教思想的指导下创建”欧洲联邦”;圣西门认为欧洲应该成为一个议会制的共同体,各国仍旧独立,但必须拼弃极端民族主义。‎ ‎——郭华格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人强调欧洲的共同根源:古希腊、罗马帝国和初期的基督教,他们还指出欧洲国家后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考登霍夫一卡莱基创建了泛欧洲运动,参加者的人数可观。1930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建议成立欧洲联邦同盟,但由于相当多的政府犹豫不决,这个计划流产。‎ ‎——据【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三 ‎1948年4月16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从此走上了合作之路。自1950年起,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取得飞跃发展,该组织于1960年成为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 ‎——据【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指出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并根据的理解重构这一主题的历史进程。‎ ‎【答案】主题:欧洲一体化进程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力。进程:中世纪开始,相近的文化信仰传统,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促进欧洲一体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世界大战一度影响其发展,但在二战后,随着欧洲的衰落和冷战局面的形成,为谋求自身的安全、发展和提高国际地位,欧洲开启并发展了其一体化进程。‎ ‎【解析】‎ 主题:首先按照题目要求,通过阅读三则材料,从材料一中“欧洲实现永恒的和平,除了建立一个欧洲‘联邦政府’之外,别无他途”, “在基督教精神下,创建欧洲联邦”, “成立一个议会制的共同体,摒弃极端民族主义”,材料二中“许多人强调欧洲的共同根源”,“百里安建议成立欧洲联邦同盟”,材料三中“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欧洲贸易自由化政策取得飞跃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力。历史进程:根据题目要求,要重构欧洲一体化有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力的历史进程。需要在了解三则材料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思想产生和发展,进而梳理思路,按照客观需要和主观目的等因素,进行说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