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 一、选择题 1.战国初年,工匠们利用“退火”技术,将白口生铁或着重于“脱碳”方法制成自心韧性铸铁,或着重于“石墨化”方法制成黑心韧性铸铁。这两种铸铁都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损性。这两种铸造铁技术的应用 A. 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扩展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了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炼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大批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创造了条件,也为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问题,排除D项。故选A。 2.史载,“自东汉安帝之后,世务宦游,当涂者更相引荐”,“权富子弟多以人身得举,而贫困守志者以穷退见遗”。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官僚政治的特征明显 B. 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C. 察举制弊端日益凸显 D. 郡国并行下局势不稳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这些被举荐的人中大多数是权富子弟,而贫穷的人却不能被推举,这说明察举制度察举“孝廉”的效果严重削弱,说明察举制的弊端凸显,故选C项;A项错误,材料现象反映了当时选官制度的贵族化倾向;B项夸大了对材料的理解;D项从材料信息中难以体现,故排除。故选C。 3.如图是博物馆馆藏的一张北宋时期的配方(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A. 中医学取得显著进步 B. 火药兵器的种类繁多 C. 火药决定战争的胜负 D. 火药已经运用于军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配方中包含火药的主要成分,由“以炮放之,害攻城者”可知,火药已应用于军事,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医学,排除A项;材料所示是一种火药武器的制作配方,不能说明火药兵器的种类繁多,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火药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排除C项。故选D。 4.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明祖革丞相官,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章,兼司平驳,虽设有内阁大学士,官仅五品,于政事无与也”“帝方白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表明明初 A. 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转移 B. 殿阁大学士以辅政为主 C 皇权与相权间矛盾得以化解 D. 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帝方自操威柄”,殿阁大学士“鲜所参决”“于政事无与也",这说明殿阁大学士不能参与军国政务决策,只是处于辅政地位,故选B;明太祖时期,中央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并未发生转移。排除A;题干材料所说为皇帝与殿阁大学士的关系,而非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选B。 5.从40多岁的王韬说西餐“尤难下箸”,到年仅19岁的张德彝抱怨西餐“难以下咽”,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官员和商人因外交和商务需求同外国人打交道机会的日益增多,西餐成为他们不得不尝试乃至经常接触的东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人悟出了西方文化的真正意义 B. 西洋文化正在影响着国人习俗 C. 统治者对西餐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D. 国人对西餐最初是被迫性接受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不论中年人还是青年人,起初对西方的饮食都是不能接受的,但是随着接触西方越来越频繁,中国人被迫性地接受西餐,故选D;AB项说法夸大了材料的意思,故排除;中国的官员和商人对西餐的态度并不能代表统治者的态度,故排除C项。故选D。 6.下面为1920~1933年中国国内手工业和机器工业产值比较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传统手工业仍是商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B. 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C.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 中国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在1920和1933年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仍是中国商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着远远超过近代机器工业的重要地位,故选A项;B项表格内容体现不出来,故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看不出中国传统手工业创新能力的强弱情况,故排除D项。故选A。 7.南京大屠杀是得到无数原材料证实并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确认的历史事实,存在争论的是人数的多少,而不是事件的有无和事件的性质。多少年来,无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如何制造翻案“舆论”,声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国际社会都鲜有认同。这主要表明 A. 史实的评价具有主体性与多元性特点 B. 道德标准是评价历史行为的主要尺度 C. 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不因立场而改变 D. 对历史评价往往受政治因素的左右 【答案】C 【解析】 【详解】历史事实并不会因不同的价值判断而发生改变,不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如何狡辩,都无法改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故选C项;材料说明依据大量历史事实,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性质的评价是一元的,排除A项;对南大屠杀性质的认同,主要依据的是事实。而不是道德,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政治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 8.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开始南行并发表重要讲话,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改革将起高潮”。西方舆论则认为,中国能公正地评价资本主义,表明中国已懂得真正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了。这意味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A. 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 C. 体现了舆论力量具有一定预见性 D. 勾画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香港媒体报道“中国改革将起高潮”,西方舆论“中国已懂得真正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主义了”,这都从侧面预示着表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将会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故A项正确;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方向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故排除B项;舆论对邓小平“南方谈话”反应是在一些新闻媒体报道之后,不能说明民间的预见性,故C项错误;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十四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故选A。 9.《罗马法教科书》(如图)是由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彼德罗·彭梵得编著,该书中涉及古代罗马的公法、私法、适法行为、诉讼法、婚姻法、家庭父权法、遗产法、监护、物法、债法、民法、契约法、裁判官法等等。这体现了古代罗马法 A. 已有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 B. 影响并覆盖了多种法学领域 C. 对完善现代民法体系更具价值 D. 内容的丰富和私法体系的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题干可知古代罗马法中包含多种法律内容,具有丰富的内容,但其大部分法律都是与私法有关的,故选D项;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古代罗马法对完善现代民法体系确实起到作用,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故选D。 10.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便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据此推知,卢梭认为 A. 人民遵从法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B. 自由与社会契约是相一致的 C. 人们只对合法的权力有服从的义务 D. 契约是捍卫自由的唯一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即“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据此可知,卢梭强调人们只对合法的权力有服从的义务,排斥强权,故C项正确;卢梭在此强调的社会契约下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而不是法律与自由,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自由与社会契约之间的相互关系,B项错误;D项观点绝对化,故排除。故选C。 11.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是以法律条文确认粮食垄断和固定价格的不可动摇,且必须和粮食投机商人进行无情的斗争;通过行政手段,取消小商品经济,使个体小农直接转到社会主义农业的轨道上来。苏俄采取这些措施 A. 针对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国情 B. 一定程度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C. 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 D. 适应了苏俄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准私自买卖产品,使个体小农直接转到社会主义农业的轨道上来,这说明这些措施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这些举措一定程度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B项正确;题目并未涉及民族矛盾尖锐的史实,且民族矛盾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C项属于十月革命的措施,故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战争特殊环境下实行的.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故D项错误。故选B。 12. 2019年北约成立七十周年,在北约的框架庇护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打造“欧洲军队”,强化欧洲自卫能力,曾两度退出北约;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呼吁成立欧洲安全理事会,主管欧洲防务与安全政策。这说明 A. 欧洲国家要求独立呼声高涨 B. 法德两国与美国的关系开始破裂 C. 两极格局下新的力量已在孕育 D 资本主义力量试图重新分化组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德两国都属于资本主义力量,二者对欧洲军队和理事会的做法说明资本主义力量试图重新分化组合,故D项正确;欧洲国家本身就是独立的,不存在要求独立的呼声,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出法德与美国关系的破裂,故B项错误;2019年,两极格局已经解体,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故C项错误。故选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因多年战乱,土地荒芜严重。经过宋朝“休养生息”政策的调整,宋代农田开垦大量增加。太祖开宝九年垦田295万顷,到真宗天僖五年达到524万顷,而且这还仅仅是按租赋得出的田亩数,其他“不出租赋的田亩有十之六七”。宋代农民以其独特智慧开垦圩田、山田、淤田、沙田等,并大量推广优良稻种、小麦、粟、黍、豆、茶叶、棉花、甘蔗等,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实现了,“一季两熟”,产量大为提高,每亩产量2石左右,而唐代亩产仅1.5石。生产分工趋细,出现了专门的桑农、茶农和棉农。宋代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积极推广新式农具,踏犁、秧马、水车、弯锄等大量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摘编自吕道锋《伟大的宋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国家从农业上为工业筹集大量的发展资金。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来,农民对工业化所需资金,贡献超过10000亿元。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的农业税3945.66亿元。改革开放后,城镇建设改革了用工制度,打破了铁饭碗,出现了三次大的民工潮。数字显示,农民工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0万到90年代的8000万,21世纪初达到1.3亿,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大批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从事第三产业,加快了新型小城镇和部分城市的创业历程。 ——摘编自张苏《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变革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宋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和现代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答案】(1)主要表现:农田开垦大量增加;粮食亩产量比唐朝大为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农业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原因:国家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政府实行“休养生息”;国家推行奖励农耕的政策;农作物新品种的引人;水利兴修和新式农具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生产分工日益细密。 (2)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启动资金和有力保障;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工业和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地位:在封建社会,农业是立国之本,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依靠;在现代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宋代农田开垦大量增加”得出农田开垦大量增加;根据“产量大为提高”得出粮食亩产量比唐朝大为提高;根据“生产分工趋细,出现了专门的桑农、茶农和棉农”得出农业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农业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根据“积极推广新式农具,踏犁、秧马、水车、弯锄等大量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得出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原因: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政府政策的推动、引进了新品种农作物、兴修水利和新式农具得到推广、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分工日益细密。 (2)贡献:根据“国家从农业上为工业筹集大量的发展资金”、“大批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从事第三产业”等内容可知新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启动资金和有力保障;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工业和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封建社会农业是立国之本,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依靠;而现代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简表。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l(人教版)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合作比战争对抗更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阐述:历史证明,本着合作的态度和和平的方式,可以使众多的国际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二战结束后,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美苏走向对抗,展开冷战和争霸。然而,两国间的矛盾并未因此得到解决,反而导致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爆发,世界动荡不安。历史证明,以合作的态度和和平的方式可以使众多国际问题得到解决,如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个别国家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以减少其成员国间的不平等,一定程度保护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而西欧国家实现联合建立欧共体,也推动了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示例二论题: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影响中国外交。 阐述:二战结束后.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促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在推翻美国支持的南京国民政府后,新中国在外交方面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和威胁。因此,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政策,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国防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其他的论题也可,例如: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发展为多极化的趋势;美苏对抗威胁世界和平;新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等 【解析】 【详解】 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对峙争霸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合作与战争的影响进行阐述,也可以从国际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从合作与战争的影响的角度,可结合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影响进行论述;从国际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响的角度可结合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进行论述。 15.材料 变法中,商鞅规定,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而且收获量大的免除当服的徭役,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并重建爵秩等次,以显尊贵。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为了巩固地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商鞅还通过赋役制度如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等,大力维护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由于商鞅追求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秦国在商鞅死后三年(公元前336年)才开始使用铸币,与楚、齐等国在春秋末就有铸币相比,晚了好多年。 ——摘编自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之二.春秋战国秦汉卷》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 【答案】(1)思想: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 (2)影响: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分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并重建爵秩等次,以显尊贵”可归纳出是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可归纳出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根据材料“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可归纳出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秦国在商鞅死后三年(公元前336年)才开始使用铸币”可归纳出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 (2)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商鞅财经思想影响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维护封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兼并战争的需要及加重百姓负担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6.材料 现在战争还在进行,三国的合作是战胜法西斯的保证。特别是太平洋上美国与日本正在鏖战,美国企盼前苏联在结束对德战争后能尽快出兵日本,对日本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减少美军伤亡。如果说在波兰问题上三国频频玩弄民主自由的词句,那么在远东问题上则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由于雅尔塔体制,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罗斯福已成竹在胸,它需要前苏联的合作。罗斯福接受威尔逊的教训,在战争尚未结束时就提出这个问题,他担心战争一结束,美国政治又一次被孤立主义气氛笼罩。与威尔逊一样,罗斯福认为,为避免新的世界大战,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安全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实现大国合作而不是大国对抗,让大国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秩序的职责。 ——摘编自和平《两极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的具体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的教训”并指出罗斯福所构想的雅尔塔体制的实现情况。 【答案】(1)含义:美国接受了苏联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的出兵条件,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2)“威尔逊的教训”:一战后威尔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企图借此称霸世界,但遭到英法的强烈反对,美国最后退出国际联盟,被孤立于这一国际组织之外。实现情况:罗斯福提出战后“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安全机制”,后来成立了联合国,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他希望战后实现“大国合作而不是大国对抗”,但美苏战后走向冷战对峙,这一设想基本落空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赤裸裸利益交换”指的是美国接受了苏联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的出兵条件,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威尔逊的教训”指的是一战后威尔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企图借此称霸世界,但遭到英法的强烈反对,美国最后退出国际联盟,被孤立于这一国际组织之外。罗斯福所构想的雅尔塔体制的实现情况在战后基本得到实现,成立了联合国,但美苏走向冷战对峙是罗斯福关于“大国合作而不是大国对抗”的设想基本落空。 17.材料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罗家伦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罗家伦在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今日之世界新潮》一文,他说:“以前法国式的革命是政治革命,以后俄国式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后来。他又发表了《什么是文学》,不仅反对封建文学的形式文言文,而且揭露封建文学的内容“只是摆出道学先生的面孔,代圣人立言”。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他慷慨陈词,反对巴黎和会,对鼓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起了重大作用。但在1920年五四运动周年纪念时,罗家伦在《新潮》2卷4号上发表了《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认为学生的罢课、请愿、游行都是无聊的举动,并表示对自己参加学生运动而荒废学业的冲动行为表示懊悔。此文发表后不久,罗家伦便着手出国留学,走一条“专门研究学问”的道路了。 ——摘编自丁守和《五四风云人物文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家伦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罗家伦在五四运动问题上的态度和表现。 【答案】(1)贡献:成立新潮社和出版《新潮》月刊,宣传新文化运动;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歌颂十月革命,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文学的形式文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 (2)评述:罗家伦在五四运动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民主意识;鼓动学生运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但在五四运动后,他又认为学生运动是无聊的举动,并为自己此前的行为懊悔,体现了其政治上的保守性和矛盾性。 【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罗家伦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可归纳出成立新潮社和出版《新潮》月刊;根据材料“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可归纳出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以前法国式的革命是政治革命,以后俄国式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可归纳出歌颂十月革命,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他又发表了《什么是文学》,不仅反对封建文学的形式文言文,而且揭露封建文学的内容‘只是摆出道学先生的面孔,代圣人立言’”可归纳出反对封建文学的形式文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 (2)评述:根据材料“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他慷慨陈词,反对巴黎和会,对鼓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起了重大作用”可归纳出在前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民主意识和促进学生爱国运动;根据材料“认为学生的罢课、请愿、游行都是无聊的举动,并表示对自己参加学生运动而荒废学业的冲动行为表示懊悔”可归纳出在后期体现出其保守性和矛盾性的一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