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新人教版必修 (1)
第 12 课 动物游戏之谜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周立明,男,硕士,副教授,汉族,1972 年生,山东莱阳人。中国现代动物研究专家,科普作 家,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会员,曾任少年儿童副总编辑。作品有《动物游戏之谜》《会说话的动物》《黑 猩猩属于人科动物吗?》。 【重点理解】 1.本文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的现象?科学家将其分为哪些基本类型? 提示 叶猴跳荡,嬉闹;北极渡鸦滑雪梯;露脊鲸迎风“扬帆”驶向海岸;马驹蹦跳;猴类荡秋千; 北极熊衔棍子或石块;野象踢“草球”;小黑猩猩汲水;河马玩树叶;黑猩猩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 北山羊追逐跳跃;北极熊摔跤奔跑追逐。 三种: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2.本文的标题是“动物游戏之谜”,你能否筛选出文中的句子来具体解释这个标题? 提示 第 9 段中的“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第 10 段中的“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 3.文章开头三段作者生动、形象地写了叶猴、北极渡鸦、露脊鲸的游戏,这三个例子是否是对动物 游戏行为的简单罗列?结合全文阅读体会,说说这样开头的作用。 提示 (1)三个例子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注意了取材的区域的不同,从缅甸的热带丛林到北极的冰 雪陡坡,再到南美附近的大海,这就突出了动物游戏的普遍性,也突出了对此研究的意义。 (2)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引出说明的问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学习说明文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弄清楚说明的顺序。请概括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看看作者是怎 样有条理地说明的。 提示: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 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 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分述各种假说,让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在 说明顺序上属于逻辑顺序。 【难点探究】 1.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提示 科普文章的语言,很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注意下面加线词的词语,体会课文语 言的特点。 例如: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 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分析:动物成年之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用“形成”,语义上有细微 的差别。 2.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提示 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 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第二,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第三,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作者列举各种假说,其本意就有这方面的含义。让各种观点在 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辩伪存真,求得真理。 3.本文有哪些人文内涵? 提示 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 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 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 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 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 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坠地(zhuì) 安抚(fǔ) 聒噪(ɡuō) 懵懂(měnɡ) B.默契(qì) 衔恨(xián) 勾当(ɡōu) 嚼舌(jué) C.调剂(tiáo) 汲取(jí) 天赋(fù) 自娱(yú) D.踝骨(huái) 消融(rònɡ) 惬意(qiè) 消耗(h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搏斗 默契 消耗 兴高彩烈 B.撕打 繁殖 竞争 自我娱乐 C.天赋 销融 潜力 捉摸不透 D.调剂 轻盈 信赖 引人注目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________、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②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 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________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 ③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相互推挤,好像________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 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 A.琢磨 通讯 竭力 B.捉摸 通信 竭力 C.琢磨 通信 极力 D.捉摸 通讯 极力 4.下列各句加线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特点的一项是 A.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 B.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 C.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 D.它们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蝉亦是禅。 ①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之族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A.④②①③⑥⑤ B.④⑥②⑤③①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④⑤⑤②① 1.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B 项,“勾”应读ɡòu,“嚼”应读 jiáo。 2.D 【解析】A 项,彩—采;B 项,撕—厮;C 项,销—消。 3.B 4.B 【解析】B 项是一个比喻句,“像”是比喻词,比喻的运用是为了使语言形象、生动。 5.C 【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题中横线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注意题中六句话之间的内部关联和某些诸 如代词等特殊词语,再结合排除法解答。③将蝉喻为“隐士”,承接上文的“高洁”,应排在首位,于 是排除 A、B 两选项。①描写了“隐士”的生活特点,突出其“高洁”。④与②再回应首句的“晨间听 蝉”,描写晨间蝉鸣的特点。⑥和⑤写听蝉的感受和感悟,自然归结到结尾的“蝉亦是禅”。可推知正 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 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 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 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 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 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 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 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 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 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 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 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 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 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 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 炼”。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 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6.结合文章,简要说明“自娱说”科学家是如何理解动物游戏的原因的。 7.请简要概括“学习说”的主要观点。 8.结合科普文的特点以及文章内容,探究本文为何没有确定的结论。 6.“自娱说”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这些游戏,使动物在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中 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使它们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自 我保护。 【解析】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内容,找出答题区间。选文对于“自娱说”的描述在第一段,从中筛选 “自娱说”科学家们对动物游戏的原因的分析即可。 7.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 争斗能力等,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解析】选文对于“学习说”的说明在第二段,概括其主要观点应注意分析“学习说”包含的主要内 容,即动物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然后补充学习的具体内容即可。 8.①动物的游戏行为十分复杂,人类对动物的了解还不透彻,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既有其合理性, 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②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 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③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本文列举多种假说,是让 各种观点在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求得真理。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 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 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 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 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 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 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 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 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 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 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 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 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 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 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 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 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 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 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 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 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 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Pfr 吸 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 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 Pr 对 Pfr 比率 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 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 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 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 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 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 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 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 这种现象。 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发芽时机的 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3.①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利用光敏素,侦测周围是否有竞争对手,翻动过的土壤中的 草类种子可利用光敏素侦测到自己周围没有竞争对手;②土壤表层的植物,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 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种子就不会发芽。而土壤表层杂草除掉 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隔绝物,底下的杂草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气温合适的情况下种子 就会发芽。答题时注意紧扣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5 高考试题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数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 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 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 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 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 已知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 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 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 LED 覆 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 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 LED 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 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 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 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 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 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 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 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 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 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 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 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 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 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 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 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 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 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 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 年第 13 期) 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 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 LED 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起到节能的 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 监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 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 火虫。 13.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 分) 答: 14.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6 分) 答: 【答案】 12.(5 分)C E 13.(4 分))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 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 (意思对即可。) 14.(6 分))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 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对它的保 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文意的题目,难度不大,但有一定的迷惑性,尤其是两个错误的选项, 选取的设置错误方式都比较隐含,需要仔细的对读原文和答案之间的区别,有一定的技巧性。文 段性质看属于科普类文章,答题时可以借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 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找准区位,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说明的是萤火 虫在现实中的应用,后部分主要是萤火虫的习性介绍,那保护就要通过习性方面的特征来保护,然后 在最后三段中选取关键的语句作答即可,主要为“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不喜迁徙”“求 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典型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目,难度不大,考核的主要是信息筛选的全面 性和准确性,有一定的区分度。采用的方式是简答题的形式,答题的要点是找准区位,选取关键 词语,然后进行整合,注意分条作答。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比较命制比较巧妙的题目,表面看考核的是句子含义,实际上是考核文章的主 要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有一定的隐蔽性,体现出命题者的匠心。句子含义的题目,一定注意句 子的位置和类型,文章的开头、结尾,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功能,句子类型不同,意义也会不同, 此句为主旨句,应该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模拟试题】 (广东深圳市 2017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通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当我们说一件东西有内 在价值时,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值得重视和追求,而说一个东西具有工具价值时,它 的重要性体现于它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 是内在价值,还是工具价值?不同的思考可导致不同的结论。比如,同样主张保护自然环境与濒 危物种,有些人看重的是自然物种的工具价值。对于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到最后只留存少量样本的 天花病毒,他们更倾向于销毁。虽然天花病毒样本可能包含有某种遗传物质,可以帮助人类征服癌症、 艾滋病之类的疾病,但万一实验室发生破坏性事故,导致天花病毒样本失控、蔓延,人类几百年来的 努力就会毁于一旦。对他们而言,一个物种的灭绝,最多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少了一种手段而已。 然而,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他们认为,天 花病毒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物种,本身就具有保存的价值,至少人类没有权利故意销毁一个天然物种。 又如,有人把肉体快乐当作一种内在价值来追求,也有人认为肉体快乐仅仅是幸福的一个条件、一种 手段。对于前者,肉体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在部分,其作用是无法被别的东西取代的;对于后者,肉体 快乐的作用通常是可以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时恰恰只有放弃肉体快乐,才能得到他们所理解的那 种幸福。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密不可分。一方面,目的支配手段,高于手段,但并不是任何手段都可以用 来实现一个目的,不能借口目的正当而滥用不正当手段,更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手段而放弃目的。人 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正是为了要消灭武器而 拿起武器,为了要消灭战争而不得不进行战争。但是,即使在进行正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虐待 俘虏,不能从肉体上消灭已经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另一方面,离开了手段的目的是抽象的、空洞的, 因而是不真实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就在于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面的 历史条件和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论证。 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联系还表现为:同一个事物,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价 值。比如,通常来说,战胜敌人并不是人的幸福的必要成分,而仅仅是赢得和平的手段,并不具有内 在价值。但是,在具体部署战役、设想战略战术的时候,战胜敌人则成了目的,其价值超越了任何服 务于他的手段。 (摘编自张天飞、童世骏《哲学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与动物活动不同,人类活动通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人们有能力思考并判断一件东西是否具有 内在价值或工具价值。 B.对于重视自然物种的工具价值的人来说,天花病毒样本虽然可能对人类有用,但有着潜在的巨大 风险,理应予以销毁。 C.同样主张保护濒危物种,重视自然物种的内在价值的人要比重视其工具价值的人,对物种的灭绝 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 D.肉体快乐对于只看重其工具价值的人来说,只是幸福的一个条件、一种手段,必须放弃才能得到 他们所理解的那种幸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有人不择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有人为了某种手段而放弃了目的,这两种人都错在把手段置 于目的之上。 B. 即使进行战争是为了消灭战争,也不能以这个正义目的为借口而滥用不正当手段,如杀死丧失战 斗力的敌人。 C.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充分地认识和论证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手段,其目的是抽象 的、空洞的。 D.战胜敌人作为赢得和平的手段时有工具价值,而作为具体部署战役、设想战略战术的目的时,则 有内在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件东西如果有内在价值,就值得重视与追求;但如果人们只看重它的工具价值,必要时它就有 可能被舍弃或替换。 B.重视天花病毒内在价值的人,认为人类不能故意销毁它,在他们眼里,天花病毒具有与人类同等 重要的内在价值。 C.当自身的肉体衰老、得病时,那些把肉体快乐当作内在价值来追求的人,很有可能比只看重其工 具价值的人更加难过。 D.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这一目的,既不能排除必要的战争手段,又不能把战争 凌驾于和平之上。 1.【答案】(3 分)D 2. A 【解析】根据原文的表述“更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手段而放弃目的”可知,“为了某种手段而放弃了 目的”的人舍本逐末、颠倒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不择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人,显然还是认 同“目的高于手段”。B 项涉及原文“即使在进行正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虐待俘虏,不能从肉 体上消灭已经丧失战斗力的敌人”,转述正确。C 项。是对原文“离开了手段的目的是抽象的、空洞 的,因而是不真实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就在于实现目标的主客观两方 面的历史条件和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论证”的整合,正确。D 项源于文章第四段“内在价值 与工具价值的联系”一部分内容。转述内容正确。 3.B 【解析】B 项涉及第二段相关文字。“天花病毒具有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内在价值”不能从原文中推断 出来这个结论。A 涉及原文第一段“当我们说一件东西有内在价值时,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 目的,值得重视和追求”,“人们只看重它的工具价值,必要时它就有可能被舍弃或替换”涉及下一 段,“舍弃”与下文的“天花病毒样本”有关,“替换”与下文的“肉体快乐的作用通常是可以被别 的东西取代的”有关。概述正确。C 项“把肉体快乐当作内在价值来追求的人,很有可能比只看重其 工具价值的人更加难过”属于内容的推断,后半句的推断源于“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 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也可从“肉体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在部分,其作用是无法 被别的东西取代的”的论述中推出。D 项涉及原文“……并不是任何手段都可以用来实现一个目 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目的”,转述正确。 (2016 届全国 100 所名校最新高考联考卷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不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责任律令,还提出了“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 从而确立了节用的道德责任。儒家并没有系统创建过节用责任伦理学说,但是从两方面阐发了相关理 念。 一方面是为政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谈到治国方针时,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朱熹在《论语集注》把这段话理解为敬事、信任、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五者”, 但他同时又引证《周易》经文“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加以解释说:“盖侈用则伤财,伤财 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显然依照《周易》的论说,孔子的话讲的理应是三层意思,而不 是朱熹所说的“五者”。孔子的思想所要表达的正是因民信而敬事、因爱人而节用,前后构成因果关 系。虽然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而不是直接针对天人关系的生态伦理,但是,犹 如朱熹所言,侈用必伤财,而伤财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奢侈消费必定害民,必定与民争利,与民 争利又必定驱使民众获取自然资源。 无独有偶,孟子同样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一再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他说:“贤君必恭俭礼下, 取于民有制。”尽管孟子旨在提倡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这是因为,做到 恭俭和有制,不但自己可以节省财物,减少向自然的索取,不致奢侈贪婪,而且不会向百姓横征暴敛, 从而缓解民众的生存欲求与自然界资源之间的紧张。在论述富国之道时,荀子围绕人与物的生态问题 做了更为明确、较为系统的阐发。基于“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现实,荀子认为要 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节用裕民,开源节流。 另一方面是为人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荀子的节俭观点更为鲜明,也更为直接,在如何对待天人 关系、力命关系问题上,他凸显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责任担当意识,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 能贫。”荀子是想告诉我们,人类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如果夯实农业这一根本,注意 精耕细作,同时又力行节约、适度消费,就是有时无情的自然之天也不能使人陷入贫困境地。由此可 见,强化生态责任观念,克制个人的不当欲望,追求一种俭朴生活方式,是实现天人和谐的伦理根基。 古代,思想家也好,普通民众也好,强调节俭、节用、节约主观动机上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资源的 短缺、生活的贫困而做出的无奈、被动的选择,也许还包含着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是, 应当肯定,他们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客观上有助于培养当今为人们提倡的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 习惯和绿色消费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生态张力。 (摘自涂可国《用之有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在生态伦理方面确立了“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用的道德责任,但没有系统创建节用 责任伦理学说。 B.孔子在治国方针里谈到“节用而爱人”,因为爱民而节用,因果关系;朱熹将其理解为节用、爱 民,并列关系。 C.《周易》说“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朱熹解释为奢侈必定伤财,伤财必定害民,所以先 爱民才会节用。 D.孔子的节用思想原本是诸侯治国的行为原 则,不是针对生态而言,但这一思想符合天人关系,故 成为生态伦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是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孔子的“节用而爱人”是一 致的,都是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 B.孟子的民本理念虽是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但其恭俭与有制的执政理念可以减少向自然与百姓的索 取,同样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 C.荀子认为,在欲多物少的现实面前,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有利于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 调发展,这已是自觉的生态意识。 D.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在为政之道的节用伦理上都主张“用之有节”,而在人与物的生态问题上, 荀子的阐述更为明确,更系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论证荀子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时,文章采用了归纳法,概括出荀子对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 肯定,然后引用荀子的原文佐证。 B.文章运用诠释法,说明了人类即使在“靠天吃饭”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努力耕作和用之有节,即 使遭遇天灾,也不至于陷入绝境。 C.文章认为,中国古人强调节用,或许有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更迫于客观现实的无奈 而不得不被动选择的可能性更大。 D.儒家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虽然是为政之道,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在, 人们将其发展为绿色消费理念。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荀子的思想仍是富国之道,并非自觉的生态意识。 3.答案:D 【解析】儒家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绿色消费理念,而不是被人们发展为绿色消费 理念。 (山西省八校 2017 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 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 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 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 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 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 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 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 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 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 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 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 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 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 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 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 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为景观建设,让 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 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 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 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 “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 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 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 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 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 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 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 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 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 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 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 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 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 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1.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 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 辨析.C 项,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达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点拨】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 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 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题中 C 选项曲解文意。 【点拨】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 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 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A 项曲解文意。 3.D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 点的理解。D 项,表述有误,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 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式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 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 因素”。 【点拨】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 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 的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