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观沧海》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 (4)羁旅思乡诗歌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凄凉孤寂的心境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王湾停在北固山下写:“乡书何处达?________。”李益夜晚登城感慨到:“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字词书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瞻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静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1)给画线的字注音。 静谧( ) 高邈( ) (2)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三、选择题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中国人有“字”有“号”。如王凝之字书平,李白号太白,孔子字仲尼。 B.古代有敬辞与谦辞之分: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称对方的母亲。 C.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等。 D.海伦·凯勒,英国教育家、作家、慈善家,著有自传体小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全国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 B.面对记者咄⋅咄⋅逼⋅人⋅的质疑,他频频拭汗,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C.国庆期间,广场上摆满了一串红,真是花⋅团⋅锦⋅簇⋅。 D.当演唱会达到高潮的时候,台下人⋅声⋅鼎⋅沸⋅,歌手与歌迷互动起来了。 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为本次活动设计一种活动形式,请写出名称和活动内容。 (2)下面是你们班某个学习小组完成的“中学生结交网友”的调查报告。请你概括表格所反映的情况。 选择的网友对象 凭感觉交网友 看重才华 看重外表 看重人品 比例 19% 17% 19% 45% (3)班上有些学生说:“进网吧就好像回家,网友的问候和关心,会让人觉得比父母还亲切。”还有的学生说:“有许多话不便向父母说,向网友倾诉后会释放心里的压力和郁闷,会顿感轻松和宽慰。”还有些中学生为了与网友长时间聊天,竟学会了逃课,甚至背着父母通宵网聊。你想给同学们在交网友方面一些什么建议呢? (1) (2) (3)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西风”与“瘦马”相互映衬,使得这幅秋景图更加生动。 D.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写景是为了烘托人。所以没有出现的人是背景,苍凉的景色才是主体。 (2)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乙)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①陈蔡:春秋时陈国和蔡国。②藜:野草,这里指野菜。羹:汤。③索:找。④几:差不多。⑤甑(zèng)古代器具,似今日之蒸笼。⑥向:刚才。⑦室:煤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堪⋅其忧 堪:(2)昼寝⋅ 寝: (3)孔子佯⋅为不见之 佯:(4)弃⋅食不详 弃: (2)下列句子中与“得而焚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俄而雪骤 D.学而不思则罔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 (4)(甲)(乙)两段文字中,孔子对颜回分别有什么看法? (5)(乙)文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七、名著阅读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相关题目。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1)以上文段主要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2)“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出现后发生的故事情节。 (2)下列叙述与名著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主要分析了“子路负米”“老来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出这些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B.《范爱农》追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及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怀念。 C.《无常》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D.通过《边城》《长河》等一系列乡土小说和散文,沈从文在文学中完成了对“湘西”的重构。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下列加画线的词语能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吗?为什么? ①母亲进来了,挡(站)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期待)般的神色。 (2)找出选文中的两句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5)用简要的话来概括一下母亲的形象。 (6)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 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1)文章以“书衣”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________→精制书衣→________→爱满书衣→________→怀念书衣 (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⑥段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4)认真思考第⑦段加点句“它是在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结合文意,想一想,如果书能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并联系生活,写一写你的类似体验。 九、作文 升入七年级,新校园,新教室,新教师,新同学,这些都带给你更多的见闻和想法吧,请以《有这么一个(位)》为题,围绕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事、人来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 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内容来完成写作。②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班级、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 【答案】 吹面不寒杨柳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思君不见下渝州,归雁洛阳边,不知何处吹芦管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此题要注意“澹”“竦峙”“渝州”“芦管”等字词的书写。 二、字词书写 【答案】 (1)jìng mì ,gāo miǎo (2)瞻, 檐 ,静, 净 【考点】 雨的四季(刘湛秋) 常见易错字 注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静谧”应读作“jìng mì”;“高邈”应读作“gāo miǎo”。 (2)“屋瞻”应写作“屋檐”;“纯静”应写作“纯净”。 三、选择题 【答案】 B 【考点】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故选B. 【答案】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各得其所,意思是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使用正确; B.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使用正确; C.花团锦簇,意思是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与“一串红”矛盾,使用有误; D.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使用正确; 故选C. 四、综合性学习 【答案】 (1)交友之道辩论会,“千里难寻是朋友”诗歌(歌曲)比赛,交友成语接龙赛,名言警句展示交友之道等等。 (2)大多数人交网友更看重对方的人品。 (3)示例:我们中学生结交网友是可以的,但要选择人品好、文明、高雅、有才华的人;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中“朋友”的言论 ,不要被他们传播的信息或情绪影响;不要对网络和网友有依赖心理;偶尔上网释放压力是可以的,但不能逃课或背着父母经 常去网吧同网友聊天。 【考点】 综合读写 统计图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活动形式的拟写,活动形式即为活动过程的简单设计。本题的主题是班内举办的一次关于交友之道的主题班会活 动,可通过同学们演关于交友的小品,生动鲜活地体现出交友的重要性,易于同学理解,之后分享一些伟人交友的故事,让大 家学习正确的交友之道。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本题从图表中抓住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看重人品”进行概括即可。注意 不可用图表中的数据,可用大多数,或是近几成这样的字眼来表述。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解决建议。从材料的内容可见,有部分同学结交网友可以互相倾诉,化解心中的烦恼,这是有 益的。但是“还有些中学生为了与网友长时间聊天,竟学会了逃课,甚至背着父母通宵网聊”这明显不对,可见好的网友可以交 ,但交友要慎重选择。答案不唯一。 五、诗歌鉴赏 【答案】 D (2)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漂泊异乡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考点】 词 【解析】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1)D.“没有出现的人是背景,苍凉的景色才是主体”错误。正确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结合内容可知,直接抒情的语句是: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抒发了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六、对比阅读 【答案】 (1)(1)堪:能忍受。(2)寝:睡觉。(3)佯:假装。(4)弃:扔掉。 B (3)(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2)孔子看到颜回用手从锅里抓出了一点饭自己先吃掉了。 (4)【甲】文中孔子大加赞扬颜回“贤”的高尚品质,【乙】文中孔子看到颜回用手抓吃米饭,怀疑他的品质。 (5)①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只凭表面现象判断他人优劣往往会出差错。②如果只凭眼见与经验,很多时候我们就 会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无形中就会产生很多的误解,对“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事”造成错误判断。③真正了解真相并不容易 ,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④即便贤如孔子,也会对自己得意的弟子产生误解。我们更是如此,相信自己的想法和观 念,以为一定是正确的。其实,即使是眼中所见的事实,也可能有多种解释。在多种解释中,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一 种自己接受的解释,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解释,也就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成见与偏见之中,真相总不是那么简单的。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 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堪”意思是“能忍 受”。佯:假装。 (2)“得而焚之”的“而”:表顺承。 A.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B.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 C.俄而雪骤:俄而连用,表示俄顷,顷刻,不一会儿; D.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行 :行走。攫:用手抓取。甑(zèng):古代蒸食的炊具。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甲文“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分析,孔子赞扬了颜回“贤”的高尚 品质;“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乙文中孔子看到颜回用手抓吃米饭,怀疑他的品质,还用言语试探他。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乙文叙述了孔子对颜回的误解(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生气 )。其实是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颜回觉得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所信者目也 ,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启示我们要避免草率从事,妄下结论,而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免 犯粗枝大叶的错误。答案不唯一。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七、名著阅读 【答案】 (1)(1)表现出我迫切想去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 (2)过渡的作用。父亲责令我在看五猖会前背书,让我无比沮丧而痛苦,导致我对五猖会完全没有了当初的兴趣,也没有留下 什么深刻印象。 A 【考点】 文学常识 《朝花夕拾》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文段中人物心理的分析。由“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文章写我准备去看五猖会,“我笑着跳着”,可见我当时的高兴与期待。 (2)第一问考查语句的作用。前文写我准备去看五猖会的期待与兴奋,“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后来父亲要我背《鉴略》,我的内心充满了失望,痛苦地去背书。所以这句话结构上的作用是过渡。第二问根据阅读积累概括“父亲”出现后发生的故事情节即可。如:父亲勒令我背《鉴略》,我忐忑地去父亲书房背,急切地背完终于可以去看五猖会了,我却觉得无趣。 (2)A.有误。《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觉得子路负米、陆绩怀橘等做法还能效仿,他重点剖析“老菜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故选A.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八、现代文阅读 【答案】 (1)①用“挡”说明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用“站”表现不出这些效果。 ②“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2)①句子: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 作用: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②句子: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作用: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3)照应前文,含蓄地揭示了主题。从烂漫的菊花中,记起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结构上:文章以菊花为线索,引起对母爱的赞美。照应前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内容上: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4)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5)课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直到临终前,却还依然牵挂着自己孩子的坚强、伟大而无私的母亲形象。 (6)①身患重病的母亲,一直热切地期待陪我“看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②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人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 【考点】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鉴赏文学形象 理解记叙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 记叙文中情节的作用 赏析文章语言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散文阅读 记叙文标题含义及作用 描写方法及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解答此题,要结合词语意思与语境,综合进行分析。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不好。“挡”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可知,母亲之所以有这个动作,是怕“我”看到窗外的景象而更加消沉,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用“站”表现不出这些效果。 ②解答此题,要结合词语意思与语境,综合进行分析。答题时,首行明确观点:不好。因为“央求”指乞求、恳求,是对别人的最低要求;“期待”指期盼、等待,是对别人的较高要求。结合语境来看,“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2)“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一环境描写是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我”的生命也如这树叶一般凋零。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盛开的菊花犹如“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借菊花赞美母亲的淳朴、高洁;菊花象征美好的生活,表明作者将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 (3)解答此题时,结合文章的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即可。结构上,与第一段中“北海的花都开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最后写菊花,借菊花的绽放表现作者在母亲的帮助下又重新变得坚强起来,将会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 (4)分析标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去综合分析,不能随心而欲。从全文内容来看,母亲是在“秋天”“我”看花的,她正是“秋天”离开人世的,结尾“我们”有关。而且文中母亲的坚强,与“秋菊”想似,“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5)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中母亲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母亲挡在窗前,并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按题目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能写出一点即可。 (6)解答此题,要根据全文内容及主旨去综合分析。“看花”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前两次“看花”,都表现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作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第三次“看花”的描述,表现作者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明白自己应积极乐观的面对不幸,勇敢活下去。 【答案】 翻出书衣,睡压书衣,书评书衣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母亲给“我”包的书衣的喜爱珍惜之情。 不能删去。作者意在通过著名作家孙犁包书的习惯和对书衣的珍惜之情,来说明包书衣是那个年代的特有的产物,它包涵着那一代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从侧面表现了“我”对书衣的怀有深厚情感对母亲怀有感念之情的原因,所以不能删去。 ①示例:有了书衣的保护,我的生命将会更加健康和久远,我将更好地为主人提供服务;今生相遇,是一种缘分,珍惜了我,便是珍惜了你自己;有书相伴的日子,有书衣在,书香便在,温馨便在。 ②示例:每次发了新书,母亲总是给我包上书衣,用报纸或牛皮纸裁好再包装,刚包好时,整整齐齐得很受看。可是总保护不好,过不了多长时间,里面的书页就折了,越来折得越多,即使有书衣包裹也保护不了,怎么也铺不展了。 【考点】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这篇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写回家时翻出少时书籍,引出对母亲为我包书衣的回忆,写了母亲为我精制书衣、睡压书衣、爱满书衣、孙犁先生对书衣的嗜好等内容,表达了对书衣的喜爱怀念和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解答】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第1段以倒叙开头,写翻出书衣,引出回忆;第2﹣3段写母亲精制书衣;第5段写爱满书衣;第6段写孙犁热爱书衣,甚至写成书评;第7段怀念书衣。回答时,参照题目中已有的内容使用四字作答。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入手。本题已明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将书衣比作黛玉葬花的锦囊,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的喜爱珍惜之情。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段不离篇,理解语段作用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回忆,表现的是对书衣的深厚情感和对母亲的感念。第6段写著名作家孙犁包书衣,表现了包书衣是那个时代普遍的一种现象,侧面表现了“我”对书衣的喜爱,对母亲感念的原因。此段有重要的表达作用,所以不能删去。 本题考查想象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从书的角度,写书衣对书的保护、陪伴等作用即可。第二问要求联系自己实际,写一写类似体验,可联系自己经历写写做法及感受即可。 九、作文 【答案】 范文 有这么一个 有着这么一个人,我对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她就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蔡老师。人们常说,老师是园丁,是明灯,但我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觉得我的蔡老师就是一本书,一本精彩纷呈、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的书。 蔡老师是一本《幽默笑话大全》。 这天,蔡老师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角的分类,同学们睁大眼睛,全神贯注跟随着她的节奏。她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 。蔡老师虽然戴了一副眼镜,眼睛却非常敏锐,不管谁做小动作或者走个神儿,都逃不过她的眼睛。“你们知道钝角长得是什么 样子的吗?”蔡老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笑着说,“大家请看下卢旻宇同学,他目前身体的角度就是一个钝角!”同学们齐刷刷 地转向卢旻宇。”卢旻宇,同学们都是90度,只有你是钝角哦!”蔡老师笑眯眯地继续深情并茂给我们讲课,只见卢旻宇涨红了脸 ,立刻把姿势调整了直角!蔡老师在课堂上还会给我们讲一些与知识有关的小笑话,瞧我们在课堂上那伸着脖子瞪着眼的样子 ,你一定觉得很泪稽吧!哈哈,那是因为我们都怕错过了哪个精彩的细节! 蔡老师还是一本《有趣的数学旅行》。她常常把复杂高深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用她独特的方法带领着我们在数学的海 洋中遨游。一个蛋糕切十刀最多能切几块?今年是猴年,什么时候是马年猴月……一个个问题“通”得同学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 就是有这么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充满了魔力,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她可以变成许多本书,我们吮吸着她这本书里的 营养,开心快乐的成长着。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有这么一个(位)》,提示中“新校园,新教室,新教师,新同学”给了我们写作的内容。我们可以写 升入七年级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围绕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事、人来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这个题目,要写成记叙文,以叙 事为主,抒情议论的文字要少而精。如发生在班级的故事,应以学生为主,如果情节需要,也可适当地写到老师。班级、校园 生活,题材以积极进取、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等为主,反映健康向上的主题。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查看更多