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1)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形象 学案 【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一、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例1: 暮春归故山草堂(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诗中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例2: 定西番(唐·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上阕描写边塞风物。下阕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迷茫,戍楼之间回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景物的色调悲凉、凄冷,表现了征人的乡愁。 [当堂演练]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中的意象有何特征?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无言”而又 “独上”,见出了“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月如钩”,“缺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无言独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锁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着上了冷落凄清的色彩,抒发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二、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妙处的品味。 例: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采用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 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2、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 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 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三、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古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诸如此类的审美心理都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例:“梧桐”的意象: ①南宋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②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③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④宋代张辑《疏帘淡月·秋思》:“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线袅惠炉沉水,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家国破亡的伤痛,情人别离的哀愁,思念家乡的凄苦都可以在梧桐细雨中“听”得到。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⑴、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⑵、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⑴、燕子;兴亡 ⑵、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语言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用典抒情,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语言 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属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语言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四、串连意象,发挥联想想象,整体感知,重视对抒情主体自身形象的分析。 没有哪种文学形式能够像诗这样让人看到作者的自身形象,甚至看到作者跳动的心。在诗中,抒情主体或多愁善感或豪放豁达,或意志坚强或隐忍无为,或积极用世或避世消极,或漠视权贵或关爱民生等等,认知这些或隐或显的抒情主体的形象,进而把握其情感流动的脉搏,才能准确地入境体情,会意思理。 例: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本诗是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后所作。 “百花”指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疏篱”暗指恶劣的政治环境;“抱香”指坚持民族大义;“北风”指元朝统治者。诗歌抒发了诗人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当堂演练] 1、鉴赏下面诗歌中“渔翁”的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分别鉴赏下列三首唐诗中的“蝉”的形象。 蝉(唐·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秋天。②南冠:囚犯。③客:坐牢。 [解析]虞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写出了蝉的高洁,并以此自况: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播。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及对人内在品格的赞美。)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也就顺理成章了。(巧用典故,连用比兴,写出了自己对故园、家国的忠爱之情,也写出了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和环境给自己的压力。)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高难饱”和“恨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互为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借蝉栖息高枝来比喻自己的操守高洁;借蝉餐风饮露、难以果腹,来比喻自己生活清贫、两袖清风;借蝉彻夜悲鸣,可所栖息之树依然是那样的苍翠,来比喻自己积极进取,可惜还是得不到权贵的赏识和推荐重用。) [清代施补华:“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