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三区一县”四校高一上学期联合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三区一县”四校高一上学期联合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三区一县”四校高一上学期联合考试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u-64  Cl-35.5‎ I卷(总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行为中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进入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 实验时,将水倒入浓硫酸配制稀硫酸 C. 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 D. 制取蒸馏水时,蒸馏烧瓶底部垫石棉网加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煤矿井下经常有可燃性气体,用火把照明可能使气体产生爆炸,故A错误; B.配制稀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蒸馏水,再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防止液体飞溅,故B错误; C.若有漏气,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会引起爆炸,故C错误; D. 对蒸馏烧瓶进行加热时,为防止加热时蒸馏烧瓶底炸裂,需垫石棉网,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防止爆炸的措施、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要求考生对化学安全事故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2.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必须用到的仪器是(   )‎ A. 蒸发皿 B. 分液漏斗 C. 坩埚 D. 冷凝管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且水与四氯化碳不溶,则用四氯化碳提取碘水中的碘,为萃取操作,必须用到的仪器是分液漏斗。 故选B。‎ ‎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 A. 氯化铁溶液止血 B. 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 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D. 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血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血液是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故可用渗析提纯胶体,是胶体的性质,故A错误; B、河水是胶体,而海水中含氯化钠,故河水在入海口处遇到海水后能发生聚沉,从而形成三角洲,是胶体的性质,故B错误; C、豆浆是胶体,盐卤是电解质溶液,故向豆浆中加入盐卤后能使豆浆发生聚沉,是胶体的性质,故C错误; D、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和胶体的性质无关,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 mol Al的质量是54 g/mol B. CO32-的摩尔质量是60g·mol—1‎ C. 标况下,22.4 L SO3 的物质的量为1mol D. 0.5 mol/L Na2SO4 的物质的量为0.5mol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质量的单位是g,2 mol Al的质量是54 g,故A错误;‎ B. 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所以CO32-的摩尔质量是60g·mol—1,故B正确;‎ C. SO3在标况下不是气态,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故C错误;‎ D. 溶液的体积未知,无法计算0.5 mol/L Na2SO4 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混合物:空气、矿泉水、水银 B. 碱:Ba(OH)2、Cu2(OH)2CO3、NH3·H2O C. 盐:硝酸钠、氯化铵、纯碱 D. 氧化物:H2O、 CO、CH3CH2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A、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B、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C、盐是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D、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A、水银的成分是金属汞,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Cu2(OH)2CO3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属于碱类,属于盐类,故B错误;  C、硫酸钠、氯化铵、纯碱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属于盐类,故C正确;  D、CH3CH2OH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属于醇类,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物质的分类知识,熟记各类物质的概念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6. 下列物质不属于铁合金的是( )‎ A. 不锈钢 B. 碳素钢 C. 生铁 D. 氧化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不锈钢是铁合金,还含有抗腐蚀性很强的铬和镍,故A错误;B、碳素钢含有碳元素,所以属于铁合金,故B错误;C、生铁中含有碳,所以生铁属于合金,故C错误;D、氧化铁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所以氧化铁不属于合金,故D正确,故选D。‎ 考点:考查合金的概念应用 ‎7.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Cu B. NH3 C. 硫酸铜晶体 D. NaCl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Cu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不选A项;‎ B项,NH3在水溶液中本身不能电离出离子,属于非电解质,故不选B项;‎ C项,硫酸铜晶体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本身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电解质,故选C项。‎ D项,NaCl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不选D项。‎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按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在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两大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否则就是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8.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同种元素之间的是 ( )‎ A. Zn+2HCl=ZnCl2+H2↑ B. 2H2S+SO2=3S+2H2O C. H2+CuO=Cu +H2O D. 2H2O 2H2↑+O2↑‎ ‎【答案】B ‎【解析】‎ A. 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为锌:0→+2,氢:+1→0,锌元素化合价升高,氢元素化合价降低,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锌、氢元素之间;B. 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硫:-2→0,+4→0,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硫元素之间;C. 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为氢:0→+1,铜:+2→0,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氢、铜元素之间;D. 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为氢:+1→0,氧:-2→0,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氢、氧元素之间。故选B。‎ ‎9.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 铁跟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B. 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盐酸:Ca(HCO3)2+2HCl===CaCl2+2H2O+2CO2↑‎ C. 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 D. 澄清石灰水中滴加少量NaHCO3溶液:2HCO3-+Ca2++2OH-===CaCO3↓+2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跟稀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Fe+2H+===Fe2++H2↑,故A错误; B.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HCO3-+H+= H2O+CO2↑,故B错误; C. 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离子方程式:CO2+Ca2++2OH-===CaCO3↓+H2O,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 澄清石灰水中滴加少量NaHCO3溶液,离子方程式:HCO3-+Ca2++OH-===CaCO3↓+H2O,故D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0.把小块金属钠投入饱和石灰水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 ‎①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   ②有金属钙被还原出来  ‎ ‎③反应过程中发出嘶嘶响声 ④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 A. 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Na与H2O反应消耗了水,同时生成了易溶于水的NaOH,使溶液中c(OH-)增大,抑制了Ca(OH)2的溶解;Na与H2O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溶液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下降。以上两原因都能使部分Ca(OH)2析出而出现白色浑浊物。‎ ‎②Ca也是还原性很强的金属,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Na的前边,所以不会有钙被还原出来。‎ ‎③钠块浮在水面上,熔成一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不定向地迅速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 ‎④钠的熔点较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钠熔化为小球,各方向产生的氢气不同,小球四处游动。‎ 综合以上分析,不会出现的现象是②,‎ 故选A。‎ ‎11.有关做焰色反应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每次实验中都要先将铂丝灼烧到火焰无色,再蘸取被检验物质 B. 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C. 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深的火焰 D. 没有铂丝可用光洁无锈铁丝代替进行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焰色反应的操作是:先将铂丝放在稀盐酸中洗涤,灼烧,然后蘸取待测物,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上进行灼烧,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注意:实验最好选择颜色较弱的,最好无色的火焰,如果无铂丝,可采用无锈的铁丝。‎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焰色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等,焰色反应的操作是:先将铂丝放在稀盐酸中洗涤,灼烧,然后蘸取待测物,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上进行灼烧,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Si是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制作光电池 B. 用SiO2制取硅酸,应先使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然后通足量的CO2‎ C. 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 D. 不能用石英坩埚加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制成光电池,将光能直接转化成电能,故A正确;‎ B. 用SiO2制取硅酸,应先使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然后通入CO2即可得硅酸,故B正确;‎ C. 二氧化硅可与氢氟酸反应,故C错误;‎ D. 石英的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解释或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将Cu片放入FeCl3溶液中 溶液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铁比铜金属性强 B 将一片铝箔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下来 铝箔表面有致密Al2O3薄膜,且A12O3熔点高于Al C 向新收集的酸雨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酸雨中一定含有SO42-‎ D 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Na2O2没有变质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证明Fe的金属性比Cu强,应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Cu片放入FeC13溶液中,生成铜离子和亚铁离子,只能证明铁离子氧化性比铜离子强,故A错误;‎ B.氧化铝的熔点高,包裹在Al的外面,则Al熔化但不滴落,现象、结论合理,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亚硫酸生成硫酸,结论不合理,故C错误; D.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氧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都为无色气体,结论错误,故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4.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 K+、Na+、HCO3-、Cl- B. Na+、Ba2+、AlO2-、NO3-‎ C. NH4+、K+、Cl-、NO3- D. K+、Na+、Cu2+、S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溶液呈碱性,则应存在大量的OH-,与OH-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存在,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 HCO3-与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碱性条件下,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大量共存,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 NH4+与OH-反应而不能的电离共存,故C错误; ‎ D. Cu2+与OH-反应而不能的电离共存,故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5.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黑色物质,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C.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D. 浓HNO3与浓H2SO4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降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浓硫酸具有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浓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水和氧气,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是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在溶液中所致,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常温下铝和浓硝酸之间发生钝化,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后形成了氧化物的薄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故C错误; D、露置于空气中,浓硝酸挥发,浓硫酸具有吸水,溶液浓度均降低,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C。‎ ‎【点睛】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侧重对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该题的关键是目前常见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如何结合同样灵活运用即可。‎ ‎16.将20gCO2和CO的混合气体,通过装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反应后干燥管的总质量增加了11.2g,则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为(   )‎ A. 32% B. 44% C. 56% D. 88%‎ ‎【答案】D ‎【解析】‎ ‎【详解】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差完全源自CO2与Na 2O 2的反应,所以本题宜用“差量法”求解:  设其中CO2的质量为x ,则 2 Na 2O 2+2CO2====2Na 2CO 3+O 2 Δm  88    56 ‎ x 11.2 g  解得x=17.6g  w(CO2)= ×100%=88%。‎ 故选D。‎ ‎17.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 B. 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C. 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D. 氯水放置数天后酸性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氯气微溶于水,氯水中存在Cl2+H2OHClO+HCl反应,其中HClO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性和不稳定性,在光照条件下发生2HClO2HCl+O2↑。‎ ‎【详解】A.氯水中存在Cl2+H2OHClO+HCl反应,HClO为弱酸,溶液中存在Cl2、HClO、H2O分子,故A错误;‎ B、氯水中含有HCl,具有酸性,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HClO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性,可使蓝色石蕊试纸褪色,故B正确;‎ C、光照氯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2HClO2HCl+O2,生成气体为O2,故C错误;‎ D、光照下生成HCl,溶液酸性变强,pH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18.将容积为50mL的量筒内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置量筒在盛满水的水槽里,足够时间后,量筒里剩余气体体积为5mL。则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可能是(   )‎ A. 13:7 B. 15:7‎ C. 18:7 D. 20:7‎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能发生的反应为:4NO2+O2+2H2O=4HNO3 ,3NO2+H2O = 2HNO3+NO,试管中O2 和NO2 气体按体积比1:4混合全部溶解,‎ 若剩余气体为氧气,根据4NO2+O2+2H2O=4HNO3 ,求出参加此反应的O2,最后相加得到原来的氧气; 若为 NO,先根据 3NO2+H2O = 2HNO3+NO求出过量的 NO2,然后根据4NO2+O2+2H2O=4HNO3 求氧气体积,进而计算 NO2的体积,据此解答。‎ ‎【详解】NO2 和 O2与水的反应属于循环反应,可简化为:4NO2+O2+2H2O=4HNO3 ,对该反应来说,若 ‎ NO2 剩余,则实际是NO,由3NO2+H2O = 2HNO3+NO可知,剩余NO气体是5mL,说明剩余的 NO2为:5mL×3=15mL,其余的35mL气体中 V(NO2):V(O2)=4:1,则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为:35mL×=7mL,二氧化氮的体积为:50mL-7mL=43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2 和 O2体积比为:43mL:7mL=43:7; 若剩余气体是O2,则反应的45mL中V(NO2):V(O2)=4:1,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氮的体积为:45mL×=36mL,氧气为:50mL-36mL=14mL, 则原混合气体中NO2 和 O2体积比为:36mL:14mL=18:7;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9.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少量纯净的 CO2气体 B. 验证镁和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C. 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D. 制备Fe(OH)2并能保证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A.盐酸易挥发,所以得不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且纯碱为粉末状固体,会从隔板上漏下,故A错误; B.镁和盐酸反应放热,试管内压强增大,可观察到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升高,故B正确; ‎ C.气体收集错误,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法收集,故C错误; D.酒精与水互溶,不能隔绝空气,应选苯隔绝空气,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把握物质的制备实验、性质实验及实验装置的作用等为解答的关键。‎ ‎20. 分别向下列溶液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固体,不会出现浑浊的是 ( )‎ A. Na2CO3溶液 B. FeCl3溶液 C. 饱和Ca(OH)2溶液 D. CuSO4溶液 ‎【答案】A ‎【解析】‎ A中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没有沉淀。B中产生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C中由于消耗溶剂水,且反应放热,所以会析出氢氧化钙固体。D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答案选A。‎ ‎21.下列物质中不能用化合反应的方法制的的是 ( ) ‎ ‎①SiO2 ②CaSiO3   ③Na2O2 ④H2SiO3 ⑤FeCl3‎ A. ①③⑤ B. ②④‎ C. ② D. 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不能用化合反应的方法制的是:,硅酸的制备:可溶性硅酸盐和强酸反应。故选D。‎ 考点:物质间的转化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用途,难度不大,掌握好基础知识很容易解得本题。‎ ‎22.高锰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与硫酸亚铁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KMnO4+FeSO4+H2SO4―→K2SO4+MnSO4+Fe2(SO4)3+H2O。(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e2+的还原性强于Mn2+‎ B. MnO4-是氧化剂,Fe3+是还原产物 C. 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5:1‎ D. 生成1 mol水时,转移2.5 mol电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Fe2+化合价升高,是还原剂,Mn2+是还原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故A项正确;‎ B项,MnO4-化合价降低,是氧化剂,Fe3+是氧化产物,故B项错误;‎ C项,锰元素由+7价降至+2价,铁元素由+2价升至+3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MnO4-、Mn2+的系数为1,Fe2+、Fe3+的系数为5,根据电荷守恒,H+的系数为8,根据质量守恒,H2O的系数为4,所以离子方程式为MnO4-+5Fe2++8H+=Mn2++5Fe3++4H2O,由此可知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5,故C项错误;‎ D项,根据离子方程式MnO4-+5Fe2++8H+=Mn2++5Fe3++4H2O ,生成4mol水时转移5mol电子,所以生成1 mol水时,转移1.25 mol电子,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3.下列变化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A. 用NH3和CO2合成尿素CO(NH2)2‎ B. NH4NO3受热分解后生成N2‎ C. 工业上合成氨气 D. 用氨气生产硝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把大气中的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主要有:自然固氮、生物固氮(根瘤菌的固氮)和大气固氮(闪电时N2转化为NO、工业固氮(合成氨)两大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氮的固定是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A. 用NH3和CO2合成尿素CO(NH2)2是氮的化合态之间的转化,不属于氮的固定,故A错误; B. NH4NO3受热分解后生成N2是氮的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不属于氮的固定,故B错误; C. 工业上合成氨气N2+3H2⇌2NH3,属于工业固氮,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 用氨气生产硝酸是氮的化合态之间的转化,不属于氮的固定,故D错误。 故选C。‎ ‎24.无色的混合气体甲中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 mL气体甲经过下图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气体甲的组成可能为(   )  ‎ A. NH3、NO2、N2 B. NH3、NO、CO2‎ C. NH3、NO2、CO2 D. NO、CO2、N2‎ ‎【答案】B ‎【解析】‎ ‎【详解】无色的混合气体,说明没有二氧化氮;通过足量的浓硫酸,气体的体积减少,说明原始气体含有氨气;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气体显红棕色,说明产生的氧气与一氧化氮反应,原始气体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通入水后,气体没有剩余,说明原始气体没有氮气。故原始气体为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碳。‎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5.将下列四种化合物溶于稀盐酸,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加氯水即呈现血红色的是 A. FeO B. Fe2O3‎ C. FeCl3 D. Fe2(SO4)3‎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FeO溶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加入氯水亚铁离子被氧化成铁离子,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形成络合物,溶液显红色,故A项正确;‎ B项,Fe2O3溶于稀盐酸,生成氯化铁,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显红色,故B项错误;‎ C项,FeCl3溶于稀盐酸后,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显红色,故C项错误;‎ D项,Fe2(SO4)3溶于稀盐酸后,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显红色,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6.某元素R的氯化物溶液10mL,其浓度为0.05mol/L,能恰好与0.1mol/L的 AgNO3溶液15mL完全反应,则R氯化物的化学式为 A. RCl B. RCl2 C. RCl3 D. RCl4‎ ‎【答案】C ‎【解析】‎ 设该氯化物化学式为RClx,则 RClx ~~~~~~ xAgNO3‎ ‎1 x ‎0.05 mol/L×10mL 0.1 mol/L×15mL 列比例式可得x=3,故氯化物化学式我RCl3,C正确。‎ ‎27.在某100mL混合液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mol/L、0.1mol/L。向该混合液中加入2.56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u2+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是( )‎ A. 0.15 B. 0.225 C. 0.35 D. 0.45‎ ‎【答案】B ‎【解析】‎ ‎【详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由题可知,n(NO3-)=0.04mol,n(H+)=0.06mol,当n(Cu)=0.04mol,H+量不足,计算得到n(Cu2+)=0.06mol=0.0225mol,c(Cu2+)==0.225mol/L,故B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于当反应物量不同时,如何确定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以不足量的物质为标准进行计算即可。‎ ‎28.以氧化铝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最好的方法是(   )‎ A. 将氧化铝溶于水 B. 将氧化铝先溶于盐酸中,之后滴加氨水。‎ C. 将氧化铝溶于盐酸,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 将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之后滴加盐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以氧化铝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可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然后再和氨水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铝,可也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在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以此解答。‎ ‎【详解】A.氧化铝不溶于水,不和水反应,故A错误; B.氧化铝溶于盐酸形成氯化铝,氯化铝与氨水反应形成氢氧化铝,氨水为弱碱,不会使氢氧化铝变成偏铝酸钠,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氧化铝溶于盐酸形成氯化铝,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形成氢氧化铝,但氢氧化钠为强碱,若氢氧化钠不足,生成氢氧化铝不够,若氢氧化钠过量,生成偏铝酸钠,故C错误; D.将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生成偏铝酸钠,不会生成氢氧化铝,故D错误。 故选B。‎ ‎29.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KOH溶液时,导致浓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 A. 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和液面 B. 容量瓶中原有少量的蒸馏水 C. 移液时,不慎将液体流到瓶外 D. 容量瓶盛过KOH溶液,使用前未洗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c=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若n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详解】A、定容时仰视观察刻度线和液面,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大,根据c=可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故A不选; B、容量瓶中原有少量的蒸馏水,因为定容时还需要放入蒸馏水,所以不影响配制结果,故B不选;‎ C、移液时,不慎将液体流到瓶外,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根据c=可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故C选;‎ D. 容量瓶盛过KOH溶液,使用前未洗涤,导致所配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增大,根据c=可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D不选。 故选C。‎ ‎30.在AlCl3和MgCl2的混合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量与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下图所示,则原溶液中AlCl3和Mg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 : 2 B. 1 : 1 C. 2 : 1 D. 3 : 1‎ ‎【答案】B ‎【解析】‎ ‎【详解】首先发生反应Mg2++2OH-═Mg(OH)2↓、Al3++3OH-═Al(OH)3↓,然后发生反应Al(OH)3+ OH-═AlO2-+2H2O,由图可以知道,溶解Al(OH)3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0mL,根据离子方程式Al3++3OH-═Al(OH)3↓可以知道,沉淀Al3+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0mL×3=30mL,沉淀Mg2+、Al3+总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50mL,计算沉淀Mg2+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50mL-30mL=20mL,则n(Al3+):n(Mg2+)=30mL:20mL =1:1,‎ 故原来混合溶液中AlCl3和Mg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II卷(总分:40分)‎ ‎31.(1)由蒸发海水制得的粗盐中常含有Na2SO4、CaCl2和MgCl2等杂质,在食盐生产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杂质除去。请回答:‎ Na2SO4、CaCl2和MgCl2在溶液中能形成Na+、Ca2+、Mg2+、SO42━、和Cl━五种离子。要除去其中的Mg2+,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检验其中的SO42━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2)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除去杂质的方法是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除去CO2气体中少量HCl,所用试剂是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Mg2+ +2OH-===Mg(OH)2↓ (2). 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后,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 (3). 加热 (4). 2NaHCO3Na2CO3+H2O+CO2↑ (5).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6). NaHCO3 +HCl ==NaCl + H2O + CO2↑‎ ‎【解析】‎ ‎【分析】‎ ‎(1) Na+、Ca2+、Mg2+、SO42━、和Cl━五种离子,要除去其中的Mg2+,需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Mg2+生成沉淀,过滤除去;检验SO42━的试剂是氯化钡溶液和稀盐酸;‎ ‎(2) NaHCO3受热易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3) HCl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而CO2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详解】(1) Na+、Ca2+、Mg2+、SO42━、和Cl━五种离子,要除去其中的Mg2+,需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Mg2+生成沉淀,过滤除去,离子方程式为Mg2+ +2OH-===Mg(OH)2↓;检验SO42━的试剂是氯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后,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Mg2+ +2OH-===Mg(OH)2↓;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后,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 ‎(2) NaHCO3受热易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除去杂质的方法是加热,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加热;2NaHCO3Na2CO3+H2O+CO2↑;‎ ‎(3) HCl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而CO2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所以除去CO2气体中少量HCl,所用试剂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 +HCl ==NaCl + H2O + CO2↑,‎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NaHCO3 +HCl ==NaCl + H2O + CO2↑。‎ ‎32.根据下图的化学反应框图解图。‎ 已知:粉末化合物A是红棕色,粉末单质B是金属单质 ‎(1)单质F是________,溶液E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E+Cl2→G:__________________;‎ G+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F+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2(氢气) (2). 生成的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3). 2Al + Fe2O32Fe + Al2O3 (4). Al2O3 + 2NaOH==2NaAlO2+H2O (5). 2Fe2+ +Cl2=2Fe3+ +2Cl- (6). 2Fe3+ + Fe = 3Fe2+ (7). 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解析】‎ ‎【分析】‎ 粉末化合物A是红棕色,粉末单质B是金属单质,粉状单质B能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单质F说明B为铝,F为氢气,结合转化关系可知,A为Fe2O3,C为Fe,D为Al2O3,E为FeCl2,G为FeCl3,H为NaAlO2,据此解答。‎ ‎【详解】粉末化合物A是红棕色,粉末单质B是金属单质,粉状单质B能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单质F说明B为铝,F为氢气,结合转化关系可知,A为Fe2O3,C为Fe,D为Al2O3,E为FeCl2,G为FeCl3,H为NaAlO2,‎ ‎(1) 由上述分析可知,单质F是H2(氢气),溶液E为FeCl2溶液,向FeCl2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生成氢氧化亚铁,后迅速被氧化为氢氧化铁,现象是生成的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故答案为:H2(氢气);生成的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2)A+B→C+D的反应为铝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l + Fe2O32Fe + Al2O3;‎ D→H的化学方程式:Al2O3 + 2NaOH==2NaAlO2+H2O;‎ 故答案为:2Al + Fe2O32Fe + Al2O3;Al2O3 + 2NaOH==2NaAlO2+H2O;‎ ‎(3)E+Cl2→G的离子方程式:2Fe2+ +Cl2=2Fe3+ +2Cl-;‎ G+C→E的离子方程式:2Fe3+ + Fe = 3Fe2+;‎ B→F+H: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故答案为:2Fe2+ +Cl2=2Fe3+ +2Cl-;2Fe3+ + Fe = 3Fe2+;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物推断,涉及Al、Fe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物质的颜色是推断突破口,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3.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1)实验室用装置A制备SO2。某同学在实验时发现打开A的分液漏斗活塞后,漏斗中液体未流下,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E制备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去Cl2中混有的HCl,可将气体通过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洗气瓶。‎ ‎(3)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出现的现象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SO2和氯水都有漂白性,二者混合后的漂白性肯定会更强。他们将制得的SO2和Cl2按1:1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结果发现褪色效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请你分析该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没有取下来 (2).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3). 饱和氯化钠的水溶液 (4). 品红褪色 (5). 品红褪色 (6). 褪色的品红又恢复成红色 (7). 无明显现象 (8). Cl2+SO2+2H2O===2HCl+H2SO4‎ ‎【解析】‎ ‎【分析】‎ 装置A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通过装置B中的品红溶液,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使溶液褪色,褪色后的溶液加热时又恢复原来的红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因而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也能使品红褪色,次氯酸的漂白不可逆,加热时,不能恢复红色,剩余二氧化硫和氯气通过装置C吸收,防止污染空气,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1)塞子没有取下来,打开活塞时,空气无法进入分液漏斗内部,造成分液漏斗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液体无法流出,‎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没有取下来;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混合加热制备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除去Cl2中混有的HCl,可将气体通过盛有饱和氯化钠的水溶液 的洗气瓶。‎ 故答案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饱和氯化钠的水溶液; (3)SO2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因而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也能使品红褪色;‎ 故答案为:品红褪色;品红褪色;‎ ‎(4)SO2的漂白具有可逆性,褪色后的溶液加热时又恢复原来的红色;次氯酸的漂白不可逆,加热时,不能恢复红色, 故答案为:褪色的品红又恢复成红色;无明显现象; (5)氯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水溶液中两者1:1发生反应:Cl2+SO2+2H2O===2HCl+H2SO4,生成物都无漂白性,因而SO2和Cl2按1:1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时,品红溶液并不退色, 故答案为:Cl2+SO2+2H2O===2HCl+H2SO4。‎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