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4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因为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②农奴得到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广大农奴不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④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①②是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③的“不再受”说法错误;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④说法正确。故正确选项为D项。 2.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 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 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可知只有C项是正确。 3.最近,俄国著名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评价沙俄一位伟大的沙皇:“对俄国来说……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有 ①颁布“解放”法令 ②在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 ③推行地方自治改革 ④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 “沙俄一位伟大的沙皇”“新型的改革者”可知这位沙皇是亚历山大二世,主导了俄国1861年改革,其中解放农奴及推行地方自治改革是其改革措施,①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②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④是埃及阿里改革的内容,故②④错误,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穆罕默德·阿里于1805年登上了埃及的最高政治舞台,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但不包括 A. 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 B. 马木路克控制着国计民生 C. 西方列强对埃及虎视眈眈 D. 农民对穆罕默德·阿里政权极度不满 【答案】D 【解析】从整体上看,农民支持阿里政权,并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在他的领导下能够取消包税制,获得土地。故答案选D。埃及面临西方殖民者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故AC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马木鲁克反动势力控制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5.穆罕默德·阿里曾指示埃及国内的技术工匠:“要记住从外国技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这表明阿里 A. 注重用西方技术来发展工业 B. 重视发挥外国技师的作用 C. 同西方列强保持着友好关系 D. 鼓励埃及工人的技术创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阿里鼓励本国的技师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并制定奖励措施,这说明他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注重用西方的技术来发展埃及的民族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视发挥外国技师的作用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埃及同西方列强保持友好关系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是埃及工人的技术创新,故D项错误。故选A。 6.下列关于16世纪埃及政治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埃及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②帕夏代表素丹统治埃及 ③盛行包税制 ④彻底消除了马木路克的势力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使埃及沦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同时奥斯曼素丹向埃及派遣“帕夏”(总督),用来监管埃及,故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包税制”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③④表述错误,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7.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在此前后,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1868~1875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 年份 1868年 1871年 1873年 1875年 地税 6.1% 51.2% 70% 80% A. 1868年,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无相关性 B. 税改所获资金,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 C. 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对外扩张的结果 D. 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 【答案】B 【解析】经过地税改革,政府的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政策提供有力保障,故B项正确。1868年,明治维新还未开始,因此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因为政府颁布了地税改革的法令,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故C项错误;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8.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民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B. “废藩置县” C. “殖产兴业” D. “文明开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治时期之前,日本平民是不能拥有姓氏,明治维新中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了更多自由,可以拥有姓氏,故A项正确。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殖产兴业是指国家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文明开化是指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向西方学习,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9.推翻幕府后建立的明治新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措施的作用是 ①彻底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 ②有利于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③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④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施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可知,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统一市场的产生,中央权力的增强,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D符合题意。 10.某学者认为《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下列宪法内容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①日本臣民在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下,有信教之自由 ②议会作为立法辅助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需要天皇的许可和国务大臣的署名 ③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力 ④拥有相当财产的25岁以上男子有选举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词句“将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凡是规定臣民有民主权利而又做出种种限制的条款均要选,根据材料可知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④,③没有涉及到规定民众权利而只涉及到君主专制,故排除,据此正确答案选B项。 11.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A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 12.变法维新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到了甲午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条件不包括 A. “瓜分狂潮”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 “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 “揭竿斩木”的农民运动初现端倪 D. “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故D项不属于维新变法的社会条件,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日益上升,推动义和团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也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经济及阶级基础,故ABC均为维新变法兴起的社会条件,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3.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梁启超的文章发表于 1902 年(20 世纪初),维新思想的形成和戊戌变法的开展都在19 世纪,故排除①③。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②④符合题意,答案选 B。 14. 有学者在评论近代历史时说:“(在一定意义上说)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协调得当,皇权甚至可能会成为民主政治的保证力量。”由材料可知该学者 A. 对改良作为政治现代化途径的肯定 B. 认为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并非对立 C. 否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D. 排斥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制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主旨是保留君主的前提下,进行协调(即改良)的方式,可以成为民主的保证力量,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不同与材料中是改良后的皇权不符,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并未涉及革命的主张,所以否定更无从谈起,故C项错误;民主的建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材料中强调改良是可行的,对于对辛亥革命是否被排斥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答案】(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置身于农民的立场“并结合所学农奴制改革内容中关于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角度回答原因。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沙皇贵族作为传统基础来保障”“的信息并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归纳作答。 第(3)问,依据材料中保守派措施并结合所学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结合、对待守旧势力以及进取的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目的。 材料二 在以后像德国、日本这样十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中,都可找到阿里推动早期现代化的影子。 ——王秦《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的早期现代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日本现代化运动”中有哪些阿里改革的“影子”? 材料三 1861年产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了阻碍,……但是它改变不了发展的方向,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列宁全集》第20卷 (3)据材料二,简要评价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阿里改革相比,二者有什么相同的进步意义? 【答案】(1)发展埃及经济,使埃及走上富强的道路;巩固自己的统治。 (2)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3)评价: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相同:促进了近代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从经济强国及巩固统治进行概述即可。 (2)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从政治、经济、教育方面进行回答即可。 (3)一问评价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及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的局限进行阐述;二问相同点结合所学可知,阿里改革提高了埃及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两国改革均推动了两国的近代代进程。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特点:主动学习;学习领域广;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 (2)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 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 (3)启示: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据材料二“英国模式……法国模式……普鲁士模式……归功于美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主动学习、学习领域广、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等方面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三“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上国家扶植和发展企业、政治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等方面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3)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等方面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18.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答案】(1)中国:购买和使用工业产品和军需品,日本:学习政治制度和教育。 (2)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3)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 (4)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强烈的爱国性;变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解析】 (1)本问要求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即中国人注重工业产品和军需品,“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即日本主张学习政治制度和教育。(2)依据材料的内容“建立立立宪政治”“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可知(3)论者的观点是“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即改革过激,辩者的主要观点“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即改革的不彻底性(4)本问是戊戌变法的时代意义,即具有爱国性、进步性和思想启蒙的作用。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语言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