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乌当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地理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贵阳二中、乌当中学二校联考高一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2.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共 36 题,总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 26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天体系统,正确的是( ) A. ①是河外星系 B. ②是太阳系 C. ③是银河系 D. ④是地月系 【答案】D 【解析】 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天体系统,①是银河系,②是河外星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并列关系,A、B错误。③是太阳系,C错误。④是地月系,D正确。 “It’s not just planet, It’s home.”是对地球在太阳系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 地球的普通性表现在( ) A. 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B. 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不同 C. 与其他七颗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 D. 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3. 地球上有生物生存所需的温度条件,是因为( ) A. 地球的质量适中 B. 地球的体积适中 C. 日地距离适中 D. 地球的卫星数量适宜 【答案】2. C 3.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球的普通性和地球有生命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题详解】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并非质量、体积最小的行星,故A错;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同,故B错;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体现地球的普通性,故C正确;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为地球特殊性的表现,故D错。 【3题详解】 地球的质量适中为地球吸住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提供了条件,故A错;地球的体积适中为地球吸住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提供了条件,故B错;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故C错;地球的卫星数目与温度无关,故D正确。 4.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源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①正确。磁暴是由于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而形成的,和太阳辐射无关,②错误。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③正确。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发生核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核聚变,④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风能、水能本质上是太阳能。 5.读“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题。 此时,乙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 A. 黑子 B. 耀斑 C. 极光 D. 极昼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为背景,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详解】由图可以看出,乙地纬度较高,而极光是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所以乙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极光,故C正确。黑子、耀斑、日珥是太阳活动的标志,故A、B错。据图乙处没有太阳辐射,说明发生极夜现象,故D错。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丙>乙>丁>甲 D. 丁>丙>乙>甲 7. 当北京时间为19点时,伦敦(中时区)的区时是( ) A. 8点 B. 12点 C. 13点 D. 11点 【答案】6. A 7. 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和区时的计算,试题难度较易。 【6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位于赤道、乙位于北回归线、丙位于40°N、丁位于北极圈。地球自转运动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所以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甲>乙>丙>丁。故选A。 【7题详解】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区时为19时,伦敦与北京相差8个时区,所以区时也相差8个小时,中时区位于东八区以西,所以中时区的区时为11时,故选D。 【点睛】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南北两极点为0。 8.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问题。 贵阳昼长夜短,且白昼不断增长的时间段对应的是( ) A. A-B B. B-C C. C-D D. D-A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难度大,要熟练掌握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详解】太阳直射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相反。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图中A是春分日,B是夏至日,C是秋分日,D是冬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间段是A-B-C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间段是C--D--A之间。A.A-B之间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白昼不断增长,故A正确。B.B-C之间北半球昼长夜短,但夜渐长,昼渐短,故B不符合题意。C.C-D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渐长,昼渐短,故C不符合题意。D.D-A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渐短,昼渐长,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图中表示12月22日太阳光照示意图的是( ) A. 图a B. 图 b C. 图c D. 图d 10. 在上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9. B 10. B 【解析】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知识和晨昏线的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9题详解】 读图,图a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现象,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图b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有极昼现象,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图cd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是春分日或秋分日。12月22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顺着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读图可知,a位于晨线上,图b自转方向顺时针,b位于昏线上,c位于晨线上,图d自转方向是逆时针,d位于晨线。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b,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下图为“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据此完成下题。 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正确识图并结合相关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 【详解】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4个,有山峰,代表岩石圈。有流水,代表水圈。有植被,代表生物圈。有大气,代表大气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结构图”,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D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 C和D自地表向下传到B时,波速突然加快 C. C和D自地表向下传到A时,波速明显减小 D. AB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解题关键。 【详解】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速度均随经过的介质发生变化,不同之处在于纵波能通过所有物质,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A.C波速度快于D,故C为纵波,D为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故A错误。B.读图可知,C或D自地表向下传到B时,C波速突然减慢,D消失,故B错误。C.读图可知,C和D自地表向下传到A时,波速明显加快,故C错误。D.无论C或D均能在AB之间传播,故AB之间为固体物质,故D正确。故选D。 下图为“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图中所示的( ) A. ④ B. ② C. ③ D. ① 14. 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 ②--大气辐射 B. ①--太阳辐射 C. ③--大气逆辐射 D. ④--地面辐射 15. 近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④ D. ③ 【答案】13. A 14. B 15. D 【解析】 本题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及近地面大气的热源等知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又释放出大气长波辐射,小部分穿过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对应图中④,故选A。 【14题详解】 图中:①--太阳辐射;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地面辐射; ④——大气逆辐射,综上B正确,故选B。 【15题详解】 近地面的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坡辐射而增温,因此地面辐射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对应图中的③;故选D。 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6. 图中a、b、c、d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17. 图中甲处的风向为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答案】16. B 17. A 【解析】 考查热力环流原理,风向的判读。 【16题详解】 图中a处空气上升,近地面是低气压,高空c形成高压;b处空气下沉,近地面是高气压,高空d形成低压;近地面b气压大于a;高空气压c大于d,高空的气压c小于其同一地点地面气压值a,所以四地中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是bacd,气压最高的是b处。故选B。 【17题详解】 近地面的气压a小于b,风是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风由b吹向a;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偏形成东南风,A正确。故选A。 18.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图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详解】白天陆地和海洋相比,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升温快,比海洋温度高,海洋形成高气压中心,陆地形成低气压中心,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A错误;市区和郊区之间,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C错误。受地表冷热不均的影响,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D错误。晚上山顶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山谷上升,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9.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图表示高空风向图 B. 此图表示南半球 C. 图中的 b 表示风向 D. 图中 A、B 两地中,A 地风速较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风向的分析及风力大小的判断。 【详解】读图,根据水平方向空气受力分析,图中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是风向,c是地转偏向力,d是摩擦力,C正确。图示表示近地面风向图,高空风向图不考虑摩擦力,A错。图中地转偏向力方向向右,此风在北半球,B错。图中A、B两地中,A地等压线稀疏,风速较小,D错。 【点睛】高空空气受力分析中,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等压线越密集,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0. 判断风带气压带位置及名称,正确的是( ) A. 甲表示副极地高气压带 B. 丙表示赤道低气压带 C. 甲乙表示的气压带名称不一致 D. 甲丙之间盛行风的风向是东南风 21. 此时南半球( ) A. 昼长夜短 B. 夏季 C. 冬季 D. 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22. 此季节风带气压带( ) A. 南移 B. 北移 C. 东移 D. 西移 【答案】20. C 21. C 22. B 【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0题详解】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解题的关键。A.甲分布在30º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故A错误;B.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故B错误;C.乙为赤道低气压带,故甲乙表示的气压带名称不一致,故C正确;D.甲丙之间盛行风有两个,是东南信风带为东南风,东北信风带为东北风,故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是解题的关键。A.由图可知,气压带风带整体位置偏北,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南半球昼短夜长,故A错误。BC.南半球为冬季,故B错误,C正确。D.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故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是解题的关键。由图可知,气压带风带整体位置偏北,此季节风带气压带北移,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下图示意北半球气压带及风带,读图完成下题。 常年受甲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雨林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极地气候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读图可知,甲为赤道低气压带,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丙为盛行西风带。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A对,BCD错。故选A。 24.下图为某季节亚洲季风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季节亚洲季风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东亚为东南风,南亚为西南风,都属于夏季风。 故选:B。A、C、D自然排除。 【点睛】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的原因是两个: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亚的冬季风是因为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形成的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是因为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和夏威夷高压之间形成的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南亚的冬季风是东北季风,夏季风是西南季风。一般而言,冬季风是从高纬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寒冷(温暖)干燥的;而夏季风则是从低纬海洋吹向陆地,性质是高温(温暖)湿润的。 读“某地某天气系统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该天气系统( ) A. B. C. D. 26. 下列与该天气系统有关的是( ) A. 一场秋雨一场冷 B. 一场春雨一场暖 C. 伏旱天气 D. 梅雨天气 【答案】25. B 26.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 【25题详解】 根据图示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该天系统过境后,气压上升,气温下降,是冷锋过境。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前进的锋面,冷气团推动暖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与图B相符,B对。 图A是暖气团推动锋面前进是暖锋 ,A错。 图C是气旋,图D是反气旋,C、 D错,故选B。 【26题详解】 该天气系统是冷锋,与该天气系统有关的是一场秋雨一场冷,是冷锋过境产生的天气状况,A对;一场春雨一场暖是暖锋影响形成,B错;伏早天气是反气旋控制形成,C错;梅雨天是准静止锋影响形成,D错,故选A。 【点睛】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压上升 ,气温下降,是冷锋过境。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前进锋面,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一场秋雨一场冷,是冷锋过境产生的天气状况;梅雨天气是准静止锋影响形成。 二、多项选择题(包括 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1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得 2 分,有错选的得 0 分。) 下图为2016年12月12日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图示时刻( ) A. 气压:太原高于呼和浩特 B. 风速:乌兰巴托小于上海 C. 降水概率:呼和浩特大于上海 D. 风向:乌兰巴托与呼和浩特都吹偏北风 28. 下列关于太原市未来天气状况的说法可信的是( ) A. 经历晴—阴雨—晴,气温下降 B. 气压上升,出现阴雨天 C. 出现狂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D. 雨雪、大风之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答案】27. CD 28. AB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能够读出等压线地图,判断常见的天气系统及主要的天气状况。 【2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太原气压低于呼和浩特,A错;乌兰巴托等压线的密度大于上海,乌兰巴托风速大于上海,B错;呼和浩特处于冷锋的后侧,上海受单一气团影响,呼和浩特降水概率大于上海,C对;根据等压线可以判断乌兰巴托与呼和浩特都吹偏北风,D正确。故选CD。 【28题详解】 太原市未来两天受冷锋影响,出现雨雪、大风天气,大风疏散大气污染物,冷锋过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D对;出现雨雪天气,气温降低,A对;气压升高,B对;不是对流天气,C错。故选ABD。 29.以下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产生是( ) A. 昼夜现象 B. 昼夜交替现象 C. 时差的产生 D.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黄赤交角的位置和数值,属于基础题,了解含义和数值即可,多掌握书中知识点。 【详解】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与地球自转无关,所以A错,故选BCD。 30.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成功。交会对接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 广州昼短夜长 B. 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C.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 悉尼(东十区)的区时为3时36分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详解】由题目可知,交会对接在11月份,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A对。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B对。地球公转速度在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11月份地球朝向近日点运动,公转速度越来越快,C错。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悉尼为东十区,比北京时间早2小时,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悉尼(东十区)的区时为3时36分,D对。故选A、B、D。 31.下列人类行为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是( ) A. 大量燃烧煤炭 B. 大量围湖造田 C. 大量砍伐森林 D. 大量抽取地下水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一方面是释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多;一方面是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小。导致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故A、C项正确。 考点:气候的变化 32.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题。有关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对所有生物生长和繁殖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生态系统调整 B.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C. 禁止燃烧化石燃料,全面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当前减缓全球变暖的有效可行措施 D. 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植树造林等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全球气候变暖,对某些生物生长和繁殖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生态系统调整,故A错误。 B.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故B正确。C.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全面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当前减缓全球变暖的有效可行措施,故C错误。D.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植树造林等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故D正确。故选B、D。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33.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恒星①是________星;∠②的度数是__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当太阳直射点在B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填字母);当太阳直射点在D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填字母)。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3)假设黄赤交角现变大,那么热带范围会______,南北温带会_______。(扩大;缩小;不变) 【答案】 (1). 北极 (2). 66°34′ (3).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 (4). B (5). D (6). 扩大 (7). 缩小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黄赤交角示意图”为背景,涉及黄赤交角的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详解】(1)据图地轴是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指向北极星。故①是北极星。∠②是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度数是66°34′(90°-23°26′),平面③是黄道平面。 (2)当太阳直射点在B点时,就是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日期是6月22日,夏至日,故选B,当太阳直射点在D点时,就是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日期是12月22日,冬至日,故选D。 (3)根据黄赤交的大小决定南北回归线纬度值的大小,南北极圈的纬度值大小=90°-黄赤交角的大小,可知,假设黄赤交角现在变大,回归线的纬度会变大,热带范围会变大,寒带范围也会扩大,因此温带范围缩小。 34.读下图,C点所在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完成下列问题。 (1)图2中①②③④对应的节气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2中用箭头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3)图1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___________(填“晨线”或“昏线”)。 (4)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图中A、B、C各点的排序_____________。 【答案】(1)冬至;春分;夏至;秋分。 (2)略(逆时针) (3)晨线 (4)B、C、A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节气的判读、地球的公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读节气是解题的关键。读图,地球公转到③位置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根据地球的公转方向可知,④为秋分日,①为冬至日,②为春分日。 (2)掌握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绕太阳公转是解题的关键。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绕太阳公转。 (3)掌握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跨过的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跨过的线是昏线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太阳光的位置,可以判断该分界线图中表示的是晨线。 (4)掌握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故B>C>A。 35.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1中相应位置画出盛行西风带的风向。 (3)图2中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 (4)图2中气候特征具有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 (5)图1中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以北半球为例,气压带、风带夏季向_____(填“北”或“南”)移动。 【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画风向(西南风) (3)甲 (4)乙 (5)北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气压带的判读、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风带及其形成的气候类型、特点、气候类型的判读及其特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气压带的判读。根据图示各气压带的位置可知,A是赤道低气压带,B是副热带高气压带,C是副极地低气压带,D是极地高气压带。 (2)本题考查风带及其形成的气候类型、特点。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3)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图2中甲为地中海气候,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4)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其特征。图2中气候特征具有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乙。 (5)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1中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以北半球为例,气压带、风带夏季向北移动。 36. 读“亚洲季风”图,回答问题: ⑴在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季风图的是 图,此时为南半球的季节是 。 ⑵图甲中低气压中心名称是 ,被其切断的气压带是 。 ⑶图中A季风形成原因主要是 。 ⑷图中C表示南亚的 季风(风向)。 【答案】⑴乙,夏季(2分) ⑵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4分) 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分) ⑷西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⑴在甲、乙两图中,甲图亚洲大陆为低压控制,东亚和南亚分别吹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说明亚洲大陆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为夏季;乙图,东亚和南亚分别吹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大陆上应是高压控制,是因为亚洲大陆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陆上形成高压。所以乙图表示亚洲一月(冬季)季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为南半球的季节应是夏季。 ⑵图甲中低气压中心位于亚洲偏南(300N附近),称亚洲低压,也叫印度低压。该纬度位置按气压带、风带分布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夏季陆地强烈升温,因热力作用而形成低压,切断了本该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陆上被低压所替代。 ⑶图中A季风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A季风为东南季风,是从夏威夷高压吹向亚洲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如上题分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亚欧大陆强烈升温,亚欧大陆比同纬度太平洋气温高,因热力作用而形成强大的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本该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并得到加强而形成夏威夷高压,夏季实际影响亚洲东部的气压中心主要就是夏威夷高压和亚洲低压。所以图中A季风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⑷图中C为西南季风。是由于风带、气压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变成西南季风。从图中风向、亚洲大陆为低压可判读。 考点:该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